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要不要吃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看完你就懂了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腦血管意外(週一)、糖尿病(週二)、高血壓(週三)、冠心病(週四)、骨科(週五)、腦性癱瘓(週六)、頸肩腰腿痛、運動損傷及其他(週日)等疾病的居家康復內容,定期更新,驚喜不斷。

【居家康復第92講】據統計,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現併發症的幾率高達98%,其中大約有3/4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於心血管併發症。而我們知道阿司匹林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能夠有效防栓抗栓,有擴張冠狀動脈和腦血管、改善血管彈性、疏通心腦血液循環的作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能使發生心肌梗死的危險下降1/3,使腦卒中的危險下降1/4,使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危險下降1/6。那麼糖尿病患者到底要不要吃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呢?針對這個問題,下面筆者就來說說。

得了糖尿病,要不要吃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看完你就懂了

其實,阿司匹林是一把雙刃劍,在防止血栓的形成,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的同時,也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可增加出血的風險,尤其是長期或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有胃腸道出血或潰瘍。因此,糖尿病患者應該先進行整體心血管評估,在充分考慮風險/獲益比之後,權衡利弊,然後再決定是否應用阿司匹林於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即在疾病尚未發生或疾病處於臨床亞臨床及早採取干預措施,通過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達到避免或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的一種預防策略)。研究顯示,患者發生心血管風險越高,服用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的獲益越大。因此,如果患者心血管風險係數較低,10年發生心血管意外的可能小於10%,就沒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具有心腦血管事件中、高風險的患者(即10年心血管事件風險≥10%~12%),可考慮應用阿司匹林(75~100mg/d)。當然了,具有中危心血管風險,有1個或多個危險因素的中青年患者(即男性<50歲或女性<60歲)或無危險因素的老年患者(即男性>50歲或女性>60歲)或 10 年心血管風險 5%~10% 的患者,這類糖尿病患者可根據臨床判斷決定是否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

得了糖尿病,要不要吃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看完你就懂了

臨床判斷患者10年心血管事件風險≥10%的簡易方法為:1、男性,大於45歲伴有二項或以上危險因素;女性,大於55歲伴有二項或以上危險因素。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菸和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直系親屬男<55歲、女<65歲發病史)等;2、4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併以下有心血管危險因素者:①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直系親屬男<55歲、女<65歲發病史),②吸菸,③高血壓,④超重與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異常者。

此外,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推薦,對已經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建議應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來作為二級預防,以達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復發風險,進而降低病死率。

得了糖尿病,要不要吃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看完你就懂了

綜上所述,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應用阿司匹林來進行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整體心血管風險評估,充分考慮風險/獲益比,根據評估結果,權衡利弊,來具體判斷哪些糖尿病患者適合應用阿司匹林,哪些糖尿病患者沒有必要應用,儘可能達到預防血栓和出血風險的最大效益化,不能自行購買服用。因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有一定的出血風險,若有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潰瘍、嚴重肝病、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阿司匹林。

要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在下方留言評論,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延伸閱讀:

1、《 》

2、《 》

3、《 》

參考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