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577149781


一代名将周亚夫最后羞愤自杀,很多人都把责任怪在周亚夫自己身上,认为这是周亚夫性格太直,又功高震主。总之,周亚夫被逼自杀,基本上是“咎由自取”的味道。果真是这样吗?

咱们先来说说周亚夫怎么会绝食自杀。

(汉景帝剧照)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他非常器重,提拔他到中央担任丞相。不过,周亚夫很快就和汉景帝闹矛盾了。所闹的矛盾主要是这几件事:

一是汉景帝准备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儿子刘彻,周亚夫表示反对,这让汉景帝不高兴。最后还是废了刘荣,改立刘彻。

二是窦太后想给汉景帝的皇后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周亚夫不同意,这让窦太后不高兴。

三是因为有五个匈奴将军归顺汉朝,汉景帝一高兴,就打算封这五人为侯,周亚夫不同意,汉景帝再一次不高兴,不听周亚夫的,依然封了五人为侯。

周亚夫见汉景帝都不听他的,就推有病,要辞职。汉景帝也想试探一下周亚夫性格是不是还那么直,就设宴招待周亚夫,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块肉,却不给筷子。周亚夫问厨师要筷子,汉景帝说:“这么一大块肉还不够你吃吗?你还要!”周亚夫明白是汉景帝安排的,立刻请罪。但汉景帝还没有说“免罪”啥的,周亚夫就起来回家了。汉景帝很不高兴地说:“这样的人,怎么能辅佐太子呢?”

(窦太后剧照)

后来,就有人告周亚夫要造反,汉景帝把他抓起来。证据是在他家搜到了五百甲盾(其实是他儿子买来放在那里的冥器,等周亚夫死后在葬礼上用的)。周亚夫虽然解释,但廷尉却说:“就算你在阳世不造反,也会去阴间造反。”周亚夫羞愤不已,最后绝食而死。

看完整个过程,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看看周亚夫究竟有什么错?

第一,周亚夫反对汉景帝换太子。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一般都是不能轻易换的。再说,太子刘荣根本没犯错误,不过是因为他母亲栗姬不讨汉景帝喜欢而已。栗姬不讨汉景帝喜欢的原因,是汉景帝经常选妃充实后宫。这本来就是汉景帝做得不对,周亚夫的反对有什么错呢?

第二,窦太后想立王信为侯,周亚夫不同意的理由是,刘邦说过,非刘姓不封王,无功劳不封侯。王信手无寸功,又不姓刘,凭什么封侯?再说了,就算刘邦没说过,朝廷把这样一个人封侯,那不是败坏吏治风气吗?事实上,这一点汉景帝也明白。当窦太后给他说的时候,他推说要和朝廷商量。周亚夫不同意,汉景帝就给窦太后说,不是我不同意,是周亚夫不同意。汉景帝就这样把责任全推在周亚夫身上,把周亚夫给出卖了。周亚夫有什么错?

第三,汉景帝把五个投降过来的匈奴将军封侯。汉景帝的意思是,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匈奴将军投降过来。周亚夫却认为,一个人投降变节就可以封侯,那不是鼓励投降吗?显然,汉景帝和周亚夫在这里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匈奴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策略?是招抚还是打击?二是在军队里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尺度?是以利益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我们不能简单就说明谁对谁错,但有一点。就算汉景帝这样做无可厚非,其实也是无效的,因为这样是解决不了匈奴问题的。

(周亚夫和太子刘彻剧照)

既然周亚夫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凭什么就该受折磨,被下狱?周亚夫没有活到被审判的那一天。如果他活下去,他的下场绝对不会比他的爹周勃更好。廷尉在折磨周亚夫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你不在阳世造反,你就必然去阴间造反。”这显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廷尉之所以敢对一个丞相这么,说显然是受了汉景帝的暗示。也就是说,汉景帝一定要周亚夫死。

汉景帝为什么要周亚夫死呢?他早就说过答案:“这样的人,怎么能辅佐太子呢?”也就是说,因为周亚夫曾反对立刘彻为太子,他为了给刘彻扫除障碍,不管周亚夫有没有罪,他都要把周亚夫处死。

如此而已。


张生全精彩历史


周亚夫就是一个带兵打仗的,不懂政治。周亚夫的结局就是自找的。

关于周亚夫的历史,见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和《汉书·张陈王周传》。关于周亚夫的内容几乎没什么不同。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承袭父亲爵位。

周亚夫有两个牛逼的事情,但非谁看,事情有好有坏

1、细柳营

汉文帝去视察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的军士回答道: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这种事情可以说军纪严明,也可以说拥兵自重,不把皇帝看在眼里,往大了说,就是有造反的嫌疑啊。周亚夫碰上了汉文帝,贤明的汉文帝没有往外出想

2、剿灭七王之乱。

剿灭齐王之乱这个不用多说,大大的军功。周亚夫也升了官。但是在吴军进攻梁王的时候,不管是梁王还是汉景帝求周亚夫发兵救助梁王。周亚夫都直接拒绝。连句委婉的语言都没有。要知道梁王可是窦太后认为要接班汉景帝的人物。自此,梁王和周亚夫有了嫌隙。梁王肯定不会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好话。

再有三件不好的事情

1、窦太后要皇帝给王皇后的父兄封侯。汉景帝与丞相周亚夫商量。周亚夫一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这是大义没错,别这么直白吗。要知道梁王在窦太后跟前已经把周亚夫数落的不像样了。这次汉景帝还是相信了周亚夫

2、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汉景帝要给这五个人封侯。周亚夫直接顶回去了,认为投降的人不能封侯。这次周亚夫就没这么幸运了,汉景帝没听。被否决的周亚夫不开心,赌气称病不上朝。汉景帝也没含糊,趁机免了周亚夫的丞相官职

3、汉景帝赐宴。给了周亚夫一块大肉,没切开。也没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嚷嚷着要给他拿筷子。汉景帝开玩笑说:这些不能满足你要求吗?周亚夫谢罪,趁着汉景帝起身的功夫,自己起身离开。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时的汉景帝是动了杀机了。只需要一个理由了。

过了没多久,周亚夫的儿子惹麻烦了。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准备给周亚夫去世之后用。买就买吧,周亚夫的儿子不知为何不给人工钱。这些工人们就上报汉景帝,状告周亚夫用了天子的东西。汉景帝责问周亚夫,倔脾气的周亚夫拒不回答。

汉景帝将周亚夫交给了廷尉,廷尉直接问周亚夫是不是想造反。周亚夫回答道:我这些东西都是给死人用的,那里来的造反。还是狱卒点明了周亚夫,即使你活着不造反,你买这些东西难道想在地下造反吗?

无比气愤的周亚夫,在狱中绝食五天而死。



东东历史


汉景帝逼死周亚夫,原因有好多种。

但,最主要是为汉武帝登基当皇帝清理障碍。

下面我们详细说,汉景帝为什么要把周亚夫给清理掉。

周亚夫这个人,比较耿直,说通俗点就是爱认死理。

在汉景帝朝,他给汉景帝就经常对着干。

比如,在汉景帝想把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废掉的时候,

他去争取了当时作为宰相的周亚夫的意见,结果周亚夫是坚决不同意。

这让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意见及其的大,

在汉景帝看来,这个周亚夫真是又臭又硬的一块骨头呀。

还有一件事,就是匈奴族人起内讧,

有几个匈奴头领来汉朝投降汉景帝了。

汉景帝一想,这是分化匈奴的一个机会呀。

他想把来归降的匈奴人封为侯。

这样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匈奴头领来归顺汉朝了。

汉景帝又是叫来周亚夫商议此事,周亚夫又是不同意。

他告诉汉景帝,你这样做怎么可以?

这不是鼓励臣子不忠于自己的主人吗?

汉景帝又是被气了个半死,这个周亚夫是坚决的不能用了。

于是,汉景帝没多久就把周亚夫给赶回家去了。

不过,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

汉景帝又想起了周亚夫,毕竟他多少还是个人才。

若是能用,最好把他留给儿子来用。

汉景帝想试探一下他,看看他是否能辅佐少子,也就是汉武帝。

若是能那就留着他的命,若是不能那就杀了。

汉景帝以为自己冷落了周亚夫几年,他的脾气就会好多了。

说话也不会在像之前那样给他顶着干了。

当然这些只是汉景帝认为的。

突然,有一天。

闲赋在家的周亚夫收到了皇帝接见的命令,而且还是去赴宴。

周亚夫没多想就去了,谁知来到皇宫中。

汉景帝只命令厨子端给周亚夫一大块肉,既没刀叉也没碗筷。

周亚夫头疼了,这么一大块肉,

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怎么吃呀,根本没法下口。

于是,他就擅自要求仆人给他拿刀叉。

汉景帝看到这种情况是大怒,

汉景帝说道,难道我给你这么大块肉还不能满足你吗?

你要求的还挺多。

周亚夫这时候明白皇帝是在刁难他了,


于是,他就气呼呼的说了声,这饭吃不了,再见。

说完他就走了。

汉景帝望着他的背影,就是一阵苦笑。

随后他决定,这个周亚夫一定要杀,

这种人连我本人都不放在眼里。

更何况是自己的儿子。

汉景帝想用肉来测试周亚夫,其实就是想让周亚夫求他。

比如周亚夫若是说,皇帝这没有刀叉臣吃不了呀。

那汉景帝就会赐给他刀叉的,他是想让周亚夫明白。

你若是想成事,必须通过我才可以。

你自己是成不了事的,可惜周亚夫并不懂这些。

所以,他的悲剧也就难免一死了。

汉景帝在死亡前,肯定是先会对他下手的。


汉史趣闻


汉景帝刘启虽然算得上一代明君,但他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最大的缺陷就是四个字:刻薄寡恩。

早在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派世子刘贤到长安拜见汉文帝。拜见结束后,汉文帝就安排刘启招待刘贤。

两人辈分相同,年纪相当,本该玩耍得十分愉快。可结果是,玩着玩着,刘贤就让刘启用棋盘给砸死了。

原因是刘启要悔棋,但刘贤不准。

这是事例一。

还有事例二: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引发了藩国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藩王中领头的是吴王刘濞,也就是之前被汉景帝用棋盘砸死的刘贤的父亲。

藩王们喊出的口号是“清君侧”,也就是杀掉晁错。

这时候,大臣袁盎献计:既然叛军的借口是杀掉晁错,那我们自己杀掉就好了。杀死晁错,叛军没了借口,就会罢兵了。

汉景帝眼睛都没眨一下,就把曾经信赖的大臣晁错推出去杀了。

可是,藩王们并没有因此而罢兵。

正在这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将军站了出来,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七国之乱给平定了,挽救了汉景帝的大汉江山。

这个将军,就是周亚夫。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将门虎子,年纪轻轻就已经崭露头角。

汉文帝时,有一次外出巡营,来到了周亚夫的军营,结果发现士兵军容严整,军纪严明。这时候,周亚夫走出营帐拜见文帝,没有跪地参拜,而是行了军礼,同时说道: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文帝大为感慨,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就是这样一位深受文帝赏识,又为景帝立下赫赫功勋的将军,最终被汉景帝逼死了。

当然,汉景帝逼死周亚夫,并非全是因为他刻薄寡恩。这其中也有现实的考虑。

当时,周亚夫功高震主,手握重兵,已经有一些骄横之气。汉景帝活着,还能压住他。一旦他死了,他的儿子还能压住周亚夫吗?这是汉景帝最大的顾虑。

所以,汉景帝说过一句评论周亚夫的话:这样骄纵的人怎么能用来辅佐幼主呢?

于是,他最终给周亚夫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把他给逼死了。

所以说,周亚夫之死 ,是汉景帝的刻薄寡恩与周亚夫的骄纵傲慢合力而成的结果,缺一不可。


趣谈秘史


首先,作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之一,汉景帝刘启的确是一位明君,但明君就是好人吗?就一定是一个满脸写着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楷模吗?显然不可能,这样的皇帝绝无仅有,就连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也很难算是,更不用说汉景帝了。

汉景帝爱护百姓、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使当时的社会更加安定,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位残忍(没错就是残忍)的君主,所谓要像狮子一样勇猛,像狐狸一样狡诈,这是一位优秀的君主必备的品质。

汉景帝也曾做出过怒杀吴太子、饿死邓通、腰斩晁错等事,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刘荣也不放过,这说明了他的暴戾残忍。所以汉景帝逼杀周亚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有这样的性格因素,像汉文帝不就留下了周亚夫。

此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周亚夫自己的“错”,他让汉景帝感觉到危险。

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第一功臣,但他却并不明白政治场上的一些规矩,汉景帝改立太子时,他表示坚决反对。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时,周亚夫认为背主投降之人不应封侯,汉景帝对他的意见不以为然。

周亚夫身为丞相,多次建议均得不到采用,加上他在宫廷树敌较多,只好称病辞职。这正中汉景帝下怀,立即宣布免去其丞相职务。

周亚夫辞相后,汉景帝赐宴,这是周亚夫最后的机会,可惜周亚夫没有把握住。

汉景帝赐给周亚夫一大块肉。周亚夫见肉没有切割,也没有筷子,心中大为不平,令尚席官去取筷子。

汉景帝开玩笑说:这些不能满足你要求吗?周亚夫一听,怕得要死,赶紧起座下跪,脱帽谢罪,君臣不欢而散

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一句话,判了周亚夫的死刑。

后来,周亚夫因其子买县官器具受牵连,汉景帝授意廷尉以谋反案进行审问,周亚夫悲愤交加,在狱中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周亚夫死后,汉景帝怒气未消,下令绝其侯国,不准周亚夫之子嗣为侯。


平沙趣说历史


汉景帝和周亚夫之间并不是私人矛盾。归根到底,这是皇权与西汉开国军功集团的矛盾。


先捋一下,景帝和周亚夫的辈分关系。

刘邦(皇一代)→周勃(官一代)

文帝(皇二代)→周亚夫(官二代)

景帝(皇三代)。论辈分,景帝要叫周亚夫一声“周叔叔”。

武帝(皇四代)。论辈分,武帝要叫周亚夫一声“周大爷”。

很多“史盲”说刘邦杀功臣,其实刘邦根本就没有杀过跟自己一起从丰沛出来的兄弟。

西汉早期的政治结构,是皇帝和丞相的二元政治。皇帝和丞相谁的权力大,要看皇帝的威严够不够!事实上,刘邦的孙子汉少帝就被他的那帮老哥们一起给搞下台的。

刘邦和吕后能镇住军功集团,是因为他们的资历和能力都足够高。汉文帝呢?汉景帝呢?

吕后死后,军功集团内部对于立文帝就有分歧,以曹参之后曹窋为代表,主张拥立少帝。而陈平、周勃等人则主张立文帝。最后周勃、陈平一派胜出,扶持汉文帝上位。很多人认为这就是“贤臣辅明君”,君臣和睦的例子。

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你们不适合搞政治。

不要用“圣母婊”的价值观评价古代帝王;也不能用“圣母婊”的眼光看待古代帝王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周勃、陈平能搞掉汉少帝,难道就不能搞掉汉文帝?汉文帝以藩王的身份进京,没有任何政治基础,他凭什么和军功集团中,那些叔叔伯伯辈的人共治天下?

汉文帝要坐稳皇位,避免像汉少帝一样被搞下去。他只能选择打压他老爹刘邦留下来的军功集团,巩固自己的权力。汉文帝搞掉周勃,罢了他的丞相职务,其实就是皇权在向天下昭示:老家伙们的时代结束了!

周勃被免除丞相职务后,灌婴接任丞相。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文帝命灌婴带领骑兵八万五千人迎击匈奴。匈奴逃跑之后,济北王刘兴居造反,此事非常蹊跷。因为事后,灌婴的兵权也被解除了。军功集团有没有故技重施,迎立新主,这个不得而知。但是就结果来说,灌婴去世,周勃下狱。汉文帝在对军功集团的斗争中彻底获胜。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骂了。叨逼叨半天汉文帝,他跟周亚夫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了,汉文帝和周亚夫都是二代。汉文帝比周亚夫大四岁,他俩平辈。论资历,汉文帝碾压周亚夫。所以文帝才会格外的敬重周亚夫,文帝不怕周亚夫造自己的反。

汉景帝呢?论辈分,景帝是“皇三代”,比周亚夫矮一辈;

论年纪,景帝比周亚夫小十多岁。汉武帝差的就更大了。

周亚夫的资历、辈分都碾压景帝。而且周亚夫还整天一副“天老大、地老二、老子排老三”的模样。景帝不杀他,都对不起他皇帝的身份。


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收地方的最高司法权归中央,罢地方王国的御史中丞。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做官,不再是地方的豪族和军功集团的后代才能当官。为后来汉武帝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作用就是制衡皇权,维持军功集团在朝廷中的统治地位。所以,周亚夫和汉景帝的矛盾并不是他们两人的个人矛盾。说到底,这是刘邦时期遗留的军功集团和皇权的矛盾。

汉文帝罢周勃,汉景帝罢周亚夫,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像康熙除鳌拜一样!你的资历影响到了我的统治,我就要搞掉你。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这是政治斗争。


Mer86


这个问题除去汉景帝刘启和周亚夫之间的矛盾外,跟西汉的政治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历来有一个说法“汉家待功臣薄“,就算不是针对周亚夫本身,西汉的皇帝与功臣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

西汉之初的开国功臣都是以军功身居高位,那些担任丞相、太尉的重臣大多是武将出身,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王陵一个个都做过丞相。而丞相的权力相当之大,具有左右国策的实权,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给丞相分权。这时期大一统思想还没有巩固,所以功臣对皇帝还不是很崇拜,更倾向于与皇权合作。

在刘邦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他下面的臣子多不把自己当皇帝,一同在宫廷吃喝玩乐,一度让刘邦很生气。在这样特殊的政治环境下,皇权与功臣之间存在难以平衡的矛盾,也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才从思想上加固了皇权的权威性。

功臣对皇权的影响越来越弱,都是从文帝、景帝开始加固中央权力,再到汉武帝,设立内朝官,与丞相统领的外朝官对立,逐渐分区丞相实权,将权力转到大司马、大将军手中,权臣对皇权的威胁才相对减弱了一些。

可是权臣与皇权之间的斗争一直是西汉帝国的主题,从未因此消失,故而对一位功高盖主的臣子而言,在西汉的政治环境中相当的危险。

周亚夫与汉景帝的矛盾都是在他就任丞相时期所爆发,恰恰是因为在议论国政时,周亚夫确实有权阻拦汉景帝的决策,以至于汉景帝对他越来越不满。

汉景帝的功绩是持续文帝的政策,进一步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并解决了长久以来威胁皇权的诸侯国,说他是明君并无不可。但不意味着汉景帝性格为人就很温仁,他是一个下棋为争棋路,可以当场打死堂兄弟的人,性格相当暴戾。

恰好周亚夫也是个性格刚毅的人,在汉景帝罢免周亚夫丞相之位后,仍旧想试探周亚夫性格改了没有,故意让人没给周亚夫放筷子,结果周亚夫很不高兴,通过这件事,汉景帝认为周亚夫不是可以辅佐少主的臣子。

不过从事件而论,周亚夫不是非死不可。只是西汉时虽以老黄之术治国,但刑法继承秦朝遗风,仍旧相当严厉。西汉诸多功臣子弟动不动就因为犯法被削去爵位,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就是因为杀人被废。张良的儿子张不疑谋杀楚国旧贵族,被削去爵位,张良家族从此不再显赫。灌婴次子灌彊也因犯罪被废,后来又以孙子灌贤继承爵位,可灌贤因贿赂被废。翻开西汉功臣的传记,可以看到许多子弟因犯罪被废,国除的记载,这正是西汉时期的政治氛围。

周亚夫虽是不甘受牢狱的屈辱被气死,不过他作为功臣,动不动就下狱调查,对他来讲是相当气愤的,那时的功臣也不能和后世的臣子不同,像平定七国之论的周亚夫,实能够与诸侯相提并论。就算无法坐实周亚夫谋反的罪名,但是以周亚夫的影响力,的确能够直接影响到中央皇权,所以周亚夫就算不死,罢官削爵也实在不可避免。


苏沉船


西汉名臣周亚夫之死,是因为他既功高震主,又桀骜不驯,同时又与汉景帝有很多矛盾。

周亚夫之功劳,在汉景帝朝无人能比。在景帝刚继位时,他重用晁错,施行激烈的“削藩”政策。因此造成了吴国、楚国、赵国等“七国之乱”。关东几十万大军向中原进发,汉景帝的皇位岌岌可危。多亏了周亚夫临危受命,以太尉之职,统领各军,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可以说是有匡救天下之功劳。

同时,周亚夫又是一个坚持原则、桀骜不驯的人,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吴国、楚国叛军包围了汉景帝胞弟梁王驻守的睢阳城。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去救援梁王。但周亚夫认为这样不利于平定叛乱,因此拒不执行皇命。从军事角度看,周亚夫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很少有人敢于公然违背皇帝诏书。从中可见周亚夫的刚强。

周亚夫平定叛乱后,因功升职为丞相。汉景帝和窦太后想封皇后的哥哥为侯。但周亚夫认为,皇后的哥哥没有战功,不符合标准,因此反对。汉景帝也无奈。周亚夫违背汉景帝意愿的事情还有很多,两人的关系因此变得不和谐起来。

汉景帝因为个人喜好,废黜了太子刘荣。刘荣本是长子,却无罪被废,丞相周亚夫强烈反对,但无济于事。

因为与皇帝矛盾太多,周亚夫最终辞去了丞相之位。

过了一段时间,汉景帝想看看周亚夫的脾气有没有改变,就请他来宫里吃饭。汉景帝故意给了周亚夫一大块猪肉,却没有切开,也没有给筷子。周亚夫看到后很不高兴,直接问侍从人员要筷子。汉景帝看到后,冷笑起来,他知道周亚夫还是臭脾气不改。汉景帝准备走,刚站起来,周亚夫就自顾自的退出去了。汉景帝看着他的背影,叹息道:“这样的人,怎么能侍奉少主?”

最终,周亚夫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丧了命。面对汉景帝,周亚夫都表现的很不恭敬、顺从,又如何能服从太子呢?更何况,周亚夫是支持前太子刘荣的,并不认可现太子刘彻。周亚夫功劳很大,在军队中很有威望,留着他,汉景帝怎么能放心?最终,周亚夫被诬陷谋反。他在监狱中绝食自杀。


国史拾遗


依个人之见,此事固然有周亚夫刚直不阿,不懂变通之因,亦多由景帝刻薄寡恩,无人君之度所占主要原因。

后世多评价景帝为盛世之君称为“文景之治”,其实于文帝相比,景帝确有天壤之别。

俗话说,从小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将来,虽然我们不否认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基本上小时候的性格,可以看出一个人将来的结果。景帝小时和吴王刘濞太子刘贤博弈,因棋路争执,竟至失手砸死刘贤。此事窥一斑而见全局,可以试想,小时候的刘启是何等的蛮横、刻薄、残忍。残杀兄弟,忌克寡恩此其罪一也


文帝时名臣张释之,严于执法,刚正不阿。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只因,当年曾弹劾身为太子的刘启,直入司马门,违反宫卫令。为了此事,文帝也不得不向张释之求情。只可惜,景帝度量偏狭,登基伊始,就将张释之斥死淮南。残害良臣,度量狭小此其罪二也

及至登基为帝,景帝进位自己的老师晁错为御史大夫,第二年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削藩之策。由于,削藩之策过于急切,欲速而不达,很快逼反吴楚七国叛乱。焦头烂额的景帝,竟听信小人之谗言。不问师生之谊,骤然将晁错腰斩于市。可怜大才,昨日尚为帝王座上宾,今日竟死于非命。伴君如伴虎,此言不虚。残杀恩师,心狠手辣此其罪三也

有此三罪,可以看得出景帝是有多么的刻薄寡恩。山雨欲来风满楼,周亚夫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帮助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可谓大功于社稷。或许有人会觉得功高盖主,为大忌。其实则不然,从历史留下来关于周亚夫的文字,可以看得出,周亚夫是一个非常正直,真实的人。虽然司马迁批评周亚夫“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可以看得出,对周亚夫司马迁是存在深深的同情。仅仅因为五百付盔甲,就逼死了一个已经赋闲在家,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的大恩人,景帝可谓自毁长城,可气!可叹!

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关注,批评。


轩辕氏论经典


周亚夫是汉初名将周勃之子,文帝视察细柳营后,认定周亚夫是可用之才,故临终托付景帝时说了一句话,事有缓急,周亚夫可将兵。后吴王刘濞造反,周亚夫因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有功被封为条侯。拯救了大汉江山。后来有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惨结局,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另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周亚夫身为丞相耿直有余,机变不足,导致景帝大为不满。后周亚夫脱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后来景帝又在宫中宴请周亚夫,看看他的脾气变了没,就故意没放餐具,周亚夫非常不高兴的离场,景帝指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怏怏,非少主之臣也”也注定周亚夫的悲惨命运。压倒周亚夫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的儿子周阳。周阳为周亚夫准备了五百甲胄作为丧葬品,周阳工期短,又不想早点给佣人钱,导致佣人直接上告,甲胄在汉代是不容许买卖的。景帝直接让廷尉抓周亚夫问到:君侯为什么要造反?周亚夫回答说:“儿子买的丧葬用品”廷尉反问道:“君侯在地上谋反不成,难道还要到地下谋反?”周亚夫绝食而亡。总结周亚夫的死因,我认为一是周亚夫性格倔强,不善权变,而是景帝认为周亚夫非少主之臣。担心自己的儿子将来管不住周亚夫,故而痛下杀手。周亚夫最终也没逃出“武将难逃悲壮死”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