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剁椒魚頭,鮮得口水直流

點擊收聽

在館子店裡吃飯,遭遇形形色色的魚頭是很正常的事。比如湘菜中的“剁椒魚頭”“開門紅魚頭”,川菜裡“紅油炸魚頭”,江西菜中的“瓦罐煨魚頭”,就連數日前在一家“阿佤山寨”的雲南館子裡吃飯,店家推薦的主菜,也是一個堆滿黃椒的“巨無霸魚頭”,更別提那獨一特色的“譚魚頭”了……

民間早就有“鰱子頭,肉饅頭”的說法,鰱子頭成美味,是因為鰱子頭上的活肉多,最討口舌喜歡。

我們這裡通常把鰱子和鱅魚都叫成鰱子魚,其實,頭小的是鰱子,頭大的是鱅魚。鱅魚這名字太文雅,沒人喊,都喊“胖頭”。凡性情遲鈍的,頭就越發超大,鱅魚性憨,所以才長成了一顆胖大的頭。

頭大了有一個不好,就是容易被人取走,菜場裡常見無頭案,地上擺了一排無頭的魚身,魚頭都被人斜著一刀砍走了,剩下魚身子放那裡以低於魚頭許多的價格出售。

“鱅之美者在於頭”,鱅魚一顆腦滿的肥頭,最易燒人味,是歷來被美食家所推崇的好食材。魚頭最好吃的地方,是兩邊腮殼後的兩團螺紋狀的肥肉,白嫩豐腴,油而不膩。魚腦髓顫顫的,滑滑的,筷子都挑不起來。還有就是魚頭上連接各種形狀的頭骨之間的那些軟皮,因富含膠質而特別鮮美。

「小麦夜读」剁椒鱼头,鲜得口水直流

魚頭是各路店堂的挑大樑菜,但於家廚中將魚頭做得風生水起也不難。

買來大小適中的魚頭,摳去腮頁沖洗乾淨,用刀由下頜處剖開,不要劈斷,呈“合頁狀”的一個大片。晾乾水後用料酒、精鹽略醃,放盤中以旺火蒸15分鐘左右取出。鍋裡倒油,投下紅椒絲、冬筍片、青豌豆入鍋煸炒,烹入料酒、醬油、湯、醋、白糖、精鹽、胡椒粉等,燒沸後用水澱粉勾芡,端起鍋澆在魚頭上。

特點:魚肉鮮嫩,色彩繁複,口味酸甜微辣。

魚頭做湯,把帶了一段胸肉的魚頭從中間劈開,達到可以攤開平放就行,抹上鹽、白酒、薑汁,醃半小時。魚頭的內外兩面都煎香,盛出備用。把蔥、姜、蒜爆香,放入煎好的魚頭,再放糖、鹽,略澆點那種不上色的生抽,燒出香味,轉入一隻胖胖的砂鍋裡,倒滿水,大火燒沸,轉小火蓋上蓋燜上半小時。

湯色濃白如奶,那個香氣簡直要醉人……特別是魚頭酥爛,稠濃粘唇,卻還保留本來面目。

我在江蘇溧陽天目湖吃的砂鍋魚頭,是用特製的腰形大砂鍋燉出來的,湯色乳白,姜香味濃郁。

據說,天目湖賓館的每個魚頭都配有身份證,打開身份證上的防偽密碼,通過電話可以查詢是否正宗。其烹製手法是商業秘密,不宣人。但我推測,魚頭肯定先在鍋里拉油,再小火慢煨,重放姜,中途不用揭開鍋……如此,則湯濃味鮮,勢所必然。

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一個文學筆會放在皖浙交界處的蘆村水庫進行,半個多月的日子裡,那魚真是吃足了。

大魚頭砍做兩半,也不放什麼作料,就是清水煮,煮出來後分別用臉盆裝了端到桌上,白晃晃的魚腦子得使勺子舀,鹹中帶甜,嫩而不膩,真是鮮美絕倫!

「小麦夜读」剁椒鱼头,鲜得口水直流

在皖江一帶家庭餐桌上,最風行的是魚頭燉豆腐。

魚頭一樣劈開,先在油鍋裡兩面煎焦黃,盛起,洗淨鍋,爆香紅尖椒和姜、蔥、蒜還有醬板等調料,倒入滿滿一大碗水,放齊料酒和鹽、糖、醋,燒沸,放入煎好的魚頭,大火猛燒入味。再將魚頭連湯帶水倒進一隻大號胖砂鍋裡,放火上繼續燒。

豆腐切小塊放入——豆腐若先在沸水裡氽一下可以去豆腥氣,直接放入則更白嫩,也有人將豆腐在冰箱裡凍酥,似更容易串味。同樣,豆腐在魚頭鍋子裡燉老一點,入味;短時燉,則鮮嫩適口。

若是嗜辣的,辣椒可放到紅豔四射,就像館子店裡以“開門紅”和“紅翻天”命名的魚頭那樣。起鍋前,不要忘了撒上香蔥芫荽或是青蒜葉。對著這樣一砂鍋魚頭燉(本地人將“燉”發音為“篤”)豆腐,幾個朋友把酒且飲且聊,可以傾訴盡人生所有得意和失意。

鯤子尾為什麼好吃?首先你要了解到鯤子是魚中力氣最大的猛士,在水裡,鯤子一尾掃來能輕易將人掃扒倒。大名稱作鯇魚的鯤子,有草鯤與青鯤之分,二者都是魚雷一樣的流線型身材,只是前者灰白色,稍有肚腩,愛群聚湊熱鬧;後者青黑色,肌肉更結實飽滿,為獨行俠。

嘴前突的草鯤吃草,連草根和硬邦邦的草梗都吃,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太陽曬得到,為灰白色;青鯤口在唇下,便於搜索螺螄吃,平日裡都在陽光照不到的深水底層獨來獨往,潛龍在淵,故顏色青烏。

若論肉質鮮美,吃螺螄的當然要勝過吃草的……所以人家醃魚都挑青鯤,青鯤醃曬得好,肉裡能出油。以此類推,青鯤的尾自然也比草鯤的尾好吃了。

鯤子在水中,尾巴是它們一招制勝的武器,尾巴輕輕一攪,“譁”一下,就是一個超級大旋渦。鯤子的精氣神全都集中在尾巴上,它的尾部是一種膠質肉,細嫩鮮滑,肥厚而香腴,你用筷子夾進嘴裡,只管順著大卡一吮,肉就下來了。特別是尾鰭上那層灰黑的肉膜,滑溜爽口,真是曠世奇才。還有尾梢,脆嫩可嚼,那滋味不比魚翅差多少。

「小麦夜读」剁椒鱼头,鲜得口水直流

我在菜場只要看到有分解開的一段鯤子尾,不管多貴都買下來。有一次,買到了一條長老級的從長江裡捕上來的特大青鯤的尾巴,先用紅油炸香,再下配料,煮了一大鍋,煮到湯水全部變成了醉生夢死一般的濃厚膠質,黏滯得筷子都扒不開……叫來三個朋友,美美吃了一頓。

除了頭和尾,魚鱗也是魚身上好東西,忽視了真是太可惜。

我們常說的大鱗魚,通常就是指青、草鯤和鯉魚,它們身上的鱗,既大又厚,卻被視為糟粕而棄之,想起不就叫人痛心?若是將這些刮下的魚鱗收集起來洗乾淨,加上剪下的魚鰭,用料酒、花椒、紅尖椒以及鹽和薑末醃一下去腥,然後放鍋裡,丟進一大塊拍裂的姜,加滿水大火燒開,改小火熬兩個小時。

直熬至湯汁黏稠後,撈淨鱗片及雜物,往湯里加一點雞精攪勻,待涼後,入冰箱冷固。取出,以刀切成條,條切成片,人碟碼齊了端上桌。

放眼望去,晶瑩剔透若玉脂……喜歡味酸的就在上面澆點醋,顫顫地夾了入口,滿嘴鮮香,一點不輸於鎮江餚肉啊。

原題《

鰱子頭 鯤子尾》,摘自《味蕾的鄉愁》

談正衡,資深媒體人,地域文化和民間文化研究者,蕪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