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历史著名人物蔡邕(三)

三、坎坷人生

人物春秋——历史著名人物蔡邕(三)

蔡邕生不逢时,值东汉衰世,桓、灵二帝昏庸,近小人,远贤良,“党锢”之祸,贤良摧残,奸邪宠用,宦海风波,使邕绝意仕进,但求专思治学,安贫乐贱,与世无营,然终以才名之盛,欲韬诲而不能。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奏邕善鼓琴,帝敕陈留郡太守督促发遣来京。邕被迫就道,至偃师称疾返。作《释诲》以明志。至38岁时,又以才名应司徒桥玄之辟,甚受敬礼。出补河平长(今考:汉无河平县,应为平阿之误),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与卢植等补缀汉史,与堂谿典等正定六经文字,作《熹平石经》,与时政涉往甚少。但自建议弛“三互”之禁,上书言“七事”以来,奏议多涉时弊,尤以光和元年(公元178年)金商门之对,皂囊之奏,直斥奸党,以致直言遭忌,群奸蜂起而攻,下邕于洛阳狱,以“莫须有”之罪论刑弃市,并株连其叔蔡质入狱。经邕力辩诬枉,中常侍吕强奏请乞免,灵帝似有感悟,但在群奸挟持下仍将蔡邕改判“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朔方,不得以赦令除。”时,邕46岁,含冤赴刑。奸党阳球必欲致邕于死,乃遣人刺杀邕于中途,刺客知邕忠义,不忍加害,邕得幸免。至朔方,阳球又贿赂朔方部主,使加害于邕。部主感邕忠义,无辜遭陷,反以阳球之谋告邕,嘱其戒备,并暗加保护,邕又得免。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邕以往日多年所著之《十意》(仿《前汉书·十志》之例作,改名《十意》)献于朝,又逢大赦,灵帝亦嘉邕之高才,赦之令还原郡,距来时已历9月。

邕方庆脱厄,不意又生波折。时邕居五原郡安阳县(时称西安阳),太守王智为邕饯行,其兄王甫为中常侍,智恃势骄横,席间失礼于邕,邕拂神而去。智火忿恨,乃诬奏邕在朔方,怨于流放,谤讪朝廷。邕自忖终不免祸,乃流亡吴会12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董卓拥兵入京,自任相国,慕邕才名,征其入京供职。邕已57岁,称疾不就。卓大怒曰:“我权能灭人之族,邕如迟不应命,将祸不旋踵!”又切敕所在州郡举邕。邕不得已,来府,署任祭洒(官名)。卓颇礼邕,举高第,补侍面吏,又转持书御史,再迁尚书,3日(或作3月)之间,周历“三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竭者为外台),又迁巴郡太守,留为侍中。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转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长安,封高阳乡侯,食邑500户。

卓重邕才学,每集宴,令邕鼓琴赞事,邕亦对董多所指正。使缓称“尚父”之号,勿乘青盖之车(青盖天子之车,公卿为黑色),卓从之。但卓又刚愎,于重大建议多不行。邕欲去之充州,从弟谷劝之乃止。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计诛董卓。邕在王允座列,言及卓而叹,形于色。允大怒,斥责蔡邕身为汉臣,不能共诛国贼董卓,反怀其私恩而伤痛,实为同逆,即付廷尉论罪。邕请黥首刖足免死,续成《汉史》,太尉马日磾亦言“邕为旷世逸才,多知汉事,不如免罪使成《汉史》,又况邕素以忠孝闻名,今以无实之罪加诛,恐失人心。”允日:“昔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成谤书(《史记》)流于后世。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又使吾党蒙其讪议”。不准所请,邕死狱中,年60岁。邕死,允亦悔恨,时之名士亦多惋惜,兖州、陈留(邕籍陈留郡,隶充州)间人画邕像为颂。再后圉人建三贤祠于圉镇,祀邕与同乡之董宣)、江统3人。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圉县并入雍丘(今杞县),其后县人于县城乡贤祠,以题入祀,不废圉镇三贤祠之祀。清乾隆《杞县志》作者过圉城,赋诗凭吊蔡邕:“中郎故里满蒿莱,云到圉城郁不开。谠奏若能陈七事,荣名终悔历三台。私恩漫感王公座,盖代谁怜汉史才。牢落一生忠孝意,至今遗址尚堪哀。”道出了杞人对这位乡贤的深深哀悼。(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杜宝田原政协三、四、五届常委,三、四、五届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政协文史资料编审,县志总编,原政协老委员联谊会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