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蝶變的“領頭雁”

天祝縣打柴溝鎮安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王琨,在任職的6年時間裡,使這個擁有回、藏、漢等多民族群眾聚居的小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團結的種子在他們心裡生根開花,呈現出一片產業優、鄉村美、百姓富、人心齊的喜人景象——

貧困村蝶變的“領頭雁”

腳底沾泥、眼中有光,踏實肯幹、百折不撓,心繫群眾、一心為公。王琨,完全符合老百姓對“好乾部”形象的描述。

在天祝縣打柴溝鎮這個人口不足20000人的小鎮上,王琨用6年的實際工作,使曾經全鎮有名的“後進村”——安家河村,一躍“變身”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範村。

入戶走訪座談,幫助村裡爭取項目,動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完善基礎設施,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安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王琨,憑著堅定信念和一腔熱情,把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對民族團結的熱心,全部默默熔鑄於安家河村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中。2019年9月,王琨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

深謀遠慮,全村發展的“引路人”

產業結構單一、群眾收入低、村容村貌差……2013年,面對安家河村現狀,王琨立下誓言,一定要帶領大家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琨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思考村裡致貧的原因。傳統思維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讓全村加快發展,就要闖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子。第二件事,他帶領村組幹部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廣泛瞭解村情民意。不到一週的時間裡,他對每一個村民小組的整體情況和貧困戶的家庭成員、致貧原因、經濟收入等情況做到如數家珍。第三件事,與鎮村組幹部一起座談,制定安家河村今後的發展規劃和村裡貧困戶的脫貧計劃,提出“強化組織抓班子、精準脫貧找路子、夯實基礎打底子、發展產業抓票子、建立合作社領路子、爭創文明村邁步子”的發展思路,制定了《安家河村2018—2020年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大力推進日光溫室和高原綠色有機蔬菜產業發展。

多年來,王琨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時常東奔西跑,日曬雨淋,變得越來越“土”,而安家河村卻變得越來越美。53歲的老黨員趙子德豎起大拇指說:“王書記肯吃苦、有擔當,我們信任他!”

勤政為民,村民致富的“帶頭人”

“老百姓認死理也講理,只要他心裡認可你,工作就好做了。”酸甜苦辣都在心裡,王琨大半時間不是進戶談心就是田間指導,起早貪黑、加班加點是工作常態。“只要讓全村群眾如期脫貧,過上好日子,苦點累點不怕。”抹一把汗,他從這個棚又走進那個棚。

在王琨的帶領下,安家河村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紮實開展“繡花”式扶貧,集中精力脫貧攻堅。尤其是在富民產業培育方面,全村貧困群眾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綠色有機蔬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如今的安家河村,一棟棟嶄新的磚瓦房代替了過去的土坯房,許多家庭都買了私家車。“通過王書記的引導,現在家家戶戶都在發展特色蔬菜種植。去年我收入了3.6萬元,這比以往種小麥、青稞的效益好多了。”村民高漢蓮對王琨由衷地敬佩。

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通過探索這種發展模式,安家河村堅持擴大規模和提質增效並重,成立康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帶動176戶各族群眾入社抱團發展。

前幾年,村民田玉貴農忙在家種地、農閒外出打工,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不到1萬元,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兩年,他在康豐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發展蔬菜產業,年收入達6萬元。“跟著合作社幹,不愁吃喝穿。” 田玉貴逢人便說。

像高漢蓮、田玉貴這樣脫貧增收的故事,在安家河村已屢見不鮮。截至去年,該村累計脫貧131戶、504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64.75%下降至0.64%,這讓安家河村的群眾看到了曙光,更堅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

敢於擔當,鄰里和睦的“暖心人”

“工作認真,肯吃苦,辦事公道……”這是全村群眾對王琨的評價。王琨說:“百姓的事再小也是最大的事。”

去年6月,回族群眾田玉太的住房因年久失修,一遇雨雪天氣房屋漏水,外加本人家境貧困無力重建。王琨得知消息後,立馬籌措資金,尋找工程隊,為田玉太免費修建了78平方米的安全住房4間,切實為田玉太一家人排憂解難。村裡有4戶貧困戶因生活困難無法繳納醫療保險費,王琨主動為他們墊付了醫療保險費。

農村工作最難做的是“斷官司”。2017年3月,王琨會同村組幹部對村內的矛盾糾紛進行了排查,發現一村民因修路問題,引發鄰里不滿。經過多次調查瞭解、認真分析矛盾源頭,並耐心疏導,他最終取得了村民的信任,順利化解了矛盾糾紛,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人氣順則人心齊,人心齊則事業旺。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王琨十分注重民族團結,自覺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導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全村群眾同心協力發家致富。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推行“厚養薄葬”,抵制高價彩禮,帶頭推行室內衛生“五淨一規範”、整治房前屋後環境衛生、植樹造林綠化家園,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內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平等相待、和睦共處的氛圍日益濃厚。

“民族團結是村裡的一件大事,做好這件事,需要把功夫下在經常,把力量用在長遠,從細處抓,從實處抓,這樣才能夯實我們村發展進步的基石。”王琨說。

本報全媒體記者張尚梅 張海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