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2018年7月21日,“真州府”首席摄影师周晓明接到《中国社区报》编辑汤珊珊电话,需要采写一名退役军人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典型,以此迎接“八一”建军节的到来。于是,笔者来到仪征市新城镇三茅村,对受扬州市委表彰的“脱贫攻坚好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朱在勇进行采访。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仪征市退役军人、新城镇三茅村支部书记朱在勇在网络上联系蔬菜销售事宜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2018年五一前夕,退役军人朱在勇当选为“仪征市劳动模范”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2018年五一前夕,退役军人朱在勇当选为“仪征市劳动模范”

在江苏省仪征市,有个三茅社区蔬菜合作社蜚声在外,每天从这个合作社拉走的蔬菜,少的一二车,多时十几车。合作社成立短短几年,入社村民家家脱贫,全村甩掉了经济薄弱村的“穷帽子”。刚刚脱贫的重点贫困户主焦祥春,逢人便夸道:“要不是三茅蔬菜合作社董事长朱在勇精心帮扶,我家这穷坑不知道何年才能填平,能过上好日子,我们感谢朱书记!”

朱在勇何许人也?请让我来告诉你。他是一名退役士兵,当选三茅村支部书记后,他选准种植蔬菜这个致富项目,一举扭转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乏力的颓势;进而成立三茅蔬菜合作社,让村民依靠土地,挣得盆满钵满。他先后被仪征市人武部、民政局和双拥办推荐为江苏省百名先进退役军人候选人、仪征市劳动模范,扬州市委也表彰他为“脱贫攻坚好书记”。

一期士官立双功

今年43岁的朱在勇,1992年底应征入伍,服役于武警安徽省黄山市消防支队。在部队,朱在勇凭着精壮的身材和敏捷的思维,无论是攀登楼梯,还是穿戴服装,抑或消防泵接驳,每一次训练考核,他都能勇夺中队第一。一次黄山支队举行消防业务技术大比武竞赛,他一个人就代表中队夺得三个项目第一名,一个项目第二名,经司令部作训部门推荐,支队党委研究决定,给予朱在勇荣立三等功表彰。1996年,己光荣加入党组织,并在中队担任骨干的朱在勇,人生又历经了一次险境和机遇,他所在的黄山市消防支队驻地,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其中一个叫杨河村,由于地势低洼,暴雨来得急,洪水迅速将这个数千人的小山村围困。灾情就是命令,朱在勇所部接到抗洪抢险救灾命令后,火速驾驶装备的救灾橡皮艇,第一个以最快速度赶到杨河村。眼前的惨景让朱在勇终生难忘,大水汹涌扑向村里,许多村民困守在家中,屋顶上、二楼窗门,都挤满了等待救援的群众。朱在勇利用平时所学救援知识,挨家挨户搜救出未能脱逃的群众。在这场救灾行动中,他又因第一个抵达现场,第一个救出群众,救出群众人数第一,而受到支队党委三等功表彰。五年内两次荣立三等功,这在军营实属不易。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朱在勇展示他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军功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便朱在勇内心再留恋军营,但这里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过程。1997年底,背负着对第二故乡美好的记忆和怀恋,朱在勇卸下帽徽和领花,脱下了身着5年的绿军装,退伍返乡。

“折腾”积累“市场经”

虽然在部队是一期士官,但国家的安置政策,预示着农村户口的朱在勇,仍然是那里来,回到那里去。怀揣着梦想来到军营,五年后又返回自己的家乡,人生的坐标又回到了原点,多少让年轻气盛的朱在勇有些惆怅。但当兵的经历不是简单的从原点回到终点。朱在勇接受笔者采访时,对这段军人经历是这样认为的:“我对参军服役五年,一点也不后悔。当兵前,我的性格十分内向,怕与别人交往;当兵后,是部队这个大熔炉锻炼了我,让我敢于主动与人交往,善于与人沟通,勤于在外奔波了,这也为我今天的事业,奠定了交际基础。”

欢天喜地到军营,胸怀大志回家乡。朱在勇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在部队服务期间,作为一名消防兵,他学习了驾驶技术。他利用这门手艺,买了台货车,专门跑起了运输,用当下的时新话叫做物流生意,天南海北跑个不定。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运输成本随着成品油上调而居高不下,个体运输业再也撑不下去了。朱在勇在跑运输过程中,了解到塑料造粒行情不错,于是又筹钱,办起了塑料厂,专门从事市场需求量大的造粒加工生产。消防兵出身,安全防火是他的强项,然而,上苍或许总是会捉弄人,一场事故把朱在勇打回了原型。接着,他看到出口长毛绒玩具业在当地有一定的基础,就出手参与,办起了家庭作坊式的出口玩具加工厂。10多年的折腾,让朱在勇在当地有了一个绰号:“不安分”。正因为他的不安分,镇党委、政府看准了这位勇于创业的退伍军人,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将他引入到三茅村两委。

进村两委不久,朱在勇就看准形势,果断出手短期承包村里100亩荒废土地,用于自己中药材项目建设。原来,还是在部队服役期间,几位中国中药材之乡——安徽省亳州的战友,给朱在勇传来信息,中药材市场行情近期一路走红,种植中药材保赚不赔。有兄弟般感情的战友作技术支撑和经济后盾,朱在勇义无反顾地举债,投资到中药材生产加工之中。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尽管战友情谊深厚,却挡不住地域、气候、温差等地理差异的因素,朱在勇所种植的中草药,虽然也收购了一部分,终因生产成本偏高,项目无疾而终。土地是租来的,产生不了高效益,就意味着亏损,可不能让它荒着,“不安分”的朱在勇聪明才智此时得到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效益不佳,就换作其他农产品。于是,在兴化菜老板沈德才的技术支持下,朱在勇种起了大棚蔬菜。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向仪征市民政局优抚科负责人介绍自己创业情况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朱在勇与蔬菜种植大户切磋蔬菜销售市场经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朱在勇与蔬菜种植大户切磋蔬菜销售市场经

精准脱贫“攻坚战”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朱在勇就是时刻准备着的。在“不安分”的“穷折腾”中,积累了大量搏击市场经验的朱在勇,在其承包村里100亩荒地后,时运开始向他倾斜了。

几年前,经过组织推荐和全体党员民主选举,朱在勇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茅村“当家人”。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朱在勇与村民共同探讨种植反季节蔬菜技能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朱在勇与村民共同探讨种植反季节蔬菜技能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朱在勇与村民共同探讨种植反季节蔬菜技能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朱在勇与村民共同探讨种植反季节蔬菜技能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退役军人朱在勇与村民共同探讨种植反季节蔬菜技能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要想村民发家致富,村干部必须先行实践、做出榜样。现在农村在乡务农的年轻人少,种田都靠“田保姆”,朱在勇觉得这就是商机,他将承包村荒地面积增加到200亩,在种植高效农产品的同时,又投资购买了插秧机,旋耕机和烘干机等农业机械,服务全体裁村民。仅插秧机夏种一季插秧,他就为村里400亩农田插了秧,毛收入就达4万元。他投资好几万元,购买了一台烘干机,许多人不理解,认为排不上什么用场,是件亏损的买卖。去年夏收期间,连绵的细雨,导致许多农户小麦发霉发黑。许多种田大户找到朱在勇,其烘干机发挥了作用,所收小麦品质没有下降,卖出了好价钱,而朱在勇也仅用一季,就收回了烘干机的购置成本。

农村人种田为本,但死种田致不了富。在国家城镇化政策的推动下,沿江的仪征市,特别是三茅村所在的新城镇,随着上汽五厂的落户,菜地越来越少,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种植蔬菜特别是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成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选。朱在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围绕农字做文章,引导大家发家致富。他首先将自己所承包200亩荒地,全部用来发展大棚蔬菜,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韭菜生产,形成批量。每天,朱在勇自己蔬菜大棚产出的韭菜,就达好几万斤,远销镇江、扬州、南京、仪征、天长等地农贸市场。由于产量大,持续供贷,朱在勇在韭菜市场价格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因而所产的蔬菜效益也很高,成为周边村民效仿的对象。朱在勇趁势而上,积极引导全村村民,开展大棚蔬菜的种植,以求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找到了致富途径,善于“折腾”的朱在勇,将自己所承包的荒地,全部打造成了大棚生产韭菜的基地,供应南京、扬州、镇江、仪征等周边市场。经过三年不惜努力,连片的大棚,专一的韭菜品种,在宁镇扬及周边市场产生了影响,顾客纷纷前来采购韭菜,朱在勇规模化种植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也提振了村民们发展蔬菜生产的信心。一个以朱在勇牵头,村民参与的三茅蔬菜合作社应运而生,蔬菜种植大棚怵目惊心发展到目前298个,三茅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韭菜村”,三茅村也实现了整体脱贫,甩掉了扬州市经济薄弱村的“穷帽子”。为此,2017年朱在勇被扬州市委表彰为“扬州市经济薄弱村脱贫攻坚好书记”,也被村民们尊称为“脱贫书记”。

朱在勇:精准脱贫的领头雁

怀着对军人职业的崇敬,退役军人朱在勇十分关心村民兵营连部建设,支持武装工作。

再富的地方也有穷人,脱贫帮困路上不丢下一个村民。村民焦祥春是村民招上门的外来女婿,2016年以来,他本人患上了糖尿病,岳父母分别患肺气肿、患癌相继去世,全家生活仅靠妻子秦桂芳一个人打工收入支撑。新城镇将其家庭列入精准帮扶后,朱在勇主动将其列为自己的结对帮扶对象。他首先将5个蔬菜大棚,免费租给他家种植。其次是录用焦祥春妻子秦桂芳,在集体大棚打工,每月获取劳务收入2000元。休息时,焦祥春夫妻在自家大棚劳作,所种品种全部由三茅蔬菜合作社帮其选定,所产蔬菜品种也全产由三茅蔬菜合作社包销。在村里的全力扶持下,一年来,焦祥春承租的5个大棚,收入达到3万元,一举扭转了贫穷的局面。焦祥春夫妇逢人便夸道:“这个当家人,我们选准了,不仅能力强,致富点子多,而且还始终保持当兵人的本色,带着我们共同致富,这样的人当劳模,我们为他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