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蝶变的“领头雁”

天祝县打柴沟镇安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琨,在任职的6年时间里,使这个拥有回、藏、汉等多民族群众聚居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开花,呈现出一片产业优、乡村美、百姓富、人心齐的喜人景象——

贫困村蝶变的“领头雁”

脚底沾泥、眼中有光,踏实肯干、百折不挠,心系群众、一心为公。王琨,完全符合老百姓对“好干部”形象的描述。

在天祝县打柴沟镇这个人口不足20000人的小镇上,王琨用6年的实际工作,使曾经全镇有名的“后进村”——安家河村,一跃“变身”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村。

入户走访座谈,帮助村里争取项目,动员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安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琨,凭着坚定信念和一腔热情,把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热心,全部默默熔铸于安家河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中。2019年9月,王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深谋远虑,全村发展的“引路人”

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低、村容村貌差……2013年,面对安家河村现状,王琨立下誓言,一定要带领大家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琨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思考村里致贫的原因。传统思维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让全村加快发展,就要闯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第二件事,他带领村组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广泛了解村情民意。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对每一个村民小组的整体情况和贫困户的家庭成员、致贫原因、经济收入等情况做到如数家珍。第三件事,与镇村组干部一起座谈,制定安家河村今后的发展规划和村里贫困户的脱贫计划,提出“强化组织抓班子、精准脱贫找路子、夯实基础打底子、发展产业抓票子、建立合作社领路子、争创文明村迈步子”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安家河村2018—2020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日光温室和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

多年来,王琨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时常东奔西跑,日晒雨淋,变得越来越“土”,而安家河村却变得越来越美。53岁的老党员赵子德竖起大拇指说:“王书记肯吃苦、有担当,我们信任他!”

勤政为民,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老百姓认死理也讲理,只要他心里认可你,工作就好做了。”酸甜苦辣都在心里,王琨大半时间不是进户谈心就是田间指导,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只要让全村群众如期脱贫,过上好日子,苦点累点不怕。”抹一把汗,他从这个棚又走进那个棚。

在王琨的带领下,安家河村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开展“绣花”式扶贫,集中精力脱贫攻坚。尤其是在富民产业培育方面,全村贫困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绿色有机蔬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今的安家河村,一栋栋崭新的砖瓦房代替了过去的土坯房,许多家庭都买了私家车。“通过王书记的引导,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去年我收入了3.6万元,这比以往种小麦、青稞的效益好多了。”村民高汉莲对王琨由衷地敬佩。

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通过探索这种发展模式,安家河村坚持扩大规模和提质增效并重,成立康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带动176户各族群众入社抱团发展。

前几年,村民田玉贵农忙在家种地、农闲外出打工,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不到1万元,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两年,他在康丰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蔬菜产业,年收入达6万元。“跟着合作社干,不愁吃喝穿。” 田玉贵逢人便说。

像高汉莲、田玉贵这样脱贫增收的故事,在安家河村已屡见不鲜。截至去年,该村累计脱贫131户、50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64.75%下降至0.64%,这让安家河村的群众看到了曙光,更坚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敢于担当,邻里和睦的“暖心人”

“工作认真,肯吃苦,办事公道……”这是全村群众对王琨的评价。王琨说:“百姓的事再小也是最大的事。”

去年6月,回族群众田玉太的住房因年久失修,一遇雨雪天气房屋漏水,外加本人家境贫困无力重建。王琨得知消息后,立马筹措资金,寻找工程队,为田玉太免费修建了78平方米的安全住房4间,切实为田玉太一家人排忧解难。村里有4户贫困户因生活困难无法缴纳医疗保险费,王琨主动为他们垫付了医疗保险费。

农村工作最难做的是“断官司”。2017年3月,王琨会同村组干部对村内的矛盾纠纷进行了排查,发现一村民因修路问题,引发邻里不满。经过多次调查了解、认真分析矛盾源头,并耐心疏导,他最终取得了村民的信任,顺利化解了矛盾纠纷,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人气顺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旺。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琨十分注重民族团结,自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全村群众同心协力发家致富。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行“厚养薄葬”,抵制高价彩礼,带头推行室内卫生“五净一规范”、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内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平等相待、和睦共处的氛围日益浓厚。

“民族团结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做好这件事,需要把功夫下在经常,把力量用在长远,从细处抓,从实处抓,这样才能夯实我们村发展进步的基石。”王琨说。

本报全媒体记者张尚梅 张海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