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探尋徐工產業轉型「密碼」

「动态」探寻徐工产业转型“密码”

【匠客工程機械】徐州曾有“百里煤海”之稱,隨著煤炭資源枯竭,徐州肩負著資源型城市轉型和老工業城市振興的雙重任務。近年來,徐州市以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步伐,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GDP比重達36%。該怎樣以徐州市為標杆,讓產業轉型的步伐更加堅實?帶著這些思考,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對徐州產業轉型進行了重點關注。

「动态」探寻徐工产业转型“密码”

這就是徐工集團最引以為傲的“世界第一吊”,作為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噸位的履帶起重機,它僅底盤就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能吊起4000噸的重物,相當於2000臺小汽車,而這臺巨無霸的設計者居然是這位嬌小的女工程師,回憶起這臺大國重器的誕生過程,她仍然激動不已。

「动态」探寻徐工产业转型“密码”

徐工集團高級工程師 孫麗:當時我們做這個產品研發都要將近100人的團隊,從製造到用戶環節,又歷時了前後有五年的時間,這一臺產品的成本就要1個多億。

那時的徐工和國內多數工程機械製造企業一樣,因為國家對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宏觀調控,經營陷入了困境,就在別的企業紛紛忙著轉行的時候,徐工卻依然不惜重金,專注於研發攻克工程機械的核心技術。

江蘇徐工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斌:最困難的時候,徐工集團的整個研發費用投入都沒有低於4%,其他費用都可以壓縮,唯有研發費用不能壓縮。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在歐洲、在美國、在巴西建立了海外研發中心,這是一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一項工作。

苦練內功、終成正果。“一根筋”地堅持技術創新,讓徐工在施工應用技術、液壓傳動技術等5大專業領域內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在工程機械領域內持續領跑。2017年,徐工集團的銷售收入近千億,在國內遙遙領先,世界排名第六。

記者觀察

徐工集團在科研創新上的“一根筋”精神和河南正在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三股勁”中的“韌勁”不謀而合,“韌勁”就是“認準了的事情,心無旁騖、一干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當然河南也有轉型較為成功的優秀企業代表,比如宇通客車、中信重工等,但是更多的傳統企業還缺乏攻堅路上的這股“韌勁”,“韌勁”何時補上都不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縮小與前路“標兵”之間的距離,而這也是在徐工採訪帶給我們的思考。

【往期熱點·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