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媽媽的育兒挑戰:孩子爲什麼和我不親?

忙碌媽媽的育兒挑戰:孩子為什麼和我不親?

瞭解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關注TOPKID早教說

編輯 | 小T(TOPKID_CN)


1

5歲的小新正在上幼兒園,小新媽媽因為工作時間比較自由的緣故,每天下午16:00都會去幼兒園接他。

這天剛下課的小新格外興奮,話也特別多,一路上對著媽媽說個不停。

媽媽終於忍不住吼了一句:「寶貝你就不能安靜一點嗎?媽媽現在很煩!」

這突如其來的一吼,嚇得小新不敢再出聲,只有死死拽著媽媽的衣角,忍住委屈小心翼翼地跟著媽媽走。

回到家後,媽媽也沒再記得這回事。直到晚上要睡覺前,小新告訴媽媽

「今天老師誇獎小新說小新很懂事。」

聽完小新的話,小新媽媽的心裡說不出的難過。

小T看過一篇報道,分析了成功孩子背後的父母的共性,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尊重孩子,這些父母會做孩子的朋友,傾聽孩子的心聲,哪怕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也都會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傾聽。

那些看似平凡普通的瑣事,都是孩子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樣也是父母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媽媽,真的明白什麼是有效的親子陪伴嗎?

忙碌妈妈的育儿挑战:孩子为什么和我不亲?

2

身邊有不少在職媽媽,朝九晚六工作一身疲憊,回到家抓緊時間努力陪娃。

自己期望著能在工作上有所發展,但實際生活中,一邊是工作,另一邊是孩子。要平衡好生活、兼顧兩邊,做起來不易,要做好更難。

媽媽不是超人,她沒有三頭六臂,她也只是普通人一枚,她既要工作,也要帶娃。如果想要工作出彩,但又擔心自己一旦忙碌起來,孩子和自己就不再親近了。

在家庭生活中,媽媽們的確承擔著比爸爸更重的角色,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些沒時間陪娃的媽媽,對提高陪娃質量的需求更為迫切。

在親子教育中,忙碌的媽媽們是否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實現「高質量陪伴」呢?

忙碌妈妈的育儿挑战:孩子为什么和我不亲?

3

下面這3種方法,幫助媽媽們們達成「高質量陪伴」:

● 全情投入

著名作家嚴歌苓有一個習慣:故意把手機放在廚房,做飯的時候才去看一眼,或者早上喝咖啡的時候統一回復,為的就是儘量讓自己不被打擾。

這就是一種注意力集中的全情投入。

說好的親子陪伴,不過是讓寶寶獨自去玩,我們待在一旁,要麼拿著手機忙著看微信、接電話、打遊戲,要麼和旁人聊得火熱。

這樣的我們更像是孩子的秘書、保姆、導遊或司機,但唯獨不是孩子最需要的夥伴。

我們所謂的「陪伴」,不過是個假象,關心的僅僅是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的「假陪伴」。

真陪伴是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地和寶寶在一起,陪伴孩子時,我們不妨暫時放下手機,學習嚴歌苓老師的做法,等到我們與孩子互動告一段落後,再統一做回覆。

忙碌妈妈的育儿挑战:孩子为什么和我不亲?

● 製造一些小確幸

「小確幸」,指代那些「小而確定的幸福」,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溫馨的親子時光。

比如週末爸爸媽媽和孩子在家一起上一堂TOPKID在線早教課。跟著專業老師瞭解專業、系統的早教方式,享受共同的親子互動時光。

在公園和孩子那個一起放風箏。媽媽和孩子一起把一隻風箏放到天際,這種成就感也會鼓勵到孩子,在他/她小小的內心紮下一顆種子,從小就建立一種安全感和成就欲,將來也願意為了達成目標付出不懈努力。

忙碌妈妈的育儿挑战:孩子为什么和我不亲?

● 營造儀式感

儀式感能對人的行為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人類是一種非常需要儀式感的動物。

為什麼在婚禮上新人會感動到落淚,甚至影響到他們婚後較長一段時間的生活?

為什麼每年都會期盼過生日?

為什麼聚會、見面去到咖啡館會更有感覺?

這就是儀式感在起作用。

正如《小王子》裡曾經說過:儀式感就是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讓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讓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發生有暗暗的期待,在經歷了儀式後對我們的行為也都會有不同的影響。

比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聖誕節、爸爸媽媽的生日,和孩子共同為家裡進行裝扮;這些必然可以深深地埋入孩子的潛意識,成為ta此生最珍貴的童年回憶。

強化童年節日的記憶,好處我們專門介紹過☛《相信「聖誕老人存在」能讓孩子幸福?看美國腦科學家如何解釋

每天晚上睡前抽出15~20分鐘,和寶貝一起共讀繪本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回憶當天發生的事情,不管愉快還是不開心,會成為孩子一天裡最期待的親子時光。

忙碌妈妈的育儿挑战:孩子为什么和我不亲?

忙碌媽媽的育兒挑戰:孩子為什麼和我不親?

忙碌的媽媽們的確在職業發展和陪伴孩子的時間精力的分配上存在挑戰,但如果能夠珍惜每個當下的時刻,全情投入,製造小確幸,創造出儀式感,媽媽們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濃縮與寶貝的美好時光,拉進和孩子的心理距離。

忙碌妈妈的育儿挑战:孩子为什么和我不亲?

現在,TOPKID在線早教價值299元的測評課,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



TOPKID早教說


在孩子成長「關鍵期給予關鍵幫助

讓早教迴歸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