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早開闢「絲綢之路」的竟然不是張騫,那又是誰?

導讀: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鑿空”了中國通往西域、通往世界的大通道,鑿出了一條馳名千古的“絲綢之路”,這是寫到歷史教科書裡的歷史常識,然而,張騫真的是歷史上開闢絲綢之路第一人嗎?如果不是他的話,又會是誰呢?


歷史上,最早開闢“絲綢之路”的竟然不是張騫,那又是誰?

古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這穿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一條著名陸上商貿大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樑紐帶,把華夏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鏈接了起來,在促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人類的發展進步和社會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教科書記載的歷史常識

之前我們講過,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欲想聯合大月氏(當時的阿富汗)共同進攻匈奴,於是就任命張騫為漢朝的特使,出使大月氏,結果在去的途中被匈奴抓住,一扣就是10年,等張騫好不容易逃脫出匈奴來到大月氏後,沒想到大月氏王已經死了,大月氏改由大月氏王的老婆當政,不知道是婦道人家膽小缺乏遠見,還是大月氏安穩了十多年,忘記了對匈奴的仇恨,對於張騫兩國共同進攻匈奴的建議,大月氏王后死活不同意,無奈之下,張騫只好返回,沒想到途中又被匈奴抓到,一關又是一年多,最後還是趁匈奴內亂之機,才逃脫出匈奴回到中原。雖然張騫沒有完成軍事使命,但卻無意中發現了中原之外的一個大千世界,根據他曾經走過的路線,漢朝開闢了千古第一路“絲綢之路”。

歷史上,最早開闢“絲綢之路”的竟然不是張騫,那又是誰?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圖

這當然是寫進歷史教科書的常識,上過學,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然而,張騫真的是開展絲綢之路第一人嗎?對於這個問題,學界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說法,很多人都覺得張騫不是開闢絲綢之路第一人,而真正第一個開闢絲綢之路的人名叫烏氏倮(luo)。


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個商人——烏氏倮(luo)

這個名叫烏氏倮的人,老家是北地郡烏氏縣(今寧夏固原南部與甘肅平涼北部),大約生活在戰國末年和秦始皇統治時期, 在史書上,確實能找到這個人的存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貨殖列傳》兩次提到他。

歷史上,最早開闢“絲綢之路”的竟然不是張騫,那又是誰?

《史記-貨殖列傳》

《史記-貨殖列傳》: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繪物,閒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

上面這段古文的意思是:烏氏倮經營畜牧業,等到牲畜繁殖很多的時候,就全部賣掉,然後又購買奇異之物和絲織品,偷偷的送給戎王。戎王也不白要他的東西,還以烏氏倮所送物品10倍的東西,送給他的牲畜,多到以山谷為單位來計算牛馬的數量。秦始皇聽說後,就下詔封烏氏倮為“比封君”,按規定時間同其他大臣一起進宮朝拜。

要說這個烏氏倮,還真是千古第一牛人!牛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他是是甘肅平涼歷史上第一個寫入“正史”的人物,與歷史鉅著《史記》共同流傳下來。司馬遷在惜墨如金的《史記》中,專列《貨殖列傳》一章,本來就難能可貴,而且春秋末至秦朝滅亡,僅7人有小傳,他是唯一一個平民老百姓。

第二,烏氏倮僅僅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就是一個從事畜牧業和做生意的商販,竟然被秦始皇恩寵,授予他“比封侯”的待遇,能與那些秦朝的大官一起上皇宮裡拜見秦始皇,做為一個牧主與商人,烏氏倮取得這樣高的政治地位是極不平常的,這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第三,烏氏倮特別會做生意,而且是做國際貿易的,如果稱他是中國“外貿鼻祖”,我想很多人都沒意見,因為他能看到巨大的商機,把中原的絲綢等物品,拿到西域去交換,換回很多中原緊缺的物品,而且從中賺到10倍的差價,這樣的財商,堪比當今的馬雲、劉強東等商業巨頭。

第四,烏氏倮經商的對象可不是一般的商人,那可是“戎王”,這人是誰呢?參看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可知秦朝的西部邊境距烏氏縣不遠。而過了邊境,再往西走,就是大月氏(今天的阿富汗)。如《史記·大宛列傳》注引《正義》曰:“涼、甘、肅、瓜、沙等州,本月氏國之地。因此,大膽的推斷一下,與烏氏倮搞交易的這個“戎王”,至少是大月氏一個部落首領或酋長,這也難怪他能把生意做那麼大,以至於讓秦始皇都高看他!這也說明烏氏倮不僅有很高智商、還有很高的財商和情商。他要不是牛人,誰是牛人?

歷史上,最早開闢“絲綢之路”的竟然不是張騫,那又是誰?

商貿交易

講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贊同我關於烏氏倮特別牛X的說法!

言歸正傳,從上面的綜述中,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往把張騫通西域視為絲綢之路的開端並不完全準確,至少從中原到烏氏再到大月氏,早在戰國末年,烏氏倮就開始與戎王進行過大規模的絲綢貿易,並被《史記》記錄下來。


後論:其實,無論誰是開闢絲綢之路第一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底是烏氏倮,還是張騫,他們都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為中華民族,甚至是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他們用腳步丈量,才讓華夏文明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了中國,也讓中國在與西方交流過程中,吸收了世界上其他先進文化,在中西文化不碰撞交融中,不斷豐富華夏文明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