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自言自语如何干预?

自言自语怎么办?

自言自语在星儿和普通人身上都会发生。但是,普通人知道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而星儿发生这种行为的时间、地点、频率和强度是不一样的,对他的发展是有障碍的。

自言自语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自我刺激行为,但也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这种行为会让孩子看上去显得怪异,容易引起他人对星儿的歧视。当孩子处于这种刺激时,便无法接受别的信息。因此,这种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自言自语行为发生的原因与他们异常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记忆方式都有关系,至今我们还不能明确地知道成因。

自言自语的表现形式:

只有声音,没有具体内容,只是为玩声。

说的话虽有具体的内容,但通常在特定的场合和情境下机械重复某些话。

有明确的具体的内容。孩子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不一定意识到这是自言自语(通常这类孩子知道自言自语的定义的)。需要区别的是这和重复问一个问题不一样,后一种情况有沟通的功能,而自言自语没有沟通的功能。这样情况发生在高功能星儿身上比较多,甚至你提醒他,他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状况,会马上停止此行为。

自言自语行为的干预原则:

自言自语行为相对于其他的问题行为,如严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自残、攻击、强迫症等,对他人和自己的影响都要小得多。所以要评估是否将自言自语的行为列为干预的目标,有没有更严重的行为需要先干预。

一般不要专门去干预孩子的自言自语行为,而是放在平常的教学中去干预。如:配对时,可以要求他小嘴巴安静。配对正确的同时,会作特别强化“你好棒啊,你在配对的时候,小嘴巴这么安静。”

也可以做安静的手势数秒,让孩子明白我们非常喜欢他保持安静的行为。家长老师要做的是经常强化他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多了,不好行为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特别注意:不用“不要(不可以/不准等)自言自语”这样的指令,而是做手势、用图片、说“小嘴巴安静”这样正面的提示。

自闭症自言自语如何干预?

三种形式自言自语的干预方法:

自言自语的第一种表现形式:玩声。

对此,一定要分析孩子想满足什么。是需要口部的刺激还是他自己的耳朵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如果是前者,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嘴部和喉咙的刺激,然后把行为变成是大人带着他做。

如果是后者,孩子想听到不同的声音。那就可以放不同动物、不同乐器的声音,可以让他辨别这些动物的叫声或乐器的声音。

自言自语的第二种表现形式:他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重复一些机械的声音。这时候要分析是不是因为难度过大造成他压力过大,然后用自言自语来逃避?

要做的是重新设计课题,要难度适中。有些场合孩子会感到紧张,那就应快速离开。比如他不喜欢排队,要慢慢地进行脱敏的训练。

可能孩子知道我们不喜欢他自言自语,但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他就故意大声的自言自语,来获取我们的注意力,要告诉他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

自言自语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扩展孩子的兴趣,需要教他把很多事情放肚子里。

行为干预其实就是三个字,(改变前因)、(不强化问题行为)、(教导替代行为、扩展兴趣等)。

控制后果是被动的干预方法,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和教导正向行为是主动的干预方法,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上。有家长会说:是不是不用管孩子的自言自语的行为?这有点绝对了。分清时间、场合,把自言自语的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完全有必要的。

可以这样做:

学习嘴巴要安静的技能,抓机会强化孩子嘴巴安静的行为。

引导孩子讲有意义的话。多一些互动式的儿歌、游戏,替代完全无意义的自言自语。

要少给孩子独处的时间,他们在独处的时候更容易出问题,尤其是高功能的孩子,当你让他独处又没有任务时,就会有很多自言自语的机会。

用手势、图片等进行视觉上的提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