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如何理解「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你自己」?

靳源春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一定”的事情,那么它一定是要小心论断中的“一定”。

这虽然听起来像一句玩笑,但其内核是严肃的。很多言之凿凿的道理其实都有它的相对性,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如果我们盲目地相信那些“一定”而不去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并将它们套用到生活里,就有可能给生活带来混乱与麻烦。

比如题目中的这个论断: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你自己。这个“一定”就不一定能成立。

要剖析这一点,我们就要先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我讨厌的事物与我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的爱与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着我们遇见的那些人,因着我们经历的那些事,我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我的爱,源于我对生活的某种期待,而我的恨,则根植于曾经的那些痛苦与失望。

爱与恨会改变人们的行为表现。

当我爱一个人,我会想要向他趋同,爱着他的爱,梦着他的梦。当我恨一个人,我会想要表现得和他相反,绝不做和他类似的人。

最深的爱与恨,一般会产生在与我们利害关系最密切,或者相处时间最长久的人身上,比如我们的父母。我在咨询中经常听到来访者说:“我发誓,自己绝不能成为像我爸/妈那样的人!”

然而,虽然我们的理性和感性都强烈地希望自己不要成为那样的人,但长久以来的相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

绝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行为模式有着过往经历的深深烙印。就像骑自行车的动作一样,有些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下意识反应,这不是意识能够严格控制的。

所以,很多人往往会在情绪失控,本能发作的那一瞬间,发现自己的神态、动作、想法都与那个曾经与自身有着深深连结的人有着惊心动魄的相似。

也许这些人正如上文所说的,是他们非常想要逃离的存在,因此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内心也就格外地绝望,所以才会产生这个说法: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你自己。

但其实,理解了上述本质后,我们还能够发展出其他的说法:“你最喜欢的人,一定最像你心中的梦想。”“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曾经那个伤你至深的人。”也许这样的说法,会让我们更接近事实,更接近自己。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而换种看法,他身上的缺点,亦是你所拥有的!
为什么你最讨厌的人,一定最像你自己呢?

这是因为人们心理本质是排斥负面情绪的!人们对自己的了解知之甚少,很少有人能够看清自己。而对于他人,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他们的缺点和短处,更会将它们放大,从而导致我们讨厌这些!


为什么讨厌呢?

因为我们内心深处不承认自己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而对于别人映射出来我们所存在的毛病,我们本能的会排斥它,以致我们排斥映射出我们缺点的人,讨厌他!

所以说,当你发现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仔细的分析下他为什么让自己觉得讨厌?从而参照自身,加以改正!一步步的,成为最好的自己!

喜欢请关注我!更多答案与你一起分享!


总是以为我可以


面对讨厌的人,我们会评判他,去职责他,会站在一个制高点去对待他。如果有朋友了解,我在《爱情保卫战》中说过这样的点评:容不下别人,其实是容不下自己所谓的高标准。

怎么理解这句话?

你对于某个方面,在价值观上有很高的标准,但你自身是无法达到的,你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其他人也需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才可以,一旦对方达不到,你便会对他产生攻击,以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

其实这是一种认知上的障碍,是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你按照自己的认知来觉知他人,而不是按照对方真实的情况进行知觉,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投射效应”。

当你能够意识到无缘无故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就要反过来觉察自己,想一想为什么讨厌对方?反观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正面的去面对那些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才能够成长。



于际敬,《身心正念疗法》创始人,《易思维问题解决》创始人,知名心理专家,《爱情保卫战》等多家电视节目邀请嘉宾,从业20余年,上千小时咨询个案,擅长领域:身心健康、婚姻家庭、亲子教育、职业发展等。



临床心理专家于际敬




相信大家都熟悉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吧?它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长期以来吃惯了一味非常好吃美食,尽管我们仅仅看到了有关这道美食的图片,或听到有关美食谈论,没有直接接触到美食,我们也会有所反应,会流口水,有要吃它的冲动和食欲。巴普洛夫就是在狗的面前,把铃声和食物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东西,经过不断的重复,而把两者联系起来。成功的使狗听到铃声就会想到吃东西。这就是条件反射。这就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诱惑。一个人如果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或几种恶习,如赌博,酗酒,懒惰,,,,。自己也觉得不好,也千方百计要改,可是总是经不住诱惑,这些恶习早已在大脑回路中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遇到任何与恶习有关的丁点事情,就忍不住故技重施,不断重复犯错。深感自己缺乏自控力而后悔和痛恨自己。如果让他遇到染有同样恶习的人,是不是就会感受对方非常像自己,不喜欢他,甚至有意识的避开远离他?!也就是说讨厌自己的同时,也讨厌犯有同样恶习的其他人。这种恶习的形成也应该与长期形成的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有关联吧?


颜二哥有言23


学心理可不能吓我们普通人啊,,我们最讨厌的人如果真的像我们自己,,那我们是得有多和自己过不去。。

我觉得问题的前提是,我们要知道讨厌一个人是怎么来的?

我们之所以讨厌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在我们毫无防备、毫不知情的时候,,做出了一些对我们不痛不痒却又很不舒服的小举动……

讨厌不是一种针对、一种心胸狭窄,而是一种容忍不了、却又发泄不出的内心体现!

可当这种讨厌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我们眼前晃悠时,,讨厌就会升级成一种矛盾、一种针对、一种正当防卫!!!

选择讨厌你是我的权利、我的任性,但你总让我讨厌来讨厌去的,,对不起,我的眼里容不得沙子,也做不到和你一样的讨厌。


我们尽量去做一个不讨厌任何人的人,因为我们的心胸可以很大。

但我们更要去做一个很少惹人讨厌的人,,因为别人的心胸不一定大……



情感温暖小分析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投射效应,即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来判断他人。当自己与对方在某方面十分相似时,便能很准确地判断出“对方是个怎样的人”。然而,这种“判断”并非来自于认知的准确,而是因为对方在某方面与自己存在相似之处。


也就是说,如果你讨厌一个人,那是因为你的身上有和ta一样的特质。而在潜意识中,你认为这种特质是“不好的”。但让自己承认这种“不好”实在太不舒服,所以,你会选择自我压抑,既而将这种“不好”投射到对方身上,以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暂时扔掉了“自己存在缺点”的事实,一边享受着“抨击他人”带来的优越感,一边维持着“自我感觉良好”带来的虚幻感。


咨询师艾轩


謝邀。

通俗的讲,相似的人容易针锋相对,互补的人才能共存。


你能容忍自己的放肆,而你的内心却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放肆。

对懦弱的人来说,能接受别人的怜悯,却从不主动去怜悯别人,因为认为自己才是弱者,一但习惯了被怜悯,就容不下另一个被怜悯的人。

当然,凡事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什么都有例外,无须较真!

改变看法、改变心态才会更加开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