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師物語」曹鋒:我讀《梁家河》

「延师物语」曹锋:我读《梁家河》

曹鋒,70後,中學一級教師,延長石油集團子弟學校教師,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於《光明日報》《中國散文家》《中國教師報》《陝西教育》《延河》《教師報》《文化藝術報》《陝西日報》《延安日報》《陽光報》《陝西工人報》等刊物發表散文、詩歌、隨筆、小說、評論等百餘篇。

近期,在媒體上看到,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正在熱銷;週末,我專門在漢唐書城購回《梁家河》一睹為快。封面紅底“梁家河”三個字赫然醒目;總書記和村民又說又笑漫步村道的照片和藹可親。封面文字:“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就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有什麼大學問?帶著些許疑問,我虔誠打開書本,尋求答案。

少年近平斜背挎包,留著小平頭,一臉稍靦腆但自信的陽光微笑照片,撲面而來。全書共分四個部分:“樹高千尺不忘根”、“窯洞里長滿故事”、“一聲聲喊我小名”、“我們走在陽光路上。”《梁家河》作為紀實文學,配插40幅圖片,形象直觀,通過講述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時的工作、生活,與當地人民結下的深厚情誼,讓讀者感受青年習近平在窯洞裡讀書求知,在逆境中成長,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實幹中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和不忘初心的為民情懷。

1969年1月,15歲的習近平提一大箱子書,同14位北京知青來到梁家河,開始他7年的插隊生涯。梁家河7年的知青生活,是習近平形成深厚人民情懷的時期,也是他確立人生理想信念地。“陝西是根,延安是魂。”“我確實把自己當做延安人,因為這是我人生中的啟程點。”2015年2月13日,近平回到梁家河,“近鄉情更怯”;一聲聲呼喚鄉親們的小名,親切自然拉家常。傾注著友誼的擂肩,飽含著淚花的握手;飲水思源,拳拳赤子之心躍然紙上;同百姓“幾步一停留,一語幾深情。”

讀到近平給鄉親們介紹夫人彭麗媛時,一句“這是我婆姨……”,我不由得笑出聲來;“山上陡得連牛都站不住,我還能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讀得我膽戰心驚;“我的愛好很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成為我一種生活方式。”讀到這兒,我便釋然,為什麼習近平講話總是飽含哲理。更是感慨他遞八份申請入團,遞十份申請入黨的執著。“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的”讀得我心頭一熱!——近平博大情懷昭然天下。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這裡培養出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當時梁家河“種一帽殼簍兒,收一鞋殼簍兒。”而他“再粗糙的飯也吃得香,再窮的人也看得起。”經受磨難,修身勵志,砥礪堅強。

對於耗費了整個青春的梁家河,習近平無怨無悔。因為“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這種“青春總結”,踐行著“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中國夢。

我讀了三遍《梁家河》:第一遍是快速瀏覽;第二遍邊細嚼慢嚥,邊記錄金句;第三遍是重點重讀。正當我沉浸在《梁家河》質樸語言、親切鄉音、淳厚情感中意猶未盡時,文友來電問:“聽說你有《梁家河》,可借閱兩天嗎?”“沒讀完呢!”領導來電說:“你自選一節《梁家河》,錄段音頻,放咱公眾號裡和大家共享。”“好!”

播放著《我愛您,中國!》絃樂演奏的溫馨旋律,我按下錄音鍵,雙手捧著《梁家河》,深情誦讀:“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就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延师物语」曹锋:我读《梁家河》

主張尊師重教 倡導快樂工作

引領健康生活 服務職業發展

延安教職工的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