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是對巴菲特的曲解

“股神”是對巴菲特的曲解

我與巴菲特

編者按:這篇文章選自本人新著《商業的邏輯》第五章他山之石篇,由我的兩篇文章融合而成:2015年 11月發表於《愛思想》的“‘道’與‘術’的結合”和 2015年 5月 20日發表於《中國企業家》雜誌的“‘股神’是對巴菲特的曲解”。以下為文章全文:

2015年 5月,我應邀前往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人口不足 40萬的奧馬哈小鎮,參加沃倫·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 50週年股東年會。

而在此十五六年之前,我還在新加坡工作,中國航油公司戰略投資部主任曾煒就曾在我面前提過巴菲特。他和許多人一樣,稱巴菲特為“股神”。記得有一次,他對我說:“陳總,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巴菲特式的人物。”那時,我並不知道巴菲特是何方神聖,只是埋頭展開國際大筆併購,希望像當時《中國企業家》雜誌關於我的一篇封面人物採訪報道中所說的那樣,“買來個石油帝國”。因此,即使成為“神”,我也不希望變成一個“炒股票”的神。

後來,在我更多地瞭解巴菲特之後,才發現他並不是大眾眼中頂禮膜拜的“神”,不是一個股票交易員,而是一個值得終身敬重與學習的人。

5月 2日的股東大會從早上 8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 3點半。除了播放宣傳片和午餐外,會議的主要內容是 85歲的巴菲特先生以及他的搭檔—— 91歲的查理·芒格先生回答股東和其他與會者的提問。

會議一結束,巴菲特和芒格就不顧勞累,徑直走到我們等候的 209小會議室,小範圍地和我們交流。

我坐在第一排,巴菲特和芒格就坐在我的對面。交談結束後,我們合影留念。當我把我的新書《地獄歸來》送給巴菲特時,他親筆簽名並現場給了我一封事先準備好的賀函,表示“期待《地獄歸來》英文版的問世”。芒格先生還特意擺好了姿勢示意我拿著《地獄歸來》與他合影留念。

“股神”是對巴菲特的曲解

沃倫·巴菲特期待陳九霖博士新書《地獄歸來》英文版問世

在我與巴菲特近距離接觸過後,我瞭解到他並不喜歡別人稱他為“股神”。而當我面對面聆聽他講完自己的人生經歷之後,我越發覺得,外界給巴菲特冠以“股神”稱號,其實是對他的曲解,也是對他智慧的片面認識。

巴菲特出生於 1930年 8月 30日。他的父親曾是一個股票經紀人。在他 5歲左右的時候,父親就曾帶他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參觀,見到了很多做股票的人。受父親的影響,巴菲特從小就格外具有投資意識,對股票和數字有著濃厚的興趣。12歲時,他購買了人生中的第一隻股票,在該股票經歷大幅下跌後開始回升的過程中,巴菲特賣出了該股票,並獲得 5美元的收益;但此後,該股票一路持續上漲。這一次的股票投資經歷,使巴菲特獲得了寶貴的教訓:不要過於關注股票的蠅頭小利與短期回報。

1947—1951年,巴菲特先後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內布拉斯加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在 195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時,他遇上了影響他投資生涯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 David L. Dodd),在老師們的影響下,他成為價值投資理論的堅定追隨者和傑出實踐者。[1]

“股神”非神

不少人稱巴菲特為“股神”的言外之意,似乎是把他看作一個“炒股票”的人,並認為他今天的成功有“神”一樣的運氣相助。事實上,巴菲特的經歷並不是這樣的。

他不僅在二級市場買賣股票,也在一級市場投資併購。比如,我那次所訪問的伯克希爾 -哈撒韋的全資子公司——商業資訊公司,就是巴菲特於 2006年與原股東直接談判而達成的併購交易。

我向公司 CEO詢問過當年的併購過程,得到的回答是:“那次交易非常簡單。”商業資訊公司的原股東年事已高,希望脫手,而巴菲特又看中了商業資訊公司充足的現金流,於是,買賣雙方一拍即合,少了很多外界揣測的你來我往的拉鋸式談判。

此外,我還參觀考察過被巴菲特併購的內布拉斯加傢俱商場。接待人員解釋說,巴菲特看中了公司當時的規模,雙方僅簽署了一頁紙的協議就完成了整個併購。而這個 6000萬美元的交易竟然是巴菲特第一筆併購交易。除此之外,巴菲特還擁有 11家保險公司,他還親自經營紡織廠十幾年。所以,巴菲特實際上是“三位一體”:投資人 +企業家 +保險家。

如今,更多的人看到的都只是巴菲特成功的一面,卻忽略了他艱苦創業的經歷。深入瞭解巴菲特的人生經歷才知道,他小時候送過報紙,買賣過土地,做過彈子球機的生意。他進行股票買賣是受做股票經紀人的父親的影響(他的父親後來通過競選擔任過參議員和眾議員)。

似乎很少有人關注巴菲特成功背後財富積累的軌跡。他 50歲時的財富是 1億美元, 55歲時 1.5億美元,直到 2008年 78歲時資產才達到 628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所以說,巴菲特今天的財富是經年累月,逐步積累起來的。

在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成立 50週年股東年會上,巴菲特用“滾雪球”來形容他今天的財富積累和其他成就:“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巴菲特還說:“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的商業模式並不擔心別人複製,因為它是歷經長期艱難的發展歷程才發展起來的。很多人沒有耐心等那麼長的時間。”

其實,巴菲特除了一開始受其恩師的影響而始終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外,他的商業模式也是不斷摸索和完善的。他曾經很長時間把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當作一家紡織廠來經營,只是在經營過程中發現了機會才逐步轉型發展成現在的投資控股集團。今天的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資金充足,每天賬上資金高達 200多億美元。但在創業初期,巴菲特也像現在的其他“創客”一樣,四處募集資金,並屢遭挫折。 1957年,他還只是為幾個親戚朋友打理區區 30萬美元。當年,在泌尿科醫生埃德溫·戴維斯( Edwin Davids)等 5個主要合夥人的幫助下才拿到 50萬美元的創業資金,其中,戴維斯醫生拿出 10萬美元。 1960年,他又在心臟醫生威廉·安格爾( William Ingres)的幫助下,通過多次演講,進行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眾籌”,獲得了 11名醫生的資金。

巴菲特也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常勝將軍,他也遭遇過多次重大的投資失敗。他在 50週年股東年會上說,他用股票收購過的一家英國公司,就曾損失了 60億美元。他也曾經歷過幾次股市下跌而導致的重大賬面虧損。

巴菲特說,他不想別人把他視為“神”,希望他的精神能得以傳承。巴菲特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在全世界擁有萬千擁躉,包括我在內。在我看來,學習巴菲特不能東施效顰,而是要學習他的精神內涵;不是學習如何達到他的財富高度,而是要觸及甚至延伸他的思想深度。

巴菲特的“宏觀”智慧

簡單、低調的生活

巴菲特是個相當謙虛的人,大多數時間都過著簡樸低調的生活,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原則是“簡單、老式”。我曾經參觀過巴菲特位於奧馬哈小鎮的別墅,發現巴菲特的住宅很普通。有人說,如果摺合成人民幣,其實也就在 300萬元左右,比起其他美國千萬、億萬富豪的富麗堂皇的居所,坐擁數百億財富的巴菲特,實在是簡樸至極。而且,巴菲特的別墅臨街,實際上也就是一棟小樓,並不享有封閉道路、確保自身安全的特權。他的這種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態度,促使他成為一個純粹的人。 [2]幾年前,一名中國大學生曾問他:“如果 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的話,你想怎麼做?”巴菲特回答:“我將依然和人們一起工作,我深深地熱愛著現在的生活。”他常年承受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但卻看不出任何被工作摧殘的痕跡;相反,他總是思維敏捷,精力充沛。他擁有“內部計分卡”,從來都是按照自己內心的做事標準和原則行動,他似乎是為獨立而生的。[3]

不斷學習,保持熱情而積極的態度

巴菲特有一顆年輕的心,他總在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他的投資經驗和知識體系,是通過“摸爬滾打”的“實戰”不斷積累而成的。在巴菲特沒有確定自己的投資體系之前,他和其他絕大多數投資者一樣,也是做技術分析、聽內幕消息、看圖表數據。在不到 20歲時,巴菲特也炒“股票”。中學畢業後,巴菲特被勸說到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唸書,但卻經常泡在費城的交易所裡研究股票走勢圖和打聽內幕消息。如果他繼續那樣,也許早已破產。但是,他並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期間,他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資體系。 1957年,著名的投資諮詢專家菲利普·費雪( Philip A. Fisher)出版《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潤》(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一書,巴菲特讀後曾親自登門向費雪討教。大概在 20世紀 50年代後期,巴菲特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體系。[4]

博愛之心

巴菲特曾經告訴我們,他最崇拜的人是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他尤其喜歡卡內基的一句名言:“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死後還留有幾百萬美元的財富。”因此,巴菲特四處演講,愛好寫作,並散佈財富。 2006年 6月,巴菲特宣佈將自己資產的 85%捐給 5個基金會,摺合 310億美元;其中,在 2006—2015年這 10年間,巴菲特已經捐款約 173億美元。他在用實際行動踐行佛教的“財佈施、言佈施、法佈施”的傳承與傳經送寶之道,雖然他並沒有佛教傾向。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感悟。我本人在走過天堂、地獄,經歷成功、失敗之後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為人一世,要想得到別人的回報,必先想到自己做出什麼樣的付出;必須創造價值,自身擁有價值;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這些方面,巴菲特就是我們的榜樣。

巴菲特的“微觀”之道

股市投資

1.價值投資:著重關注企業的基本面,而非市場情緒

正確的投資理念,對於在金融投資市場上取得良好投資回報非常重要。西方成熟證券市場上流行的主流投資理論有兩種,一是市場有效理論,即市場會自動調節股價,使股價圍繞均值波動,到低點的時候會由低走高,到高點的時候會由高走低,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因此,進入股市應該緊密關注數字的變化,並隨之改變自己的投資組合和策略。二是價值投資理論,即市場不是完全理性的,是有情緒的,投資應該注重企業的內在價值。巴菲特是典型的價值投資理論的踐行者,而且,投資業績享譽全球。

價值投資理念的核心,就是六個基本原則:競爭優勢原則、內在價值原則、“市場先生”原則、安全邊際原則、集中投資原則和長期持有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只要公司的內在價值能夠有令人滿意的增長速度,那麼,公司被認知成功的速度就並不那麼重要;價值評估是價值投資的前提、基礎和核心;要投資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買入股票價格的安全邊際是投資成功的基石;集中投資於 5~10傢俱有長期持續競爭優勢且其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的企業股票。[5]

《巴菲特傳》(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一書的作者羅傑·洛溫斯坦( Roger Lowenstein)說:“巴菲特一生從未改變自己的投資模式,不論是 20世紀 60年代股市一派欣欣向榮的時候,還是槓桿投資盛行的 80年代,抑或是金融衍生工具氾濫的 90年代。巴菲特所尋找的一直是他的老師(格雷厄姆)所稱的‘內在價值’不會削減的投資真諦”。

巴菲特重視對市場的研究,但並不被市場所左右,他更重視目標企業的實際價值。他總是以公平合理的價格買入目標企業的股份。他的資本總是投資在精心挑選並具有良好成長性的公司裡。而且,巴菲特在做出投資決策時,也非常看重被投企業管理人的素質和能力。他說:“我和伯克希爾 -哈撒韋的副董事長,也是我的老夥計查理·芒格,一直致力於通過全部持股或部分持股,來擁有一批競爭優勢出眾,且由傑出經理人領導的企業。”

從投資心理學來說,巴菲特的“投資而不投機”是出了名的。他購買一隻股票,絕不在意來年就能賺多少錢,而是看重它是否有投資價值,更看重其未來 5~10年能賺多少錢。他的一句口頭禪是:“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星期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想法。”巴菲特還說:“我從不打算在買入股票的次日就賺錢,我買入股票時,總是先假設明天交易所就會關門,5年之後才又重新開門,恢復交易。”

從投資對象方面來說,要投資那些始終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前景看好的企業。與普通投資者只注重概念、板塊、市盈率的投資方式不同,巴菲特總是青睞那些經營穩健、講究誠信、分紅回報高,且行業前景較好的企業,以此來最大限度地避免股價波動,確保投資的保值和增值。對於那些他不熟悉以及前途莫測的企業,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他也毫不動心。

巴菲特以翔實的歷史數據證明了在 1899—1998年的 100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 GNP走勢完全相背離。他還用實證研究證明,美國股市長期平均年複合回報率約 7%,但短期投資回報率會受利率、投資者預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綜合影響而不斷波動。投資者不能完全看市場趨勢,要看企業的基本面。這一觀點繼承和發揚了他的老師格雷厄姆的觀點。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尋找並利用企業內在價值與其股票價格之間的差異。這一理論的前提是,充分客觀、正確地評估企業的真實價值,而非完全被市場所左右。

2.穩健投資:長期持守,理智客觀

長期持守是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之一。只要他認為一家企業具有很強的價值增值能力,就會進行長期投資,即使這些企業的價值增值能力在短期內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也不會影響其長期持守的態度。對此,巴菲特認為,以合理的價格買入並持有那些具有穩定且高水平收益率的資產,才是長期投資者應該做的。這是因為,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投資對象,既能保持長期穩定、出色的經營業績,使內在價值可以更容易地被識別與評估;而且,不斷增長的價值,在長期內一定會被資本市場所認可。[6]

我十分認同巴菲特的理論:精心選擇優質企業並做出投資之後,就長期持有。 2009年,我剛剛回國不久,就在中國平安股價為每股 30元人民幣(當時從每股 80元人民幣跌至 30元人民幣)的時候購入,並且,一直持有到今天。其結果至少至今是值得驕傲的!

可以說,巴菲特的長期股權投資思想,既是一種穩健獲取合理回報的投資策略,同時,也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巴菲特在 2003年購買中國石油的股票時,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股票還不曾涉足;後來,在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股票如痴如醉的時候,巴菲特早已經賺取了 2~3 倍的利潤;而一直堅稱不會賣掉中國石油股票的巴菲特,突然從 2007年 7月 26日開始,多次減持其持有的中國石油 H股股票,直至 2008年 10月中旬全部清倉。《華爾街日報》對巴菲特賣掉中國石油股票之舉評論說:“比起節節攀升的股價而言,將桌上看得見的錢裝進腰包,總比天天看股價圖來得實在。”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長期價值投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分析所投資對象與股價的差異。在價值嚴重低於價格的基礎上做出投資行為,並長期持守所投資的股票。在巴菲特看來,“投資必須是理性的”。他對其投資的企業,遵循長期持守的原則,大多持有 7~8年,有的甚至持守超過 20年。巴菲特曾說:“我當然不會只為一個誘人的價格,就把某個由我喜歡和敬佩的人所經營的好公司賣掉。”這種精神顯然是當下中國股市投資者所不具備的。

事實上,偉大的企業都是經得住時間考驗,而慢慢熬出來的,只靠掙快錢是無法持久發展的。一些獨具慧眼的投資人都在用行動告訴我們,投資要重視價值,要“放長線、釣大魚”。李澤楷曾在 1999年投入 220萬美元,買入騰訊兩成股權。但不到兩年,他就將這些股權以 126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南非 MIH集團。如果今天李澤楷手上仍持有騰訊兩成股權,那麼,李澤楷就是世界華人首富了。

此外,巴菲特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持有期也各不相同。對於傳統的重資產經營型企業,短期持有;他持股超過 10年以上的企業,一般都是輕資產經營型企業。這些企業也是給巴菲特帶來鉅額利潤的企業,比如,持有時間最長的《華盛頓郵報》,給巴菲特帶來了 128倍的收益。

3.行業導向投資

巴菲特在明確自己能力範圍的同時,還不斷地擴大著自己的能力範圍。我們可以看出,巴菲特對一些行業的瞭解,在於他本身就是一名行業的經營者。在股票投資方面,巴菲特的能力範圍主要在保險、銀行、傳媒、消費品這四個方面。[7]巴菲特早年主要是通過類似私募基金的形式募集資金,替別人管理財富,賺取盈利抽成。在發現很難找到明智、穩定、長期的合夥人等缺陷後,他於 1969年解散合夥公司,轉而主要利用保險公司的浮存金進行槓桿投資。巴菲特在 2012年度致股東的信中揭示了他偏愛保險公司的邏輯:“保險公司先收後付,使我們持有大量的浮存金;浮存金在理論上最終要支付給投保人,但從遠期看可以用於投資。”巴菲特的伯克希爾 -哈撒韋位列 “2016年全球十大保險公司”的第六名。截至 2015年,其在全球共有 11家保險公司及 68家非保險公司,員工共 36.1萬人。巴菲特很早就開始經營銀行,銀行之所以會成為他經營的目標,是因為在他看來,如果經營者做他該做的事,銀行就能產生 20%的淨資產收益率。經營合夥投資公司時,巴菲特就開始投資報業。他持有時間最長的《華盛頓郵報》,30年間為其帶來了 128倍的投資收益率。而對於消費品行業的投資,則是從喜詩糖果公司開始的。當時,喜詩糖果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是 25%,巴菲特認為這一高收益率是由好聲譽帶來的。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巴菲特此後才能正確評估可口可樂的價格,以至於他於 1988年購買了大量可口可樂的股票,而後他對於吉列的投資也同樣是這個原因。[8]

巴菲特的行業投資理念,觸發了我對互聯網金融的一點感想。

近年來,互聯網領域的投資風生水起,而對於互聯網來說,投資也是關乎其成長與發展或者生死的重要橋樑。如果沒有孫正義兩筆共計 8000萬美元的鉅額投資,馬雲不會取得今天巨大的成就;如果沒有徐新當年 3000萬美元的投資,京東恐怕早已經灰飛煙滅;同樣,如果不是在關鍵時刻李澤楷伸出援助之手,今天我們也就不知道 QQ是什麼東西了。

然而,互聯網領域與傳統企業領域的投資有著較大的差別,做法也不一樣。我們在第一步選對行業進行投資的基礎上,要敢於持守,學會持守。因為互聯網企業不像傳統企業幾年之內就可能盈利,可能做大規模,所以,需要熬過一段時間。

總之,按照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長期持守理念和行業導向投資理念,投資人看一個企業,不是看它在市場上的近期表現,而是要看其內在價值。

巴菲特說:“所選企業股票的售價要低於你所認為的價值,並且,企業要由誠實而有能力的人經營。你若能以低於一家企業目前所值的錢買進它的股份,對它的管理者有信心,同時,你又買進了一批類似該企業的股票,那麼,你賺錢的機會就指日可待了。”巴菲特還說:“如果你不願意擁有一隻股票 10年,那就不要考慮擁有它 10分鐘。”

兼併與收購

在巴菲特看來,公司併購的動機十分簡單,就是為了使企業的經濟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盲目地擴大管理範圍,或只是讓賬面數字看上去令人愉悅。

在經濟效益最大化原則的驅使下,巴菲特所尋找的併購目標必須滿足以下條件:至少是有 5000萬美元稅後利潤的大公司,並具備優良的管理條件;公司需要證明有持續盈利的能力;在少量舉債或者不舉債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狀況良好;公司從事易於其理解的業務;目標企業需要有明確的售價。[9]

受到巴菲特兼併理念的影響,我始終堅持以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導向,在擔任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期間,除了使公司經營業績大有起色並位列新加坡第四大上市公司之外,還策劃和主導了一系列收購兼併活動,對中國能源企業在海外投資兼併,起到了借鑑與指導作用,探索出一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投資併購之路。細數下來,我主導和參與的特大型投資併購項目總計 22個,資本運作項目共計近 30個。主要包括香港航煤供應財團、津京石油管線、天津國際石油儲運有限公司、新加坡環球能源、阿聯酋石油儲備中心、華南藍天航油有限公司、茂名水東油庫等相關項目。

2002年 7月 23日,浦東機場剛剛啟用不久,在其未來效益還處於未知數時,中國航油便以 3.7億元人民幣溢價收購上海浦東機場航油公司 33%的股權,第二年便實現獲利,平均年收益率為 26.46%。這項股權收益至今仍是中國航油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2002年 7月 31日,中國航油以約 1億新加坡元收購西班牙 CLH公司 5%的股權。截至 2007年 1月 24日出售該股權時,中國航油共獲得現值約 4億新加坡元的收益。年均收益率達到 40.89%,按實際出資額計算,投資總收益率高達 613%。

從這些親身經歷和操作的併購案例中,我對照巴菲特的併購案例與經驗,總結出一個企業若要實現成功的投資併購,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熟悉環境,制訂明確的收購計劃。在併購談判之初,中國企業應當制訂明確的海外收購計劃,包括戰略評估和業務整合、交易結構、支付手段、支付節奏和風險防範的設計,以及併購後的經營方針、整合策略等。同時,還應該熟悉國際規則、國際慣例,瞭解和研究投資經營所在國的法律制度和文化。

其次,制定新的企業架構和發展戰略。中國企業併購國際企業之後,面臨諸多整合和管理問題。如果被併購企業的市場地位具有絕對優勢,那麼,併購方應當繼續保持其獨立發展和運作的格局,要在營銷、品牌運作方面採取相對獨立的模式,補充新的資源,使企業價值穩中有升,切忌將被併購的強勢品牌納入自身企業運作系統中,混淆品牌定位,甚至產生衝突,稀釋強勢品牌的價值。

最後,尊重被併購企業的文化差異。中國企業併購海外企業,不同的文化差異勢必產生融合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雙方的發展。併購方應該充分尊重被購企業的文化價值,在保持精神不變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如果併購方一味要求被併購企業文化融入其自身企業文化當中,難免會使被併購企業的價值受損。

公司治理

研究巴菲特的公司治理理念,有利於投資人選擇優質企業及實行投後管理。我從以下兩個主要方面說明巴菲特的公司治理理念。

1.崇尚董事會制度,去中心化結構管理

根據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官網的披露,公司在選擇董事時,會尋求那些十分正直、有商業頭腦、以所有者為嚮導,並且真正對公司感興趣的人。董事會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成立不同的委員會。關於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的關係,巴菲特認為,董事會需要保證自身的客觀性和公平性,並能在首席執行官缺席的情況下對其工作業績進行考評。他甚至認為這是當今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環節。[10]

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的成功支柱之一便是去中心化。巴菲特所投資的每個公司,都由各自富有才華的管理團隊負責日常工作,不需要巴菲特操心。這可以讓巴菲特集中全部精力專注於資本配置的工作,這正是他的天才之處,也因此,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的組織結構比單一公司結構更加有力。威廉·桑代克( William N. Thorndike)在《商界局外人:巴菲特尤為看中的八項企業家特質》(The Outsiders: Eight Unconventional CEOs and Their Radically Rational Blueprint for Success)一書中指出:“巴菲特發展了一種世界觀,它的核心在於建立與優秀的人和企業的長期聯繫,避免不必要的頻繁換手,以免打斷複利增長的節奏,這對於價值創造至關重要。”[11]

2.要求信息披露透明,職員具有坦誠的品質

在巴菲特的理念中,坦誠是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他認為,從公司的信息披露到員工個人,都需要具備坦誠的品質。公司主管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看到公司出現不好行為時,儘可能提醒大家注意。此外,巴菲特高度讚揚那些能全面、真實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的管理層,他們承認錯誤,也分享成功,對股東開誠佈公。他尤其尊重那些充分溝通的管理層,並且,鼓勵有勇氣公開討論失敗的管理層。[12]

通過研究巴菲特,尤其是在 2015年 5月 2日當面聆聽他的教誨之後,我思考:除了在“術”的層面上學習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長期持守”原則、不斷完善的“股票投資 +實業併購 +保險金融”的商業模式外,還要在“道”的層面上學習巴菲特的“滾雪球”的心理、艱苦創業的思想、專注極致的作風、反哺社會的精神。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創業也好,做人也罷,我們都要耐得住寂寞、孤獨與冷落。在這個世界上,幾乎 90%以上的人都只看到眼前利益,卻不會憧憬未來的風景。殊不知,巴菲特熬過了多年的清苦才最終累積到今日的成就啊!

參考文獻

[1]李唯 .巴菲特公司治理實踐與思想研究 [D].中國海洋大學,2012.

[2] 胡曉峰 .巴菲特低調生活揭秘簡樸的別墅豪宅 [EB/OL].http://www.chinese-luxury.com/architecture/20110527/4159.html,2011-5-27.

[3] 時代週報(廣州).富豪巴菲特健康之道:簡單而不裝腔作勢地生活 [EB/OL]. http://discovery.163.com/12/0304/07/7RO2DE1D000125LI_all.html, 2012-03-04.

[4]巴菲特的投資哲學 [N].招商周刊,2003-06-02.

[5]陳長偉 .巴菲特價值投資六原則 [J].中國證券期貨,2013(2):17.

[6] 孟曉偉 .沃倫·巴菲特投資實踐研究 [D].北京郵電大學,2010.

[7]袁雲松 .試析巴菲特的股票選擇 [D].西南財經大學,2006.

[8]同上。

[9]李唯 .巴菲特公司治理實踐與思想研究 [D].中國海洋大學,2012.

[10]同上。

[11]羅伯特 . 伯克希爾全球 80多個子公司,總部卻只有 23人 [J].中國機電工業,2015(6):37-37.

[12]羅伯特 .巴菲特最看重公司管理層的哪三種特質 ?[J].中國機電工業, 2015(5):76-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