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上的中国: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而货币才是房价现象

货币是怎么印出来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纸币不再有贵金属(黄金)做支撑,而货币其基础支撑,就完全依赖于国家信用。是美联储而不是美国政府拥有美元的发行权,美联储主要通过买卖美国联邦政府债券的方式来实现美元基础货币的投放,然后通过各类利率工具调控流通中的广义货币数量。国家债券的背书就是国家主权信用。

据了解中国之前的印钱方式,是强制兑换美元。各经营主体将挣来的美元交给央行,央行印出人民币(即外汇占款),将美元收为外汇储备。也就是以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作为人民币的信用背书。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有美元背书的人民币发行基础变得十分被动,从千年大计长远角度出来,人民币必须找到自己信用基础。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哪个选择真正改变了历史,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从1990年至今,我大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增幅有两次低点,第一次是1998年,当年度的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只有3.5%。这一年中国经济眼看就要硬着陆,同年启动住房商品化改革,同时银行贷款利率大幅调低,并启动惨烈的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把不挣钱的国企全部卖掉,让几千万国企工人下岗,放开教育市场化和医疗改革市场化,然而依然未能恢复居民的消费能力。

房子上的中国: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而货币才是房价现象

从1998年开启住房制度改革到2003年土地招拍挂(卖方决定市场)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人民币迅速找到了信用基础。由强制兑换绑定美元转变为由央行借款给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向适格借款人放贷,也就是借债印钱模式。房子上的中国: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而货币才是房价现象

体现在央行的资产表数据中,2017年12月底,央行的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值为59.2%,较2016年底的63.8%,继续下降了4.6个百分点。与2013年峰值的83.3%相比,下降了24.1个百分点。很明显,人民币的信用已经越来越不需要美元的信用背书了,它已经建立起新的信用。在另一方面,央行借给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占比越来越大,从2013年的4.1%,剧烈上升到2017年底的28.2%,上升了24.1个百分点。此消彼长,外汇占款减少的百分比,刚好与商业银行借款增加的百分比相对应。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终极结论:商业银行借款,成为了人民币新的信用来源。而商业银行借款的质量,也就是决定人民币汇率高低的本质因素!

房子上的中国: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而货币才是房价现象

房子上的中国: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而货币才是房价现象

于是,在这里我们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论:决定商业银行借款质量高低的根本因素,恰恰就在于房地产市场能否支撑得住。在这里,我们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

人民币信用依赖商业银行借款,商业银行的借款质量则依赖房地产市场。简单来说就是:人民币信用依赖房地产市场!所以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即并不是货币发行太多了,所以房价就水涨船高。恰好相反,货币是房价现象。地价及房价互为鸡与蛋,共同的需求催生了更多的货币产生。

虽然这个结论很多人看起来很不认可,当事实也许正是如此。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中指出,1500年,全球商品和服务总产值约250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60兆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人均产值约550美元。且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经济规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全球产值有增长,但更多是因为人口的增长,新的土地被发现。但到了现代,一切都已改观。今天全球人均产值约8800美元

现代货币体系起源欧洲,当时有些富人为了安全,在金匠那时保存自已的私人黄金,于是金匠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黄金储备的票据。久而久之,这种票据就明显可以作为媒介用于商业贸易,因为任何人持有这种纸质票据的人都可以到金匠那里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这些票据虽然无法再直接与黄金挂勾,但整个银行的体系却更加灵活。但是目前的规则,银行保险库里从头到尾只有100块钱,但是银行可以通过放贷等方法,运用的资金可能在1000元。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银行帐号里那些钱,也许九成都是数字。而在中国公认最良性的负债,就是住房贷款。给银行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货币。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伟大成就背后的真正秘密,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的制度——“土地财政”。同时伴随着房价上涨又推到新一轮的地价上涨,庞大的地方政府负债和居民负债为城市化的基础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信用支持。没有“土地财政”,今天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不会出现,但也许高速发展也不会出现。

到了2017年末,房地产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绑架了整个中国。想要维持整个经济与货币体系的运行,就必须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哪怕是一丁点的波动都无法承受。想想看,如果2018年房地产市场发生萎缩,商业银行拿了央行的钱放贷放不出去,那就意味着连印钱都印不出去了,整个经济活动瞬间就会陷入资金紧缩的局面,钱荒立刻就会发作。而丧失了房价的支撑,丧失了房价的信用背书,人民币汇率当场就会被打入冰点。

2017年,年度的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只有5.9%,仅高于1998年。中国国民的收支结余的九成都拿去买房了。房地产市场对城镇居民财富的吞噬已经到了极限了。接下来我大中国经济会怎么走?

房子上的中国: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而货币才是房价现象

城镇居民购房负担率亦是连年创新高:

房子上的中国: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而货币才是房价现象

城镇居民理论上只有16万亿流动资金了。濒临枯竭。而农村居民存款总规模仍有约为15.1万亿。

另一组可参考的数据,是农村居民的收支数据,见下表。

房子上的中国:房价并不是货币现象,而货币才是房价现象

对农民来说,他们在满足衣食住行医的生存必须开支之后(在这里我必须解释一下,农村居民的居住类支出包含了农民自建房的开支),形成的收支结余,绝大部分都会作为储蓄存款存起来。并且,农村居民极难申请贷款,我国至今没能真正打通农户以宅基地或者农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品申请贷款的通道。

2017年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会议上,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提出,2018年我国要抓好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

2018年,3000县城(实际2861个县),也许是风景这边独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