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说“别怕”,孩子越害怕?

我女儿一年级那年冬天,班里有几个同学连续过生日。11月时先是一个男生的生日会,地点在一个叫“激光城”的室内游乐园。

其中有一个项目叫“太空人入侵”,大概就是在一间黑屋子里,有各种太空人出没,小朋友要拿着激光枪跟太空人对射。

当时我、我女儿还有她一个好朋友小D在一组,小D的父母有事没来。

这个项目设计得确实挺刺激的,屋子里很黑,带有各种激光效果的太空人飞来飞去,再加上音响效果相当好,两个女孩又都是头一次玩,因此都有点紧张,都紧紧贴着我,当出现较大声音(比如爆炸声)的时候,俩人还要抱住我。

每一次她们抱住我的时候,我也会认真地搂住她们。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说:“这声音真够大的,怎么样,好点吗?”

等过了几分钟感觉她们适应一些了,我就说了一些更夸张的。

比如

哇,好厉害的炸弹,好像炸到我的鼻子啦!

快帮我看看,我的鼻子还在吗?哦,还在,太好了!

那你们还好吗,受伤没有?

类似这样的话,让两个女孩觉得很好笑,于是也就更放松了。

这个项目大约十分钟,结束出来后,两人一致表示很刺激但很好玩。而我女儿决定,她自己12月的生日会也要来这里办。

几个星期以后,到了我女儿的生日会,同样还有这个太空人入侵的项目。这次小D的爸爸一起参加了,小D自然就跟她爸爸在一组了。

项目开始后,小D还是觉得害怕,时不时要搂住爸爸,但是小D爸爸却说:“没事的啦,都是假的嘛,有什么好怕的呀。来,开枪射击,总抱着我还怎么玩呀……”

总之就是这样一类回应。

为什么越说“别怕”,孩子越害怕?

小D爸爸当时并没有多严厉,他只是不断告诉小D“没什么好怕的嘛”。结果,小D越来越害怕,项目中途就不要再玩了,爸爸也没办法, 只能带着孩子先离开了。

在这件事情中,小D遇到的是同样的情景,同样感到害怕,但第一次完成了项目并且表示很刺激但很好玩,而第二次却中途退出了。问题出在哪里呢?

大家肯定都听出来了,问题出在旁边大人的回应方式。

第一次,当孩子感到紧张害怕的时候,我会表示理解,并且认真地搂住她们。

而第二次,小D爸爸回应的是“没什么好怕的”。正是这句“没什么好怕的”,加重了小D的害怕。

打个比方,大家想象这样一个情景:

你要穿过一个黑暗的森林,这对你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不过,你有一个保镖跟你一起,你对这个保镖的能力还是相当信任的。

现在你们开始这段路程,中途你好像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黑影晃了一下,于是你非常紧张,并且告诉保镖前面好像有危险。

好,现在请大家想象保镖不同的回答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

保镖的回答:

A:我一定会提高警惕,一定好好保护你。

B:根本没有危险,没什么可怕的。

显然,回答A很可能会让你的紧张得到一定缓解,至少不会加重。而回答B,则会让你更加紧张,因为他这种不重视的态度,让你觉得没法指望他。

也就是说,无论危险是否真的存在,保镖都应该重视你心中的危险,这样你才能感到安全。

为什么越说“别怕”,孩子越害怕?

大家肯定知道我想说的是什么了——

我们,就是孩子的保镖。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产生害怕之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马上逃跑,而是——寻求保护。

如果得到了保护,那么他有可能会继续尝试探索,但如果得不到保护,那他一定会进一步采取逃跑的方式,远远地躲开让他害怕的东西。

可是,又没有真正的危险,那要保护孩子什么呢?

实际上,我们要给孩子的保护是“心情”层面的保护。

这里咱们先回顾一个重要的概念:外部调节器。

复习:大脑成长的困境

产生愤怒或恐惧等负情绪,是大脑的先天本能,也是生存的必须。负情绪只要能及时平复,通常就不会造成不良影响,而假如长时间不能平复,那么负情绪会导致内分泌系统产生大量的负性化学物质,进而造成大脑长时间处于有害的化学环境当中,这就很可能损害大脑的发育。

童年时期,由于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一旦产生负情绪,就很难让自己及时恢复平静。

这就是我们之前讲到过的“大脑成长的困境”,而解决困境的方式,用加州大学神经心理学教授艾伦舒尔博士的说法,就是——

我们大人要充当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当孩子产生负情绪,比如紧张害怕的时候,及时帮孩子恢复平静。

也就是说,当孩子感到害怕、寻求保护的时候,我们要提供的保护,其实是帮他缓解紧张害怕的情绪,而帮他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表达:我一定会保护你、一定会帮助你的态度。

为什么越说“别怕”,孩子越害怕?

因此,不管是什么原因,不管有多么不合理和没必要,只要孩子害怕了,我们都不应该说“没什么可怕的”这一类话。

这类话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尤其对于先天谨慎的孩子,反而很可能加重他的害怕,因为他会觉得得不到足够的保护。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让他们害怕的事物,只有他坚定地相信大人一定会保护他,他才会继续探索,而只有继续探索,他才能获得对新事物、新技能的掌控,从而获得更多自信。

当然,我们的保护绝不是带着孩子躲避和逃跑,我们的目标是帮他逐渐学会调节紧张害怕,进而逐渐掌控新的事物、新的技能。

李岩,游戏力工作室创始人。畅销家教书《游戏力》系列中文版译者。创作日常养育中应用游戏力的亲子图画书《天天游戏力》。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游戏力,ID:youxili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