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漢武帝的三次戰略反擊,擴大了中國的最大版圖

河南之戰

千古一帝,漢武帝的三次戰略反擊,擴大了中國的最大版圖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 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年青將領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

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佔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 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併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 攻的基地。 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

漠南之戰

千古一帝,漢武帝的三次戰略反擊,擴大了中國的最大版圖

漢武帝於是決定反擊,發起了漠南之戰,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當時衛青任車 騎將軍,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 城西南),牽制單于、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

這一仗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徹底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並將匈奴左右兩部切斷,以便分而制之。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兩度率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前後殲滅匈奴軍隊一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遠離漢境。這就為漢武帝下一步實施河西之役並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

河西之戰

千古一帝,漢武帝的三次戰略反擊,擴大了中國的最大版圖

河西之戰。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地區,遂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徵河西匈奴軍。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採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直入,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 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餘里,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聚殲河西匈奴軍,再次命令霍去病統軍出擊。為了防止 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部乘機進攻,他又讓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 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

這一次,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迴縱深達1000多公里,遠出敵後,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 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勝利。霍去病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餘人,收降匈 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地區。漢廷在那裡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

河西之戰的偉大意義

千古一帝,漢武帝的三次戰略反擊,擴大了中國的最大版圖

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 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戰的雛形

千古一帝,漢武帝的三次戰略反擊,擴大了中國的最大版圖

經過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打擊,匈奴勢力遭到了重創,漢軍已完全佔 有了這場曠日持久反擊戰爭的主動權。然而匈奴不甘心失敗,仍繼續從事南下襲擾的活 動。匈奴單于採納漢降將趙信的建議,準備引誘漢軍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區,尋機加以殲滅。

漠北之戰的作戰方針

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邊患問題,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 能度幕(沙漠)輕留(輕入久留)的心理,將計就計,在經過充分準備後,決定對匈奴 採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且因勢利導,乘敵不備,確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的具體作戰方針。

武帝集中了精銳騎兵10萬人,組成兩個大的戰略集團,分 別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另以步兵幾十萬,馬匹十餘萬配合騎兵主力的行動。衛青、霍去病受命後,各率精騎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沿東西兩路北進,決心 在漠北與匈奴進行會戰。

漠北之戰

千古一帝,漢武帝的三次戰略反擊,擴大了中國的最大版圖

匈奴單于聞報漢兵將至,採納趙信建議,將部眾、牲畜、輜重轉移到更遠的北方,“以精兵待於幕北”。衛青出塞後,得知匈奴單于的戰略意圖,即率主力直撲單于所在, 橫渡大沙漠,北進幾百公里,尋殲單于本部。同時命令李廣、趙食其率所部從東面迂迴 策應。

不久,衛青部主力與匈奴單于相遭遇。衛青下令用武剛車環繞為營,以防匈奴軍的襲擊,接著便指揮5000精騎向單于軍發起猛攻,單于即遣一萬騎應戰。雙方鏖戰至黃昏,大風驟起,飛沙撲面,兩軍難辨彼此。衛青乘勢分輕騎從左右迂 回包抄。單于見漢軍人多勢眾,自度無法取勝,遂帶數百精騎突圍,向西北逃遁。衛青 發現單于潛逃,即派輕騎連夜追擊,自率主力隨後跟進。是役雖然未能擒服單于,但一 舉殲俘匈奴軍19000人,挺進到寘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端)的趙信城,盡燒其城和匈奴積粟而還。

在另一個方向,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和右北平,北進1000餘公里,渡過大漠,與匈奴 左賢王部接戰,盡殲其精銳,俘獲屯頭王、韓王以下70400餘人。左賢王及其將領棄軍 逃逸,霍去病乘勝追殺,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然後凱旋班師。 漠北之役是漢匈間規模最大,戰場距中原最遠,也是最艱鉅的一次戰役。是役,漢 軍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共殲匈奴9萬餘人,嚴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得其從此 無力大舉南下,造成了“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局面。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歷史意義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使匈奴 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 力再與漢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也為漢王朝 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開闢了道路。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同時,移民墾邊,加強了北部的邊防。在對匈奴作戰過程中,漢朝為了爭取與國,曾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擴大了中外交流。而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則幫助解除了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脅,送去了漢族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 成就,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 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的勝利,在軍事領域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推動了騎兵隊伍的建設,積累了大規模騎 兵作戰的經驗,促進了戰術的革新。對於古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均具有 深遠的影響。當然,戰爭也帶來一定的後遺症,如嚴重損耗了軍隊的實力;財力、物力 損失慘重:“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階級矛盾尖銳,即所謂 “盜賊滋起”等等。但所有這些與這次戰爭的正面意義相比較,無疑是次要的問題。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在軍事上的成功經驗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在軍事上的成功經驗,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進行充分 的戰爭準備,做到了“勝兵先勝而後求戰”。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據對匈奴作戰 特點,大量建設騎兵,選用青年將領;軍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實施戰時經 濟體制,保障對匈奴作戰的後勤供應。第二,高明運用騎兵戰術,採取積極進攻的方針。 漢軍在幾次重大戰役中都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實施遠距離迂迴、包抄、突 襲,連續進攻,不給敵手以喘息的機會,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於敵,給匈奴軍以大 創聚殲,取得了巨大的戰果。第三,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漢軍先弱後強,循序推進, 切斷匈奴各部之間的聯繫,分而制之,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同時,還能注意主力 與偏師之間的戰略配合,以偏師牽制敵人,以主力重創敵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