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子山村易地搬遷後的“蝶變”

排子山村易地搬迁后的“蝶变”

搬遷群眾的新家園

排子山村易地搬迁后的“蝶变”

搬遷新村一角

排子山村易地搬迁后的“蝶变”

新建成的幼兒園

青海新聞網訊 仲冬時節,走進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核桃莊鄉排子山村搬遷新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佈局有致、靚麗新穎的美麗鄉村新景象。這既是民和縣落實易地搬遷脫貧攻堅行動的一個成果縮影,也是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帶給一個深度貧困村的美麗“蝶變”。

乾旱山頭的老村莊

排子山村位於核桃莊鄉政府以西10公里處,平均海拔2100至2500米,是一個典型的高位淺山貧困村。這裡年均338毫米的降水量和年均697毫米的蒸發量,形成了排子山“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惡劣自然環境。

站在排子山村的山樑上放眼環視,地如其名,境內山地成排,溝壑縱橫,山樑坡窪間零散分佈著的農家老莊廓,有的已經人走屋空,有的依然能看到從屋頂煙囪中冒出的幾縷炊煙。

據排子山村黨支部書記冶萬有介紹,這裡原本生活著286戶村民,但是受制於十年九旱、廣種薄收的嚴酷自然環境,村民們的生活十分艱苦。迫於生活的壓力,全村已有205戶村民舉家外出,到異鄉另謀生路,而這一部分舉家外出農戶佔到了全村總戶數的71%。現在留守下來的81戶村民,仍然在這“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乾旱土地上耕作生息。

他們之所以留守在這裡,或因外遷能力所限,或因故土難離。

為了改善留守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鄉、村兩級花費了很大心思。全膜玉米、家庭牧場、硬化村道等一項項惠民工程在這裡先後落地生根,讓這裡的民生條件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但這一系列惠民舉措,依然沒有驅散掉籠罩在81戶村民頭上的貧困陰影。

因為,在排子山上,除了山,便是溝。儘管這裡有著3100畝的耕地,但是土地貧瘠,乾旱少雨,留守村民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並沒有換來“土地生金”的希望。

有人說,排子山村通往外界的路實現水泥化,出行已經不成問題。然而,繞著山形蜿蜒而上的硬化村道並非坦途,而是坡陡彎急,如果遇上冬季下雪天,村民的出行安全可想而知。

村民冶萬英告訴記者,他的孩子在核桃莊鄉中學寄宿讀書,每週一早上他從家騎摩托車送孩子到校,週五又用摩托車把孩子從學校接到山上的老家,一個單程就得40多分鐘的時間。冶萬英擔心的是,遇上大雪封山天氣,只能靠兩條腿徒步下山。如果誰家裡有個緊急病人,那麻煩就更大了。

嚴酷的生存環境,極為不便的生活條件,讓留守在這裡的81戶村民吃盡了苦頭。如何徹底擺脫這“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嚴酷山區,唯一的出路就是易地搬遷。

好政策帶來好日子

2015年,脫貧攻堅春風吹遍民和大地,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地處乾旱山頭上的排子山村沐浴到了黨和政府扶貧陽光的溫暖。民和縣委縣政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決定對核桃莊鄉排子山村實施易地扶貧整村搬遷項目。

對於留守在排子山上的81戶382名村民來說,特別是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而言,這樣的喜訊使他們對未來的日子有了更大盼頭。

據核桃莊鄉黨委書記沈雲介紹,在2016年4月召開的排子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意見建議徵求會上,幾乎所有參會的村民們都發出了同一個聲音——同意搬遷。

民意所向,2017年7月,總投資3155萬元的核桃莊鄉排子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正式動工建設。

據沈雲介紹,搬遷項目涉及搬遷戶89戶431人(包括外出返村8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355人。搬遷工程採取集中建新村方式安置,建設項目涵蓋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安全飲水、安全用電、村道硬化、村級文化活動廣場、幼兒園、排水、亮化、衛生廁所等工程。

扶貧搬遷項目事關搬遷群眾切身利益,為確保工程質量,鄉政府在聘請工程監理全程監督的同時,還讓搬遷戶與施工方簽訂建房質量合同,所建房屋接受搬遷群眾的全程監督和驗收認可。

據沈雲介紹,截至2018年11月底,排子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已經通過竣工驗收,群眾開始陸續搬遷入住,新建幼兒園將於明年春季接納幼兒入學就讀。

山腳下的美麗新村

記者走進新落成的排子山易地扶貧搬遷新村看到,一排排農戶新家園佈局有序,紫色的琉璃瓦屋簷在冬日的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在村道兩側的節能燈杆上懸掛著鮮紅的五星紅旗,成為村裡的一道新看點。在村級南側建起的一棟三層幼兒園大樓成為搬遷新村裡的地標式建築。

村子裡,正在收拾家園的村民忙忙碌碌,巷道里偶爾還能看到幾輛停放的私家車。

在搬遷戶冶萬英的家門口,一對母女正在擦拭綠漆鐵質大門上的泥巴斑點,臉上流露著搬遷新居的喜悅。

走進大門,緊貼大門南側牆角是新建的衛生廁所,院內地坪全部硬化,五間磚混結構的新房屋顯得新穎亮堂,已經入住的一間側屋內,烤箱散發出的熱氣烘暖了整個屋子。

冶萬英是排子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山頭搬到山下,再住進國家扶持建成的新家園,冶萬英沒籌資一元錢,可以說是卷著鋪蓋入住。

冶萬英說,感恩黨的好政策,讓他沒出一分錢就住上了這麼好的新房子,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不知道他們一家人在那乾旱山頭上還要生活多少年。

據沈雲介紹,排子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配套修建了1處幼兒園、1處村級綜合服務建設的連接川楊公路的便民大橋,讓搬遷群眾的出行更加方便。沈雲說,明年開春後,將著手村子的美化綠化建設,為搬遷群眾創造綠色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

開闢脫貧致富新捷徑

易地扶貧搬遷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讓搬遷群眾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就需要穩定的增收產業作支撐。

排子山村黨支部書記冶萬有告訴記者,村上依託300萬元的村集體發展扶持資金,在海鴻興海灣購買商鋪356.4平方米,目前與民和縣海鴻建設集團簽訂三年合同,村集體每年可收取商鋪租金11萬元,三年合同期滿後再隨行就市續簽。

另外,核桃莊鄉政府和排子山村“兩委”積極引導鼓勵已建成的49戶家庭牧場養殖戶和14戶種植產業穩定做好產業發展,不斷增加家庭收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冶萬英便是其中之一。據冶萬英介紹,今年他在山上種了10畝玉米,還養著4頭牛、8只羊、1頭騾子,搬遷入住後,他要在山下居住生活,山上發展種養產業,為家庭增加收入。

排子山村有3100畝的耕地,這些土地是搬遷群眾發展種養產業的很好資源。對此,鄉黨委書記沈雲表示,群眾搬遷後,搬遷戶所承包的耕地所有權不變,凡願意繼續耕種的仍可繼續耕種,對不願耕種的土地,鄉村兩級通過招商引資或鼓勵搬遷村現有的專業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通過互助資金質押,撬動金融資金,推進規模化生產,群眾收取流轉金。

沈雲還表示,對有意願從事經商、餐飲的搬遷群眾,通過互助資金給予小額信貸支持;對願意進入企業務工的,通過“雨露計劃”對其進行培訓,使其掌握勞動技能,擴大他們的就業門路。

從乾旱山頭上的老村莊到山腳下的美麗新村,不僅讓留守村民搬離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山頭,也搬出了留守村民的脫貧信心。相信在黨的脫貧攻堅政策扶持下,勤勞的排子山村民必將走出貧困陰影,過上更加紅紅火火的好日子、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