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上的中國: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而貨幣才是房價現象

貨幣是怎麼印出來的?

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紙幣不再有貴金屬(黃金)做支撐,而貨幣其基礎支撐,就完全依賴於國家信用。是美聯儲而不是美國政府擁有美元的發行權,美聯儲主要通過買賣美國聯邦政府債券的方式來實現美元基礎貨幣的投放,然後通過各類利率工具調控流通中的廣義貨幣數量。國家債券的背書就是國家主權信用。

據瞭解中國之前的印錢方式,是強制兌換美元。各經營主體將掙來的美元交給央行,央行印出人民幣(即外匯佔款),將美元收為外匯儲備。也就是以日益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人民幣的信用背書。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有美元背書的人民幣發行基礎變得十分被動,從千年大計長遠角度出來,人民幣必須找到自己信用基礎。

改革就是一系列選擇。但哪個選擇真正改變了歷史,當時並不一定看得清楚。從1990年至今,我大中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性支出增幅有兩次低點,第一次是1998年,當年度的人均消費支出增幅只有3.5%。這一年中國經濟眼看就要硬著陸,同年啟動住房商品化改革,同時銀行貸款利率大幅調低,並啟動慘烈的國企改革,抓大放小,把不掙錢的國企全部賣掉,讓幾千萬國企工人下崗,放開教育市場化和醫療改革市場化,然而依然未能恢復居民的消費能力。

房子上的中國: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而貨幣才是房價現象

從1998年開啟住房制度改革到2003年土地招拍掛(賣方決定市場)等一系列制度創新,人民幣迅速找到了信用基礎。由強制兌換綁定美元轉變為由央行借款給商業銀行,然後商業銀行向適格借款人放貸,也就是借債印錢模式。房子上的中國: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而貨幣才是房價現象

體現在央行的資產表數據中,2017年12月底,央行的外匯佔款佔總資產的比值為59.2%,較2016年底的63.8%,繼續下降了4.6個百分點。與2013年峰值的83.3%相比,下降了24.1個百分點。很明顯,人民幣的信用已經越來越不需要美元的信用背書了,它已經建立起新的信用。在另一方面,央行借給商業銀行的資金規模佔比越來越大,從2013年的4.1%,劇烈上升到2017年底的28.2%,上升了24.1個百分點。此消彼長,外匯佔款減少的百分比,剛好與商業銀行借款增加的百分比相對應。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終極結論:商業銀行借款,成為了人民幣新的信用來源。而商業銀行借款的質量,也就是決定人民幣匯率高低的本質因素!

房子上的中國: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而貨幣才是房價現象

房子上的中國: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而貨幣才是房價現象

於是,在這裡我們得到了進一步的推論:決定商業銀行借款質量高低的根本因素,恰恰就在於房地產市場能否支撐得住。在這裡,我們建立起了一條完整的邏輯鏈條:

人民幣信用依賴商業銀行借款,商業銀行的借款質量則依賴房地產市場。簡單來說就是:人民幣信用依賴房地產市場!所以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即並不是貨幣發行太多了,所以房價就水漲船高。恰好相反,貨幣是房價現象。地價及房價互為雞與蛋,共同的需求催生了更多的貨幣產生。

雖然這個結論很多人看起來很不認可,當事實也許正是如此。據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中指出,1500年,全球商品和服務總產值約2500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60兆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人均產值約550美元。且歷史上大多數時候,經濟規模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雖然全球產值有增長,但更多是因為人口的增長,新的土地被發現。但到了現代,一切都已改觀。今天全球人均產值約8800美元

現代貨幣體系起源歐洲,當時有些富人為了安全,在金匠那時保存自已的私人黃金,於是金匠發明了一種專門用於黃金儲備的票據。久而久之,這種票據就明顯可以作為媒介用於商業貿易,因為任何人持有這種紙質票據的人都可以到金匠那裡兌換黃金。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這些票據雖然無法再直接與黃金掛勾,但整個銀行的體系卻更加靈活。但是目前的規則,銀行保險庫裡從頭到尾只有100塊錢,但是銀行可以通過放貸等方法,運用的資金可能在1000元。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銀行帳號裡那些錢,也許九成都是數字。而在中國公認最良性的負債,就是住房貸款。給銀行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貨幣。

今天中國的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中國城市偉大成就背後的真正秘密,就是創造性地發展出一套將土地作為信用基礎的制度——“土地財政”。同時伴隨著房價上漲又推到新一輪的地價上漲,龐大的地方政府負債和居民負債為城市化的基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和信用支持。沒有“土地財政”,今天中國經濟的很多問題不會出現,但也許高速發展也不會出現。

到了2017年末,房地產對經濟和民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綁架了整個中國。想要維持整個經濟與貨幣體系的運行,就必須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平穩發展,哪怕是一丁點的波動都無法承受。想想看,如果2018年房地產市場發生萎縮,商業銀行拿了央行的錢放貸放不出去,那就意味著連印錢都印不出去了,整個經濟活動瞬間就會陷入資金緊縮的局面,錢荒立刻就會發作。而喪失了房價的支撐,喪失了房價的信用背書,人民幣匯率當場就會被打入冰點。

2017年,年度的人均消費支出增幅只有5.9%,僅高於1998年。中國國民的收支結餘的九成都拿去買房了。房地產市場對城鎮居民財富的吞噬已經到了極限了。接下來我大中國經濟會怎麼走?

房子上的中國: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而貨幣才是房價現象

城鎮居民購房負擔率亦是連年創新高:

房子上的中國: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而貨幣才是房價現象

城鎮居民理論上只有16萬億流動資金了。瀕臨枯竭。而農村居民存款總規模仍有約為15.1萬億。

另一組可參考的數據,是農村居民的收支數據,見下表。

房子上的中國:房價並不是貨幣現象,而貨幣才是房價現象

對農民來說,他們在滿足衣食住行醫的生存必須開支之後(在這裡我必須解釋一下,農村居民的居住類支出包含了農民自建房的開支),形成的收支結餘,絕大部分都會作為儲蓄存款存起來。並且,農村居民極難申請貸款,我國至今沒能真正打通農戶以宅基地或者農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抵押品申請貸款的通道。

2017年12月23日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會議上,住建部部長王蒙徽提出,2018年我國要抓好房地產市場分類調控,針對各類需求實行差別化調控政策,滿足首套剛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機炒房。庫存仍然較多的部分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要繼續做好去庫存工作。

2018年,3000縣城(實際2861個縣),也許是風景這邊獨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