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深谋远虑

欲成大事必有大志,且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回眸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打江山、守江山的光辉历程,其志存高远、深谋远虑不能不算是的他成功的法宝之一。

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不妨透过一些史实做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深谋远虑

刘邦

其一,谁先入关,谁就称王。项梁死后,秦将章邯将主要精力转向赵国义军,这时楚怀王的军事部署是兵分两路增援,一路由宋义、项羽率领,一路由刘邦率领,分别挺进关中。为激励士气,熊心还与诸将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称王。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征战正酣,刘邦则快马加鞭,取宛城、过武关、克峣关,直抵灞上,迫使秦王子婴以绳系颈,捧玉玺符节,开城出降,刘邦由此不仅先项羽进入关中,而且成就了“灭秦”之大功。透过这段史实,我们不难看出 “称王”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其志向就是雄霸天下。而且其目标明确、行动果断,在关中百姓和诸路豪强、将卒心中形成了“刘邦应按约称王”的认同感。后来,虽因与项羽兵力悬殊,被迫迁出咸阳、暂居汉中,却让项羽因此背上了“背义帝之约”的恶名,为下步刘邦率兵东进、平定三秦奠定了基础。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深谋远虑

巨鹿之战

其二,迁出咸阳,约法三章。刘邦初入咸阳,曾被富丽堂皇的宫殿、貌美如花的后宫佳丽、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所迷惑,但被樊哙、张良等人点醒后,不仅封存宫宝、府库、财物,退居灞上,而且采纳张良的建议,召集关中名士父老,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政峻法全部废除,刘邦因此赢得了民心,民众惟恐他不做关中王。随后刘邦又能屈能伸,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赔罪,从而麻痹对手、祛除猜忌,不仅掩藏了锋芒,而且保存了实力。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深谋远虑

约法三章

其三,礼数周全,虔诚拜将。萧何月下追韩信后,又一次郑重举荐韩信,称其“国士无双”,而当时真正打动刘邦的只有一句话,“王必欲长王于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即大王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那自然没有地方用得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共商大事的人了。于是,刘邦一改平素对将领的傲慢无礼,“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可见偏安一隅、做个小小的汉中王,根本就不是刘邦的心思,其志向就是争夺天下,登九五之尊。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为留住经天纬地之才,作为汉中王的他从善如流,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深谋远虑

韩信

其四,高点定位,迁都关中。刘邦立国后,先是建都洛阳。娄敬奉命戍守陇西,途经洛阳,专门面见刘邦,劝其迁都关中,其理由是“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刘邦听后,认为其言之有理,但心里仍不踏实,又询问张良。张良不仅认可娄敬之言,而且进一步阐明建都关中的战略要义,即“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听了娄敬、张良之言,经过一番分析比较、深思熟虑之后,刘邦认为迁都关中,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于是从长远计,断然迁都咸阳。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深谋远虑

张良

回望刘邦的一生,体现其志向高远、远见卓识、深谋远虑的例子,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不胜枚举。比如其休养生息,比如其白马盟誓,再比如他安排后事等等。正因为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大汉国祚才得以延续4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所创建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也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其功勋卓著、名垂青史,令后世无限景仰实属必然!

刘邦立国兴邦的法宝——深谋远虑

刘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