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的“私欲”怎么解释?

读者142299480


私欲,属于人欲的一部分,如果是我的观点话,人的欲望同时也是人的需要,并非都是所谓见不得人的东西,或是“有违天理”的东西,当今许许多多的“欲望”都被贴上了道德化的标签,欲望的满足属于人性的一部分,不过度而适当的满足自身的需求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然而过度压抑自身的需要更多是将自身的需要以更加“扭曲”的方式展现出来,或是以高度“理智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高度的“理智化”其最终表现出来的是“理智”乃身外之物,并非是坦诚地接受了自己,真正地坦诚是接受自己的欲望与真正的需要,能够在内心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以更加通达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将自身的欲望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升华,做到这一点而不是“灭”的说法,灭“人欲”不过是人对于人自身地否定。也希望大家可以更好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自体与客体


如何区分私欲?

在《传习录》的第六章第三节,陆澄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好色、贪财、慕名、虚荣等心,固然是私欲,但像平日的那些闲思杂念也是私欲吗?”

王阳明的回答堪称一绝,他说:“闲思杂念,归根结底还是从好色、贪财、慕名、虚荣等这些病根上滋生的,如果能从本源上寻求,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你自信绝对不会有抢劫、盗窃,甚至强奸的想法,这是为何呢?因为你自己本身根本就没有这份心思,如果你对色、财、名、利等这些心思,根本就不动心,在自己内心深处都铲除干净了,你的内里只剩下完完全全的心的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呢?而这便是‘心本身的宁静不动’,便是‘感情的未发之中’,便是‘心胸宽广,大公无私’。这样,人心自然会与万事万物感应相通,自然可以做到情感上的中正平和,没有了闲思杂念和外物的干扰,遇到事情时就会很坦然很从容的自如应对”。

王阳明真不愧为一代心学集大成者,他的这一“祛除私欲要做到心净”的观点,充分证明了他在心学上的高度认识和深刻理解。在王看来,只有做到本心不动(本心良善),世界才会变得更纯,更美好,罪恶或邪恶才会减少。如果一个人心里整天装的都是乱七八糟、低俗恶毒之物,那你还能指望他做出些好的事情或高贵的举动出来?


禅悟人生U其乐无穷


阳明学说,论及多端,然而细究之,通篇都是教人如何去“私欲”。

《传习录》上篇《徐爱录》中谈立志用功时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一提到“私欲”,人们立刻会联想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中饱私囊”,等等。然而阳明先生所说的“私欲”,并非仅限于此。而是指“以个人的主观愿望,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就如上段中的“枝叶花实”一说,从“根”到“枝”到“叶”再到“花”最后“实”。反映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人在自然规律面前,能做到的是,把握规律,顺规律之势而为。反之,就要接受规律的惩罚。

比如赚钱,“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规律。自然,“损人利己”、“中饱私囊”、“贪赃枉法”,是违反了这个规律的。没有经历“根枝叶花实”的过程,想发财就去坑蒙拐骗抢银行,自然会得到惩罚。

读书做学问,搞科研,为官等等无不是如此。

所以,要想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一段树根,就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它发芽;如果你处于抽枝散叶开花阶段,那就认真施肥灌溉,让它茁壮成长,使之欣欣向荣。如果变成了果实,那就把头低下来,审视一下帮助你成功的枝枝叶叶们,以及脚下那块土地。去感谢它们,回馈它们,报答它们。

如此,人生便会顺利,便会坦然,便会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