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蜂起,逐鹿中原。經過激烈的兼併戰爭後,曹操一統北方,孫權盤踞江東,劉備入主巴蜀。公元220年,篡漢稱帝,建立曹魏;第二年,建立蜀漢;229年稱帝,三國鼎立,互相攻伐。
益州人費詩,劉璋時為綿竹縣令,劉備攻打綿竹時,費詩歸降。劉備擔任益州牧後,任命費詩為屬官。
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賜封功臣。劉備賜封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
劉備派費詩作為使者去荊州賜封關羽“前將軍”官號。關羽輕視黃忠,聽說黃忠做了後將軍,大怒說:“我堂堂大丈夫不會與那個老匹夫同列!”不肯接受劉備的賜封。
費詩見狀,對關羽說:“成就霸業的王者,廣納賢才。如今漢王(劉備)以黃忠的一時之功而加恩於他,然而對黃忠的恩情,哪能會比得上您!況且漢王與您是榮辱與共,福禍同受。我認為您不應該計較這些官爵大小。”關羽聽後,深有感悟,於是接受了劉備的賜封。
公元221年,蜀漢成都王宮,群臣齊聚一起,商議擁立漢中王劉備稱帝。就在前一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的消息傳來,群臣在大罵曹丕國賊之餘,也覺得蜀漢也不能落後,應該立劉備為皇帝,身份不能低於曹丕。
群臣拜見劉備後,苦口婆心地勸諫劉備登基稱帝。劉備心裡樂開花,但臉上是一副難為情地樣子,表示辭讓,不肯答應。
諸葛亮見狀,上前對劉備說:“以前吳漢、耿純等人勸世祖(劉秀)稱帝,世祖前後辭讓了四次,耿純進言說:‘天下英雄都希望您當皇帝,如果您不答應,眾人就會各自離開,另尋明主,不會輔助您了。’世祖感悟,於是答應了眾人。如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乃帝室後裔,現在稱帝是應該的。何況那些勞苦功高的人,也希望由此得到封賞。”諸葛亮說完,群臣也隨之附和。
這時,群臣中走出一人,正是費詩,他遞上一封奏疏給劉備。劉備打開一看,只見奏疏上寫道:“大王因為曹操父子逼迫天子、篡權奪位,所以召集眾人,興兵討伐漢賊。如今漢賊未滅,大王卻自稱皇帝,臣擔心會讓眾人疑惑。當初高祖(劉邦)與項羽約定,先滅秦國的人做咸陽王。等到高祖滅了秦國,卻依舊有推讓之心,況且如今大王連大門都沒出,就想自立為帝嗎?臣愚鈍,真的認為大王不應該這麼做!”
劉備閱完奏疏,又驚又怒,將費詩貶官。劉備為何如此驚怒?原來,劉備有意稱帝,但不能由他本人宣佈,那樣會顯得他貪圖皇位,有損他謙讓仁德的形象,會喪失民心。所以,劉備希望由群臣勸諫他稱帝,然後他先謙讓幾番,最後再順從眾人,這樣才完美。劉備以為群臣都能察言觀色,揣摩聖意,不曾想費詩卻站出來反對他稱帝。
若是費詩沒有體察劉備的心意,反對那些勸劉備稱帝的人也就罷了。可是,費詩的奏疏揭露了劉備想當皇帝的意圖,卻仍然而站出來反對。雖然費詩的話已經相當委婉了,可是劉備覺得還是很難聽。所以劉備才會如此驚怒。
其實,這場政治風波的焦點在於什麼時候應該稱帝,是在統一天下前,還是在統一天下後?諸葛亮用劉秀的事蹟來舉例,認為統一天下前應該稱帝。費詩用劉邦的事蹟來舉例,認為統一天下後應該稱帝。
諸葛亮認為,天下紛亂,士人輔佐明君,求取功名利祿。如果劉備不稱帝,沒有滿足眾人的期望,那麼人才都會離開,去別處輔佐君主。當初,劉秀割據河北,在群雄並立的情況下登基稱帝,之後花了12年才統一天下。諸葛亮希望劉備效仿劉秀。
費詩則反對劉備現在稱帝,因為他認為時機未到,現在劉備還沒有擊滅曹操父子,不應該稱帝,等到劉備擊滅曹操父子後,就可以稱帝了。當初,劉邦就是在擊滅項羽、兼併天下後才稱帝的。費詩希望劉備效仿劉邦。
顯然,劉秀稱帝的故事更符合劉備心意。而費詩用劉邦稱帝的故事阻止劉備稱帝,既忤逆的劉備的心意,也讓劉備非常難堪。
閱讀更多 檐雨階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