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四百年大汉王朝即将倾覆,皇帝位即将易主。一时间群雄并起,是英雄都想要在这乱世占据一席之地。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曹操,字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曹操小名阿瞒,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善权谋,喜爱云游四海,结识天下英雄豪杰。曹操20岁就被举“孝廉”,在洛阳为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当时,四世三公出身名门的袁绍为了对抗外戚专权,便将国贼董卓引入首都,董卓率领20万西凉大军顷刻间到达首都洛阳,不费吹灰之力便控制了皇城,并废帝另立,让汉献帝刘协即位,此时刘协已是董卓的儡,从此大汉他说了算。后来董卓与手下大将也就是他的义子吕布因貂蝉的归属上产生分析,气愤难平的吕布斩杀董卓。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由于董卓已死,大汉因此陷入一片混乱,年幼的汉献帝颠沛流离,几度易手,毫无存在感,但幸运的是皇帝的身份可以确保他不死。董卓专权之后,曹操便返回家中,“散家财,合义兵”开启对抗董卓保卫汉室的新征程。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很快曹操便小有成就,成为乱世中的一代枭雄。公园196年,颠沛流离的汉献帝终于不用再易主了,因为他将迎来人生中实力最大的一个人-曹操,曹操将汉献帝接入许昌,从此摆脱束缚,“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最终曹操南征北战,依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在赤壁之战之后与孙权刘备三分天下,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大汉王朝的丞相,甚至最终被封为魏王。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为何曹操最终并没有废掉汉献帝,自己登基做皇帝?反而到死仍然以丞相自居?

原因如下:

一、曹操本人比较务实,这种人不看重虚名,只在乎是否有利益。从曹操对于官员的任用上可以窥测一二,曹操用人唯才,只要你有学识有能力,他不在乎你出身是否贫贱;也不管你是否是士族门第。看中实际作用让曹操在用人上拥有很高的自由度。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对于曹操来说,皇帝的位置风险极高,不如退居幕后,把皇帝当做提线木偶,自己在背后操纵一切,发号施令。既可以掌握国家命脉,对国家法令的修正以及官员的升降任命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甚至好人曹操来做,坏人汉献帝来做,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之。倘若废帝自立,反而让天下征讨自己变得名正言顺,站在道德和民心的制高点讨伐自己,到时候得不偿失,可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务实的人看重实际利益,不在乎虚名。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二、曹操从小接受孔孟之道,心中难免不受影响,无法摆脱三纲五常以及礼义廉耻的束缚。因此曹操刚开始便是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以官至丞相,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时再去推翻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口号,曹操明显下不来台,如若以丞相自居,反而能标榜“忠君爱国,辅佐皇帝”的形象,不会背负千古骂名,甚至可以青史留名,因此说曹操绝不会废帝另立。

曹操可直接称帝,为何最终却只做魏王?

喜欢的话记得加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