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匾額上有一根箭,爲什麼200年都不摘掉?

大秦騎士


故宮隆宗門匾額上這支箭鏃,來自何時何人,一直未有公論,只有私論。

流傳度最廣的是故宮內部現在的簡介,上面說是1813年天理教搗亂紫禁城時留下的。為什麼說是搗亂?當年他們就一百來號人,只隨身攜帶匕首小刀這樣的近身武器,就敢公然闖進嘉慶皇帝不在家時的紫禁城,又能裹出什麼亂子?還不就是搗搗亂麼!

說這幫天理教徒要是真的能滅了大清,那真是沒“天理”了,即便是取得了宮中某些太監的接應,也仍然只是刷一下存在感,提高一下大清統治者居安思危的意識,外帶讓皇子旻寧(後來的道光帝)拿火槍當靶子練了練手。

通過各種史料記載,這幫傢伙是沒有攜帶弓箭的,圍剿他們的大內護衛倒是火槍弓箭齊備,他們作為皇城的保護者,往隆宗門上射箭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再說這隆宗門,是皇帝住所養心殿與太后住所慈寧宮必經之處,後來大清朝又存活了上百年,皇帝天天一大早就去給太后請安,一抬頭就看見個這玩意兒,糟心不糟心?怎麼會給它留到現在呢!

再看箭頭角度,呈略向下傾斜之勢,在參照隆宗門前的地形,確實令人費解,缺乏一個能讓人從上向下射的位置,這也是非常大的一個疑點。

流傳之二:

李自成進入紫禁城,為了弘揚武力,射出了這一支神箭頭。這個,看著匾額上的滿文字體,我們完全可以滿頭黑線。

流傳之三:

玩兒吶!

忘掉什麼天理教李自成吧,這根本就不是戰亂的痕跡,反倒像是玩兒的痕跡。有說是八國聯軍近紫禁城時用禁衛的弓箭玩樂時留下的痕跡,也有說清帝遜位後,溥儀那幫皇子皇孫練習箭術時留的陰影;也有說是民國時期疏於管理時社會閒雜人等留下的印記。

流傳之四:

維修工無意之舉:此一說是建立在對故宮舊時維修人員的採訪內容基礎上,據說五十年代初老維修工當年在此拔去了不少箭支,發現有一處空洞很難彌補,隨手把一支箭頭插了進去填空,再想拔還拔不出來了,乾脆就留在上面。

個人覺得溥儀那幫兄弟們最可疑,他們是最合法的破壞者,而且當時的紫禁城已經明確不是他家的合法財產,只是暫住的旅館,你想一想現在有些人們對旅館和自己家的傢俱的不同維護態度,就大概能瞭解他們當年的心態。

回到流傳之四時的那個年代,當時推出的故宮簡介,關於這支箭鏃的定調是:“隆宗門匾額上還遺有一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起義者當年射向階級敵人的箭頭。”現在的簡介,也基本沿襲了該說法的骨幹。


歷來現實


這不是一根箭,而是一支箭鏃(箭頭)。這個箭鏃背後有一個奇葩不已又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跟神秘的白蓮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白蓮教歷史悠久,大概在南宋時就有了嚴密的組織。明末清初,他們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在嘉慶年間製造了一起震驚天下的大事件——進攻紫禁城!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8月13日,嘉慶皇帝率文武大臣到承德附近的木蘭圍場狩獵,大批清軍兵力都被調到承擔擔任戍守任務,京城一片空虛。此時,潛伏在北京一個天理教(白蓮教的一個分支)頭目林清突發奇想,準備抓住機會大幹一票,拿下紫禁城!

林清雷厲風行,說幹就幹。10月8日,他集結了200餘臭番薯爛鳥蛋,兵分兩路(200人還要分兵,真是藝高人膽大)向紫禁城發動進攻,東路攻打東華門,西路攻打西華門。

出人意料的是,林清在宮裡居然還有內應,幾個娘娘腔的太監和他們裡應外合,順利攻佔西華門(這防守空虛的,壓根就沒人防禦),進入紫禁城內。

此時,宮門外的清軍才得到消息,他們準備進入宮內緝拿反賊,卻被總管太監嚴詞拒絕!

總管太監伸手攔住清軍士兵,義正辭嚴地警告他們說:“內廷裡住的是皇后、嬪妃,其他人沒有命令,嚴禁入內,否則就是死罪!捉拿反賊的任務,就交給我們好了!”

這個總管太監也是猛的一比,他召集一大幫娘娘腔的太監,手持棍棒捉拿亂賊。

攻擊東華門的人出了點意外,帶路的太監看到他們人這麼少,肯定辦不成大事,擔心事情敗露,自己的命也搭進去,乾脆臨陣倒戈,又把宮門關上了,天理教的人只進來了5個。太監們一看對方人少好欺負,竟然糾結起來,把這5個可憐人一頓亂棍打死(太不靠譜)。

西華門倒是很給力,一共衝進來60多個人,但這些人無人指揮,也不認識宮裡的路,他們如同無頭蒼蠅,先是闖進內務府一頓打砸搶,殺了一個做衣服的裁縫。

最悲催的是,這幫人又跑到文穎館,一頓亂揍,殺死了幾個倒黴的小編(正在修書的編輯)。

這麼一耽擱,事情就懷了,等他們跑到距離太和殿僅一牆之隔的隆宗門時,裡面的人得到消息,已經把關了,無論怎樣又砸又罵,搬木頭撞門都無濟於事,於是他們決定翻牆。

關鍵時刻,駐紮京城的火器營趕來增援。一頓亂槍過後,爬牆的幾位挺屍
場,其他人見勢不妙,頓時如鳥獸散,隆宗門上的箭鏃就是雙方交戰時留下的。

嘉慶皇帝返回紫禁城後深以為恥,下令這支箭鏃不要拔,專門留在那裡警示後人,於是隆宗門上匾額上的箭鏃就這樣一直保留了200多年。

這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足以證明紫禁城的守衛是多麼空虛,承平日久的滿清朝廷是如何腐朽無能,難怪他們後來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喪權辱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故宮是我國著名的文化保護遺產,對於故宮中的故事,相信大家聽的不少,但是說起紫禁城中的隆宗門,很多人可能不是非常熟悉, 沿三大殿由南向北而行,至保和殿後大殿臺基憑欄北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牆黃瓦、金獅御守的乾清門及其後面的乾清宮層層殿脊;景山萬春亭凌高而立,一派華麗威儀的皇家氣象。乾清門廣場的東西側分別有兩處面闊五間的門道,東面為景運門,通往箭亭、奉先殿(鐘錶館)與皇極殿(珍寶館)。西面靠近軍機處值房的就是隆宗門,這裡是通往慈寧宮以及後宮西苑的要道 。

隆宗門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後萬曆以及清代順治年間曾兩度重修。隆宗門西面的區域目前還未開放,門內的空間現在被改造為向遊客提供餐飲休息的場所。隆宗門內頂端朝西掛有門額。觀察仔細的遊客會發現門額上“宗”字的左側金線位置有一個小黑點,這其實是一枚深深釘入門額的箭頭。皇宮大內的門額居然還有這樣的冷兵器遺存,這是為什麼呢?時間要追溯到大約200年前的清代。嘉慶十八年(1813年)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當時中原一帶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天理教”(清時稱“八卦教”是元末白蓮教的一個分支)起義。其中京畿天理教“坎卦”頭領林清(祖籍浙江,久居北京大興黃村宋家莊)策劃並組織了一支隊伍直接發起了攻打紫禁城的戰鬥。起義起因源於嘉慶十六年天上出現的彗星,天理教認為此事主除舊佈新,是改朝換代的徵兆。加之嘉慶十八年的閏八月被移至次年的閏二月,林清認為閏八月是對清朝變故的體現,於是決定於嘉慶十八年陰曆九月十五日舉事(九月就是原定的閏八月)。

9月14日天理教教徒二百人分兩隊,暗藏武器,化裝潛入北京,另有一支隊伍埋伏於地安門。次日中午,攻打東華門的100人,由內應太監行引路至東華門外,因與運煤人爭道引起矛盾,吵鬧中忿而拔刀爭鬥,被守門的禁軍發現,急欲關閉東華門,忙亂中只有幾十人衝入,其餘被關在門外的人,逃回宋家莊。衝入東華門的數十人,一路拼殺到了景運門,被堵截在門外。西華門的這隻百人隊伍則在內應太監的引領下迅速順利的攻打到隆宗門,並在此與皇宮禁軍展開激戰。據傳當時嘉慶帝不在宮中,二皇子綿寧(後來的道光帝),臨危受命,守衛在養心殿用火槍向攀上高牆向的起義軍射擊,當場擊斃兩名試圖翻牆入內的天理教徒。子彈用盡便將自己的金釦子摘下,放在槍裡繼續射擊。


歷史與命運的安排往往是很殘酷的。這次戰鬥的結果不言而喻,部分義軍曾衝至養心門,終因人力單薄並沒有取得成功。隆宗門雖然把手力量薄弱,但東邊景運門外鎮國公奕灝迅速調動了駐紮在箭亭正欲出發去河南省滑縣圍剿天理教“震卦”李文成部的火器營官兵千人趕到隆宗門後,戰局陡然改觀。但這次實實在在發生在宮禁之內的變故給嘉慶皇帝以很大的震懾。史料記載的措辭為“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帝處於深刻的反省之中並破例向天下發了“罪己詔”。

隆宗門匾額的這枚箭頭相傳就是這次戰鬥的遺蹟。據傳有三處箭頭遺蹟,但目前所能尋到的只有兩處,另外一處在隆宗門東側北起第二排第四根椽頭上。至於為什麼不把箭頭拔出來,目前眾說紛紜無從定論。我想也許是當時的統治者出於以此來警示後繼者的良苦用心吧。 清朝自康乾盛世之後不到二十年,竟然出了這樣的醜聞,可謂是天大的諷刺,也可以說是對清王朝衰敗命運的一種暗示,值得後人細細品味。


愚了個圈


提問裡“200年沒摘”的那根箭,應該就是指故宮隆宗門上的那根箭簇。這個奇特景觀,就來自大清朝一樁錐心之痛:林清之變。

一:誤打誤撞的叛亂

“林清之變”的策劃者,就是一個在香港武打片裡,時常“刷臉”的強大組織:天理教。

不過,當清朝嘉慶年間,歷史上的天理教,準備扯旗造反時,他們雖然沒有武打片裡那樣高深的武功,卻在首領林清的帶領下,生出同樣瘋狂的目標:踹掉紫禁城。

於是,從1813年起,這個瘋狂的目標,就開始有條不紊地實施。先是天理教趁著嘉慶皇帝去“木蘭秋獮”的時機,在河北滑縣等地悍然舉兵叛亂,引得清軍慌不迭的動兵圍剿。但真正的殺招,卻已然隱隱指向終極目標:防務空虛的北京紫禁城。

但別看天理教徒計劃周密,其實實施起來,也是破綻百出。比如天理教安插在北京的部下,早就紛紛露了馬腳,就連襲擊紫禁城的計劃,都被宛平縣的官吏們得知。但這要命的情報送上去後,主持京城防務的豫王裕豐,卻是全然不當回事。身肩防務重任的步軍統領吉綸,反而把報信者罵了一頓,咬定這是無知謠言。

在這群朝廷高官的層層糊弄下,準備充分的天理教教徒,終於在是年九月十五日午時,朝著渾然不覺的紫禁城,發起了瘋狂衝擊。

二:險過剃頭的廝殺

雖說有那麼多清朝高官們的“神助攻”,但天理教進攻紫禁城的兵力,也只有區區兩百人。面對重兵把守的皇城,這麼點人馬,理論上說只能塞牙縫。

可真打起來後,面對天理教的“血盆大口”,號稱戰鬥力強勁的“大內高手”們,沒招呼幾下就紛紛現形。好些宮城衛兵衝上來後,幾下子就被天理教的“敢死隊”打得稀里嘩啦。還有些軍官們慌忙扔下武器瘋跑。現場一片亂糟糟。眼看著五十多個衝進來的天理教徒,已經殺到了隆宗門。看上去戒備森嚴的大清皇城,眼看就要被搗得稀巴爛。

幸虧關鍵時刻,嘉慶帝的兒子旻寧(未來的道光皇帝)站了出來,手持火槍衝上去,連續彈無虛發,擊殺了幾個天理教頭目,這才把慌亂一團的守軍們穩住。然後冷靜指揮大家作戰,終於將這些“敢死隊”消滅。

而隆宗門上的箭簇,就是那時留下的。

到了第二天深夜,當所有人認為天理教徒已經逃竄時,同樣又是不敢大意的旻寧帶人巡邏,果然又捕捉到天理教徒的蹤跡,不但一番激戰後消滅對手,而且還成功搜剿出了天理教徒埋在皇城裡的火油火藥。倘若旻寧沒多長個心眼,恐怕等待大清朝的,就是一聲轟天巨響。

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這場離奇的突襲,都堪稱前無古人。而對於清朝歷史來說,意義也很重大:憑著此戰裡的卓越表現,旻寧奠定了他在嘉慶皇帝心中的地位,成為大清朝眾望所歸的接班人,最終如願執掌大清江山。

但比起這些意義來,最讓嘉慶皇帝刻骨銘心的,就是事後的秋後算賬。

三:一籮筐的尷尬事

雖說天理教的這場突襲,創意十分大膽,戰鬥表現也十分強悍,但真正“助推”這場演出的,就是事前大清朝各級官員的翫忽職守。

而同樣叫嘉慶帝氣壞的,還有戰鬥過程裡,宮城衛隊們弱雞的表現。僅僅百十個搏命的天理教成員,就殺得“大內高手”們兵敗如山倒。軍官們更是常見連躲帶逃。大清朝的防衛水平,竟已如此稀鬆。

事後的調查,更叫嘉慶帝氣的淚奔:為什麼天理教能這麼輕鬆的殺進來?因為宮城裡的好些太監,竟都被天理教拉下水,心甘情願給他們做內應,戰鬥時更踴躍帶路。還有海康等皇親國戚們,更被天理教發展成了信徒,為了天理教“反清復明”的大業奮鬥。

總的來說,這不止是場差點要了嘉慶帝性命的動亂,更是一場把清王朝腐敗吏治暴露得淋淋盡致的折騰。而最讓嘉慶帝傷心的,也正是這事——自從登基以來,面對老爹乾隆留下的爛攤子,這位皇帝一直在賣力填坑,十幾年如一日沒睡過好覺。他執政的十多年裡,幾乎年年重手整頓,總算維持了一個慘淡經營。可一場“林清之變”,卻生動告訴嘉慶帝:大清朝的問題,就是這麼嚴重。

於是,悲憤的嘉慶皇帝,在處理這場事情後,就下了《罪己詔》,把滿朝文武罵得狗血淋頭。然後做出決絕決定:隆宗門上天理教射的箭簇,絕不許拔出來!就留著這醒目箭簇,警醒大清朝的後世帝王們。

如今,清王朝已經成為了歷史,不過依然醒目的箭簇,背後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廝殺,相信也同樣有著超越歷史的警示意義。


我們愛歷史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6f3000320c6a95c88c1\

花-開錯顏色


故宮的匾額上有一支箭,按理說,故宮這麼重要的地方不應該出現兇器,對於皇室來說寓意不好,那麼這支箭是從哪來的,它身上又有著什麼樣的秘密,讓我們一探究竟。


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時代,清朝的每任君王基本上都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反清起義”,故事還得從嘉慶十八年開始說起,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滿人是很喜歡打獵的,這也算是他們民族的傳統,雖然當上了皇帝,有些事情上也接受了漢族的文化,但是在他們看來,傳統不能丟啊,嘉慶皇帝出遊打獵幾乎帶走了紫荊城所有的優秀兵力,但是嘉慶萬萬沒想到,有人打著皇室的主意,當白蓮教的一個分支天理教起義時,起義軍人數只有兩百人,在天理教林清的帶領下一路溜了紫荊城,林清也算有能耐的,在皇宮內安排了臥底,得知嘉慶皇帝出去打獵,就策劃了起義活動,雖說一路輕鬆進來,但很快就被發現了,宮裡的侍衛把城門全部關閉,把起義軍分為兩部分,進了宮裡的起義軍只有十幾人,但是他們並不害怕,他們在宮中大開殺戒,想要攻佔太和殿,雖然宮裡侍衛不多,但整體防禦很強。起義軍到宗隆門時,被宮門擋住了去路,又拿門沒有辦法,氣不過只好拿門出氣,對著宗隆門射箭,其中一支剛好射到了匾額上,也就是題主問的那支箭➹。撒氣之後就想著翻牆逃跑,正當要跑的時候,大清士兵來了,起義軍全部被殺,而林清也陣亡了。



然而對於兩百餘人就攻破了紫荊城這件事,嘉慶皇帝很是生氣,為了提醒自己警醒士兵,下令不準把宗隆門牌匾上的箭拔下來,於是這支箭穿越了歷史的煙雲走到了今天,嘉慶皇帝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是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這種說法也是大家比較認同的,無論是何種說法,我覺得這支箭應該是不會被拔下來了(有人說好像箭頭的掉下來了),不過有懸念的總是能夠激起無數人的遐想。

我是小宋談歷史,歡迎關注評論!謝謝。


羽評歷史


故宮,其實就是紫禁城,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它是我國古代宮庭建築的精華,目前為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於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樣一座有著600年曆史的宮殿,曾居住過25位皇帝,而我國古時的每位皇帝,相傳都有佳麗3000,故宮作為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們生前居住的地方,有些故事、傳言都不足為奇,但是,人們比較好奇的是:故宮隆宗門匾額上有一根箭,這根箭怎麼來的,為什麼200年不摘?


關於這根箭,其實箭後來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在民間有以下四種傳說。



一、箭頭是闖王李自成射入的


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到北京後為顯示自己的威風,射下這支箭。


李自成雖是反抗暴政的英雄,名望如日中天,但這塊匾額使用的是滿漢兩種文字,明顯是清朝的作品,明代的英雄既使有通天的本事,也不能在清朝的匾額上射擊簡頭。


而且有關人士瞭解到,隆宗門上的箭頭是典型的清代破甲重箭,這種箭雖然射程不遠,但可以射穿重甲,是清軍的戰場利器。李自成沒有射擊此箭的機會,所以這個說法毫無理由。



二、清朝滅亡後宗室子弟們拿隆宗門的大門和匾額當靶子練箭留下的。


這種說法雖是民間一些人士的推測,有書君認為還是比較有可能的。因為據有關人士瞭解,清朝滅亡後清皇室成員依然在故宮居住多年,宮中溥儀經常招一些外面的親王子弟在古宮玩耍。


這些清代的宗族子弟有一部人,把射箭當成一種傳統的運動,按以前的規定應該會學習射箭,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將箭射向隆宗門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箭頭是林清、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起義軍留下的。


清朝嘉慶皇帝統治時期,政府腐敗,皇帝昏庸碌碌無為,所以農民起義不斷。到嘉慶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爆發了天理教起義,200人在入教太監引導下,分由東華、西化門,打到了紫禁城的隆宗門附近。


與隆宗門相通的就是三大殿和後三宮,天理教眼看勝利在望,宮中驚惶萬狀,不料這時皇次子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入宮,在隆宗門外將義軍打退。


因為“叛軍”攻入紫禁城,影響極大。嘉慶帝下罪己詔承認:此乃“漢、唐、宋、明之所未有,竟出大清朝!”事後發現隆宗門牌匾額上射有一支箭,嘉慶皇帝命令保留下來,以示警戒。


關於這個說法,中央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吳空先生曾經親自撰文,他遍訪單士元、朱家溍等有關專家,確認史料文獻方面都沒有隆宗門匾額上有箭頭的記載,更不能確認嘉慶年間有遺存的實物鐵證,只是傳聞而已。



四、修匾額的工人發現拔箭頭留下的小坑太難看,順手插上去的箭。


有人推斷五十年代初工人在清理修繕故宮時,把所有的箭頭都拔掉了,因為當時匾額上有拔箭頭留下的小坑不太好看,於是順手插了一隻箭上去,補上了這個小坑,再想拔出來時,卻拔不出來。


不論以上哪一種說法,都沒有歷史資料依據,只是民間的傳聞或推斷。不過中國的帝王制已經成為歷史,這根箭是誰射的,怎麼射的都不再重要,既使200多年來,沒有人拔掉,也不影響古宮做為古代木質結構的精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具體來說應該是紫禁城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它的由來要追溯到距今215年前清嘉慶十八年的“天理教攻打紫禁城事件”。

天理教是隸屬於白蓮教的一個分支,白蓮教曾在乾隆晚年掀起規模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到了嘉靖朝天理教又在中原一帶開展轟轟烈烈的起義運動,其勢力甚至滲透進了滿清朝廷的都城北京。趁嘉慶皇帝駕幸木蘭圍場,京城守備放鬆的契機,1813年9月15日天理教頭目林清組織策劃兩支都是100來教徒的隊伍,在宮內當內應的太監帶路下分別由東華門和西華門兩面攻入紫禁城。東華門一路被守門禁軍發現只有一部分教徒得以奪門而入衝殺至景運門,西華門一路則順利地攻打到隆宗門地帶,甚至一度衝到了皇宮重地養心殿門前。回過神來的清軍紛紛聞訊而來,圍攻剿殺寡不敵眾的天理教徒,最終撲滅了兩路人馬。



聞知宮廷劇變的嘉慶十分震驚,不想宮城的守備竟然如此鬆懈,康乾盛世餘暉下的大清王朝竟然衰敗至此,一想到這裡嘉慶渾身上下就氣不打一處來。聯想到嘉慶八年(1803年)在順貞門那個因生活無望、心理失衡而鋌而走險刺殺皇帝的刺客陳德,嘉慶深感朝廷統治的惡化。為警示後人,嘉慶刻意保留了隆宗門匾額和椽頭上的兩處箭頭。但嘉慶終其25年的執政生涯,都沒能扭轉清朝腐朽衰退的勢頭,只能空自嘆息,在他晚年與大臣的對話中,“沒奈何”之類消極的話語時常出現,可見其內心無可奈何的狀態。


唯一在此次事件中“因禍得福”的應該就是當時的二皇子綿寧、後來的繼位人道光了,由於在處置、抵抗天理教徒的戰鬥中臨危不亂的表現,為他在嘉慶心中的印象加分不少。

*竹山的清溪澗*堅持原創!您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感謝您的關注和點贊評論!


竹山清溪澗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樣一個六百年的古建築,沒有點故事肯定不可能,因此北京故宮令人們津津樂道的目前有10個未解之迷,其中之一就是今天的主題:故宮匾額上有一根箭,為什麼200年不摘?

事實上這根200年的箭頭是留在故宮的隆宗門匾額上的。隆宗門是前三殿和後三宮通往慈寧宮的重要通道上位於保和殿西面的一道門。那麼是誰,又為什麼會留下這支箭呢?

清朝嘉慶皇帝統治時期,政府腐敗,皇帝碌碌無為且昏庸,導致農民起義不斷。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起義組織白蓮教和天地會。到嘉慶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爆發了天理教起義,在入教太監引導下,以200人之力分由東華、西化門,長驅直入打到了紫禁城的隆宗門附近。前文說過,隆宗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過了這道門就是三大殿和後三宮,天理教眼看勝利在望,戰鬥積極。而宮中雖然驚慌萬狀,在皇次子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入宮後,於隆宗門外將義軍打退。

因為“叛軍”攻入紫禁城,震撼極大。嘉慶帝下罪己詔承認:此乃“漢、唐、宋、明之所未有,竟出大清朝!”因此,事後發現有一支箭射在了隆宗門牌匾上,嘉慶皇帝將它保留了下來,以示警戒。但是昏庸的嘉慶不思改革減輕壓榨剝削,反而荒唐的認為是皇宮裡的樹木壞了風水,於是下令將宮內樹木全部伐掉,致使今日故宮古樹罕見。

以上說法只是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並沒有史料文獻記載,但是對於這種板上釘釘的說法,很多人提出了疑議。據古建工程隊的老工人說,五十年代初清理維修隆宗門,門柱、門扉、門額上是留有許多支箭的,他們給拔掉了。如果這些箭頭是嘉慶年間留下來的,那當時起義軍的火力得有多大呀,而且對於一個人員往來頻繁的重要通道,保持這個樣子一百多年也太不可思議了。

但是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究竟是什麼時候留下的,至今未有定論。有人猜測是八國聯軍佔領清宮所留,有人估計了民國時期缺乏管理,皇室後裔有人射箭遊戲所致。推測總是推測,沒有實據,最終答案便是沒有的。


情愛鄉村


北京故宮,莊嚴所在,作為明清兩代帝王的皇家宮殿,稱之為紫禁城。然而在這莊嚴威武的紫禁城內隆宗門上赫然插著一支箭。穿越200年的風雲變化,始終沒有人將他拔下來。這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隆宗門

永樂十年修建,位於乾清門廣場西側,與東北景運門對稱。這個門是紫禁城西苑內廷與外朝的重要通路,緊靠皇帝住所的一處重要門禁,如果不是奏事待旨或者有皇帝宣召,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許私入。



這隻箭來自於清朝中期嘉慶年間的一次宗教起義活動。

嘉慶十八年(1813年),白蓮教的一支天理教在京城發動了起義。這支隊伍以林清、李文成等人為首,並領導京畿一支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

在起義當日,林清帶領兩百餘人直逼皇城,由於事前的謀劃和宮廷內太監作為內應,所以林清等人迅速攻入了紫禁城內。



但是,嘉慶皇帝並不在紫禁城之內,此時正在木蘭圍場狩獵,所以宮中頓時亂做一團。但是總有一些頭腦清晰的,其中就包括後來的道光皇帝,在他和一部分王公大臣的組織下,迅速集結了大量機警的侍衛進行圍剿,在清軍絕對的人數和裝備優勢下,起義軍被圍困到了隆慶門附近,最終被全部殺死。不過在激戰中,一支箭就射在了隆慶門的匾額之上。



當嘉慶皇帝會到故宮之時,看到了匾額上的箭,著實的震懾了嘉慶皇帝,為了警醒自己和整個官員,嘉慶下令不許拔除這支箭,因為這件事嘉慶帝還專門下了“罪己詔”。不過這支箭最終也沒有任何的效用,大清國依然改變不了日薄西山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