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寶瑞老先生的單口相聲水平?

王文碧


相聲界公認的祖師爺是朱紹文先生,而朱紹文一開始撂地演出時,也是一個人,後來收了徒弟後,才漸漸有了對口群口等表演形式。所以說相聲最初的表演形式就是單口。歷史上的很多名家基本上都會說單口如:張壽臣、郭全寶、馬三立、侯寶林等,但是真正能稱的上"單口大王"的只有一人,劉寶瑞。



劉寶瑞,北京人,九歲開始接觸相聲,十三歲拜師張壽臣,十四歲開始初露頭角,抗戰前劉寶瑞曾在濟南光明茶社演出,編演了揭露軍閥韓復榘不學無術、驕橫昏庸的醜態的相聲《韓復榘講演》,1940年他從濟南迴到北京,在西單啟明茶社相聲大會作藝,擅演《八扇屏》、《歪批三國》、《朱夫子》等“文哏”相聲。四十年代後,劉寶瑞赴南京、上海等地演出。他常演單口相聲,他的單口相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了南方獨腳戲及評話的藝術技巧,又借鑑電影、話劇的表演手法,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他是把北方相聲藝術介紹給江南及港澳觀眾的先行者。這時候的他已經有了"單口大王"這個美譽。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劉寶瑞回到北京參加了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曲藝團。後調中央廣播說唱團任藝術指導。1954年,他到琉璃河北水泥廠下廠輔導工人曲藝隊伍。之後,他為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曲藝訓練班堅持教學十二年,培養出大批青年相聲演員。他對新相聲的創作,對傳統相聲挖掘整理,對發展與提高單口相聲的表演藝術,均作出重要貢獻。1959年去福建前線慰問演出,創作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篇軍事題材的單口相聲《神兵天降》,6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附設相聲學習班,由他負責指導,廣播說唱團為了挖掘整理傳統相聲,鼓勵演員們口述筆記,劉寶瑞在記錄單口相聲上數量第一,無愧"單口大王"這個稱號。



文革期間,劉寶瑞遭受了嚴重的迫害,於1968年逝世享年53歲。更令人惋惜的是,由於年代動盪,當時屍體只是草草掩埋,後來雖然有關部門多放查找,但是依舊遍尋無果。最後只留衣冠冢葬於北京朝陽陵園。一代相聲大師、單口大王落到屍骨無存的地步令人惋惜。



劉寶瑞熟悉歷史掌故,社會知識豐富。他擅長描繪社會環境、時代背景,以此來烘托人物、事件。在臺上他強調語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結合,輔以手勢,對每段臺詞的抑揚頓挫都精心設計過,通過長期舞臺實踐,能做到平整而不溫,脆快而不過,形成了穩健瀟灑、口風細膩的藝術風格。他的代表作《連升三級》曾被編入過中學課本,並被譯成英、法、日等國文字,流傳海外。他生前整理的八十段單口相聲,經徒弟殷文碩回憶整理出版了《劉寶瑞表演單口相聲選》,算是對英年早逝的劉寶瑞一個寬慰了。代表作品《君臣鬥》、《珍珠翡翠白玉湯》、《化蠟扦》、《鬥法》、《黃半仙》等。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對老先生的評價,應該是蓋棺定論,劉寶瑞老先生年輕時候就得了單口大王的名頭,在當時劉寶瑞老先生的單口相聲水平就應該是一等一的了,現在如果要再來評價怹,在如今這個相聲界已經沒有幾個能說單口相聲的時代,隨便一個老先生放在今時今日都應該能放倒一片的。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價相聲的水平這個也只能說誰的相聲是好的或者壞的,沒辦法分個一二三出來,劉寶瑞老先生的相聲水平是大師級別,對其蓋棺定論的評價是

“劉寶瑞的相聲作品借鑑吸收了獨角戲、評話、電影、戲劇等姐妹藝術的優點,大膽革新創造,形成了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藝術風格。尤以單口相聲見長,被譽為‘單口大王’。  劉寶瑞對新相聲的創作、傳統相聲的挖掘整理、單口相聲表演藝術的發展與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寶瑞年輕時候走南闖北博採眾長,馬季在上海當學徒的時候在收音機上聽了劉寶瑞的相聲之後才開始喜歡相聲的,後來馬季拜師時,若不是侯寶林愛才心切收徒表現的比較強硬,那時候馬季是想拜在劉寶瑞門下的。

田立禾老先生在評論劉寶瑞單口相聲名段《山東鬥法》的時候,說他把人物一言一行都刻畫的很細緻到位,開鬥三言兩語刻畫出一個不識大字的賣肉大漢的形象,鬥法過程甚至運用了影視語言。

劉寶瑞的多篇單口名段也被入選到教材讀本里,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