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筷子,其中有什么玄机?

心无止境ghyo


【米瑞君】的观点:周亚夫是汉朝有名的大将,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为周亚夫扬名立万的事件当属他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周亚夫为拯救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官至丞相,一时间风光无量。可是,权高位重的周亚夫为什么被设了一局“鸿门宴”,汉景帝请他吃饭,却又不给他筷子,为什么要这样难为他呢?周亚夫经得住汉景帝的考验了吗?这都要从周亚夫的性格以及他对一些事件的态度说起。

周亚夫不懂变通,执拗倔强,具有老顽固的做派,在对待匈奴问题上,他的固守残缺没有意义

在汉景帝时期,已经和西汉建国之初的势态完全不同,匈奴只是小规模在边境捣乱,完全没有实力去挑衅汉景帝的中央政权。有七个部落首领还主动投降汉朝。汉景帝当然欣喜若狂,不用打仗,还有人主动来归顺,好事啊,于是,他就想封这七个首领为侯。但丞相周亚夫却坚决反对,他说: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周亚夫认为七个首领的投降是没有节操的行为,可是,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化干戈为玉帛,这比节操实际多了,汉景帝没有听周亚夫的,坚持封了那七个王。汉景帝从政治谋略的角度封七个王完全没有问题,而周亚夫的反对,实际是一种固守武力解决矛盾的思维意识。

汉景帝请客让周亚夫吃整块肉,不给筷子,实际上是对周亚夫性格的考验,看看他是否有所收敛和明白自己臣子的身份,但周亚夫没有通过这个考验

结果,周亚夫还以为是官吏们忘了给他准备筷子,赶忙就催促起来。皇上一看,这个周亚夫还是那么莽撞,不懂得人情世故,身为一国丞相,上传下达,理应起到联通皇上和百官的作用。但是,周亚夫在自我了。汉景帝心想:“我是你的主人,我不给你筷子,你就不能变个法吃吗?傻不傻啊,还以为是官吏们的疏忽。哎,周亚夫,你如何辅佐少子呢?”

正好太子刘彻对周亚夫没有什么好印象,对汉景帝表达出不喜欢周亚夫的意思,于是,汉景帝就开始蓄谋找个理由把他杀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汉景帝果然做到了,后来,忠心护国的一代丞相周亚夫在狱中含冤而死。

耿直倔强本是美好品质,可是,一味地不懂疏通,就只能让自己吃亏了。在封建王权社会里,一切都是皇上说了算,当皇上看不上你的时候,应该赶紧示弱才行,还和皇上对着干,给皇上好看,哎,哪有好下场啊。


我是米瑞君,精读两汉史。品大汉风尚,析盛世风情。欢迎关注“米瑞谈历史”!


米瑞谈历史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

汉景帝请丞相周亚夫去吃饭,面前给他放了一大块没切开的肉,又没有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让管事拿筷子。汉景帝笑着说:“这么大一块肉,还不够你吃么?”周亚夫被批评,满脸通红,跪地谢恩。汉景帝刚说一个“起”字,周亚夫就站起来,转身怒冲冲走了。汉景帝很不高兴地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放筷子,这事儿有什么玄机?我们一会儿再说。我们先来说一说周亚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亚夫出名,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他一生主要打了两场大仗:一场是和匈奴作战,打败匈奴入侵;一场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而这两场大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们有多么大的战绩,而是另外一些东西。

第一场大战,让周亚夫出名的,是“细柳阅兵”。去细柳阅兵,周亚夫对汉文帝作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汉文帝,就算是,也得遵守军营的纪律。因为这一点,让他在军中,军队的纪律性非常高。

对军队纪律性的要求都很高,为了强调纪律,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但像周亚夫这样,要求皇帝也要遵守军营纪律的,古今还是他独一个。

第二场大战周亚夫得以出名的,是他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叛军对进行猛攻,梁王让周亚夫前往救援,周亚夫却不去救。周亚夫不去救的原因,是他因为他是以十万中央军打五十万地方叛军。如果直接去救,和叛军打消耗战,肯定打不赢。他的策略是先断叛军的粮道,再用“示弱”的方法,让叛军骄傲松懈,最后设伏奇袭叛军。这套策略要能成功,就必须以梁王为棋子,让梁王坚持死守以拖住敌人。但这话不能对梁王说,毕竟人家是王,所以只能那样让梁王误解。最后证明这一套组合连环拳非常有效,因而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周亚夫做的这两件事,虽然做得非常好,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为汉朝江山国内外的长治久安,立下了。不过,其实也出现了一些隐忧:一是他让皇帝产生猜疑。汉文帝虽然表扬周亚夫,但是,如果军队连皇帝都不当回事,只听将军的,一旦将军想造反,可就太危险了。所以汉景帝要把周亚夫从将军提为宰相。明在提他,实际上也是剥夺他的兵权。二是他得罪了梁王等皇室成员,让周亚夫在政治上树了敌,这也为他当宰相埋下隐患。

周亚夫当了宰相后,显然他很不适应这个角色,他把在军营里的那一套,严格用在朝堂上,讲规矩,讲纪律。汉景帝要废黜太子,他按规矩坚决反对;窦想封哥哥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汉景帝想拉拢分化匈奴,封投降过来的五人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最后,汉景帝实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有上面咱们讲到的,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的事件。

汉景帝做这件事,是想告诉周亚夫什么呢?

我认为,汉景帝是想告诉周亚夫,你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荣耀(一块大肉),都是我们皇家给你的。你既然得到这份荣耀,就要按咱们皇家的规矩来办。不错,传统吃饭的方法是要有筷子,是要切了吃。但是我当皇帝偏不按这样的规矩,我就要你这样吃,而且是手拿着吃。你要是听我的规矩,你就拿起来啃着吃吧。周亚夫最后没有明白汉景帝的打的哑谜,他只是感觉汉景帝是在羞辱他,所以,一谢恩,站起来就走。

那么,汉景帝为什么又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因为这个少主刘彻是汉景帝立的,是周亚夫反对的。既然周亚夫反对,一心只按规矩办事的周亚夫,肯定会看刘彻不顺眼,他当然不会尽心辅佐他了。

汉景帝决定不用周亚夫,也不能留着他。毕竟他在军队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个理由(周亚夫儿子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今亚夫葬礼上用),把他下狱。当周亚夫解释说“这些都是葬礼用的东西,不可能造反”时,廷尉竟然说,那是你准备到阴间去造反。这种荒唐的理由说明,廷尉是明白汉景帝心思的,所以一心要定周亚夫的罪。结果气得周亚夫自杀。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其实,周亚夫是做得一点儿也没错的。后世也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都为他设庙。破坏规矩的是汉景帝。不过在人治的皇权社会,怎么可能有周亚夫存在的空间呢?





历史的影子


周亚夫是汉朝文帝、帝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他最大的成就是只用了三个月内即平定了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拯救了汉室江山,可谓居功至伟。

后来,周勃进位丞相,有一次,汉景帝请大臣们吃饭,周勃也在被邀请之列。在这次宴会上,汉景帝故意没有给周亚夫上餐具,引起了周亚夫不快。

周亚夫是大功臣,又担任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汉景帝为何要这么对待他呢?

周亚夫性格耿直,不善于迎合领导

周亚夫天性耿直敢言,对原则固执己见,不愿意向任何人低头示弱,他治军非常严厉,打仗也很有谋略,但是情商却不高。

有一次,汉文帝去周亚夫的细柳营去劳军鼓舞士气,一路上其他营寨的军队见到天子仪仗都纷纷让路。

然而来到细柳营汉文帝却碰了壁,他被告知这里只接受周亚夫的将领,天子的诏令在军营里不好使,必须要经过周将军的军令才可以进去。

后来,汉文帝派出使者拿着天子的令符去通报后周亚夫才打开营门迎接他进营。

如果是心胸狭隘的皇帝,看到军队不听自己的圣旨,估计会被吓出一身冷汗。然而汉文帝毕竟是一代明君,面对此情此景,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周亚夫的治军严格大加赞赏。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的确有一套,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周亚夫耿直、不懂变通、不善于迎合领导的性格。就是这个性格特点,日后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汉景帝与周亚夫的冲突

平定三国之乱后,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汉景帝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想拿回军权,经过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在加上他傲气冲天,不服领导,军队放在他手里,汉景帝不放心。

任丞相初期,汉景帝对他十分信任,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与他商量。但是由于周亚夫性格耿直,对于有关原则的事情固执己见,多次与汉景帝发生冲突。

汉景帝打算废掉太子刘荣,而周亚夫却以刘荣无过错不能无故废立为由而坚决反对,二人闹得很不愉快。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周亚夫由于要执行切断吴军后路的战略没有及时救援被叛军围困的梁国而得罪了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刘武每次进京都要对汉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渐渐的,汉景帝开始厌恶常常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周亚夫了。

又有一次,匈奴的几个将军来投降,汉景帝非常高兴,要封这五个人为侯,以吸引匈奴其他将领来投降。周亚夫又站出来坚决反对,认为投降的行为很可耻,没有什么值得赞誉的。

汉景帝非常生气,斥责他的思想迂腐。然后不顾周亚夫反对封那五人为侯。

周亚夫得知后,竟然赌气撂挑子不干了,称病辞去丞相之位,汉景帝顺势就批准了他的辞呈。

周亚夫就是这么一个不知趣的人,总是跟领导对着干,受到批评还赌气撂挑子,你把领导置于何地?这样的人即使再能干,也早晚会引起领导的反感。

汉景帝为何不给周亚夫筷子

1、试探他的脾气是否有所改变

在汉景帝看来,批准了他的辞呈,就等于给了周亚夫一个警示,他应该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改一下那令人讨厌的臭脾气,好好学会如何做一个臣子。

2、告诉他谁才是老大

通过此举,汉景帝是想要告诉他,尽管你功劳很大,但是这些功劳都是我给你的,如同今天这顿饭,我给你吃你才能吃,不给你吃你就不能吃。你应该知道谁才是老大,应该懂规矩。不要因为自己有功劳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谁也不服,谁也管不了。

然而,周亚夫的表现却大大出乎汉景帝的意料。

看到自己坐席上没有筷子,周亚夫当庭就大叫起来,叫嚷着让侍从拿筷子。

汉景帝失望的对他说:“你以为这是你家啊,大呼小叫的!”

周亚夫听了很不乐意的向景帝跪下谢罪,汉景帝刚刚说了一个“起”,周亚夫立即起身头也不回的回家去了。

汉景帝望着他的背影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最终的结局

后来,周亚夫的儿子私下买了500副兵甲,准备在周亚夫去世时使用,后来被人告发。

在汉朝,私买兵甲是大罪,周亚夫被逮捕下到廷尉的监狱,被问以“某反罪”。

周亚夫不堪受辱,最终绝食五日而死,对汉朝立有大功劳的一代名将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我有观点


汉景帝与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筷子,其中有什么玄机?这还早从汉景帝刘启与周亚夫的关系说起。

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即位之后,在晁错等人的撺掇下,一改汉文帝刘恒“温水煮青蛙”式的削藩策略,开始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削弱刘姓诸侯王的实力,动辄削去几个县、甚至整郡地削除诸侯国的封地!更重要的是,汉景帝在这一粗暴削藩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一碗水不端平”——将主要目标设定为了小宗旁支之后,对于自己的亲弟弟梁孝王刘武,汉景帝非但没有削弱,还在适当加强他的实力。后来刘武能够作为“人肉盾牌”、为汉景帝抵挡吴楚联军的第一波强大攻势,与此不无关系。

汉高祖刘邦的侄儿吴王刘濞一看,这还得了?你先一棋盘砸死了我儿子,这会儿又要来削我的封地,这是想要我的老命啊!与其等你来杀,倒不如先下手为强——要想不被欺负,只有当欺负人的那位!于是,刘濞纠集了自己叔叔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堂弟齐悼惠王刘肥的一些后代,顺带着捎上了另一位堂弟赵幽王刘友的儿子,总共八个刘姓诸侯国共同举起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汉廷!

汉景帝为了争取准备时间,牺牲了晁错、将其腰斩于市。但刘濞是冲着皇位而来,哪里肯就此罢兵?好在汉景帝削藩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胞弟梁孝王刘武下手,作为关中屏障的梁国为汉景帝充当了“人肉盾牌”、阻滞了吴楚联军的第一波强势进攻,最终为汉景帝赢得了几个月的宝贵准备时间。后来,在周亚夫的带领下,汉军转守为攻、一举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也因为“挽狂澜于既倒”,建立了不世功勋!

不知进退的周亚夫

周亚夫这个人在军事上是一个天才,但在政治上,差不多等同于一个“白痴”!有他父亲周勃的前车之鉴,周亚夫居然还没有吸取教训。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借丞相陶青“病退”,学当年汉文帝对待周亚夫的父亲周勃那样、玩了一出明升暗降,将周亚夫任命为丞相,继而收回了他手中的兵权。在此之后,汉景帝对周亚夫还是相当尊重的,如果周亚夫能够“激流勇退”、哪怕是当一尊庙堂里的泥菩萨,汉景帝多半都不会太为难周亚夫。

只可惜,周亚夫根本不识趣。汉景帝要废黜皇太子刘荣,周亚夫表示了激烈反对!窦太后想让汉景帝封继后王氏(汉武帝刘彻生母)的哥哥王信为列侯,周亚夫也表示了反对!汉景帝想封匈奴降将为列侯,周亚夫同样表示了反对!总之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违逆汉景帝的意思。这样一个人身处丞相之位,又在军中根基深厚,试问汉景帝还如何容得下他?

如果仅仅如此,汉景帝或许还会觉得周亚夫只是一心为公而已。可就在汉景帝批评了周亚夫几句,自己直接将几个匈奴降将封为列侯之后,周亚夫的“大少爷脾气”却上来了,索性撂挑子不干了!向汉景帝请辞,汉景帝一看,这人还能留吗?索性免去了他的丞相之职,让他回去养老了。

筷子事件

不久之后,著名的“筷子事件”发生了。与其说这是汉景帝在故意刁难周亚夫,倒不如说是汉景帝在给周亚夫最后的机会。周亚夫“大少爷脾气”上来,连汉景帝的脸子也照甩不误!试想,如果汉景帝去世了,新皇帝还能镇得住他吗?彼时的汉景帝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他必须为自己的身后之事作出一些安排了,而“筷子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周亚夫已经被“退休”了,这场宴会汉景帝完全可以不请他。但汉景帝请了,实际上这就是汉景帝刻意为之。而且,汉景帝刻意命人没有在周亚夫的餐桌上放筷子。周亚夫一见这待遇,顿时火冒三丈、找侍者要筷子。汉景帝见状,语带双关地表示:“难道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言外之意,我对你已经仁至义尽了,难道这样你还不满意吗?)周亚夫听闻后,颇不情愿地跪地谢罪。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话还没完周亚夫便起身扬长而去!自此,汉景帝对周亚夫彻底“绝望”了,默默说了句:“这样的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从汉景帝这句话也能看得出,汉景帝的这场宴会实际上就是在给周亚夫最后的机会。如果周亚夫经历了之前的事情,收拾锋芒、摆出一副“人畜无害”的谦卑姿态,即便汉景帝忌惮他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再重用他,但起码不会丢掉性命。只可惜,周亚夫遗传了他父亲周勃的智商,却没有遗传周勃的情商!周勃直到服软、知道示弱,甚至不惜行贿汉文帝的亲娘舅,但周亚夫不知道,他一味地与汉景帝硬刚,最终只能说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个人甚至认为,汉景帝甚至还有挫平周亚夫棱角、留给儿子继续用的打算。但是,经过“筷子事件”后,这一切都成了泡影,汉景帝只能牺牲周亚夫了。以他在军中的影响力和这样的性格,将来儿子根本镇不住他!

周亚夫的结局

有人说是汉景帝杀了周亚夫,其实不然。汉景帝给周亚夫的待遇基本上就是汉文帝当年对周勃的翻版。借助小事发难,以“谋逆罪”下廷尉狱,几乎如出一辙。谁又能说,这不是汉景帝在再一次给周亚夫机会呢?毕竟他的父亲周勃最终活着走出了牢狱,不是吗?

周亚夫到底不是他那吹鼓手出身的父亲,列侯家少爷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造就了周亚夫宁折不弯的性格。周勃可以想办法疏通一切关系,甚至连狱吏都花钱打点,但周亚夫却一脸不买账,死不服软!为了表达内心的不满,周亚夫居然玩起了绝食。自此,汉景帝留给周亚夫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没有了……五天之后,周亚夫吐血身亡。一代名将就这样憋屈地死了,到底怪谁呢?恐怕只能怪周亚夫自己了。

综上所述,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筷子,看似是一件小事,但确是汉景帝刻意下的一步棋,为的就是试探周亚夫有无收敛锋芒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在给周亚夫最后的机会。但周亚夫的表现显然让汉景帝非常失望,一个在军中影响力深厚的将军、一副桀骜不驯的性格,将来一旦与自己的儿子意见相左,儿子还能镇得住他吗?恐怕很难!身体已经越来越差的汉景帝不得不提前除害。这不是汉景帝刻薄寡恩,而是时势使然,换了任何一位皇帝,恐怕都很难容得下周亚夫,周亚夫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就是一场政治考验,若是这个考验成功了,汉景帝就会让周亚夫辅佐自己的儿子汉武帝。

但是,若是考验失败了,周亚夫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毕竟周亚夫是一个武将,武将若是不能为己所用的话,只有除掉了,也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来。

皇家做事情,历来都是这样做的。

那么,周亚夫到底通过考验了吗?

下面我们先说一下,汉景帝是如何考验周亚夫的吧?

那时候周亚夫被汉景帝赶回家好多年了,周亚夫一直在家待业。突然有一天周亚夫收到汉景帝的邀请,说汉景帝要请他吃饭。

这时候周亚夫想的就是,是不是汉景帝又开始要重新用自己了。

他急急忙忙地来到了汉景帝的家里。

当时,汉景帝准备的是大块的肉,让周亚夫来吃。

但是,这个肉是一整块的,没有刀叉,也没有筷子。周亚夫看到汉景帝也没有让人拿刀叉的意思,很显然没有刀叉,自己是吃不到肉的。

于是,周亚夫就自己做主了,他自己向汉景帝的下人要了刀叉和筷子。

这一举动让汉景帝十分的不满,汉景帝说,我请你吃肉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周亚夫一听汉景帝的语气不好,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看来周亚夫还是像之前一样傲慢。之前汉景帝把他赶回家,就是因为他经常和汉景帝对着干。

周亚夫走了,汉景帝十分气愤地说道,此人绝不是辅佐少主的人。

那么汉景帝不给周亚夫刀叉,又请人家吃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汉景帝就是想让周亚夫告诉汉景帝,求陛下赐我刀叉,要不臣下没法吃肉。也就是说,周亚夫若是想要做一件事,必须要经过汉景帝的同意。只有汉景帝,才能让他做成任何一件想要做的事情。

汉景帝给你你就拿着,不给你你就受着。

但是,周亚夫没有明白汉景帝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我不通过你汉景帝,自己讨要刀叉也是可以吃肉的。

这样汉景帝当然不高兴了。

但是,若是周亚夫这样说,求陛下赐刀叉,汉景帝肯定也就给他了。这说明他的眼里是有皇帝的。

这样周亚夫也算是通过了考验。但是,事实上周亚夫并没有这样做。

所以,周亚夫没有通过汉景帝的考验。最后汉景帝找了一个借口,就把周亚夫给抓到了监狱里,然后周亚夫就被冤枉致死了。


汉史趣闻


周亚夫,和汉高祖刘邦同为沛县人,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以军纪严明在部队著称,但是太过于严苛,甚至于他连皇帝也不放过,只要在军队中,他就是老大,毫无任何商量的余地,本来历史上关于君臣权利的问题,始终都存在争议,显然,周亚夫如此之举,对于汉景帝来说,那可就极为尴尬了。

从周景帝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可能任由周亚夫如此肆意妄为的

毕竟将来他要是不起兵造反还好说,但要是真出现问题,那汉景帝脑袋相当于放在了周亚夫裤腰带上,那这怎么可以,所以汉景帝也就有了自己的应对之策。

话说有一天,周亚夫应汉景帝之约,到朝廷赴宴,可是周亚夫到了才发现,汉景帝这顿饭确实有点让自己难以接受,就给了一大块肉,连筷子等餐具也没有,难道就要抱起来啃吗?这在周亚夫看来,简直就是对他极大的侮辱,看汉景帝的意思,也迟迟没有叫人给周亚夫切肉,给筷子,本来周亚夫还以为汉景帝忘了,所以就叫人拿,哪里想到汉景帝开口了。

汉景帝笑着对周亚夫说:“难道这么大一块肉,还不够爱卿吃么 ?”听起来略带调侃的意思,而此时的周亚夫当然更加郁闷了,所以只能吃个哑巴亏,但是还不得不跪地谢恩,属实有点憋屈,好歹也是国之宰相,岂能被如此戏耍呢?所以也就在汉景帝让周亚夫起来之后,周亚夫也去意已决。扭头就走,就连桌上的肉看都不看一眼。

看着周亚夫如此傲气,汉景帝当然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此人怎么能够辅佐少主呢?其实这也算是对于刚才周亚夫举动,表达了极大地不满,其实本来按照汉景帝的意思,无非就是想告诉周亚夫,在他的地盘里,也应该按照他的规矩办事,不给筷子,无非就是想让周亚夫用简单粗暴地方式,直接抱起啃就得了,但是这深层的含义,当时的周亚夫哪里有那闲工夫考虑。

其实汉景帝与周亚夫的矛盾,也由来已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周亚夫在军队纪律严明,确实是好事,能够严格按照标准办事,但是他同样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不懂得变通,同样也不喜欢别人和他开玩笑,就拿汉景帝不给周亚夫筷子一事,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就是因为周亚夫眼里揉不得半颗沙子,所以就用极端的态度,回敬了汉景帝。

君臣关系就是如此,正是因为周亚夫太过于强势,反而让汉景帝感到担忧

所以也就无奈出此下策,本来想测试一下周亚夫,这下可好,搞得双方都不愉快,更加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本来周亚夫在军队中,大将军当的好好的,但是汉景帝为了能够削弱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就想让他出任宰相,在政治斗争中磨练 ,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周亚夫实际上对于复杂的政治斗争,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按规矩办事,这才是周亚夫应有的风格

但要是处处受人掣肘,而且需要不断地溜须拍马,涉及人情礼仪,这就让周亚夫有点尴尬了,周亚夫公然在汉景帝面前,讲起自己的道理规矩,显然汉景帝也不会好受,而且当时在立储君之时,周亚夫干涉有点过度了,对于汉景帝的决定,表示反对不说,当然也对少主刘彻并没有什么好脸色,这就尴尬了,即使汉景帝能够放过他,到刘彻继位,想必周亚夫定然不会好过。

果不然,最终周亚夫被治罪,纯粹也就是被冤枉诬陷,但是没有办法,恰好周亚夫的儿子给周亚夫买了死后陪葬的甲胄,但是却被以造反的名义论处,确实就有点过于严苛了,但是既然周亚夫与汉景帝合不来,君要臣死,臣又有什么反驳的理由呢?


历史红尘


周亚夫依仗着平定了七国之乱,所以飘飘然忘乎所以。汉景帝却不给他筷子,就是明确告诉他:虽然肉已经摆在你面前,但我不让你吃你还是吃不到,只有听皇帝的话才能长保富贵。可惜周亚夫倔得跟毛驴一样,不理解汉景帝的苦心,最后还是送了命。



说起周亚夫的命运,就不得不提一个奇女子,那就是当时有名的预言家许负。这个女人极不寻常,刘邦、萧何等人都曾找她算过命,而且她还在吕后那里说情,让她放过了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后来被汉文帝拜做了干妈。许负很早就预言过,周亚夫能封侯拜相,但最后一定会饿死。

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本来周勃的侯爵是由他的大哥继承,但是后来他的哥哥获罪,所以侯爵才落到了周亚夫身上。周亚夫此人性格耿直,说的好听是坚持原则,说的不好听就是一根筋认死理儿,即便是在皇帝面前也依然如此。他在他军细柳营时,汉文帝到军营视察工作,但却被挡在军营外进不去。士兵告诉皇帝:军营里只听将军的命令。



汉文帝进入军营之后,看到士兵们士气旺盛精神饱满,而且令行禁止无人违背,队伍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汉文帝是识货的,认识到周亚夫治军绝对是高手,于是后来在临终前,告诉儿子汉景帝:如果将来发生危难之事,周亚夫必然会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汉景帝当了皇帝之后,采用了老师晁错的建议,对各地诸侯采取强硬手段削藩,结果引起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慌乱之中砍了自己老师的脑袋,可是各地诸侯还是不依不饶,他猛然想起老爹临死前的话,启用周亚夫去平叛。

周亚夫在平叛过程中,显示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但也给自己留下了终极隐患。叛军猛攻梁国时,他没有从正面去救援,反而要抄叛军的后路,致使梁国的情况十分危急,梁王刘武差点小命不保。刘武是何许人?那可是汉景帝一奶同胞的亲弟弟、窦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啊!后来周亚夫虽然击溃了叛军,但在窦太后和梁王心中,他已经是个死人了。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汉景帝让他做了丞相,这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周亚夫难免有些飘飘然忘乎所以,再加上性格使然,他更加不顾一切地“坚持原则”,即便是汉景帝的面子也不给,在给皇后的哥哥和匈奴降将封侯这两件事上,都把皇帝顶了回去。

汉景帝对于周亚夫无疑是不满意的,但那毕竟是有功之臣,于是决定给他些教训,就这样发生了请吃饭不给筷子的桥段。周亚夫上了酒桌,发现自己面前没筷子,看着肉吃不到嘴里去,当时就大呼小叫着向服务人员要筷子,汉景帝眼看着周亚夫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苦心,当时就很不高兴地说:难道现在这样你不满意吗? 周亚夫显然并没有理解皇帝的意思,反而认为是皇帝故意为难他,所以在向汉景帝请罪的时候,仍然是气哄哄的心绪难平。

汉景帝意识到,周亚夫自然有才能但的确桀骜不驯,就如同一把双刃剑,能伤敌人也能伤自己,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制约他,如果自己去世,继位的后世之君是否能驾驭他,可就很难说了。为了除掉后患,汉景帝对周亚夫下了杀手。


乱子出在周亚夫儿子的身上。这位仁兄是孝子但却抠门,他知道自己老爸戎马一生,所以决定买五百副甲盾到时候给老爸陪葬,让他在地下也过过带兵的瘾。但他又十分抠门,没有先付给工匠们钱,结果被人举报到了官府。当时买卖甲盾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所以周亚夫也因此被下狱。

周亚夫根本不知道儿子的举动,所以觉得自己十分委屈,认为是皇帝故意整他,心中气愤难平。负责审讯的官员问他:买甲盾是不是要谋反?他说:那些都是陪葬品,怎么可能谋反?审讯的官员说:那你是要到地下去谋反吗?周亚夫觉得自己遭受了屈辱,一气之下绝食自尽了!

许负说的话果然应验了!


李飞叨


这件事可能被后人过度解读了,又结合周亚夫后来的结局,以为不放筷子是有意为之,但这种说法已经被古人批驳过。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了大功,又是文帝交代给景帝的武将,至此功高至大,官至太尉丞相,群臣相处出现了几件不如意的事,筷子事件是一个推动力。说的是景帝召周亚夫入宫,赐食,君臣坐下,在他席上摆上一大盘肉,却是没有切割的整块肉,旁边又没有筷子。周亚夫看了,很不高兴,叫旁边的侍者取筷子来。景帝便笑着对他说,这些不合你的心意吗?

“此不足君所乎”

周亚夫见皇帝问话,起来行礼并摘下帽子以示认罪,但景帝说的这句话,未必有其他用意,没有放置筷子可能是疏忽。三国时的孟康认为有意的“设胾无箸者,此非不足满於君所乎?嫌恨之”。与他同时期的如淳和唐朝司马贞的索隐则认为是无意的“非故不足君之食具也,偶失之”。理由是,如果是有意的,则对周亚夫说的话不应是这一句,应该另有说词。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不放筷子看不出有什么微言大义。倒是周亚夫之后的反应,加重了君臣二人的对立情绪,周亚夫行礼之后,景帝也站起来,史书没有交代皇帝是要出去还是要扶他起来。就在这时,周亚夫见皇帝起身,他也起身,一言不发快步走出皇宫。这种欠当的做法,引来了景帝非常有份量的一句话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景帝目送他离开后,很不爽说,这个人不适合当年轻皇帝的臣子。杀机在此时有所流露。(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件事要结合前后看才有点份量,之前周亚夫平七国之乱,认为梁王得人心,能坚守,所以不听皇命没有及时救援,让梁国拖住叛军,他多方施策破局,乱虽平,却为梁王所嫉恨,屡次在窦太后和景帝面前中伤他。而他武夫性格在朝堂,作为丞相,与皇帝配合没有默契,反对封窦太后娘家人和匈奴降王唯徐卢等五人为侯,一举得罪了太后皇帝,景帝一听一不听,过后以他身体有病让他罢相归家。在朝堂与景帝的冲突时有发生,更甚者是参与立太子之争,虽然身为丞相,国之大事无法置身事外,反对废掉栗太子刘荣,又站到景帝的对立面。多件事结合,景帝早就对他心存不满。而他在宴席上应对失当,加速了冲突至于恶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随后便是周亚夫儿子为父亲置办陪葬品的事,儿子为了尽孝道,也知道周亚夫喜欢武器之类,就不顾国家禁令,偷偷买了五百副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陪葬或发丧时使用,被人告发,景帝便派人调查问话,周亚夫可能是倔脾气上来,也可能真不知道儿子做的事,一言不发。本来应对得宜,未必会出现大事,这一来,连皇帝也没有台阶可下。大怒,让廷尉按程序把他入狱讯问。并说了一句真正能杀他的话“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责骂周亚夫说,我不会再用你了。这句话的厉害在于,让众人知道周亚夫不可能重新上朝堂了,在审问时放下心理负担,对他可以使尽手段。所以才有廷尉如同无厘头的问话

“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周亚夫也明白景帝的杀机,绝食而死。


南方鹏


周勃、周亚夫父子分别辅佐文景两帝,而且都是建立了盖世奇功的。周勃协助文帝平定诸吕之乱,为文帝奠定了坐稳天下的基础,周亚夫帮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也才让景帝能够保住江山。

如此盖世奇功,而且出自世代两父子,不用说位列王侯了,起码也应该是一个国家柱石匹配的位置才对,但是,父子二人均没有好下场。

到底是鸟尽弓藏还是骄傲自大?其实都源于性格因素。

周勃父子二人,都是武将出生,所谓孔武有力、性格直率,做事直来直去,不知道曲折迂回和变通。而这种性格的人,功劳越大,越会让皇帝不适应。

倘若当个小官还好,皇帝会以为只是性格耿直没有坏心,但是位列大将军、宰辅之位,又曾立大功,不得不让人以为是居功自傲,有轻慢甚至反叛帝王之心。

周亚夫就是犯了这个毛病,说话口无遮拦,还与景帝拗脾性,景帝已经身弱,而刘彻还未长成。主少国疑,为继承人安全计,不论周亚夫有错无错,都需予以打压。

景帝亲自出席的宴会召见周亚夫参加,他居然漫不经心的迟到了,这种事情一万种理由都不能解决景帝对他轻慢之心的疑虑,所以命人撤了他的餐具。但是周亚夫没有感觉到危机和检讨自己,居然当着汉景帝的面大吵大闹,这就是作死。

所以最后汉景帝当着群臣的面,没有给他面子,让他灰溜溜的离开了宴席。汉景帝借着这一件小事来故意小题大做的玄机是:

一、让所有大臣都看到了周亚夫的骄横无度、轻慢君上,而君上还以颜色,就是要告诉大家,对这类行为不会容忍;

二、要消灭这样一个建立过盖世奇功,又性格激烈的大将军,总得有一个由头,就从这件小事开始来升级打压,最后达到夺权去位,为幼帝清道的目的;

三、周亚夫虽然功高位重,但是已经不得圣心,要拿他杀一儆百。

果然事后对周亚夫的进一步全面打压开始了,但是周亚夫的性格是宁折不弯型的,还屡有不敬、不忿之语。这些肯定都会传到景帝耳朵里,最后周亚夫被下大狱,活活饿死。


谢金澎


人的一生,可能真正影响到你的结局的,就是那一次选择。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的那次饭,就是一次试探,其结果影响了周亚夫一生的结局。

    在这次吃饭事件之前,周亚夫是非常风光的,风光得有点让皇帝不痛快。细柳军营,手下的都尉公然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不让文帝进军营,幸好文帝是个明白人,对周亚夫青眼有加,临终还对景帝说周亚夫是个有变故可以统帅军队的人;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在外统兵,不肯奉景帝的诏支援梁王;做丞相时,跟景帝争辩废立太子、立外戚为侯、立匈奴降人为侯的事,到处讲规矩、顶撞皇帝,还因为皇帝没按他的思路去做,而称病辞官。

    汉景帝不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没当上皇帝时候就因为争辩棋路、对方不恭敬,用棋盘打死了吴王的儿子;当上皇帝后,还因为废立太子的事,试探过自己老婆栗姬,一次试探后就决定废太子,冷落栗姬到死。这样的人,面对一个杠精,“仗着老资格”一直反对自己的丞相,在最大的矛盾爆发、周亚夫称病辞官后,进行试探一次,决定对周亚夫的政策路线,非常合理,非常符合他的习惯。

    吃饭不给筷子,就是故意试探周亚夫对自己的态度,对皇权的态度。在当时,周亚夫表现得愤愤不平,回头要筷子;在谢罪、皇帝起身后,趁机就走了。从皇帝的角度看,这个人都敢于在自己面前流露出这种神态,并且用行动来表示不满,内心里对自己皇权的不恭敬甚至怨恨,昭然若揭。用是肯定不能用了,如果继续留着,以周亚夫在军队的威望和用兵能力,对自己、对继位的皇帝,也是一个巨大威胁。因此在他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的时候,应该就已决定,让周亚夫无论如何也当不了后继者的臣。此后的诬陷谋反、逼死周亚夫,都是这次吃饭顺理成章的后果罢了。

    这还真应了大张伟的话,认怂才能保平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