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漢武大帝》


我讀《漢武大帝》

我讀《漢武大帝》

毛澤東恢宏詩詞名篇:“……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才……”漢武帝已在偉人的心中和筆下,給抒發出來,謂之千古一帝。

月前臨宛,被贈一書,名曰《漢武大帝》。執書在手,書名磅礴,醒目大氣。翻閱扉頁,一目瞭然,左下角有三豎行行書“劉凱先生雅正,秦俊,於二O一九年十二月”字樣,先生的簽名如行雲流水,獨自成體。

得之此書,細觀整體,厚四公分左右,大開本,拈在手上,沉甸甸的,足有公斤重,又掀至尾碼,六百多頁,可稱之為一部雄篇鉅製,大作,歷史大作乎!

回頭再看正封面,一位千古帝王,氣度非凡,龍顏金冠,蟒袍玉帶,錦緞加身,可想而知,帝王將相也。從人物的舉止形象上看,那正是接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被群臣三叩九首之朝拜,帝王揮手致意叫“眾卿平身”的皇宮鐵律,從宮庭劇就可以意會到,根深蒂固在人們心中。這應該是一種封建傳統觀念的存在,或者是一種骨子裡的奴性使然。

幸得此書,我是下決心一口氣讀完的。想也是這麼想,做也是這麼做的。因為這是我仰慕已久,崇拜甚遠的名人大作,雖然我沒有什麼信仰,屬唯物主義者,但對於文學上的佼佼者,我是相當虔誠尊崇、頂禮膜拜的,像個道地的佛教徒,緣由是我也是個文學愛好者。

初識秦俊,得益於他的一次文學研討會。我應邀參加,先生為人低調,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言談舉止、舉手投足之間,無不彰顯平民本色。雖然文韜武略,學富五車,指點江山,帷幄在胸,但仍沒有一點兒架子與傲氣,高低等人都能談得來,處得去。因此,在當今文壇,先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影響,人皆曉之。

拿到《漢武大帝》,我像得到了觀音菩薩的聖水柳滴瓶,每一點滴下來,都是甘霖與雨露,讓我汲取營養,浸潤心智,滋長靈魂。始得此書,無甚空暇,未敢拜讀。時隔兩週,工作間隙,騰抽時間,擠捱空閒,我利用近十天時間,字斟句酌,圈圈點點,描描畫畫,摘摘抄抄,不管是成語短句,還是情景細描,我都是赤筆描繪,用心做了筆記的,可謂是用心之致,拜讀大作諸篇章的。

我讀《漢武大帝》


仰慕人,傾情文。鑽在文字的海洋中遨遊狂奔,不其而然間,會被作家帶進他的文字世界之中,不可自撥,好像自己已是書中人,字中音,畫中形。文章佈局合理,謀篇恢弘,堪稱出其不意,獨到創新,又地道接人氣。無華麗詞藻之點綴,無輕浮虛誇之描繪,無生死晦澀之文本,無鑽窟打洞求吸睛,非常之平民之待見之作品。

小說敘述了武帝的前世、今生,一波三折,浮海鉤陳。集野史與正史並居,集故事與笑料並存,集鄉野僻壤與宏觀大局相隨,集民俗語言與鄉土俚語並進,的確是民間百姓都能讀懂的史實,歷史名著。也是秦俊被媒體稱之為民間敘事寫歷史的第一人,掌門人,當之無愧,有過之而無不及。

司馬遷的《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之中的每一篇章,都是最早期的最美麗的散文語言名篇,卻從不用一個成語,一句引用,純粹是老百姓、民間的敘述方式,卻是世代誇讚的美文,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白居易的詩文,被稱為童叟皆識、皆懂的詩歌,他被世代歌頌為從三歲小孩到八十歲老太都能看懂的詩文詩人,站在最底層的人民群眾上去看待,寫詩為文,這是有多大的根基呀!俗話不俗,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自古以來,人們都懂這個道理。臺灣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文章中提到,寫文,不要寫生死晦澀的語言,不要太頻繁使用成語,儘可不要引用別人的現成東西,更不能大段引用,就是非引不可的話,也要把它變換成自己的語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用語,這是根本,也是基礎。秦俊的《漢武大帝》,就是吸收了全方面的優秀觀點,站在了民間的第一線,解讀著歷史的致高點,影響著所有受眾群體,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以最低的姿態敘述歷史的第一人,打破了之前寫歷史作品的所有條條框框,所有格局規模,這也是他不同於姚雪垠、二月河們的獨到之處。

小說的開篇,設置懸念,有佛學的意味,更有戲說的味道。感覺這像講故事,如民間道聽途說,茶餘飯後的笑料,甚至會使人聯想到九十年代熱播的電視劇《戲說乾隆》的情景再現,更會讓人臆想到在鄉野、在村僻、在田埂、在溝渠……,人們忙碌的間隙裡,講故事,拍瞎話,甚至說評書,講笑話,趕夜場的意味。

小說的情節,循序漸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呈遞進上升之態勢。猶如一幕唱劇,先有開場白,再有情節的發展變化,最後至結束要達到的一定高度。文章按時間發展,人物出場到時間的過渡,人物的浮沉,以致於到時間的流失和人物的消亡,這是大概的自然規律,包括帝王的一生、達官權貴的一生、普通百姓的一生,都不能邁過去的門檻,這是自然存在和事物發展的常規,無從打破。

小說的語言,非常活泛,非常平民,非常親民。集方言,俗話,俚語與一書,每個篇章,每個片段,都不乏頻頻出現,讓人讀了有一種身臨其境、扎身事中之感,非常迎合大眾的口味和接受程度,這是民間敘述歷史的高招之見,獨家描繪。像我們日常生活中,聊天閒侃中的“摩挲、一會半會兒、尿罐、胡扯八道、指天發誓、老乞婆、準信兒、腿肚子、哭喪著臉……”,哪一個不是南陽方言,哪一個不是村人俗話,哪一個不是百姓講話的口語?像“沒尾巴的鷹一一飄忽不定;煮熟的鴨子又飛了;薑還是老的辣;順杆子往上爬;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女人不壞,男人不愛;好漢娶娼家;一句玩話,不必當真;嚇得尿了一褲襠……”,太多的俗語、俚語的使用,讓人讀了親切、自然,像聊天,像閒談,像拉家常,你說,寫到了人們的心坎上,還有誰會不喜愛他的理由呢?

我讀《漢武大帝》


小說在人物形象描寫刻畫上,寥寥數語,簡潔明瞭,形象鮮明,生動具體,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如:“徹兒的額寬頸長,眉突口闊,聲音洪亮,是大器之相,徹兒才像個皇太子呢。”如:田玉亭老乞丐的出場“一身穿麻衣,腳蹬麻鞋,灰頭灰臉的老乞丐匆匆忙忙趕了來。”比如,劉邦的第二夫人戚懿的入場描寫“她中等身材,上身穿著一件粉紅色的絲襖,下身繫著一條藍裙,髮髻垂在耳邊,整齊的劉海下面有兩條黛色修眉,略高的鼻子旁,嵌著一雙丹鳳眼,非常明亮深透,一張微紅的鵝蛋臉,不施粉黛卻風情萬種。”再如,姚定國獻媚梁王劉武“恭喜王爺,王爺天庭飽滿,地頦方圓,眉粗黑過目入鬢,此乃大貴之相,久後必當為天下之主。”又如,文中描寫娡兒的美贊“小大姐龍顏鳳頸,肌如瑩雪,掌若紅棉,背厚而圓,此乃大貴之相,日後必生貴子,母儀天下。”作家在每一位人物出場的時候,都是區區數語,就給人一個整體的立體形象,讓人記憶猶深,流連忘返,非常抓心和印象深邃。

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從總體到個體,從全方面、多角度都可以看得出,作傢俱有非常淵博的知識,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高測莫深,有掌握佈局歷史大作的硬勢力與軟勢力並重,不愧為一位講故事的高手,描摩情節,刻化人物的名家,語言幽默詼諧,似拉家常、逗比、笑談、閒聊的情致,融匯貫通到每個人的心中,成為奇談,使人聞後,過耳不忘,反而成為笑談的後繼者。

作家有這種曠世達情的能力和博覽群書的心智,與他本身勤奮刻苦是分不開的。我在通讀這部小說中,已深深體會到了作家海量的知識蘊藏和積累寫作素材的源泉,與他的日下學習、努力是分不開的,成正比。從小說最大的戲份一一兩相情感戲份之中可以讓我讀出了《紅樓夢》與《金瓶梅》的意味;從玉皇大帝的出場,王母娘娘的蟠桃園,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我讀出了《西遊記》的味道;從木偶作怪,神鬼幽靈,求仙問藥、長生不老,我讀出了《封神榜》與《聊齋志異》的境況;從一次次戰爭與和平,又一次次和平與戰爭,我讀出了《三國演義》之中,戰事的反覆無常,血醒殘酷與紛爭不斷;從儒家的爭官、當官、為官之道,我讀出了《儒林外史》的官宦名利場的得失,猶如戲說唱合一般,一會兒晴天碧日,一會兒就可風起雲湧,變化無常;從郭解義士的行俠仗義上場及敢做敢為的形象,我讀出了《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好漢,一個個嫉惡如仇,申張正義,打抱不平,救苦難人於水深火熱之中,奮不顧身之創舉。俗話說,不讀一百本中外名著,你就不算個真正的文學愛好者。我想說,秦俊不是閱書無數,天文、地理、歷史、風物、人文、醫學、易經、佛道法……,他也寫不出那麼多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的文學歷史名著來。

寫到這裡,書也看完了,只想說大家就是大家,名作就是名作。十天日夜,寢食難安,夜不能寐,站立不是,坐臥不安。為的是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欣賞,我推掉了一切應酬,告誡了所有家人,不要打擾與影響,我凝神聚目,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多方並舉,鑽心研讀,終於讀到後記尾聲,一看六百多頁碼了。我也為自己慶幸,慶幸自己能夠沉浸在歷史的塵囂中,穿越了一回,以前沒有這種感覺,只是聽人說過,這次總算親身經歷過一次,又重生了一次,以後再有人提到這些,我也會有談資的。

掩卷閉目,無意中又看到了扉頁上的那幾行行書書法,不免內心感慨萬千,浮想聯翩,欲罷不能。最醒目、最耀眼的、最遒勁有力的,莫過於封面上《漢武大帝》的書名映入眼臉,閃射人眼,使人再次被招魂之歷史的浮塵中,難能脫身,淪陷其中。

我讀《漢武大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