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治堵初見效 上班族能多睡 10分鐘

2017年鄭州中心城區早高峰路網平均運行速度為22.6公里/小時,較2012年提升了15.3%。

2016年底鄭州全市道路規模為1932公里,較2010年增長約45%;全市公交線路運營長度為4600公里,較2010年增長29%,如果對比從鄭州到達北京的距離(約700公里),鄭州全市公交線路運營長度,比從鄭州到北京“跑上六趟半”還要多。

鄭州居民購物、外出就餐等生活類出行比例首次超過上下班、上下學等通勤類出行比例;在中心城區中,金水區出行量最多,鄭東新區成長迅速,航空港區成為外圍區域中出行量最大的區域;鄭州早、晚高峰不同方向出行“冷熱兩重天”:早高峰時段,西向東方向的出行量是東向西的1.6倍,在軌道交通中,這一數據更達到了2.7倍;根據高德地圖發佈數據顯示,在全國主要城市“高峰擁堵延時指數”排名中,鄭州已從2014年第四季度的“全國第九堵”,降低到了2017年的全國第45名……

6月20日上午,鄭州市城鄉規劃局(以下簡稱鄭州市規劃局)召開新聞通氣會,向社會公佈了《鄭州市第五次城市綜合交通調查》的調查成果。

鄭州治堵初見效 上班族能多睡 10分鐘

高峰時段乘地鐵上班的鄭州市民

公交運營長度約等於從北京到鄭州跑六趟半

在新聞通氣會上記者瞭解到,此次發佈的,是鄭州市第五次城市綜合交通調查結果。鄭州市規劃局綜合交通規劃研究中心主任魯國軍介紹說,城市綜合交通調查是全面摸清城市交通各個方面實際情況的重要手段,相當於對城市交通系統的一次全方位體檢。此前,鄭州市曾於1987年、2000年、2007年和2010年開展過四次交通調查。而本次調查從前期籌備、調查實施到數據分析及成果編制,歷經一年多時間,成果形成了由主要報告和15個專題報告構成的綜合交通調查系列報告,此外還構建了鄭州市綜合交通調查數據管理系統。該系統在管理本次調查全部數據的基礎上也能對歷史調查數據及今後的調查數據進行系統管理。

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以來,鄭州市交通投資大幅增長。2016年全市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為476億元,約為2010年的3倍;2016年底全市道路規模為1932公里,較2010年增長約45%。地面公交取得了快速發展,2016年底公交線路運營長度為4600公里,較2010年增長29%;2016年底BRT運營線路長度為121公里,較2010年增長了3倍;中心城區建成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軌道交通已告別空白時代,形成了由3條線、93.6公里構成的基本骨幹線網。

記者通過百度地圖查詢獲知,從北京到廣東省“北大門”韶關市的距離約為1930公里,而從北京到鄭州的距離約為700公里;對比這兩個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截至2016年底,鄭州市全市道路規模長度已超過從北京到廣東省北部門戶的距離,而公交線路運營長度則約等於從北京到鄭州“跑上六趟半”

外出購物、就餐出行超過上下班通勤

此次調查成果還顯示:鄭州市民出行需求總量持續增長,居民出行的特徵發生顯著變化。

據瞭解,在2017年,鄭州中心城區工作日常住人口出行總量達到1350萬人次/日,較2010年增長13%,通過分析規劃部門發現,這一增長的主要來源於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據悉,在2006至2016年間,鄭州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3%,這一增速在全國的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中也位居第8位,而伴隨城市空間規模的不斷拓展以及人們以機動化出行進程的快速推進,近年來居民出行距離不斷增長,全方式平均出行距離達到5.9公里,較2010年增長7.3%。

出行距離的不斷增長,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直接的改變,主要體現為:中午回家的出行需求降低,通勤類出行強度隨之降低。統計數據顯示,鄭州市午高峰出行比例較2010年降低了4.1%。而隨著網購尤其是網絡訂餐的普及,人們購物、外出就餐等生活類出行強度有所下降。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工作日人均出行次數為2.73次,較2010年下降4.5%。但在出行目的構成中,居民的購物、外出就餐等生活類出行的比例首次超過了上下班、上下學等通勤類出行比例。

每天150萬“城市候鳥”在東區與老城區間遷徙

如果時光倒流30年,鄭州市民在購買“大件兒”或時髦用品時,往往會前往二七廣場、百貨樓一帶,但如今,鄭州“商圈”之多,也讓鄭州市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隨著鄭州經濟社會的快速增長,昔日交通出行中的“老城區、單核心”的佈局,已被市區“多核心”的情況所取代。

如果從各區域著眼,在出行量方面,中心城區內金水區出行總量最多,超過420萬人次/日;鄭東新區近年來快速發展,出行總量超過200萬人次/日,佔比已達中心城區出行總量的13.4%;航空港區正在快速崛起,出行總量超過90萬人次/日,是外圍各區域中出行量最大的區域。

同時,在鄭州的城區中,每天都有因上下班而形成的“城市候鳥”在各個區域中“遷徙”。從不同區域之間的出行交換量來看,老城區與鄭東新區是中心城區範圍內出行聯繫最緊密的區域,出行交換量超過150萬人次/日,佔中心城區出行總量的11%;航空港區是外圍各區域中與中心城區交換量最大的區域,出行交換量約50萬人次/日,進出中心城區的出行量佔全市域出行總量的6%。

此外,鄭州中心城區目前的出行需求已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時空分佈不均衡特徵,早高峰時段老城區與鄭東新區之間出行的方向不均衡性十分明顯,西向東方向的出行量是東向西的1.6倍;其中,軌道交通出行的方向不均衡特徵更加明顯,西向東方向的出行量是東向西的2.7倍。

小汽車發展“三高公共交通來”“減負”

猶如人體罹患“三高”會給身體帶來嚴重的負擔,鄭州市近年來小汽車的發展也呈現出了高速度增長、高密度聚集、高強度使用這一“三高”態勢。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鄭州私人小汽車保有量達到272萬輛,較2010年僅60多萬輛,增長了3倍多(高速度增長);中心城區面積僅佔全市的16%,但小汽車保有量佔全市一

半以上(高密度聚集);此外,小汽車出行中5公里以下的出行佔比高達36%,較2010年增加10個百分點,小汽車短距離過度使用的現象十分嚴重(高強度使用)。

而隨著小汽車保有量的迅猛增長,加之出行距離不斷變長,居民出行中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43.7%,較2010年提高了18.7個百分點,其中小汽車出行比例2017年達到21.7%,比2010年提高了14.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公共交通的不斷髮展和共享單車等新型運輸業態的出現,也正不斷為鄭州小汽車發展出現的“三高”減輕負擔。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年,鄭州地鐵日均客運量已達69萬人次,最高單日客運量109萬人次。1、2號線兩條骨幹線路平均客流強度在國內已開通2~3條軌道交通線的15個城市中位居第四。同時,本次調查還顯示,共享單車的出行比例達到4.2%,在全部自行車出行總量中佔比45%;網約車(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出行比例達到1%,佔出租汽車出行比例的28%。

交通擁堵部分好轉上班族能多睡10分鐘

鄭州市民王璐璐供職於二七區政通路附近的一個單位,對於家住鄭東新區五洲社區的她來說,“隴海高架”是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最近一年多來,昔日“堵王”隴海高架卻給她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變化。

“第一次感到變化源於一次意外,是我睡過了。”王璐璐告訴記者,自打隴海快速路修通後,堵車在她心中所留下陰影,迫使她每天早晨都要早早起床,“確保7點半之前一定要從黃河南路上高架”。而大約在一年前,一次睡過頭的意外讓8點左右才上高架的她,對隴海高架又有了新的認識。“路上並沒想象中那麼堵,後來我也膽兒大了,每天早晨多睡十幾分鍾,也能在打卡之前來到單位。”她說。

王璐璐的切身體驗在本次交通調查中也有數據支撐。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鄭州中心城區早高峰路網平均運行速度為22.6公里/小時,較2012年提升了15.3%。同時,根據高德地圖發佈的《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在中國主要城市“高峰擁堵延時指數”排名中,2014年第四季度鄭州位列第9名,2015和2016年均位列第13名,在2017年該排名下降到了第45名,同時位列2017年十大擁堵緩解城市前十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