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想称帝,曾国藩是不敢称帝

曹操和曾国藩都堪称一代雄才。二人都起势于乱世之中,运用经天纬地之才拯救了大厦将倾的封建王朝。巧合的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二人面对“是否更近一步”又做出了相似的决定。虽然他们都不称帝,表面俩人看似一样,但背后原因则大不同。

曹操不想称帝,曾国藩是不敢称帝

曹操一生雄才伟略,抱负远大。从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开始,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最终统一中国北方。曹操也由丞相进为魏王。此时的曹操雄兵百万,战将千员,除了偏居一隅的孙刘政权之外,天下已悉数归之。在曹操看来,他虽无皇帝之名,却行皇帝之实。曹操不称帝,一来可以显示自己的名正言顺,对孙刘形成政治优势,再一个可以得到士族的支持。他不按常理出牌,特立独行,一向反对儒家的礼仪和道德束缚。世人都骂我为“奸雄”,那我就做给你们看,偏不称帝,就这样“名正言顺”的做真正的皇帝。这就是曹操的逻辑。

再看曾国藩,他出身地主家庭,自小博古通今,才气逼人,通过团练,在镇压太平军中逐渐做大做强。现在我们常说,自律决定人生的高度。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成功,除了自律和自省,还有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坚毅性格。1864年(同治三年)7月,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攻破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湘军将此前对太平军的怨恨发泄给了无辜平民,大肆展开屠杀与抢掠。此时的曾国藩权势与声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曹操不想称帝,曾国藩是不敢称帝

他在得意忘形的情况下就说过:长江两岸无一处不张鄙人的旗帜。曾国藩攻克南京以后,手中直接掌握的军队有几十万,是满清开国以来统帅军队最多的将领,而且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天下督抚十之八九出自他的门下,但他依然没有称帝。相传彭玉麟把类似劝进的书信转交给曾国藩之时,曾国藩将它活吞,说:雪琴如此试我,其心可诛。

曹操不想称帝,曾国藩是不敢称帝

曾国藩不敢称帝,第一个是有以湖广总督官文为首的满族军事力量的掣肘。第二,在曾国藩看来,他的胜利之师在几次屠城杀降之后,早已从积极进取的斗士变成衣锦还乡的凡夫俗子了,他们纵情抢掠,残害无辜。曾国藩虽然默认了湘军的行径,但从内心是不耻的。第三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曾国藩及其同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充满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假如曾国藩想要造反,估计等不到清军的围剿,就得首先面对以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淮湘统领的兵戎相见。曾国藩也不是凡人,他早就将此看得一清二楚。他不但在李秀成被俘拉自己下水时,果断将其处死,而且在胜利之后很知趣的请求裁撤湘军。从而打消了清廷的顾虑,曾国藩就这样保全了自己。

曹操与曾国藩不称帝的背后都有自己的考量,充满了古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