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三門峽市陝州區貧困戶“蝶變”致富能手

河南經濟報記者 丁光展 見習記者 王盾 通訊員 段飛

近年來,陝州區因地制宜,重點打造“藥椒草”產業區、養殖產業區、“菜果菌”產業區、旅遊休閒“四大特色扶貧產業區”;實施易地搬遷,金融扶貧,技能培訓,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政策,光伏、扶貧車間、村集體經濟及到戶增收類產業發展項目“六個全覆蓋”,努力實現戶戶有脫貧項目,人人有增收門路。

“我是李躍華,塔羅村貧困戶,別看我個不高,我的辣椒棚是村裡管理最好,產量最高的。” -----西李村鄉近600個蔬菜大棚之一。

三门峡市陕州区贫困户“蝶变”致富能手

“我是劉知娥,今年54歲,硤石鄉王家寨村人,顧不上和你說,我得抓緊多匝點衣服。” ----陝州區“巧媳婦”工程城區中心工廠。

三门峡市陕州区贫困户“蝶变”致富能手

“他是尚靈春,63歲,宮前鄉頭峪村貧困戶,老伴臥病在床,養女出嫁,在牡丹園幹活60多天了,每天80塊,不愛說話就知道埋頭幹活。”----西李村鄉寨上村千畝牡丹園負責人。

“地裡不忙的時候,我來這兒幹活,按天結工資,不光指望他(老公),腰板都硬起來了。”---西李村鄉嶽莊村貧困戶在千畝中草藥種植基地打工。

三门峡市陕州区贫困户“蝶变”致富能手

“我們這黑芝麻是韓國進口的,九蒸九曬才能做成芝麻丸,天氣預報有雨,我得在下雨前把這些寶貝收回去。”--- 古中方晾曬基地負責人崔浩說。宮前鄉古中方電商企業,帶動本地30餘人務工,貧困戶12人,戶均增收4000元。

"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了,照看孩子方便,計件工資,幹得好了一個月三四千差不多,今年我種了板藍根,到時候直接廠裡去收。“----觀音堂鎮中藥材電子交易市場基地。該項目是勞動密集型農業項目,可直接帶動數十戶至數百戶貧困人口脫貧,間接帶動周邊大面積農業人口種植中藥材,改變種植結構。

“我是連朋娥,今天廠裡其他人都回去參加村換屆選舉了,留我值班,我得把機器設備再好好檢查一遍,再熟練熟練操作方法。”----張茅鄉塑料編織袋加工廠,提供就業崗位70餘個,帶動30戶貧困戶每年增收2萬餘元。

“我是柴志霞,在這幹活兩個多月了,老闆開車把我們拉來,正比賽看誰種的快呢,小姐妹在一起還能聊個天,一天掙個六七十塊錢,比在屋裡強。”-----西李村鄉兩千畝中草藥(芍藥)種植及花卉觀賞示範園項目。截至目前,已流轉寨上村土地1500畝。已完成栽植中草藥(芍藥、連翹)1280畝。可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80餘人,2017年6--9月發放工資200000元,其中貧困戶45人,發放工資82000元。

“早上8:20,把這棚雜草拔完,9點我們就回家了,天太熱了大棚裡待不住人。”-----陡溝村蔬菜大棚基地,自2018年3月種上辣椒以來,兩個月參與務工農村剩餘勞動力50人,累計發放工資5.1萬元,其中貧困人口28人,發放工資2.5萬元。

看看今年這辣椒長得多好,前兩天剛摘下運往蘭香量販了,這馬上就裝車送湖南長沙、武漢去了。”---這不知道是西李村鄉黨委書記劉陽第幾次到陡溝村蔬菜大棚查看長勢了,沒有什麼比貧困戶能有個好收成更讓他高興的了。

“我們這白玉菇長勢很好,之所以沒有建大棚是為了減少貧困戶的投入,閒置的土地還種了杏子、葡萄等果蔬供遊人採摘。”菜園鄉九龍山菌博園負責人正接受記者採訪。該項目流轉貧困戶土地50戶121.58畝,貧困戶每畝每年可從中取得租金收益600元。用工高峰期每天人數達到100餘人,基地已與5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簽訂了務工協議,其中有18人在此長期務工,日工資為80元-100元,貧困戶在基地務工每年的直觀收益可達15000元-18000元。

據悉,為打破產業扶貧中的資金瓶頸,陝州區拿出2100萬元扶貧資金,計劃扶持7000戶22500名貧困人員從事到戶增收產業項目發展,在金融扶貧資金上,拿出1.3億元,全部扶持貧困戶產業項目建設,通過到戶增收和金融扶貧資金助推產業扶貧。同時,還積極與省服裝行業協會合作,深入推進“巧媳婦”工程。今年陝州區要建成3個扶貧中心工廠、100個衛星工廠,安排5000名貧困勞動力就業,解決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實現易地搬遷安置點前扶貧車間全覆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