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這些能力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現在培養還不晚!

人工智能崛起

在2018年5月閉幕的全國兩會上,有一個不可小覷的熱詞——“人工智能”吸引了大眾眼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亦著重指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

創新工場創始人、谷歌前中國區總裁李開復曾說:“也許18年以後,人類可能會被人工智能給替代了。”

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久,人工智能將不再是一個概念性的詞彙,而是融入生活,改變生活。徹底顛覆人們已有的生活方式。

這並不危言聳聽。從阿爾法狗贏了圍棋王子,到首個擁有人類公民身份的機器人sophie主持科技會議,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科技對人類的挑戰。

人工智能時代,這些能力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現在培養還不晚!

劍橋大學研究者邁克爾·奧斯本和卡爾·弗雷的一項研究更是引起了廣大父母的瘋狂討論!研究分析了具有哪些行業特徵的從業者更容易被機器人取代,並且得出最終結論:在未來,如果孩子的工作有大量重複性勞動,且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

也就是說,我們從小含辛茹苦培育長大的孩子,高分,學霸,全能學科喪失了優勢。這些所謂的尖子生,可能最後還敵不過機器人。

人工智能時代,這些能力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現在培養還不晚!

這些能力,決定孩子的未來

在《明星大偵探第二季》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撒貝寧的一段話提到了人類未來的困境:“這個世界的進步、進化一定是算法的進化,未來什麼稱霸——算法,誰掌握最先進的算法誰就淘汰那些落後的算法。人類個體的算法越來越不能適應今天這種大數據、雲數據的時代,所以一個數學系的高才生連財務工作都不能做,可能只能幹體力活。

人工智能時代,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而我們的孩子又是否能適應日後的社會呢?作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從現在開始,我們究竟怎麼樣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才能讓他們跑贏機器,成為無可替代的精英呢?

人工智能時代,這些能力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現在培養還不晚!

1、創新實踐能力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將成為機器的使用者,一些重複性、純知識性的記憶將變得相對沒有那麼重要,強大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作用也就此顯現。

人工智能時代,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一系列機器無法具備的核心素養和能力,而不是簡單獲取知識。

“當機器實現了海量存儲記憶,學校教育如果依然只重視簡單的知識傳授,讓學生背熟公式、年代等,那麼我們已經落後了。死記硬背、大量刷題,機器肯定會秒殺人類。”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表示。

人工智能時代,這些能力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現在培養還不晚!

2、自我認知能力

人工智能十分注重對孩子自身的關注。據媒體報道,2016年12月27日,中關村第一小學引入“中國智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胖。當天,中關村一小五年級8班的30多名孩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巍的帶領下,與呆萌的機器人“小胖”進行互動。在40分鐘的互動講課環節中,孩子們被機器人小胖的英語跟讀、投影播放、自建地圖等“能力”迷住了,七嘴八舌地和小胖互動。

小胖是進化者機器人公司為孩子打造的家庭服務型機器人,不僅已經可以順暢實現同孩子的對話,甚至還可以通過孩子給他下達的命令,加深對孩子行為習慣和喜愛的認知,可以真正聽懂並理解孩子的心情。

過去,家長常關注孩子一件事做得好不好,現在家長更應該幫助孩子明確自己想要做什麼。人工智能時代則不怕你膽子大,就怕你沒想法。在個性化學習時代,如果孩子能夠清楚自己的特點和未來目標,就能讓數據和信息為自己服務,更好地利用這個時代的資源。

人工智能時代,這些能力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現在培養還不晚!

3、藝術感召力

在一場鋼琴對話中,五歲的李俊傑和機器人在幕後彈奏一曲《肖邦幻想即興曲》,雖然彈奏得極其相似,但最後郎朗還是分辨出,那個彈得特別勻,沒有任何錯音,但音樂性差了一些的,是機器人,而那個強弱對比明顯,更有感情,有一個錯音的是李俊傑。

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足夠“理性”,卻無法“感性”,人類仍然是某些包含情感溫度工作的最佳選手。現在很多家長會為孩子報各種藝術興趣班,其實,在訓練技巧的同時,更應該放下功利心,學會欣賞藝術,感知藝術的魅力同樣也是一門必修課。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重回課堂》演講中曾慷慨陳詞:“孩子的創造力,來源於美術、音樂和體育。”

人工智能時代,這些能力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現在培養還不晚!

如今,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崛起也將需要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藝術教育在啟發兒童心智,提升人才素質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