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 脱贫山村的“领头雁”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靳夏丽

西门村是济源市王屋镇的一个小山村,在村支书张玉富和村主任李贺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济源市九久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济源市薯乐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全村脱贫并逐渐富裕起来。

济源 脱贫山村的“领头雁”

支部书记张玉富:用好每一分钱,办好肉鸡养殖场

今年年初,在结合村情实际、充分考察规划后,经村里商议决定发展肉鸡养殖产业,村支部书记张玉富一方面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70万元,建成了1栋660平方米鸡舍,配套自动化养殖设备,建设污水沉淀池、堆粪棚等环保设施;另一方面,在产业启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村支部书记张玉富带头集资,四处想办法筹集了20余万元,其他村干部也各自贡献力量,四处筹集资金,1万2万的都有,经过半个月共筹集了60万元。为建设鸡舍大棚,村干部也是充分发挥作用,能干啥的干啥,会干啥的干啥,积极投身到基础建设中,支部书记张玉富,从协调项目用地、规划大棚到具体尺寸和布局都安排的清清楚楚,一连十几天不回家在山上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建设,受资金紧缺的影响,项目也是走走停停,期间也有放弃的念头,但他还是鼓起干劲走了出来。张玉富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鼓励群众入股加入合作社,全村48户村民(包含1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对于合作社理事长的人选,大家争论十分激烈,但经过投票选举后,大家还是选择了他们信任和放心的村支部书记,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他来负责,也相信他的能力。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投产,已于10月3日引进鸡苗13000只,预计11月底出栏,预计利润5万元。

为确保产业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济源市九久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43.5万元,2个项目实施每年可出栏肉鸡10万只,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年增加贫困户户均收入1000元以上。

济源 脱贫山村的“领头雁”

村委主任李贺:要利用红薯种植的传统优势,要建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线

借助西门村红薯粉条300年的传统优势,新建年加工200万斤红薯生产线,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冲洗、打粉、粉条制品等,目前600平方米的钢架构大棚已建成,粉条加工设备已安装到位,已于10月20日建成投产,日加工红薯3万斤,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的迫切需求。为带动全村发展红薯产业,不断提升规模,加大品牌建设,成立了济源市薯乐民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9.5万元,吸纳70个村民(包含12户贫困户)全部入股加入合作社。项目建成后,年可加工红薯200万斤,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带动全村80余户群众发展产业,解决就业5-10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年增加贫困户户均收入2000元以上。

为了建设这个粉条厂,村委主任李贺多次在本地以及全省粉条加工搞得好的地方学习取经,考察先进加工工艺及设备,在村内进行多次选址,并动员群众发展红薯产业,带头出资30万元组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村共筹集资金80万建设新的红薯粉条加工厂。从前期手续办理到厂房建设,李贺全部在场,亲自设计参与,踏踏实实参与施工建设,与群众同甘共苦,整体泡在施工现场。为确保群众的红薯能够及时加工,从开工试运行到现在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有时候晚上加工生产到1点多,忙的一天只吃一顿饭,65的年龄也毫不逊色,干劲十足,甘于奉献。这个粉条厂的建设,他也是从前到后,从规划设计到现场施工、设备采购都是他一手设计,亲自参与的,从7月份开始到现在,整个粉条厂的建设到投产只用了80天的时间,这里面的辛苦付出可想而知,但看到群众一车车红薯往加工厂拉卸时的开心和喜悦,能感受到村委主任他内心的高兴和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