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宝瑞老先生的单口相声水平?

王文碧


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绍文先生,而朱绍文一开始撂地演出时,也是一个人,后来收了徒弟后,才渐渐有了对口群口等表演形式。所以说相声最初的表演形式就是单口。历史上的很多名家基本上都会说单口如:张寿臣、郭全宝、马三立、侯宝林等,但是真正能称的上"单口大王"的只有一人,刘宝瑞。



刘宝瑞,北京人,九岁开始接触相声,十三岁拜师张寿臣,十四岁开始初露头角,抗战前刘宝瑞曾在济南光明茶社演出,编演了揭露军阀韩复榘不学无术、骄横昏庸的丑态的相声《韩复榘讲演》,1940年他从济南回到北京,在西单启明茶社相声大会作艺,擅演《八扇屏》、《歪批三国》、《朱夫子》等“文哏”相声。四十年代后,刘宝瑞赴南京、上海等地演出。他常演单口相声,他的单口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他是把北方相声艺术介绍给江南及港澳观众的先行者。这时候的他已经有了"单口大王"这个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刘宝瑞回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曲艺团。后调中央广播说唱团任艺术指导。1954年,他到琉璃河北水泥厂下厂辅导工人曲艺队伍。之后,他为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曲艺训练班坚持教学十二年,培养出大批青年相声演员。他对新相声的创作,对传统相声挖掘整理,对发展与提高单口相声的表演艺术,均作出重要贡献。1959年去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创作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军事题材的单口相声《神兵天降》,6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附设相声学习班,由他负责指导,广播说唱团为了挖掘整理传统相声,鼓励演员们口述笔记,刘宝瑞在记录单口相声上数量第一,无愧"单口大王"这个称号。



文革期间,刘宝瑞遭受了严重的迫害,于1968年逝世享年53岁。更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年代动荡,当时尸体只是草草掩埋,后来虽然有关部门多放查找,但是依旧遍寻无果。最后只留衣冠冢葬于北京朝阳陵园。一代相声大师、单口大王落到尸骨无存的地步令人惋惜。



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他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在台上他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温,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连升三级》曾被编入过中学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流传海外。他生前整理的八十段单口相声,经徒弟殷文硕回忆整理出版了《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算是对英年早逝的刘宝瑞一个宽慰了。代表作品《君臣斗》、《珍珠翡翠白玉汤》、《化蜡扦》、《斗法》、《黄半仙》等。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对老先生的评价,应该是盖棺定论,刘宝瑞老先生年轻时候就得了单口大王的名头,在当时刘宝瑞老先生的单口相声水平就应该是一等一的了,现在如果要再来评价怹,在如今这个相声界已经没有几个能说单口相声的时代,随便一个老先生放在今时今日都应该能放倒一片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相声的水平这个也只能说谁的相声是好的或者坏的,没办法分个一二三出来,刘宝瑞老先生的相声水平是大师级别,对其盖棺定论的评价是

“刘宝瑞的相声作品借鉴吸收了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  刘宝瑞对新相声的创作、传统相声的挖掘整理、单口相声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宝瑞年轻时候走南闯北博采众长,马季在上海当学徒的时候在收音机上听了刘宝瑞的相声之后才开始喜欢相声的,后来马季拜师时,若不是侯宝林爱才心切收徒表现的比较强硬,那时候马季是想拜在刘宝瑞门下的。

田立禾老先生在评论刘宝瑞单口相声名段《山东斗法》的时候,说他把人物一言一行都刻画的很细致到位,开斗三言两语刻画出一个不识大字的卖肉大汉的形象,斗法过程甚至运用了影视语言。

刘宝瑞的多篇单口名段也被入选到教材读本里,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