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產業2018能否爆發

剛剛過去的2017年,被稱作人工智能發展的“應用元年”。這一年,不管是阿爾法狗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無人超市開店,還是自動駕駛汽車不斷“上路”,人工智能已然成為日常新聞的主角。不過,人工智能要真正走進日常生活,似乎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告別2017“應用元年”,今年的人工智能能否再往前走一步,迎來產業爆發?

前不久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的一場活動上,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諮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雲鶴院士提到一個新概念:人工智能2.0。他說,經過60多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驅動新科技革命和新工業革命的強大引擎,正在走向2.0,即基於重大變化的信息新環境和發展新目標的人工智能,可被稱為新一代人工智能。

這背後,既有互聯網與移動終端的普及、傳感網的滲透、大數據的湧現和網上社區等新的信息環境興起,也有智能城市、經濟、製造、醫療、家居、駕駛等從宏觀到微觀的智能化新需求的誕生。

相應地,政府層面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落地的政策。去年7月,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同年11月召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標誌著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重大科技項目進入全面啟動實施階段。

也正是在這次會上,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公佈,入選者分別是依託百度建設的“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託阿里雲建設的“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依託騰訊建設的“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以及依託科大訊飛建設的“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這被不少人認為是我國在人工智能2.0時代的最新一次創新佈局,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引擎已經“點燃”——這項以計算能力為主導的創新技術,不再是束之高閣的精深科技,而是正在走向現代生活,和傳統產業擦出火花,並有望成為提高生產效率、改善服務能力的有效手段。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這次會上表示,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重大項目實施上,要強化企業主體和市場主導,突出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和行業產品標準制定中的主體作用,要大規模推進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引領帶動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

事實上,不少科技領軍企業早已開始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實踐。以阿里雲建設的“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為例,2016年10月,杭州市政府對外發布的“城市大腦”計劃,就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效調配城市電子公共設施,時隔一年,該市交出週年答卷——

在人工智能“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的1年裡,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而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在蕭山,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比過去縮短一半。

如今這項技術也已走出國門。1月29日,馬來西亞宣佈引入阿里雲“城市大腦”,在該項目實施第一階段,人工智能技術將應用到吉隆坡281個道路路口,通過紅綠燈動態調節加快車輛通行速度、緩解擁堵。出現突發狀況時,人工智能還可調控交通狀況,為應急車輛開闢“綠色通道”。

人工智能專家、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表示,過去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引發經濟和社會變革,如今的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他說,人工智能將擁有比互聯網更大的技術紅利,同樣要深入到第一和第二產業中去,而與國外相比,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空間更大。

在他看來,美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得益於強大的底層基礎設施、半導體、芯片研發,以及良好的軟件生態。比如英偉達驅動的GPU體系,英特爾的可編程芯片等,都在全球的人工智能產業中具有明顯優勢。

相比之下,中國基礎研發人才薄弱,軟件生態也比較脆弱。但是,胡曉明說,中國的優勢在於,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走出實驗室,在城市、工業、零售以及金融、汽車、家庭等垂直行業領域進行“實踐”,種種數據表明,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生產應用上要“略勝一籌”。

潘雲鶴說,要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態度來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說到底,人工智能是人與人之間的智力競賽,不是人與機器之間的競賽——在人工智能環境下,不會失去一些職業,只是改變一些職業。他說,尤其是今天發達國家都在搶先人工智能佈局的情況下,中國要做領跑者,不做跟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