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百萬大軍爲何在清軍面前只堅持40天?

惡棍村大少


史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克西安,正式定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以該年為永昌元年,並將西安重新改稱為長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稱新順王。

同年2月,大順軍兵分兩路浩浩蕩蕩地殺向北京,一路由早已經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內的的大將劉芳亮率領,從平陽府(今臨汾)過陽城,翻越太行山後進入河南北部,先後攻克衛輝(河南汲縣)、彰德(安陽)等地,然後進入河北,再經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目的是阻擊、牽制明朝南路援軍。另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渡黃河,取太原,傳檄各州縣,控訴與揭露朱明王朝的種種罪狀。山西饑民紛起響應,各州府相繼被大順軍攻克,自成率大軍乘勢北上,經過大同、宣府(河北宣化)一路南下,於3月18日開始圍困京師。次日,大順軍開始攻城。在明宮太監的接應下,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景山),立國276年的明王朝滅亡。

大順軍佔領北京後,北方的明軍基本被消滅殆盡,真正的勁敵只剩駐紮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麾下的關寧鐵騎了。李自成雖然已經意識到吳三桂手握重兵,佔據著邊防重地,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但內心卻有些輕敵,他僅僅派一員明降將唐通和另一位明降臣、原兵部左侍郎左懋第攜帶金銀緞匹前往山海關招撫。

正舉棋不定的吳三桂先接受了招撫,準備率部進京歸降李自成,後來聽說大順軍的驕兵悍將在北京嚮明降官追餉,拷掠、殺戮甚慘,又聞愛妾被搶,家屬被拘,遂返回山海關據險自守,以對抗李自成,並向清軍求援。李自成勃然大怒 ,親率20萬大軍東征,權將軍劉宗敏、大將李過隨徵,4月21日大順軍逼近山海關。為防止吳三桂往東退逃,李自成出奇兵2萬繞到吳軍背後,自己率主力從西面合圍夾攻。李自成人多勢眾,吳三桂漸感不支,正在動搖之際,埋伏在周邊的清軍聒噪著大舉殺出,原來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降書後立即集結大軍晝夜不停地趕來援助,並隨即投入了戰場。清軍如狼似虎,大砍大殺,大順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因兩面受敵,加上眾寡懸殊,農民軍被殺的大敗虧輸,全線潰敗,李自成引殘部狼狽退回北京。

闖王出師不利,討伐吳三桂大軍慘敗而回的消息引起北京人心惶惶,京師秩序隨之大亂。

明朝的降官們本就對農民軍在京城裡燒殺搶掠、胡作非為十分不滿,於是紛紛出城南逃,各地的明降軍以及官紳土豪們也紛起反叛,率部襲擊農軍。

面對極度不利的形勢,李自成於永昌元年(1644)4月29日倉猝即帝位,第二天就倉惶離京南下,從山西進入陝西,試圖以老家陝西做為根據地,以圖他日東山再起。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短短42天。清軍卻不依不饒,以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作前驅,沿路銜枚急追,大順軍屢次受挫,被迫轉戰至湖北東南部的叢山峻嶺中。9月大順軍餘部開至通城九宮山,遭當地鄉勇偷襲,李自成生死不明,不知所終。

橫掃明軍如卷席的李自成大順軍,面對清軍卻一觸即潰,這是為何?擁百萬大軍的李自成在京城裡只做了短短42天皇帝夢就被迫離開,之後損兵折將,狼奔豕突,早已不復往日之勇。主要原因是大順軍進京後驕傲自滿,迅速腐化,導致戰鬥力急劇下降。史載,大順軍進京後,將領們霸佔了前明王公貴族們的豪華府邸,士卒們則到處搜掠錢財、婦女,“子女玉帛,盡供其用”,出現了嚴重腐化與軍紀敗壞的頹象。山海關一片石血戰,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聯手夾擊下,大順軍先勝後敗,損失過於慘重,之後官兵皆畏清軍如虎,只要看到辮子兵追殺過來,大都望風而逃,毫無戰心。因此,大順軍進入湖北後,在清軍的追剿下,屢戰屢敗,將士戰死或逃亡者日眾,到九宮山一帶時,百萬大軍只剩40餘萬了。

1944年,毛澤東曾經將郭沫若撰寫的討論李自成進北京後驕傲腐化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作為黨內整風學習的必讀文件,用李自成的興衰得失提醒全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重蹈明末梟雄李自成的覆轍。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怒答!一切不以階級層次、戰爭實力、作戰方針等原因去評價,而是把勝敗歸於個人身上的回答都是耍流氓!

這事兒不是三兩句話能說清的,我先大概總結下,戰鬥力問題、崇禎帝的政策、南明政權的政策、李自成集團的心態轉變、民心所向,兩次重大的戰役“松錦大戰”和“潼關之戰”帶來的影響;這些都是原因。願意細究的同學繼續往下看。

首先說一下人們普遍能想到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戰鬥力!不管當時還是現在,軍事力量方面,一個公認的事實是,滿清>明軍>農民起義軍。

為什麼這麼說!

先來看下農民軍和明軍。農民起義軍大多是普通百姓,因飢餓等問題才加入的起義軍,戰鬥力上沒有那麼強。起初,明軍有好幾次機會徹底剿滅起義軍。諸如,1636年,明將孫傳庭和洪承疇,聯軍擊敗農民軍主力,闖王高迎祥被斬,李自成逃竄,張獻忠投降,海內幾乎平定。

但錯就錯在崇禎的善良(這裡為崇禎平個反)。他在對待李、張等人的造反問題上,是一味的綏靖政策,就是招降安撫。崇禎帝一生髮過幾次“罪己詔”(可以理解為自我檢討的意思),其中一次說道:“朕為民之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之赤子,不得而懷保之、、、皆朕之過也。”

就是說,即使是反賊也是我的子民,我怎麼能殺害他們呢?李、張每詐降一次,崇禎就原諒一次,直到再也沒有力量控制農民軍。值得一提的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崇禎派人去招降,可派去的人又被李自成策反,反倒成了李自成安插在北京的內線。

接著說下單兵作戰能力。這裡要把農民軍和明軍歸為一類,滿清歸為一類。大家知道,滿清起初並不叫滿清,而是叫金朝,史稱後金。後金政權的建立人是努爾哈赤,這努爾哈赤,就是女真人,也就是遊牧民族。

這遊牧民族可是馬背上的民族,長期的畜牧漁獵活動,使得他們身體素質非常強。大家想想以前的匈奴、成吉思汗的蒙古族、契丹人的大遼,都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最為厲害的,當屬騎兵。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強大,可是一股可怕的勢力。

儘管這些遊牧民族身體素質已遠遠超過內定的農民軍和明軍,但他們的裝備又為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安全保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史料記載,滿清八旗作戰時所穿的鎧甲,前衝鋒者身披重甲,步兵攻城時披兩重甲,將領多為兩重或三重甲。所謂三重甲,就是外面是棉鐵甲,裡層是鎧甲,最裡層是鎖子甲背心。棉鐵甲二十斤,鎧甲三十斤,鎖子甲背心十幾斤,合五六十斤,每天這樣的訓練、作戰,單兵能力遠遠大於內地士兵。

說到這有人要說了,打戰不是逞英雄的,是團體作戰,講單兵作戰能力有什麼用。

那好,我們再來看看滿清的兵員組成。大家知道為什麼滿清叫八旗嗎?其實八旗軍的制度非常類似於現代軍團。八旗就相當於八個軍,構成一個大型的諸兵種合成的大型野戰集團軍。而八旗並不全是滿族人。八旗又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滿洲八旗就不說了,全是滿人;蒙古八旗是滅掉蒙古族之後,收編的人員組成的蒙古八旗,而漢軍八旗則是清軍數次入關帶回的俘虜或降軍組成的。

這24大軍團組成在一起,且不說漢軍八旗,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都是遊牧民族,戰鬥力可想而知。而且皇太極經過軍事改革之後,八旗裡步兵、炮兵、工程兵等分工明確,十分類似現在的軍團作戰。

還有,滿族有點半奴隸制度,所以領導者有絕對的生殺大權,這也就使得八旗的作戰統一性、服從性很強,這和明軍、農民軍相比,高出了不只一個級別。

那這麼說是不是明軍就不堪一擊呢?並不是,明軍也是有一定的實力的。這裡要提到一個人,袁崇煥。

儘管歷史上對袁崇煥褒貶不一,但此人的作戰領導能力還是很強的。袁崇煥督師遼東時期,認為遼東經過多年戰爭,民風比較剽悍,所以堅持以遼守遼,以遼東子弟編練了“關寧鐵騎”,這支鐵騎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和京城保衛戰的勝利,挽回了大明帝國軍隊屢戰屢敗的頹勢。但是就這麼一隻部隊,曾有一次袁崇煥手下大將趙率教的4000關寧鐵騎入京勤王時,在野外與阿濟格的八旗軍相遇,結果呢?全軍覆沒!

除了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明軍也有其他精銳部隊。這裡要提一下著名的“松錦大戰”。松錦大戰中,明軍將領洪承疇幾乎把明朝精銳部隊九鎮兵力全部拿出來了,和清軍打了兩年之多,雙方參戰人員超過20萬。這一戰,明軍大敗,九鎮精銳幾乎全部喪失,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一戰,大明朝也不會這麼快滅亡。

史學家談遷評價說“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如果拿這九鎮精銳去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隨李自成怎麼折騰恐怕都進不了北京城。

再看一下雙方的將領吧。

清軍這邊:說些大家熟知的,皇太極、多爾袞、阿濟格、多鐸、鰲拜、包括後來收編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

明軍這邊:熊廷弼、袁崇煥、洪承疇、吳三桂、、、算了,說不下去了,熊廷弼、袁崇煥先後獲罪被斬首,洪承疇、吳三桂後來又被降,慘不忍睹!

農民軍:基本就是一群沒有根據地的流寇和沒飯吃的饑民,大將不多。也就是他們的當家人李自成、張獻忠有名了。

綜上可以看出,在單論戰鬥力方面,清軍是他們中最強的。

但是打仗不只看戰鬥力,還要有豐富的後勤補給。清軍基本上是“以戰養戰”的方式,就是跑到明朝境內,燒殺搶掠,金銀財寶、美女糧食等等,靠戰爭來獲取物資,雖然不恥,但後勤充足啊;

農民軍方面:李自成大家都知道,他初期是打著“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才獲得那麼多農民支持的,所以他初期的後勤基本都是搶那些地主富商的,雖然有利於獲得廣大群眾支持,但也因此造成了軍隊紀律渙散。

明軍、、、哎,沒法提,本來是最有錢的,但皇帝沒錢啊,國庫空虛啊,錢都在大臣手裡了,但是大臣們都非常非常的摳啊,李自成逼近北京時,崇禎哭著向大臣借錢都借不來。

接下來再來看看民心所向問題。李自成打明朝,是因為打著讓大家吃飽飯的旗號,人們自然都向著他。那滿清是外族人士,按說大家都同仇敵愾啊,人們為什麼還要向著滿清呢?

首先看一下農民軍攻入北京之後的所做所為。當時很多明朝官員都投降了,但李自成還是把他們都殺了,這在古代可是從所未有的事情。你再怎麼說也是起義叛亂,就算建國也是需要這些前朝官員來支持的,人家都投降了,你還把人家殺了,這叫個什麼事。因此舉動,吳三桂都本來準備歸降李自成的人,也都投降了滿清。

這麼說還少了一個環節,那就是南明弘光政權“聯虜平寇”的政策,就是聯合滿清,掃平李自成這些賊寇,使得很多人相信滿清是為了給明朝報仇,才進關的,因此當時也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支持。

最後說一下對滿清和農民軍影響最大的一場戰鬥,“潼關之戰”!

清軍與農民軍的交手很多,但最值得研究的、也是最大的一場戰役肯定是: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中,李自成為了保衛潼關不被攻破,率軍從陝西過去支援,但還是被清軍大敗。清軍英親王阿濟格攻入陝北後,李自成自知陝西將不再屬於他,開始逃亡河南。自此之後,大順政權名存實亡,李自成農民軍也再沒有實力再去對抗清軍。

在階級層次方面,李自成等人始終沒有逃離農民階級層次,前期作戰風格也一直是流寇形式。當取得政權後,內心又開始盲目自大,自認為自己是“正統”,心態慢慢轉變。戰術、對待人們的態度、統治方針等都有所改變。這就好像一個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農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然後突然覺得自己沒必要再像以前一樣去奮鬥了,於是開始揮霍、墮落。這個心理不太好描述,但大家應該都能體會。

而滿清方面,雖然本身具有半奴隸性質的統治,但這也恰恰規範了他們的紀律嚴明,漢人的加入,也使得他們更加迅速的向漢人思想靠攏。

可以說,李自成的農民軍,自始自終都逃不脫“賊”的範疇,而清軍一開始就朝著“國家”的層面去發展。

勝敗、朦朦中、似乎早有定論!


第一節歷史課


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為何在清軍面前只堅持了40天就敗了這個問題(秉燭讀春秋)是這樣認為的。是闖王李自成軍隊不禁打?顯然不是,李自成和明軍交手無數次,有勝有敗,絕地逢生的有幾次,李自成頑強精神和打不死的小強有的一拼。那麼,和清軍剛交手月餘就一敗塗地是啥原因造成的呢?要弄清原因還得從頭剝絲抽縷的仔細分析。




李自成,原名鴻基,小名黃來,自稱是李繼遷的後人,原來是明朝的驛站的小頭目,也就是相當現在的郵遞員。明朝由於天災欠收,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於是裁撤多餘人員,李自成被逼無奈走向造反之路。

李自成的造反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明軍不是吃素的,李自成曾多次被明軍吊打,比如被陳其瑜圍在車廂峽,差點沒命,要不是重金賄賂陳其瑜,李闖王早就被滅了。最慘一次被打得只剩十八騎。然而,李自成卻每次都能絕處逢生,輸得一無所有卻仍能東山再起,最終攻入北京城,逼得大明皇帝崇禎上吊自殺。李自成和明軍對陣,失敗了總能反轉戰局,逆襲成功,但和清軍一接觸,一潰千里,沒有反轉的機會,這是為何呢?



其實分析李自成和明軍對陣,為何總能起死復生,其一還是明軍總想收服他,以至於反覆降而復叛。另一原因就是:李自成造明朝的反,其實代表了極大部分民心。不論崇禎如何宵衣憚食,如何勤奮都不可能改變時局。李自成的起義代表了大多數勞苦大眾的心願。

李自成起義後,所採取的招攬人心的策略也非常成功。他從現實的角度出發,沒有宣揚什麼假大空的口號,諸如為理想奮鬥之類的,而是明確告訴老百姓:跟著闖王有飯吃,闖王來了不納糧。尤其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很快發展到百萬之眾。那些整日裡飢腸轆轆的老百姓,怎麼可能不擁護李自成軍隊?那些走投無路的老百姓,怎麼可能不投奔李自成軍隊?



春秋時期齊國丞相管仲說得好,“倉廩足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太平盛世時期,老百姓固然願意當大明的忠臣孝子,可如今天下紛攘溫飽尚無著落,對於絕大多數普通民眾而言,吃飽飯比什麼都重要,管他誰當皇帝呢!

正因為如此,加上李自成在前期軍隊紀律也還行,“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所以他能夠屢敗屢戰,總是能起死回生。



然而,當李自成入主北京以後,空前的勝利讓他逐漸開始迷失自我,儘管他有時也在盡力剋制這種驕傲的情緒,但卻管不了手底下的那些軍官們。比如,他手下大將劉宗敏,毫無人性的搜刮錢財,放縱手下燒殺搶掠。自己佔有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以至於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迎清入主中原。當前線緊張時,李自成竟然調不動他,他說:大家都是為賊,為什麼我要聽你的?手下當兵的,那見過北京城的繁華美景,流連其間毫無鬥志。尤其有的士兵燒殺搶掠,使得民怨沸騰,老百姓對大順政權大失所望。再一個原因就是,起義之初李自成尚有秀才李巖出謀劃策,殺了李巖後,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軍師了,反觀清軍那些叛明的漢臣,比如洪承疇都是多謀善斷之人。李自成不重用文人也是失敗的原因。


於是,當李自成被清軍擊敗時,百姓們不但不同情,反倒幸災樂禍。同時,老百姓見清軍入主中原,鑑於他們起初軍紀比李自成軍隊良好,又是以替崇禎報仇的口號入關,所以對清廷抱有無限希望,自然不可能再冒著生命危險參加李自成義軍。更何況李自成軍在北京的所作所為,早已使其臭名昭著,所以李自成失敗也是必然現象了。


秉燭讀春秋


先糾正一下題目的問題——李自成根本沒有百萬大軍!



打敗留守陝西的孫傳庭後,李自成幾乎毫不費力拿下了陝西,隨後率軍進擊北京。據記載,李自成帶領的部隊大約20萬左右,一路上打了不少硬仗,尤其是在寧武關,打得十分慘烈。到北京城下還剩下十幾萬人馬。打下北京後,收編了幾萬京營兵,但這些京營兵戰鬥力靠不住,用來看大門還行,打仗肯定靠不住。李自成能用的還是自己從陝西帶出來的十幾萬人馬。 這十幾萬精銳,李自成又分出去一部分佔領周邊的河北河南。也就是說,留在北京的最多也就10萬左右。

之後,因為吳三桂不降,爆發了著名的一片石大戰。歷史上,對一片石大戰有很多說法,但是對李自成的兵力問題,基本上只有兩個說法,一說是6萬,一說是10萬。無論那種說法,都證明李自成撐死了最多隻有10萬軍隊。這意味著,李自成基本把留守北京的主力都帶出來了。

我們要客觀分析當時的李自成,進攻山海關的時候,他的敵人只有一個——吳三桂。李自成希望以戰促和,用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擊敗吳三桂,儘快促使其投降。事實上,李自成也成功做到了這一點,在和名震天下的關寧軍交戰後,李自成取得絕對優勢,打得吳三桂步步後撤,差點扛不住。要不是皇太極突然出現,襲擊李自成,那麼估計吳三桂不是戰死就是投降。

平心而論,李自成的策略沒錯,打敗吳三桂,佔領山海關,把來自關外的威脅繼續擋在山海關外,是當時唯一正確的辦法。可惜,他不知道吳三桂已經和滿清聯手,更不知道滿人已經到了山海關。李自成的力量足以壓制吳三桂,卻遠遠不如吳三桂和滿人合在一起,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至於為什麼一敗千里,連北京也不守,原因更簡單——精銳部隊都損失在一片石,北京留守的都是剛收編的明軍京營部隊,無論戰鬥力還是忠誠度,都不可靠,自然沒法守住。這就是為什麼李自成打下北京沒多久,就匆忙撤離北京的原因。

最後再強調一遍,李自成從來沒有什麼所謂的“百萬大軍”。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首先看第一個原因,李自成的軍隊真得很能打嗎?

顯然不是,李自成在1637年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被迫數十騎退入河南陝西交界的商洛山區中。

1639年,李自成再次指揮在商洛山中招收的幾千人殺向河南。李自己以打開官倉放糧給老百姓和均田免賦作為口號,吸引社會底層人民加入,於次年人數擴張到幾萬人的規模。

1641年攻破洛陽,1642年攻破開封,1644年於西安稱帝,並於3月19日攻破北京。

李自成的軍隊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除了沿用高迎祥的重裝騎兵外,後期的兵力主要來自於整合吞併其它起義軍。兵源參差不齊,來源不一,難以統一有效指揮,並沒有太強的戰鬥力。形勢好的,大家都願意一起幹,如果形勢變壞了,就各走各的路。這一點也是後來李自成快速敗亡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李自成能攻入北京,並不是他自己力量多強大,而在於明朝最能打的對手要麼在徵遼東時戰敗死亡或投降,其它的對手又太弱,加上崇禎的瞎指揮,給了李自成坐大的機會。

李自成軍隊的總數上百萬,在山海關大戰時出動主力二十萬,是遠超過吳三桂和清軍的,但最終卻輸了,充分證明李自成軍隊戰鬥力之弱。

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後,軍隊的弱點快速放大,指揮系統失靈,只有三萬人退回北京。

1644年4月30日,李自成軍隊退出北京,逃往西安。

清兵入關後,為了迷惑漢人官員和地方紳士,聲稱入關是為了替崇禎報仇,請求各路投降李自成的地方官員重新起兵反抗李自成。

李自成軍隊在撤退中,受到幾方面勢力打擊,第一,原來歸順過來的其它小股起義軍看到李自成不行了,就不跟他混了,自行散去。第二,曾經被迫投降李自成的官員開始組織地方軍隊阻擊李自成。第三,各地的地方紳士也組織團練武裝反抗李自成。

李自成還受到南北夾擊,南方有明朝軍隊,北方有吳三桂和清軍的追擊。

在這五股力量的打擊下,李自成一路退卻,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從北京到山西,再由山西入陝西,由陝西到河南,最終由河南入湖北,最後於1645年5月戰死於九宮山。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主要如下:

  1. 在皇權專制時代,中國的地方基層控制在地方紳士和讀書人手上。劉邦和朱元璋正是和這些紳士和讀書人結成聯盟,才取得最終勝利,而李自成卻把這些人當成自己的敵人,沒有把這些人轉化成自己的朋友,結果處處捱打。

  2. 李自成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就是一個流寇思路,打到哪算哪。攻下一個地方,只知道搶糧,分給百姓。只有破壞沒有建設,沒有穩固的後方。劉邦雖然總打敗仗,但後方的關中卻是穩固的,源源不斷向前方輸送兵源和糧草。

  3. 李自成的軍隊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無法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對付弱小的明軍還可以。在面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清兵時就遠遠不是對手了。在歷史上的終結戰爭中,後邊碰上的對手會一個比一個強,如果自己沒有強大的戰鬥力,最終勝出的只能有一個,就只是對手勝出了。


新知傳習閣


首先,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李自成的戰兵有百萬之多。李自成永昌建制之後分封各權將軍、制將軍,真正具備強大戰鬥力的只有“五營”,即前鋒、後勁、左輔、右翼、中吉。筆者能記清楚的各營主帥有左營制將軍劉芳亮、右營制將軍袁宗第,每營戰兵數量不等,但是絕對沒有大到20萬的地步。且古中國歷史上農民軍多是由逃荒結隊自保而起,多帶著家眷老幼一起行軍,所謂的大順軍有百萬之眾,要麼是虛指,要麼是包含了農民軍戰士隨行的老弱婦孺在內。

縱觀大順軍與滿洲軍事貴族的整個戰爭過程,雙方其實都有失誤,只不過大順軍表現出的戰略水準很低:在攻北京時對於滿洲軍事貴族逐鹿中原的野心沒有明確認知,似乎認為可以與關外的虜主“永結通好”,把吳三桂及關門、寧遠兩鎮精兵趕到對立面不說,還給了多爾袞下山摘桃的大好機會;在撤離北京時沒有部署好山西河防,以至於出了山西北部由明軍降將姜瓖、唐通等人防禦而紛紛投敵叛變,山西防禦體系全面崩潰的大紕漏;在潼關戰役中滿洲軍事貴族在初期部署失誤的情況下能夠及時調整戰役佈勢,將阿濟格軍與多鐸軍改為向心攻擊,造成大順軍處於內線卻顧此失彼而大敗;大順軍撤離西安後又沒能合理安排後衛,輕易放棄了白旺經營數年的襄陽防禦地帶,導致了大順軍連最後一塊立足之地都喪失殆盡,終於在滿洲軍事貴族的連續追擊下潰不成軍,劉宗敏、宋獻策、牛金星等人或陣亡,或投敵,大順軍遭到徹底失敗。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闖王李自成實施的“追贓助餉”這一民粹主義政策儘管極得民心,卻客觀上將彼時社會的中堅:掌握了生產資料與意識形態主導權的地主士人階級完全推到對立面去了。李自成只能打碎一箇舊世界,卻以他以及廣大農民的力量根本無法建立起一個新世界,而能夠建立起一個新的舊世界的階級又對他充滿敵意,這是李自成敗亡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本部失敗後,大順軍餘部分為東、西兩路,西路軍李過、高一功部歸順南明政權,在堵胤錫的安排下改編為“忠貞營”,同滿洲軍事貴族在湖南一線長期拉鋸,多有斬獲;而東路軍袁宗第、劉體純、李來亨、郝搖旗等部轉戰川鄂邊境,到夔東山區駐紮下來堅持抗清鬥爭,史稱“夔東十三家”,一直抵抗到1664年茅麓山戰役為止,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民族讚歌。


軍武次位面


“李自成百萬大軍為何在清軍面前只堅持40天?”

先辯解一下,李自成第一次與清軍交戰的時間是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地點是在山海關外一片石。此前一日,李自成的對手是吳三桂的遼軍,李自成本來已略佔上風,但因清軍的加入,兵敗如山,匆匆撤回北京。四月二十六日,逃回到北京,部眾僅三萬餘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倉皇逃往西安。

這個過程前後僅八日,顯然不是題主所說的四十天。

其後,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西、陝西均有抗擊清軍南下,其中,單就潼關之戰就打了一月有餘,而當李自成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入襄陽,乘舟東下,取武昌,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麓身亡,時間已經到了1645年五月。

即李自成的大順軍與清軍交戰長達一年之久。

那麼,李自成“只堅持40天”之說根本就不成立。

還有,說李自成以百萬大軍對抗清軍,這裡說的“百萬”有沒有問題呢?

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軍進取北京,其在平陽以倡義提營首總將軍名義所發佈檄文,稱“本首於本月二十日,自長安領大兵五十萬,分路進徵為前鋒。我主親提兵百萬於後”,合計總兵力是一百五十萬,聲勢嚇人。

但是,李自成在襄陽開設軍府,建軍制,據載有軍兵六十萬人。在西安建國,許多材料都說其有馬兵六十萬,步兵四十萬,合起來是百萬人。

好吧,就以百萬人算,則李自成進取北京的東征軍就絕對不可能是一百五十萬,說一百五十萬純屬虛張聲勢。

聯繫一下當時的形勢,李自成部將白旺在襄陽、袁宗第在河南,均分領了一部分兵力,西安也留守有兵力,則李自成的東征,並非傾巢出動,人數大概也就二十萬人左右。

所以,說李自成百萬大軍在清軍面前只堅持四十天,也是有問題的。

換句話說,李自成雖然有一百萬軍隊,但也不是把一百萬軍隊一下子甩出與清軍拼生死的。

辯解過題主提問問題中的兩個硬傷,再來回答李自成為什麼打不過清軍。

打不過的原因可以扯得上很多,比如士氣啊,鬥志啊,人心啊,還有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思想上的等等問題,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一點:李自成軍的戰鬥力很水,根本就不是清軍的對手。

這樣說,肯定很多人不服氣:李自成軍的戰鬥力水,怎麼又滅亡了明朝?

老實說,明朝被關外滿清一輪輪暴揍,特別是松山大戰後,精銳盡失,元氣已虧,國內的起義軍又反覆可勁地折騰,那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

沒聽說過一根稻草壓死駱駝的諺語嗎?

李自成東征,表面上鬧騰得咋呼呼的,實際上,所起到的只是一根稻草的作用。

說李自成軍戰鬥力水,也體現在這次東征的寧武關之戰中。

前面保守估計李自成這次東征的人數是二十萬,但在寧武關遭遇到明總兵周遇吉帶領的四千人的抵抗,屢徵不下,且傷亡慘重。

可笑的是,李自成對外宣稱自己是領一百五十萬大軍親征,在周遇吉這四千寧武兵面前,竟然蔫了,打算退回西安。

是手下將領苦勸,說:“我兵力百倍於彼,只要以十攻一,輪番攻打,絕無不勝之理。”最後二十萬人實行三班倒,施展車輪戰法,猛攻了四晝夜,這才攻陷寧武關。

鑑於自己軍隊戰鬥力太水,李自成實在沒信心繼續東征,對眾將說:“寧武關雖被攻破,但我軍將士死傷頗多。自此到達北京,還要歷經大同、陽和、宣府、居庸等軍事重鎮,皆有重兵把守,倘若都像寧武守軍一樣,我軍還能剩下一人嗎?不如暫且先撤回陝西休整隊伍,徐圖後舉。”

李自成是這樣說的,也是準備這樣做的,他都已經定下了班師日期。

只不過,明大同鎮總兵姜瓖、宣府鎮總兵王承蔭的降表相繼送至,這才讓李自成重拾信心,鼓勇前行。

李自成的軍隊,數量雖然巨大,但大多是由亂民、饑民臨時拼湊而成,沒有經過系統軍事訓練,在士氣旺盛之際,仗著人多勢眾,打仗往往一擁而上,佔據了上風自然還可以,但稍現頹勢,就會四面崩盤、一鬨而散。

山海關外一片石的大戰便是如此。

剛開始,二十萬人欺負吳三桂五萬遼兵,表現還不錯。當多爾袞揮動十萬清兵殺出,這二十萬人心膽俱裂,一聲“風緊,扯呼”,立馬潰不成軍,結果只有三萬餘人逃回到北京。

不瞭解實情的人會問:李自成為什麼不佔據北京城與清軍抗擊?

二十萬人都潰不成軍,三萬人不趕緊跑路,留在北京等死?

後來李自成棄西安、走襄陽的情況也類似。

所以說,李自成軍的戰鬥力很水,只是烏合之眾,遠沒人們想象中的強大。


覃仕勇說史


先說一下是42天, 題主一語雙關,等於是問了兩個問題,山海關大戰李自成真正和清軍交鋒只有短短几天,而42天是李自成佔領北京到逃亡的時間。



先解釋一下第一個山海關大戰為什麼僅僅堅持了幾天。

山海關大戰交鋒異常激烈,最終李自成20萬大順軍隊不敵吳三桂和多爾袞,以失敗告終。

從三天的戰鬥可以看出,大順軍戰力低下,大順軍以數倍於吳三桂的兵力,無法攻取關卡,沒有辦法,改成野戰,恰恰給了騎兵機會。

李自成多為步兵,機動能力很差,四月二十日清軍已經抵達山海關附近佈防,而李自成竟然晚一日才到達山海關城下。

其次大順軍不熟悉地形,天氣不利。而且己方援軍遲遲未到。加速了失敗。

最重要的是李自成的錯誤估計,根本沒有覺得滿清多爾袞會加入戰局。

所以在諸多不利的境況下,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中迅速失敗。



為何僅僅42天就從北京逃走,而不駐守北京

李自成山海關大戰失敗後,迅速的撤回北京,根本沒有在北京佈防,而是選擇了逃跑。

第一;李自成失敗後,吳三桂和多爾袞窮追不捨。李自成感到了壓力巨大。

第二;李自成進入北京之時,大肆劫掠前明貴族和富戶,導致北京城人心不附。而且本身佔領北京時間太短,根本沒有根基。

第三;北京無兵,山海關一戰,李自成損失慘重,北京城佈防兵力有限,如果強行守衛北京很可能玉石俱焚。

第四;李自成心中根本沒有國家概念,本身目光有限。

第五;南明史可法竟然採取聯虜擊賊的方式,聯合滿清在後方積極的對李自成進行攻擊。



綜合以上所有原因造就了李自成山海關大戰之後僅僅在北京待了42天后,便迅速的撤退了。


我是越關


一個是農民軍畢竟是農民軍,軍隊的訓練程度和組織程度和正規軍是無法相比的,打打順風仗還行,一旦受挫,及容易發生潰敗。這也是歷史上農民軍往往被正規軍鎮壓的原因。

當然也有農民軍起義成功的,但無不是吸引了大批地主及知識分子,使政權和軍隊組織正規化,李自成的軍隊進城後就大私搶劫,一下子得罪廣大地主階級,傳統知識分子,使其政權和軍隊組織程度始終未有質的改變。

第三是清軍處於上升期,長期與明軍作戰也是久經戰陣,清軍的弓箭改革使之在遠程打擊能力大大加強,連騎射冠絕天下的蒙古都被滿清吞併了。明軍自薩爾滸戰役後,基本野戰就不是大騎兵軍團和強弓清軍的對手,只能依靠工勢防禦,然而吳三桂降清,農民軍在平原上和吳三桂的軍隊死磕,打得精疲力盡時,背後再被清軍騎兵一衝,焉能不潰敗,騎兵潰敗還能逃走可能。步兵一潰敗,沒有結陣的步兵把後背留給騎兵,兩條腿又跑不過四條腿,那就是留給騎兵隨便的砍殺。

第四,還有一種說法,明末除了小冰河期造成的糧食大面積減產外,還流行瘟疫,據說是肺鼠疫,通過空氣傳播,起病急,病死率高。導致明軍後期大敗和北京基本沒有防禦能力,瘟疫的功勞很大。農民軍急匆匆地進駐北京城,大部隊感染瘟疫,北征山海關途中發生大面積染病,部隊戰鬥力銳減,疾病減員甚至比敵人的刀劍還厲害。農民軍焉有不敗之理。

第五是農民軍往往是流寇主義,不注意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確實明朝末年在災害和流寇的作用下中國北方基本糜爛不堪。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就沒有穩定的兵源和糧食來源。一旦失敗,就很難東山再起。

第六是古代的幾十萬大軍往往是號稱,古代往往十個人才能保障一個戰鬥人員。明末的流寇農民軍往往是洗劫一地,搶光糧食,再裹挾當地的老百姓一起走。當地老百姓因為糧食都被搶光了,也只能跟著走,不然就是隻能餓死。因此農民軍號稱動不動幾十萬,但是大部分是拖家帶口鍋碗瓢盆各種家當。真正的青壯有一定戰鬥力的精銳也就幾萬,精銳一旦打光,剩下的老弱基本就是沒戰鬥力。


象鼻子60385019


大順軍不敵清軍的主要原因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大順軍本身的戰鬥力就弱於清軍。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農耕民族的單兵戰鬥力普遍弱於遊牧民族,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次,農民軍的組織性差,缺乏訓練,而清軍訓練有素,組織性強。其三,清軍與明朝作戰多年,應對漢民族武裝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而農民軍在此之前沒有與清軍交過手,缺乏與八旗兵作戰的經驗,在大規模騎兵的衝鋒下感到錯愕。其四,農民軍的戰鬥意志相對清軍來說較為薄弱。因此,李自成雖然號稱百萬,但實際戰鬥力並不及人數較少的清軍。

二、大順軍在佔領北京之後,戰鬥力明顯下降。李自成從西安發兵至北京,一路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然而,與其說是李自成兵強馬壯,倒不如說是大明朝已經是一具待宰的枯木殭屍,很多地方已經沒有了抵抗的能力,或者散失了抵抗意志,只能任憑農民軍摧枯拉朽。如果說,在攻入北京之前,大順軍還有那麼一點戰鬥力的話,那麼在進入北京之後,這點戰鬥力也就逐漸消逝了。農民軍是第一次見識到京城的繁華,瞬間就在這個花花世界裡迷失了方向。近似瘋狂的追贓助餉運動僅僅兩週就為大順軍搜刮出來七千多萬兩白銀,出身農民與流寇的大順軍將士們恐怕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多油水,於是開始不顧一切的瘋狂斂財。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搶劫勒索、強佔屋舍,強搶民女,使得大順軍從將軍至士兵個個都撈得盆滿缽滿,腦子裡只惦記著如何揣著金子摟著女人回家享福,誰還想著要去戰場上拼命?兜兜裡揣著珍珠瑪瑙金銀首飾的兵將們個個惜命,滿腦子榮華富貴,之前衝鋒陷陣、用命拼殺的戰鬥意志早已蕩然無存,在危機時刻,唯一的念頭就是帶上金子和女人逃命。李自成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更何況他手下的將領與兵士。

三、大順軍攻佔北京後,沒有采取措施安撫民眾、團結能夠團結的積極力量,反而對官商士族進行拷虐與殘害,對京城百姓強取豪奪、侮辱踐踏,展現出了“義軍”低劣與野蠻的面貌,使得原本對大順政權或多或少存有期待的明朝遺民與士族群體對其不再抱有幻想。任何一支隊伍,如果失去了人心,就很難在一個地方立足,這就是為什麼僅僅一次失敗就使李自成陷入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面,因為他失去了各方力量的支持,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失道寡助。

四、一片石戰役使得李自成的精銳幾乎散失殆盡。由於大順軍進京後,吳府遭難,家眷不能保全,吳三桂於半路上降而復反,並向清軍求援,李自成親帥二十萬大軍向山海關進發,可以說李自成最精銳的部隊就是這批人馬了。在山海關下的一片石,當時華夏大地上最強的三支軍隊在此相遇了。隨後,二十萬大順軍與吳三桂的八萬關寧軍展開了激戰,大戰持續了一整天,關寧軍幾乎損失殆盡,而人數佔優的大順軍也屍橫遍野、損失慘重,正可謂是兩敗俱傷。而此時的多爾袞作壁上觀,靜待李自成與吳三桂廝殺。正當大順軍戰到精疲力竭之時,在不遠處嚴陣以待、靜靜觀戰的十萬清軍終於吹響了衝鋒的號角,前來收拾殘局。從未遭遇過八旗鐵騎的大順殘軍在大規模騎兵的衝擊下錯愕不已,一觸即潰。李自成見勢不對,只帶了少數人馬逃回北京。此戰,大順軍的精銳幾乎遭到全殲,大順政權兵敗如山倒,從此一蹶不振。

五、李自成忠奸不辯,猜忌部下,擒殺忠臣李巖,自斷一臂,造成大順軍內部動盪,軍心不穩,人心散亂。李巖是大順軍的得力謀士,曾經勸諫李自成嚴肅軍紀,尊賢禮士,除暴恤民,施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李自成進北京後便對李巖的勸諫不再理睬,也沒有采納其建議保護吳三桂的家眷府邸,終致兵敗而逃離北京。之後,李自成又聽信讒言,疑李巖不忠,將其殺害。至此,帳下的有識之士盡皆心寒,人心渙散。

可見,李自成的部隊聲勢雖大,但終究脫不掉匪氣,入不得廳堂,扛不起社稷,雖號稱百萬,但在強大的清軍面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