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文|逆北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是我國今天十分重要的一項發展倡議。

這條經濟走廊連通了亞歐非三大洲,對世界歷史的走向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那麼,古代的絲綢之路又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呢?它為何又會長期中斷?

古人眼中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最初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李希霍芬先生把在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印度間以絲綢等貿易為媒介的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而中國古人並沒有這樣的叫法,古人多將今天絲綢之路所覆蓋的內亞等區域含糊的稱作“西域”,這也更為絲綢之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那麼西方人為什麼要這麼叫呢?一方面,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的絲綢是一種難得的奢侈品,象徵了財富與地位;另一方面,絲綢穿起來也極為舒適,這對於受夠了炎熱氣候的西方人來說也是一種福音。

因此,從羅馬帝國稱霸地中海時期,到後來的蒙古帝國時代,絲綢始終吸引著西方人的眼球,他們也因此把中國稱作“絲國”,即“塞里斯”,而中原也把遠在天邊的羅馬帝國稱作“大秦”,這真是很有意思了。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今日之羅馬)

兩漢時期的西域

絲綢之路的開通,始自西漢武帝時期,那時候,為了給自己對抗匈奴尋找新的盟友,漢武帝兩次派大臣張騫帶人出使西域,去聯絡被匈奴欺壓的西域諸國。張騫的出使消耗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但也擴大了漢帝國的影響。

在後來的漠北戰役中,漢軍大破匈奴王廷的主力後,這些西域國家大都趁熱打鐵,參與到對匈奴的作戰中。

牆倒眾人推,在漢軍與其他遊牧部落聯合打擊下,匈奴不得不狼狽的收縮自己在西域的勢力,“絲綢之路”也由此暢通。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但是,絲路的暢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漢帝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之上的,一旦漢帝國的軍事控制有所鬆懈,絲路將很有可能再次中斷。

同時,匈奴在西域的壟斷性統治瓦解後,產生了極大的政治真空地帶,這一地帶迅速被曾為匈奴壓制的民族所攫取。例如鮮卑人、羌人紛紛崛起,在這之後,他們又成為了威脅絲路暢通的新的不穩定因素。

果然,西漢覆亡後,藉著中原王朝無暇西顧的機會,匈奴人東山再起,其他西域民族也相互廝殺,狼煙遍地,絲路也再次中斷。

後來,為了消除匈奴對西域的影響,東漢的優秀政治家班超等出使西域,他們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殺死了數名親附匈奴的部落王公,對他們的部眾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懾,西域也得以再次出現親附漢帝國的高潮。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班超立功絕域)

可是,經營絲路的事業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斷耕耘的。班超等逝後,他們的繼承者多剛愎自用,不能有效團結西域諸國,而就在此時,東漢內部的權力爭鬥等,也讓帝國在應對西域事務時愈發力不從心。絲路二度中斷,東漢也終未能延續西漢武帝時的榮光。

東漢滅亡以後的三百多年時間裡,中原地區長期處在分裂割據的狀態中,絲路的開通也幾乎無人問津。

不過,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絲路,雖然讓不少商販望而卻步,但是,發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卻通過這條線路傳入中原,並對華夏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唐帝國時代的西域

300多年的割據局面在7世紀發生了扭轉。公元632年,統一的唐帝國的出現為絲路的暢通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此一時期,唐帝國的主要敵人多集中在西北地區,他們分別是吐谷渾、突厥與吐蕃等政治實體。面對錯綜複雜的狀況,唐朝的政治精英們採取了分化瓦解的態勢,他們時而聯合A打B,時而又在B陷入絕境時對其給予支持。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在唐帝國數代統治者的努力下,西北地區的強敵多遭遇了同程度的打擊,而唐軍也在今天新疆的天山南北地區開闢了自己的根據地,即安西四鎮。他們同西域和北庭都護府一起,為暢通絲路,保衛西北邊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是,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平叛,駐守西北的唐軍精銳被大量內調,西北防務空虛,吐蕃等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時機,他們與另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回鶻爭相蠶食唐帝國在西北的屬地,絲路再度中斷。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安史之亂平息後,長安的中央政府雖曾遣人前往安西軍鎮安撫人心,但限於國力,帝國已再不能撥出一兵一卒支援這些邊地。言語的鼓勵畢竟無法代替實在的刀戈劍戟,安西四鎮在9世紀中葉告於淪陷,絲路暢通的目的也變得遙不可及。

元明以後的西域

唐亡後,直到蒙古帝國的建立,絲路始終處於一種地方勢力角逐的平衡狀態中。蒙古騎兵殺到後,花剌子模與黑契丹等地方政權紛紛覆亡,蒙古軍團一路向西,高歌猛進,絲路也重新恢復了通暢。

可是,蒙古人在擴張的同時,他的上層也在分裂,忽必烈與兄弟們的爭權引發了抗爭,蒙古帝國陷入分裂,從帝國分離出來的察合臺與窩闊臺汗國稱霸中亞,他們不僅攔腰切斷了絲路,還多次派軍進攻忽必烈政權,忽必烈政府不得不長期派駐大軍抵禦其進攻,絲路的開通也未再提及。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曾興大軍北伐和西征,結果,

在進攻和林的戰役中,明軍折損達40萬人之巨,面對慘遭的傷亡,朱元璋也不得已命西北地區的軍隊轉入防禦,而絲路也繼續保持著長期分裂的狀態,直到清朝的建立。

清朝建立後,盤踞在今天新疆地區的蒙古部落準格爾部等覬覦清帝國在內地的財富,頻頻東進,讓絲路的局勢雪上加霜。

而就在此時,俄國人在中亞的擴張也讓絲路的局勢變得愈發複雜。面對危局,清朝君主曾多次興軍大西北,可終止於守成,絲路的主導權也落到了俄國人手中。

控制西域不容易,古代“絲綢之路”為何會長期中斷?

絲路的長期中斷有著極為複雜的歷史因素,這既有中原王朝精英的應對策略存在問題的原因,也與農業帝國自身動員程度有限,以致於無法長期控制西域有關。

認識過去的歷史,對於我們今天如何看待絲綢之路經濟帶,有著非常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漢)班固《漢書》 中華書局

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鴻《長安 絲綢之路的起點》 三聯書店

王健《“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的全球化主張》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浙江大學出版社

國家文物局著《絲綢之路》 文物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