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歷史著名人物蔡邕(三)

三、坎坷人生

人物春秋——歷史著名人物蔡邕(三)

蔡邕生不逢時,值東漢衰世,桓、靈二帝昏庸,近小人,遠賢良,“黨錮”之禍,賢良摧殘,奸邪寵用,宦海風波,使邕絕意仕進,但求專思治學,安貧樂賤,與世無營,然終以才名之盛,欲韜誨而不能。桓帝時,中常侍徐璜等奏邕善鼓琴,帝敕陳留郡太守督促發遣來京。邕被迫就道,至偃師稱疾返。作《釋誨》以明志。至38歲時,又以才名應司徒橋玄之闢,甚受敬禮。出補河平長(今考:漢無河平縣,應為平阿之誤),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與盧植等補綴漢史,與堂谿典等正定六經文字,作《熹平石經》,與時政涉往甚少。但自建議弛“三互”之禁,上書言“七事”以來,奏議多涉時弊,尤以光和元年(公元178年)金商門之對,皂囊之奏,直斥奸黨,以致直言遭忌,群奸蜂起而攻,下邕於洛陽獄,以“莫須有”之罪論刑棄市,並株連其叔蔡質入獄。經邕力辯誣枉,中常侍呂強奏請乞免,靈帝似有感悟,但在群奸挾持下仍將蔡邕改判“減死一等,與家屬髡鉗朔方,不得以赦令除。”時,邕46歲,含冤赴刑。奸黨陽球必欲致邕於死,乃遣人刺殺邕於中途,刺客知邕忠義,不忍加害,邕得幸免。至朔方,陽球又賄賂朔方部主,使加害於邕。部主感邕忠義,無辜遭陷,反以陽球之謀告邕,囑其戒備,並暗加保護,邕又得免。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邕以往日多年所著之《十意》(仿《前漢書·十志》之例作,改名《十意》)獻於朝,又逢大赦,靈帝亦嘉邕之高才,赦之令還原郡,距來時已歷9月。

邕方慶脫厄,不意又生波折。時邕居五原郡安陽縣(時稱西安陽),太守王智為邕餞行,其兄王甫為中常侍,智恃勢驕橫,席間失禮於邕,邕拂神而去。智火忿恨,乃誣奏邕在朔方,怨於流放,謗訕朝廷。邕自忖終不免禍,乃流亡吳會12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死。董卓擁兵入京,自任相國,慕邕才名,徵其入京供職。邕已57歲,稱疾不就。卓大怒曰:“我權能滅人之族,邕如遲不應命,將禍不旋踵!”又切敕所在州郡舉邕。邕不得已,來府,署任祭灑(官名)。卓頗禮邕,舉高第,補侍面吏,又轉持書御史,再遷尚書,3日(或作3月)之間,周曆“三臺”(尚書為中颱,御史為憲臺,竭者為外臺),又遷巴郡太守,留為侍中。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轉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長安,封高陽鄉侯,食邑500戶。

卓重邕才學,每集宴,令邕鼓琴贊事,邕亦對董多所指正。使緩稱“尚父”之號,勿乘青蓋之車(青蓋天子之車,公卿為黑色),卓從之。但卓又剛愎,於重大建議多不行。邕欲去之充州,從弟谷勸之乃止。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計誅董卓。邕在王允座列,言及卓而嘆,形於色。允大怒,斥責蔡邕身為漢臣,不能共誅國賊董卓,反懷其私恩而傷痛,實為同逆,即付廷尉論罪。邕請黥首刖足免死,續成《漢史》,太尉馬日磾亦言“邕為曠世逸才,多知漢事,不如免罪使成《漢史》,又況邕素以忠孝聞名,今以無實之罪加誅,恐失人心。”允日:“昔漢武帝不殺司馬遷,使成謗書(《史記》)流於後世。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又使吾黨蒙其訕議”。不準所請,邕死獄中,年60歲。邕死,允亦悔恨,時之名士亦多惋惜,兗州、陳留(邕籍陳留郡,隸充州)間人畫邕像為頌。再後圉人建三賢祠於圉鎮,祀邕與同鄉之董宣)、江統3人。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圉縣併入雍丘(今杞縣),其後縣人於縣城鄉賢祠,以題入祀,不廢圉鎮三賢祠之祀。清乾隆《杞縣誌》作者過圉城,賦詩憑弔蔡邕:“中郎故里滿蒿萊,雲到圉城鬱不開。讜奏若能陳七事,榮名終悔歷三臺。私恩漫感王公座,蓋代誰憐漢史才。牢落一生忠孝意,至今遺址尚堪哀。”道出了杞人對這位鄉賢的深深哀悼。(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杜寶田原政協三、四、五屆常委,三、四、五屆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政協文史資料編審,縣誌總編,原政協老委員聯誼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