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2018年6月28日,整个上海沉浸在悲痛之中。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当时正值放学时间,很多孩子在现场目睹了惨案的发生。

对于敏感型孩子和与死者关系密切的孩子来说,当时的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这几天,陆续有亲历者家长在网上求助如何帮助孩子走出阴影。

当这些孩子们和家长说“妈妈,我害怕”时,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是说“别怕,别去想了”吗?这是一句多么无力的话;

是说“是啊,妈妈也很怕,妈妈给你转学”吗?这也明显治标不治本。

再看受害者的家属,他们在案发后,第一时间发布了自己的状态,看上去如此平静: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很多人觉得他们内心强大,但他们言语中透露的冷静让我心疼。

要知道,恐惧一旦深植于心,即使你不去想,它也仍然会在那里。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冻结反应”

人在感到恐惧时,除了“逃跑”和“对抗”这两种基本反应之外,还有一种本能反应,那就是“不动”,这是人在遭遇重大意外并感到极度恐惧时的一种反应。

“不动”,会在此次事件中阻断其他本能动作的完成,但在之后每个类似事件发生时,他又会本能地以上次未完成的动作保护自己。

这个动作不仅是肢体语言,更是内心感受。

比如经历过车祸大难不死的人,一旦在高速路上飞驰,他们总是本能地双手抱住头;

再比如无法接受亲人故去的家庭,会有一段时间的平和,但最终仍将走向崩溃。

这是创伤后恐惧,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出不来,就会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你们有没有发现,《爸爸去哪儿》中总有几个保留游戏会重复出现。

比如:洞穴探秘。节目中轩轩勇闯芭蕉洞和嗯哼征服地下城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我看见了因为两个父亲的觉知,治愈了孩子的创伤后恐惧。

节目中轩轩对“铁扇公主”的态度,是由短暂镇定转为瞬间崩溃,这就是一种重大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表现。

当轩轩飞奔出洞口,遇上“临时爸爸”夏克立后,夏克立对轩轩说了这样一番话: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又例如,大家兵分两路去地下城探险,嗯哼被任命为女生队的队长。

刚下地下城时,嗯哼信心满满,可是走着走着,因为地下黑暗,嗯哼崩溃了,他是那天唯一一个在地下城大哭的孩子。

杜江知道后,特别选择了一个早晨,带着嗯哼,再探地下城。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对于轩轩和嗯哼而言,他们是幸运的,他们只是出现了短暂的“冻结反应”,随后很快过渡到“情绪发泄”,最终因为家长的再次陪伴,他们彻底在心里与恐惧告别,他们完成了创伤后“应激动作”。

很多家长能够做到和孩子一起去感受成功、经历失败,但往往忽视了恐惧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需要我们陪着孩子一起去对抗、化解。

把“不要害怕,我会一直在”的信念,温柔的传递给孩子,在我看来,便是给了孩子对抗恐惧的最大勇气。

我的一个朋友和我描述了她的一段童年创伤后恐惧经历。

在她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参观省博物馆活动。

午饭后,老师给了大家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就是这一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改变了她这一生对一个事物的认知与态度。

博物馆里,有一个世界名家雕塑展馆,里面以人物雕塑居多,都是同比例复制,很是难得。

吃完午饭,朋友打算前往参观,她走进的那个门正好通往佛教展馆,一进门,几座高大、狰狞的四大天王佛像瞬间冲击着眼球。

她说:“什么叫吓懵了,你看我当时的反应就知道”。

整个人定在那里,动不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缓过来,缓过来后,她默默走出展馆,全程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等出了展馆,她才开始发抖。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这时老师发现了她。

当老师知道原委后,执意带朋友再次体验,期间用调侃的语气说:“大孩子啦,胆子要大点,你看看别的同学”。

朋友无法挣脱,最终还是被老师拉着再次进入展馆,甚至硬拉着去碰触雕塑多次。

“这简直是噩梦,我现在还会梦到那一天的场景。”朋友用一种绝望的眼神告诉我。

对于她而言,那个场景持续在她以后的人生重复出现,只要见到类似的雕塑她都会吓得瑟瑟发抖,并觉得无路可退。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很多人觉得,当恐惧来临,直面它比躲避它有效。

殊不知,疏导情绪,尤其是创伤后恐惧,必须建立在安全感完备的基础上。

如果那时老师及时肯定情绪、平和疏导,她是不是就不会害怕;如果父母在事后不是总说“不要去想”,而是给予充分的倾听,她是不是就不会害怕。

可,这世界没有“如果”。一次小小的事件,就造成了一生的创伤。

创伤后恐惧,可能是实际原因造成的恐惧,也可能是孩子主观臆造原因造成的恐惧,比如害怕独自入睡、害怕心里的妖怪等。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创伤后恐惧呢?

【1.倾听】

为了帮助孩子完成情绪的完整表达,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整个故事。

在孩子哭泣或者颤抖的时候拥抱他,帮助他释放情绪;如果孩子年纪太小,无法用语言说清楚,那么我们可以帮助他把故事说出来;也可以辅助沙画、绘画的形式把故事演出来。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① 尊重感受

让孩子相信你,这是基础条件。要永远尊重他的情绪,即使他的情绪在你看来不合情理。

② 倾听感受

要记住,“我怕狗”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模糊。害怕狗的叫声?害怕狗跳起来的样子?还是害怕狗的眼神?可见,倾听不只是竖起耳朵听,还要帮助孩子把发生过的事实表述出来。

③ 接纳情绪

你得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认同,对他的恐惧感同身受。你要引导孩子战胜恐惧,但只能按照孩子的节奏行事。否则治愈过程将会中断。

④ 缓和情绪

天知道“我也是”这句话有多治愈!向孩子说出你的恐惧经历,最好选择孩子不害怕的领域和事物,让孩子觉得自己这方面比你强。

2.建立安全感

有些父母执着的认为不能让孩子在恐惧面前退缩、让步,于是他们鼓励孩子要勇敢、坚持。

是的,勇敢和坚持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但如果孩子惊恐过度,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缓一缓,让孩子首先调整情绪、重建信心。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① 使用过去的经验

每个人都有过战胜恐惧的经验,不管大小。给孩子时间让他回忆、体会当时的感觉,鼓励孩子思考当时的做法。

② 发挥运动的力量

一个人感到害怕时,他的横膈膜会自动收缩。要让他放松,其实可以借助有氧运动的方式缓解。深呼吸,直到恐惧的感觉减弱。

③ 引导孩子思考

帮助孩子战胜恐惧,还需要一些理性解释。但切忌提示太早,一切都要建立在倾听和陪伴的基础上。

④ 寻找替代方案

鼓励孩子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对后果进行预测,让孩子来评估自己的方案可行性。

成年人总认为,童年充斥着快乐和幸福。

然而我们都忽视了,童年里同样会面对很多恐惧。

面对恐惧,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陪伴,更需要倾听和安全感。

家长必读|“孩子别怕”有时候是一句最没用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