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棉花簽約爲何「踩剎車」?

據青島、張家港、上海等地港口棉花貿易商反饋,7月中旬以來我國紡織廠、中間商不僅對美棉的詢價、簽約明顯下滑(主要受自7月6日開始對進口美棉加徵25%關稅引發),而且6月份簽約採購比較火爆的印度棉也突然降溫(據統計,6月份中國進口印度棉2.8萬噸,同比環比均大幅增長),再現“緊急制動”的情況,印度棉花步印度棉紗的後塵逐步從受中國企業青睞到失寵再到受冷落。

青島某中型棉花貿易企業表示,保稅印度棉連續一週多來出貨遲緩,5000多噸庫存壓力較大。一方面期望增發的80萬噸滑準關稅棉花進口配額儘快發放給企業,掃清中小棉紡廠進口印度棉障礙;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儘快明確2018年儲備棉輪出截止日期為8月底,不會延長一個月。

在我國啟動對進口美棉加徵關稅、2018/19年度全球高等級高品質棉花供給全面吃緊、進口配額大量增發的前提下,我國企業直接進口外棉的重點只剩澳棉、印度棉、西非棉、中亞棉(可供出口量寥寥可數),為什麼突然對保稅、即期和遠月船期印度棉籤約進口突然失去興趣,主動“踩剎車”了呢?筆者分析如下:

其一、印度棉價持續上漲,不再物美價廉,競爭優勢快速下滑。從部分外商、進口企業的報價來看,7月上中旬以來S-6 1-5/32"與C/A SM、EMOT/MOT SM 1-5/32"的價差逐步縮小至4.8-5.5美分/磅、2-3美分/磅(5、6月份價差分別為11-12.5美分/磅和9-10美分/磅);S-6 1-5/32與西非棉的價差也收窄至1.8-2.2美分/磅(往年正常二者間價差在4.5-5.5美分/磅),因此印度棉價單方面報漲(並不參考ICE棉花期貨)已明顯超出了中國紡企接受、消化能力,步了印度棉紗“高不勝寒”的後塵。中國採購商通過簽約澳棉、轉港美棉、巴西棉、西非棉等解決2018/19年度高品質棉花輔助供應問題(簽約價雖稍高,但紡紗損耗低、製成率高且紗線品質比較穩定、無“三絲”);

其二、中國企業對2018/19年度印度棉花產量、品質等的擔憂加劇。據印度農業部和農民福利部門(MOAFW))統計,截至2018年6月29日,印度棉花種植面積已達322萬公頃,較上年同期為461萬公頃減少了30%,較過去5年平均水平減少了29%;而7月份以來由於季風推遲降雨不足,S-6的主產地古吉拉特邦乾旱依舊(到目前為止,古吉拉特邦的索拉什特拉和庫馳地區的累計降雨量為12.9毫米,而正常平均值為92.6毫米);再加上對2018/19年度印度棉花總產量較大幅度下降、可供出口的棉花數量減少(部分機構預測低於80萬噸),因此出於對品質、裝運、交貨能力擔憂,中國企業簽約減速;

其三、本年度澳棉產量和出口量大增、美棉轉港貿易預計將全面上升及北半球其它產地較大幅度增產的預期對印度棉形成替代。首先,雖然中方對直接進口的美棉加徵25%關稅,但國際棉商、進口企業將加大從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等各國轉港的力度(間接進入中國市場);其次,2017/18年度澳大利亞產量預計104.4萬噸,同比增長17.2%,出口量也將高於90萬噸,中國企業簽約澳棉非常積極、踴躍(據統計,2017年8月-2018年5月中國進口澳棉21.8萬噸,佔澳棉出口總量的41.9%,遠超越南、孟加拉國);再次,2018/19年度巴西、西非的棉花產量分別達到200萬噸以上、130萬噸以上,對印度棉、美棉的替代作用同樣突出。2018/19年度印度政府大幅上調MSP、錯誤估計中國實際需求及偏低的信譽或使印度棉花失去搶佔中國進口市場份額的良機。

作者:胡言;來源:中國棉花網;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