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想稱帝,曾國藩是不敢稱帝

曹操和曾國藩都堪稱一代雄才。二人都起勢於亂世之中,運用經天緯地之才拯救了大廈將傾的封建王朝。巧合的是在功成名就之後,二人面對“是否更近一步”又做出了相似的決定。雖然他們都不稱帝,表面倆人看似一樣,但背後原因則大不同。

曹操不想稱帝,曾國藩是不敢稱帝

曹操一生雄才偉略,抱負遠大。從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開始,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最終統一中國北方。曹操也由丞相進為魏王。此時的曹操雄兵百萬,戰將千員,除了偏居一隅的孫劉政權之外,天下已悉數歸之。在曹操看來,他雖無皇帝之名,卻行皇帝之實。曹操不稱帝,一來可以顯示自己的名正言順,對孫劉形成政治優勢,再一個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他不按常理出牌,特立獨行,一向反對儒家的禮儀和道德束縛。世人都罵我為“奸雄”,那我就做給你們看,偏不稱帝,就這樣“名正言順”的做真正的皇帝。這就是曹操的邏輯。

再看曾國藩,他出身地主家庭,自小博古通今,才氣逼人,通過團練,在鎮壓太平軍中逐漸做大做強。現在我們常說,自律決定人生的高度。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他的成功,除了自律和自省,還有就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堅毅性格。1864年(同治三年)7月,在曾國藩的指揮下湘軍攻破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湘軍將此前對太平軍的怨恨發洩給了無辜平民,大肆展開屠殺與搶掠。此時的曾國藩權勢與聲望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曹操不想稱帝,曾國藩是不敢稱帝

他在得意忘形的情況下就說過:長江兩岸無一處不張鄙人的旗幟。曾國藩攻克南京以後,手中直接掌握的軍隊有幾十萬,是滿清開國以來統帥軍隊最多的將領,而且他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天下督撫十之八九出自他的門下,但他依然沒有稱帝。相傳彭玉麟把類似勸進的書信轉交給曾國藩之時,曾國藩將它活吞,說:雪琴如此試我,其心可誅。

曹操不想稱帝,曾國藩是不敢稱帝

曾國藩不敢稱帝,第一個是有以湖廣總督官文為首的滿族軍事力量的掣肘。第二,在曾國藩看來,他的勝利之師在幾次屠城殺降之後,早已從積極進取的鬥士變成衣錦還鄉的凡夫俗子了,他們縱情搶掠,殘害無辜。曾國藩雖然默認了湘軍的行徑,但從內心是不恥的。第三點,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曾國藩及其同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們都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充滿了忠君愛國的思想。假如曾國藩想要造反,估計等不到清軍的圍剿,就得首先面對以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淮湘統領的兵戎相見。曾國藩也不是凡人,他早就將此看得一清二楚。他不但在李秀成被俘拉自己下水時,果斷將其處死,而且在勝利之後很知趣的請求裁撤湘軍。從而打消了清廷的顧慮,曾國藩就這樣保全了自己。

曹操與曾國藩不稱帝的背後都有自己的考量,充滿了古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