楚漢爭雄時,韓信爲何不擁兵自立?

苞米薦子


文|小河對岸

韓信是我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軍事天才,而其悽慘的結局也很令人哀嘆。在韓信攻下齊國之後,有兩人先後勸韓信背漢自立。一位是項羽所遣的說客武涉,武涉對韓信說道,劉邦貪得無厭(欲並天下)而無信義。而如今項羽與劉邦相持不下,天下之權重在韓信的手中。若韓信助劉邦消滅了項羽,則韓信就會成為劉邦的下一個消滅目標。但若背漢而與楚國連和,則可三分天下,而韓信卻對項羽帶有幾分怨氣,不肯背漢從楚。

如果說韓信不聽武涉之言,乃因武涉是項羽說客的話。那麼,另一位勸韓信背漢自立的卻是韓信的心腹,此人便是蒯通。劉邦曾命令韓信攻取齊國,但後來又派遣酈食其說降了齊國,韓信聞訊之後,便欲罷兵。而蒯通卻對韓信說道,將軍並沒有收到劉邦撤兵的名義,怎可讓功於一儒生。韓信聽納了蒯通的建議,並最終平定了齊國。

而蒯通的策略要較武涉更進一步,蒯通也認為劉邦不可信。而韓信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無論歸楚還是歸漢,都難獲信任。而莫若背漢自立,先成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然後,以韓信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可息楚漢之爭奪。再削弱強盛的勢力,而多立諸侯,以使天下維持均衡,則可令行天下。

但韓信以劉邦待其甚厚為由,而拒絕了蒯通的建言。那麼,韓信若聽納蒯通之言,就真的能三分天下嗎?其實也很難。

韓信是在劉邦的帳下而成長起來的,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立勢力。例如,韓信麾下戰功最為卓著的曹參、灌嬰等都是劉邦的人。若韓信背漢自立,將陷自己於不義的境地,也很難獲得軍中的支持。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前204年)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

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劉邦可以輕易地三奪韓信軍,而不會引起軍中譁變。皆說明韓信麾下的核心將領,仍基本上是劉邦的人。韓信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力量,這也是韓信的命門所在,故而,韓信才多次委曲求全。

參考史籍:《史記》、《漢書》等等;


歷史聞知社


楚漢戰爭開始後,韓信先後滅掉了魏國,趙國,燕國,齊國!手握雄兵數十萬。要知道在此之前,劉邦並不信任韓信,滅掉魏國後,奪走了韓信的部隊,滎陽之戰失利後,再次奪去韓信的部隊,而韓信就像個魔術師一般,過不了多久就又變出一隻部隊,連戰連勝,越打越多!

濰水一戰,韓信擊潰項羽救援齊國的大部隊,擊殺項羽頭馬大將龍且,軍威達到鼎盛,此時,北方大部分領土都在韓信的控制之下,儼然佔據半壁江山。

項羽第一次感到害怕,他派了盱眙人武涉去勸說韓信,希望在即將到來的決戰中保持中立,大家三分天下,互相制衡!

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韓信的謀士蒯徹也建議韓信擁兵自立,蒯徹是個老江湖,當年陳勝手下大將武臣奉命北上,就採納他的主意,由此奠定了趙國的版圖。蒯徹用相術的方式暗示韓信:

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背”通背叛!意思呼之欲出!

韓信明白大家的意思,但是他最終還是拒絕了武涉蒯徹的建議,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從韓信的言語來看,他拒絕自立的原因在於感念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所以選擇忠心事主,不願意背叛!

作為軍事上的天才,韓信用兵如神,各種奇計詭計層出不窮,儼然是個陰謀大師,但在擁兵自立這件事情上,韓信的想法令人大失所望,無論蒯徹如何勸說,韓信都所動,蒯徹最終失望而去。

韓信為什麼不自立,日慕君覺得更多是他性格的悲劇,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韓信屬於典型的技術男,智商高,情商低,膽子小,沒有飯吃就賴在漂母家吃白食,被人羞辱寧願鑽褲襠也不敢打一架,懷才不遇就私下逃跑而不敢毛遂自薦,這種人的成功往往建立在環境的基礎上,韓信遇到了蕭何,得到了施展拳腳的機會,但當他再次面臨選擇的時候,沒有貴人相助,就變得逡巡不定,茫然失措。

他的性格特點,讓我不由想到因為騙婚而自殺的技術天才蘇某某,從對技術和對市場的把握來看,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才,也賺了很多錢,轉回家庭,卻被一個綠茶婊騙的五迷三道,最終搭上性命!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可憐的韓信,在命運的十字路口走錯了方向,最終屈辱的死在女人手裡,對於這樣一個軍事大家,實在是種遺憾!



日慕鄉關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諜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被後人譽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爭鋒;作為理論家,他與張良研討,並著有兵法三篇。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王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

塵事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

上面這首詩,道出了些許自古以來的功臣良將在不可控的命運面前的人生落差。

眾所周知,韓信在軍事領域的表現令人心旌搖曳、目眩神迷;在人情世故方面的表現卻與前者截然相反。戰場上的高度理性與生活中的極端感性,在他身上始終水火不容。

為何?

因為韓信有過窮困潦倒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

他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中長大,他的回憶中常常散發著濃烈的辛酸氣息。

世界上有兩種人不足為懼,一種人活在單純的現實中,一種人活在單純的夢想中,長期掙扎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人則是隨時都會露出布袋的鐵錐。韓信正是掙扎在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人。這由他的胃酸決定。

飢腸轆轆、三餐無以為繼時,他對現實笑顏以對;胃酸分泌稍稍減退時,他對現實冷臉相向。

23歲的韓信經常三餐不繼。

為了填飽肚子,他常常隔三差五地到朋友家蹭飯,有一次險些被餓死,幸而漂母撘救才得以活命。如果願意做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他絕不至於落得如此悽慘。他之所以沒有那樣做,主要基於兩個原因。

首先是嚴苛的秦律。體例嚴謹,精微細緻,沒有留給他犯錯的機會,但這遠非決定因素。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是,他有愛憎分明的道德,有做人的底線。

或許他曾經到100戶人家乞討過,99戶都像趕野狗一樣將他拒之門外,只有一戶動了惻隱之心。

從陌生的施捨者手中接過果腹之物(可能是五穀之類的東西,也可能是樹皮,草根),韓信心中的感激可想而知。如果有可能,他一定會十倍、百倍地回報這些好心人――從韓信後來的舉動來看,確實如此。

或許因為天性中的善良成分太過頑固,即使混跡市井多年,被貧困折磨得精疲力竭,韓信依然是個善良的人。長於記人恩惠,拙於記人惡行。僅以客觀效果而言,這對他日後的發展毫無禆益,反而為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之後,擁兵數十萬,與劉邦、項羽軍團鼎足而立,完全有與上述二人爭霸天下的資本,但他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這從他日後感激漂母的粥飯之恩、蕭何的舉薦之功、劉邦的再造之德,為劉邦奪取天下、撫卹漂母、言聽計從隨蕭何進入鍾室被殺可以看出。

因為重情義,他始終沒有背叛劉邦,結果卻遭到劉邦的傷害;因為重情義,他一直把蕭何當成朋友對待,結果卻被蕭何送上了斷頭臺。

重情者死於情,無義者死於利。

重情重義,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無異於自取滅亡。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重情,是韓信在楚漢爭霸開始之後沒有擁兵自立的根本原因。(歡迎網友參與討論!)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史學界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就是楚漢相爭期間,如果韓信擁兵自立,能不能形成三分鼎力局面?這既是個假命題,也是個不可能實現的命題。一個人要爭鋒天下問鼎中原,不單單靠個人的能力,還有諸多因素和條件。韓信個人軍事能力天下無敵,除此之外,其它條件無一具備,韓信不具備一方諸侯的特質和條件。



首先,爭鋒天下需要一個牢固的集團,劉邦和項羽在反秦之初就構成這個集團的雛形。而此時的韓信卻在四處奔波,形單影隻孤家寡人一個,先投楚後投漢,尋找可建功立業的機會。足見其沒有振臂一呼稱王稱霸的潛質。只有得道劉邦的賞識後,才有了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機會。


其次,要有爭雄天下的形勢。韓信擁兵自立最好的時機是佔領齊國後,楚漢相持不下,戰爭難解難分。如果此時韓信自立為王,劉邦項羽都無暇東顧,或許能成功。可此時天下大勢趨於統合,人民厭惡戰爭人心思定,此時韓信自立是逆勢而為,不得人心,是取亡之道。

第三,韓信在漢王手下是大將軍,可以叱吒風雲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但離開漢王就是光桿司令一個,毫無作為。翻開歷史可以看到,韓信手下的將軍和士兵,那可是漢兵漢將,韓信宣佈易幟自立,那些兵將還是韓信旗下的嗎?恐怕取韓信首級的就是這些兵將。

所以,韓信不具備自立為王的條件,逆勢而為也只能是自取滅亡。


無奈且向上


韓信不擁兵自立,原因大概是兩方面。

一是韓信保持著舊貴族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他願意做國士,希望君王好好待他,他也以國士報答君王。

二是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既沒有完全忠於自己的軍隊,也沒有政治勢力,根本成不了事。

對此,我們可以順著韓信的人生軌跡加以點評。

韓信早年貧困潦倒,自己連飯都混不上,卻保持著貴族的習慣……帶劍。此時的韓信除了有未被髮掘的軍事才華,沒有任何東西。他既攀附不上貴族,得不到權力,又脫離了貧苦階層,得不到群眾基礎。他一直是孤家寡人一個,這種人不可能在政治上成事。你再看一下劉邦早年和一群鐵哥們的關係,你就知道帝王並不是誰都能當得了的。

韓信先投項羽,未被重用,又投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20多歲的韓信就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但是他手下的重要將領曹參、傅寬、灌嬰等等,都是跟隨劉邦出生入死多年的人。這些人在軍事上當然信服韓信的能力,聽從他的指揮,但在政治上絕對忠於劉邦。

而且,劉邦時刻盯著韓信,在趙地、齊地兩次奪他的兵。韓信一直忙著招新兵,打仗,根本沒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嫡系。即使韓信被封為楚王之後,他邊也有劉邦的人。韓信一收留鍾離昧,劉邦就得到了情報,並下套把韓信抓走了。

韓信作為一箇舊貴族思維的人,他只是想得到足夠的封賞。劉邦是一個豁達大度的帝王,自己鎮得住韓信,所以他應該也不會對韓信有太大的殺心。但是韓信的軍事能力令人畏懼,戰場上沒有人能治得了他。而韓信又太年輕,被殺時年僅35歲。這樣,劉邦的子孫繼位之後誰也鎮不住他。為了政權過渡的穩定韓信作為隱患必須被殺掉

過渡時

最大的獲利者是呂后,所以她最積極,親自上前臺殺功臣。


芙蓉芳


這是因為韓信是個傳統的貴族式人物。他認為劉邦對他很好,是以國士待他,他自然要以國士來回報劉邦。

韓信的悲劇是他沒有認識到當時已經是一個流氓時代了,只有流氓才能生存。

韓信年輕時有兩件小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件,當年韓信很窮,在一個亭長家裡寄食,也就是每到吃飯的點就跑去人家家裡吃飯。這麼一連吃了幾個月,終於亭長老婆受不了了,一天早早就吃了飯。韓信等到飯點過去,發現他們早已吃過了,於是非常生氣,再也不去了。

很多人看到這個故事,可能會認為韓信非常不害臊。你在別人家混幾個月飯吃也就罷了,怎麼還有臉生氣?簡直無恥。

其實並非如此。大家知道在先秦時代,很多貴族會養士,比如孟嘗君養了三千門客。韓信是把自己當成了亭長所養的士,在亭長家吃飯可不是白吃的,一旦有事韓信這個士是要衝在前頭的。

但是韓信不知道時代已經變了,亭長一家可沒認為自己在養士。所以韓信很生氣,感覺自己從士變成了吃白食的。

第二件,韓信雖然窮,但喜歡佩劍,還因此受了胯下之辱。

在先秦,佩劍是身份的象徵,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佩劍。韓信佩劍很有可能因為他自認為是士,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漂母給韓信飯吃的時候,曾說:“哀王孫而進食”,意思是:我可憐你這個王孫才給你吃的。

聯繫韓信的姓,我懷疑韓信是韓國王室的後代,所以以士自居。就像劉備賣草鞋出身,卻總說自己是皇叔一樣。

所以韓信是以“士”的標準要求自己,他沒想過背叛劉邦,也不認為劉邦會殺了自己。

但是他不知道,劉邦可不是貴族,而是個流氓啊。



夢露居士


我想反問一句,韓星為什麼要擁兵自立?如果打下江山,功勞大就想擁兵自立,那麼天下早就亂了,這個邏輯明顯站不住腳。


第一韓信忠於漢王

韓信從沒有想過自立,用韓信的原話講: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所以韓信對劉邦是感恩戴德的。

第二韓信沒有自己的團隊

如果韓信真的獨立的話,他沒有自己的團隊,韓信不是傻子,他能指揮部隊,不像能聽他並不是聽他韓信的,而是因為韓信忠於漢王,所以他們才聽。打贏了之後,劉邦就馬上奪了虎符,指揮權就很輕鬆拿回。

你這裡仔細想一想如果這裡面是忠於韓信的話,劉邦會拿的那麼輕鬆嗎?

第三,如果韓信獨立。

韓信獨立獲利最大的是項羽,不是韓信,韓信獨立肯定會忙於內部整頓,這樣項羽也就能夠擊敗劉邦。等擊敗劉邦之後掉過頭來可以收拾韓信。韓信是背主之人,那個時候還是很講義的。而且韓信不是貴族,這一點是最要緊的



所以韓信也不是傻子,韓信的權術情商的確很低,他是天才白痴型的,帶兵打仗是天才。玩弄權術是白痴。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很多很多。


知常容


性格決定命運!!!韓信講情義,劉邦講的是形勢!在他有實力的時候沒有反,而貶為淮陰侯時卻諸多抱怨,真是性格決定命運啊!到韓信死亡我始終認為韓信從來沒有反,只是有抱怨而已。

如果知道結局一定反。問題是兩次被拿走大將軍印就該看出來未來結果?也難啊,畢竟劉邦兩次都是用大將軍印把兵調走了,並沒有免韓信職。再說了,劉邦兵打光了不從韓信這裡調又該怎麼辦😱

最可惜是有人已經給韓信講了,還是沒有獨立😭否則三國提前上演,項羽有勇,韓信會練兵有智謀,劉邦會用人,三國爭霸多有意思😄


傅紅雪花


按當時來說韓信自立肯定不是最好選擇。
首先,韓信已經是劉邦集團前幾名的功臣,韓信已經確信自己將來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完成當年的夢想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

韓信的內心中,出人頭地當個萬戶侯,足矣。


況且劉邦對韓信的知遇之恩猶超劉備之於諸葛亮,韓信是個念舊的人,雖然也有一定的個人野心,但在當時被感恩之心蓋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