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長期以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主要是透過陸上絲綢之路進行。唐代中期後,中亞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東、西方的交通,明顯地呈現出由陸路轉向海路的趨勢。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宋朝立國,西北方面是吐蕃、西夏的勢力,河西走廊已被遮斷,宋朝與西域只能維持時斷時續的稀少聯繫。在北方,遼朝佔有燕、雲十六州及其以北的土地,宋朝無法通過陸道與朝鮮半島交通,只能由海道往來。在這樣形勢下,宋朝朝廷便積極開展海外交通事業,通過收稅和轉賣等途徑,獲取厚利,使得海外貿易得到空前的繁榮,亦帶動了造船的發展。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宋代商船模型還原

北宋建立後,黃河以北的遼、西夏與金,先後都給北宋朝廷帶來嚴重的威脅,為了維持國家經濟和追求物質享受,北宋歷朝皆十分注重發展海外貿易,鼓勵“商賈懋遷,以助國用”。

為了擴大與其他國家、地區的交往和招徠外商,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五月時,朝廷就曾派遣八名內侍,分別鞋帶敕書和金帛去海南採購香料、犀牛角、象牙、珍珠和龍腦等。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宋代沉船"華光礁一號"

此次使節的派出,可以說是宋朝廷決心開展海外交通的宣言書。接著又在杭州、明州設置市舶司,並頒佈了管理商人出海貿易之辦法。後來,又在泉州立市舶司。到了太宗淳化二年(991),“大抵海舶至,十先徵其一,價直酌蕃貨輕重而差給之,歲約獲五十餘萬斤、條、株、顆。”

之後不斷增加。宋仁宗皇祐中(1049~1054)“歲入象、犀、珠、玉、香藥之類,其數五十三萬有餘。至治平中(1064~1067),又增十萬。”仁宗時所用計量單位與太宗時不同,此時的單位是緡(貫)。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宋朝廷從進出口貿易中獲得可觀的收入,同時也加強了與海外諸國的聯繫,有助於統治的鞏固,此外,更加速的造船業的發展。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宋仁宗 趙禎

宋室南遷立國江南,雖只剩下半壁江山,但重要的對外交通港口,仍都在控制之下,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江沿海販運商業及海外貿易隨之興盛。由於南宋版圖不及北宋的三分之二,朝廷賴以維生的田賦減少,一方面要維持浩大的軍費開支,另一方面還須向金人納貢,這一鉅額開支,只有透過發展海外貿易解決。顧炎武曾說南渡之後,國庫空虛,基本都是靠著海上的船舶來獲得財政收入。紹興七年(1137)閏十月三日高宗說:海上航運業利潤最厚,如果政策適當,每年國庫能收百萬兩寅子,這樣比對民收稅好得多。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海上絲綢之路地圖

故而,南宋朝廷不論是對外貿易政策及機構的設置,都十分重視。

由於南宋經濟倚賴海外貿易,因而政府在鼓勵貿易的同時,在政策上也提倡海外貿易。對此,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因此,這一時期的海外交通大有進展,政府也從海外貿易中得到了鉅額的收入。據紹興二十九年(1159)的統計,浙、閩、廣“三舶司歲抽及和買可得二百萬緡。”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福船模型

後來,隨著政府財政總收入的增加,海外貿易收入所佔比重有所降低,但在一段時間內仍佔百分之四以上。由於南宋朝廷鼓勵和重視海外貿易,因此加速促進了南宋造船業的發展。據《夢粱錄》有這樣的記載:

商用海艦的規格大小不一,大的有五千料,能乘五百人以上;中等的是一兩千料,能乘兩百人以上;小的海艦有個名字叫鑽風,八櫓或六櫓,一般來說能乘一百人以上。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文物

這是當時常見的海船規模,也可見海船種類很多。儘管南宋官營造船場很多,但還不足所需,朝廷不得不徵用民間船隻。理宗寶祐五年(1257)為徵調民船輪流在定海、淮東、京口把隘服役,曾對明州、溫州、台州三州的民船做過一次統計。明州六縣就有船七千九百一十六艘,船幅一丈以上的有一千兩百九十八艘,一丈以下的有六千一百八十八艘。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南海一號沉船復原3D模型

僅明州一地,船舶就如此之多,足見南宋所擁有為數龐大的船舶,由此也反映了南宋造船的繁榮。

另外,達官貴人亦會利用特權進行海外貿易。南宋初年,四大將之一的張俊,駐防在外,抽出五十萬貫軍費,委派部下為代理,打造海船,多收綾羅綢緞、金玉奇玩、珍饈佳果以及美女,帶隨從數百人,“飄然浮海去。逾歲而歸,珠犀香藥而外,且得駿馬,獲利幾十倍。”南宋末年丞相鄭清之(1176~1251)“其子招權納賄,貪冒無厭,盜用朝廷錢帛以易貨外國。”

此類活動在宋代時有所聞。

宋代海上運輸迅速發展,路上“絲綢之路”沒落,與這兩個國家有關

大宋海船“神舟號”復原

宋代大型海船比較大量地出現,且普遍設置了水密隔艙,對於遠洋航海和貿易具有很大的影響。從航海的角度看,小船雖亦能出洋,但其續航能力有限。而大船可攜帶更多的糧食和飲用水,從而提高續航能力,並更多地採取直接橫渡大洋的方法,縮短航行時間。

從貿易角度看,由於大船的載貨量通常超過好幾支路上商隊的承載量,因此大船對於商人更有利。另外,大船亦有助於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漢、唐時期,中國海船比較小,載量少,與之相對應的是出口商品以絲綢、細軟的奢侈品為主。宋代大型商船投入航運,使得粗重貨物的出口變得較前容易,如當時的貨物大宗的瓷器。最後,從船隻大小與人員的搭配上看,商人們認為“船大人眾,則敢往海外”。

當時東南亞和印度洋許多地區的海盜活動非常猖獗,對中國商船構成很大的威脅。船上人數眾多,亦是增加安全感的因素之一。宋代五千料商船可搭五百至六百人,大幅增加了航海的安全性。這些都大大促成了宋代海外貿易的興盛。同時,繁盛的海外貿易使得宋代對船舶的需求增多,這促使著宋代造船技術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 《宋會要》,〈職官〉44之27。
  • 《宋史》,卷186,志第139〈食貨八下‧互市舶法〉
  •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 《要錄》,卷183,紹興二十九年九月壬午條
  • 《夢粱錄》,卷12,〈江海船艦〉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 《宋史》,卷407,列傳166,〈杜範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