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的“私慾”怎麼解釋?

讀者142299480


私慾,屬於人慾的一部分,如果是我的觀點話,人的慾望同時也是人的需要,並非都是所謂見不得人的東西,或是“有違天理”的東西,當今許許多多的“慾望”都被貼上了道德化的標籤,慾望的滿足屬於人性的一部分,不過度而適當的滿足自身的需求有利於保持健康的心理,然而過度壓抑自身的需要更多是將自身的需要以更加“扭曲”的方式展現出來,或是以高度“理智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當然高度的“理智化”其最終表現出來的是“理智”乃身外之物,並非是坦誠地接受了自己,真正地坦誠是接受自己的慾望與真正的需要,能夠在內心進行一個有效的整合,以更加通達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可以將自身的慾望以適當的方式加以昇華,做到這一點而不是“滅”的說法,滅“人慾”不過是人對於人自身地否定。也希望大家可以更好地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自體與客體


如何區分私慾?

在《傳習錄》的第六章第三節,陸澄接著又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好色、貪財、慕名、虛榮等心,固然是私慾,但像平日的那些閒思雜念也是私慾嗎?”

王陽明的回答堪稱一絕,他說:“閒思雜念,歸根結底還是從好色、貪財、慕名、虛榮等這些病根上滋生的,如果能從本源上尋求,就一定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比如,你自信絕對不會有搶劫、盜竊,甚至強姦的想法,這是為何呢?因為你自己本身根本就沒有這份心思,如果你對色、財、名、利等這些心思,根本就不動心,在自己內心深處都剷除乾淨了,你的內裡只剩下完完全全的心的本體,還何來閒思雜念呢?而這便是‘心本身的寧靜不動’,便是‘感情的未發之中’,便是‘心胸寬廣,大公無私’。這樣,人心自然會與萬事萬物感應相通,自然可以做到情感上的中正平和,沒有了閒思雜念和外物的干擾,遇到事情時就會很坦然很從容的自如應對”。

王陽明真不愧為一代心學集大成者,他的這一“祛除私慾要做到心淨”的觀點,充分證明了他在心學上的高度認識和深刻理解。在王看來,只有做到本心不動(本心良善),世界才會變得更純,更美好,罪惡或邪惡才會減少。如果一個人心裡整天裝的都是亂七八糟、低俗惡毒之物,那你還能指望他做出些好的事情或高貴的舉動出來?


禪悟人生U其樂無窮


陽明學說,論及多端,然而細究之,通篇都是教人如何去“私慾”。

《傳習錄》上篇《徐愛錄》中談立志用功時說:“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一提到“私慾”,人們立刻會聯想到“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中飽私囊”,等等。然而陽明先生所說的“私慾”,並非僅限於此。而是指“以個人的主觀願望,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

就如上段中的“枝葉花實”一說,從“根”到“枝”到“葉”再到“花”最後“實”。反映了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人在自然規律面前,能做到的是,把握規律,順規律之勢而為。反之,就要接受規律的懲罰。

比如賺錢,“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規律。自然,“損人利己”、“中飽私囊”、“貪贓枉法”,是違反了這個規律的。沒有經歷“根枝葉花實”的過程,想發財就去坑蒙拐騙搶銀行,自然會得到懲罰。

讀書做學問,搞科研,為官等等無不是如此。

所以,要想成功,唯一的途徑就是腳踏實地,勤奮努力。如果你是一粒種子,一段樹根,就創造合適的環境讓它發芽;如果你處於抽枝散葉開花階段,那就認真施肥灌溉,讓它茁壯成長,使之欣欣向榮。如果變成了果實,那就把頭低下來,審視一下幫助你成功的枝枝葉葉們,以及腳下那塊土地。去感謝它們,回饋它們,報答它們。

如此,人生便會順利,便會坦然,便會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