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577149781


削平吴楚大功成,一旦生疑触怒霆。

自是君王多任刻,非关许负相书灵。

古往今来,功高震主还不能懂得如何隐忍光芒的臣子,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周亚夫就是一个典型,他这一生只知道为国尽忠,却不谙做官的艺术,所以最后遭到了清算!

周亚夫出生在将门世家,其父周勃乃是西汉的开国将军,受封绛侯,被刘邦誉为“安刘氏天下的将军”,吕雉去世后,周勃带领功臣集团诛杀吕氏集团,拥立汉文帝,官至右丞相。

周勃去世后,长子周胜袭爵,三年后获罪,汉文帝在周勃子嗣中选中了周亚夫,于是周亚夫捡了一个绛侯的爵位。

周亚夫继承父志,投身行伍,他治军严谨的行事风格,得到了汉文帝的青睐。

我们上学时就学过《周亚夫军细柳》的课文,讲的是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汉文帝指派刘礼驻霸上、徐厉驻上棘门、周亚夫驻细柳,以御匈奴。

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去慰问三军将士,天子仪仗在霸上与上棘门的军营都是长驱直入,将兵骑马迎送;唯独到了细柳,汉文帝的车队在大门口就被拦了下来,汉文帝派人持符节给周亚夫传旨,周亚夫传令放行,军营守卫才放汉文帝入营,但是军营中不准车马奔驰,汉文帝的马车只能慢悠悠的行进。好不容易进了军营,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向汉文帝告罪,“身着铠甲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臣以军礼参见陛下”。

汉文帝深受感动,称赞周亚夫治军严整,予以重用,临终前还不忘交代太子刘启说周亚夫可堪大用。

换做一般的君王,将军如此慢待,不怀疑他图谋不轨也要治个不敬之罪,周亚夫能被提拔重用,也就是遇见了汉文帝这样有胸怀的伯乐皇帝。

汉景帝继位后,听从父亲建议,任用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后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犯上作乱,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晋封周亚夫为太尉,平定叛乱,周亚夫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出其不意,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维护了汉朝的统治,立下了不世之功。

平定叛乱后,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予以重用,周亚夫带兵打仗游刃有余,朝堂之事却不行了,他出身行伍,个性耿直,做事喜欢直来直去,劝谏汉景帝都是直指错误,不讲求策略,久而久之招致汉景帝的疏远厌恶,埋下了人生悲剧的伏笔。

当年馆陶公主等人撺掇汉景帝、窦太后废掉栗太子,汉景帝动了易储之心,周亚夫知道后,极力反对皇帝易储,惹得汉景帝不高兴,也得罪了馆陶公主一派,那窦太后对他也不满意了,一件事就把皇室上层得罪遍了。

后来有五位匈奴将军归顺汉朝,汉景帝想要封侯,鼓励更多的人归顺,周亚夫再次提出反对意见,“叛国之人都可封侯,以后何以惩治那些不守节的官员呢?”,汉景帝很不高兴,说他迂腐守旧,周亚夫一气之下就称病辞官了。

汉景帝身体不好,想要给儿子留个辅佐之臣,想到了周亚夫,便设宴招待周亚夫,看看许久以后周亚夫的性情是否有所长进,可惜周亚夫依旧耿直如前,不知隐忍,汉景帝打消了启用他的念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亚夫的儿子见父亲日益年迈,想着他从戎一生,便偷偷买了五百甲胄,准备父亲百年以后,作为陪葬品。

在古代私藏甲胄是等同谋逆的大罪,这件事被人揭发后,周亚夫被扣上了谋逆的帽子,朝廷几次三番派人提审,周亚夫不甘受辱,绝食抗议,五天之后,吐血而亡。

其实,周亚夫的悲惨也不能怪汉景帝,要怪就怪他不适合做官却走上了仕途吧!


史论纵横


汉景帝是个还不错的皇帝,但是距离“明君”还差得远呢。

首先,汉朝真正的好皇帝,都是有庙号的。比如刘邦建立了汉朝,有大功于社稷,所以庙号为“太祖”。汉文帝与民生息又勤俭节约,故而庙号为“太宗”。汉武帝刘彻大破匈奴,庙号为“世宗”,而汉宣帝纠正了汉武帝用力过猛的弊端中兴西汉,庙号为“中宗”。到了光武帝刘秀,再造社稷,庙号为“世祖”。而汉景帝呢,没有任何的庙号,这说明他在当时臣子们心目中的评价也一般。

其次,汉景帝刻薄寡恩是出了名的。鼂错为了大汉的江山可谓是费心竭力,大力的支持汉景帝削藩,但是汉景帝是怎么回报他的呢?当七国叛乱真的如期而至,汉景帝想的不是去调兵遣将镇压叛乱,反而先把鼂错处死,不切实际的希望七国会退兵,结果人家根本不理汉景帝这一套,所以汉景帝无奈之下才启用了周亚夫平叛。

周亚夫一介武夫,因为平叛的大功当了宰相,汉景帝还猜忌他。有一次宫廷宴会,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等周亚夫要的时候,又不阴不阳的说:你还不满意吗?

后来周亚夫私自购买五百具盔甲准备陪葬用,结果被告发。按汉朝法律,买卖兵器按谋反罪论处,汉景帝不留情面的把周亚夫下监狱审问,居然还指使廷尉说出了“你就算生前不谋反,死后也想谋反“的话。

周亚夫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在狱中绝食五天,不屈而死。周亚夫替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保护了大汉江山,汉景帝如果是明君,又怎么会如此对待周亚夫呢?


经史通义


公元前143年,周亚夫在狱中绝食自杀;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即位。具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为什么无法跨过2年去辅助16岁的汉武帝呢?汉景帝的话说明了一切: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汉景帝在自己死前打击周亚夫的原因就是——不让周亚夫成为汉武帝的大臣!

汉文帝死时,叮嘱汉景帝要重用周亚夫。汉景帝老时,因为周亚夫和他的政见不同,加上周亚夫的态度不够恭敬,就担心:

周亚夫对待自己尚且如此不尊重,自己死后对待汉武帝就更不尊重。

这就是汉景帝所说“怏怏者非少主臣”的意思。

当然汉景帝只是想找点周亚夫的错,从而有理由不让周亚夫辅佐汉武帝,避免汉武帝被架空,并无杀周亚夫的意思。但周亚夫态度非常强硬,一心表明自己没有错,最后因为骄傲而自杀。

周亚夫案完全是周亚夫骄傲不配合造成的

1、取庸上告周亚夫父子买天子才能用的器物,汉景帝派遣人去责备周亚夫,周亚夫一言不发,不做辩解,不给汉景帝面子,激怒汉景帝,将周亚夫下狱;

2、周亚夫被捕时,就想要自杀,最后被周亚夫夫人阻拦;

3、周亚夫在入狱后对于审讯的官吏完全不配合,导致“吏侵之益急”。这和周勃入狱和审讯官吏配合完全不同。

周勃在出狱说的一句话完全表达了他和审讯官吏的配合: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汉文帝打击周勃,是因为周勃是西汉功臣集团的代表,是汉文帝巩固地位必须打击的对象。在周勃服软配后后,汉文帝就赦免了周勃。

汉景帝打击周亚夫,是因为周亚夫功高的二朝老臣,一旦辅佐汉武帝,三朝老臣随时可以否决汉武帝任何意见,汉武帝会完全被周亚夫架空。汉景帝只是找个周亚夫的错,以此不给周亚夫辅佐汉武帝的机会。但周亚夫死守骄傲,宁愿高傲的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汉朝名将、太尉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立下赫赫功勋,被汉景帝提拔为丞相,但周亚夫有个致命的问题,他生性耿直倔强,不懂变通,屡屡在废立太子与外戚封侯事件中与汉景帝刘启作对,于是汉景帝一怒之下罢免了周亚夫的丞相之位,让他回封地反省。

周亚夫政治生命终结,这也就罢了,没想到汉景帝还想要周亚夫的肉体生命!

四年后,周亚夫正在封地平静生活,突然一纸皇帝诏书到了,说是要赐宴给周亚夫,让他速速入宫,不得有误。

周亚夫很是开心,看来皇帝还是念着他这个老臣哪,赐宴之后说不定就要重用自己了。所以赶紧去赶紧去,吃饭不积极,脑袋有问题。

周亚夫并不知道,等待他并不是一顿普通的晚餐,而是一个巨大的侮辱,和一次可怕的杀身大祸。

终于,君臣二人又在未央宫重会了,多年未见,刘启发现周亚夫更老了,说话也比从前温和很多,不像从前那么冲了。然而,刘启还是想按原计划耍一下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在这四年里被磨平了棱角。这也是他弃用周亚夫整整四年的其中一大原因。

图:周亚夫

说实话,刘启还是很感激很敬重周亚夫的,毕竟人家是个大功臣。可他就是受不了周亚夫那满身的倒刺,看到就讨厌。

于是刘启想了鬼主意,让人故意在周亚夫的席上放一大块肉,整盘菜就这么一整块没有切碎的肉,而且没有刀,也没有筷子。就这样。

这可叫人怎么吃?

嘿嘿,考验周亚夫的时候到了!

四年的闲居时光究竟有没有把他变得谦恭谨慎,或者还是死性不改的硬骨头,就看他怎么吃这块肉了。

结果周亚夫刚跟人聊完天,低头正准备要吃肉,忽然愣住,然后就开始嚷了——噎?我筷子呐?不是谁给我拿走了吧?谁手那么贱呐?一双筷子还不够用?——见没人理他,又转头去骂旁边主管宴席的宫吏——小子你还愣着干嘛,还不赶快去给老夫拿双筷子来!

失望,刘启太失望了。看来周亚夫还是从前的周亚夫,他难道就搞不明白——就算他有再大的嘴巴,朕不给他筷子,他也永远只能跟狗一样抓肉吃,否则就得挨饿吗?

图:芒砀山文物旅游区西汉帝王殿汉景帝

周亚夫这个暴脾气啊,他也不想想:皇家请客,那可是国宴,如此重大的场合,待客礼数竟然不周,这可能吗?这明显是故意的,故意给他难堪的。

这时,看到“服务员”迟迟不肯给他筷子,甚至连理都不理他,周亚夫也忽然醒悟了——原来这是一个圈套,皇帝在羞辱我!他这么做,就是想要我服软,乖乖做他的狗。

周亚夫当然不可能服软,士可杀不可辱,皇帝也不行!

气氛变得尴尬了。刘启冷眼看着周亚夫,看他如何吃肉。而周亚夫却始终没有动弹,他也只是静静的看着刘启,满脸倔强之色。

刘启心中怒火已经冲天,但仍强忍下来,挤出一丝冷笑:“此非不足君所乎?”

意思是:你有啥不满意的!你难道不知道你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这块肉都是朕给你的吗?想要筷子吃肉,可以,求我!

图:汉景帝阳陵“海内皆臣”16字方砖

其实说来说去,刘启还是在学他爷爷刘邦和老爸刘恒的那点儿帝王权术,只可惜学的实在蹩脚,只让人看出一小肚子鸡肠,半点儿城府和心胸都没有。

不过这也没啥好大惊小怪,专制制度嘛,就是专门制你的。此中妙处被制者永远无法体会,他们只能乖乖被制。眼一闭,牙一咬,忍一忍,挨挨也就挨过去了,多挨几次也就习惯了。

有些恬不知耻的奴才,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快感来。

然而,面对刘启这赤裸裸的耍弄,周亚夫仍没有丝毫退让,他可是个铁血直男,宁折不弯,因而只把帽子往地上一扔,躬身行礼称谢。这等举动,就像我们小时候被老师罚站的差生,虽然低头认错,但眼神执拗,愤恨不平。

刘启心中也清楚周亚夫其实一点儿都不服气,于是长叹一声,挥挥手让周亚夫起来。

接着,刘启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正准备再好好教育周亚夫一下为臣之道。周亚夫却忽然做了个让全体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只听他冷哼一声“臣告退”,说完就转身快步走出大殿,走的那么决绝,旁若无人,连头都不回一下。

——得,爷不陪你吃这丢人饭了,爷回家自己吃方便面去!

真是太拽了,一个无权无职的退休老干部,竟敢对皇帝拂袖而去,真千古未有之硬骨头也!

一旁年方十四岁的太子刘彻忍不住讥道:“此人面目可畏,必能作贼。”(此句出自野史《汉武故事》,正史并未记载)


景帝听说,不觉冷笑,于是静静的目送着周亚夫的背影直到离去,然后环顾四周噤若寒蝉的几位朝廷重臣,沉声道:“此怏怏非少主臣也!”

意思是:这家伙态度如此嚣张,将来朕千秋之后,谁还能制得了他!朕决不能把他留给年轻的太子!

景帝这一句话,等于已给周亚夫判了死刑。


写到这里,小生我忍不住要穿越一次,去诘问一下刘启先生了。

您要觉得周亚夫用不了就别用,自己不用,也别留给儿子用,直接把周亚夫打发回封地永不叙用不就得了,干嘛要杀呢?

刘启大笑,反问:“你说呢?”

我不明白。据小生所知,你虽未为仁君,却也不是个暴君,更不是杀人狂,史书记载,你还在此前一年下诏大大减轻了百姓的刑罚。所以我更不明白,周亚夫为何一定要死。

刘启长叹:唉,其实朕又何尝想落下个妄杀功臣的恶名,但他自己要找死,我有什么办法!

找死?

是啊,谁叫他处处不给朕留面子。

不给面子就得死吗?周亚夫这只是想在人主面前坚持政见并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这又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不对。

为什么?

因为朕是皇帝,不给皇帝面子的人就得死!而且,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功高盖主,在军中威望巨大,便无权柄,也能生乱!

周亚夫是朝野公认的忠臣,一生军令如山安天下,他又怎会生乱?

他是忠臣,但他忠的是国家社稷,不是皇帝本人。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这不是逻辑,是皇权。皇权为天,生死万物,凛然不可稍侵!所以,为了确保皇权继承的顺利稳定,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万世皇统,为了消灭潜在的威胁,也为了震慑那些朕百年之后要留给太子的朝臣,朕可以牺牲任何人,包括朕的亲儿子刘荣在内,何况他周亚夫?

你只讲皇权,那人权呢?

人权?此乃何物,朕从未听说过……

我真想给他一巴掌,但还是算了。毕竟,我不能用我们现代的观点去强加给古人,所以,我只能慨叹,我只能悲怆。


千古名将英雄梦


汉景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与汉文帝齐名,两人统治的时代史称“文景之治”,是著名的盛世之一。然而,实际上汉景帝的个人修为,与汉文帝相去甚远,其胸襟远不如其父,害死周亚夫便是一个例证。

那么,汉景帝何以要致周亚夫于死地呢?

第一,周亚夫功高震主

在汉文帝去世前,曾交代景帝:“国家倘若遭遇重大变故,周亚夫是可以担当重任的。”文帝死后三年,爆发“七国之乱”。景帝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提拔周亚夫为太尉,即全国军事力量最高长官,全权负责指挥平定叛乱。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周亚夫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耐心等待战机出现,一战就击垮叛军主力。七国之乱的核心人物吴王刘濞,仅仅起兵三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可以说,没有周亚夫卓越的指挥天才,这场战争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就结束。

七国之乱被镇压,意味着君主专制权力进一步扩大,地方诸侯权力进一步被压缩。当来自外部诸侯的威胁减弱时,作为皇帝的汉景帝,势必更加防患内部的威胁。在中国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兔死狗烹的故事,一而再上演。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建立大功的人都太有本事了,你比皇帝还有本事,皇帝不防你防谁呢?

第二,梁王刘武的陷害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周亚夫与梁王刘武结下梁子。

吴王刘濞造反后,集中兵力进攻梁国。当时梁国独木难支,频频向朝廷告急,请求救援。然而,统领中央军出征的周亚夫则认为,叛军气焰嚣张,难以争锋,他主张放弃救援梁国,重点打击敌人的粮道。

在梁国生死存亡之际,周亚夫屯兵在昌邑,按兵不动。梁王的告急书如雪片般地传到京城,汉景帝不得不下诏给周亚夫,要求他立即解救梁国之围。然而,周亚夫拒绝执行汉景帝的命令,仍然坚持自己的战略方针,坚不出兵救梁。

周亚夫打击叛军粮道的战略最终得以成功,叛军开始出现饥荒,不得不放弃攻打梁国。尽管周亚夫的战略被证明是正确的,然而梁王刘武对他的袖手旁观心生忌恨,两人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梁王刘武不是一般人,他是汉景帝的弟弟,一度被认为是皇位接班人。梁王在皇帝以及窦太后面前,极力诋毁周亚夫。人家是兄弟、母子,你周亚夫就只是个外人罢了。试想想,汉景帝与窦太后,会站在哪边呢?


第三,在太子之争中,周亚夫完全站错立场

由于平叛有功,战后周亚夫被提拔为帝国宰相。

在他担任宰相时,发生了皇太子刘荣被废黜一事。太子刘荣被废的背后,是后宫的权力之争。一方是皇太子的生母栗姬;另一方是汉景帝的姐姐刘嫖及宠姬王娡。权力斗争的结果,栗姬失宠、刘荣被废;王娡被册立为皇后,其子刘彻成为皇太子,即日后的汉武帝。

在这场权力斗争游戏中,周亚夫完全站错立场了。

周亚夫没有洞悉到废立太子背后复杂的政治斗争,他只是以对帝国的忠诚之心,向汉景帝极力争辩,企图保全皇太子刘荣。此时的栗姬已经失宠,树倒胡狲散,他的抗争吃力不讨好。汉景帝失去了耐心,对周亚夫从信任转而疏远。

更要命的是,周亚夫又得罪了新册立的皇后王娡。当时汉景帝要封王娡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搬出汉高帝刘邦的规定:“非刘氏不可封王,非有功不可封侯。”进而谏道:“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功劳,封侯有违高帝的规定。”对周亚夫的固执,景帝越来越讨厌。

在多次得罪汉景帝后,周亚夫索性称病。公元前147年,他被免去丞相一职。

第四,在狱中绝食而亡

周亚夫功高震主,又多次抵触圣意,把皇帝身边最亲的人都给得罪了,包括皇弟梁王刘荣、皇姐刘嫖、皇后王娡等。大家想想,汉景帝对周亚夫会是个什么态度。

汉景帝想了个拙劣的办法来考验周亚夫。

他召见周亚夫,赐给他肉吃。只有大块的肉,没有刀也没有筷子,这要怎么吃?周亚夫要求拿双筷子。景帝阴阴地说:“这样还不能满足你吗?”说实话,景帝这种羞辱人的法子太恶劣了,所以他的修养远不及文帝。周亚夫的合理要求,在景帝看来,是心里牢骚多,不能成为辅佐少主的大臣。

周亚夫强力反对立刘彻为皇太子,怎么辅佐下一任皇帝呢?如果不能辅佐,那他又有什么利用价值呢?既然没有利用价值了,留着始终是个隐患。这就是皇帝的思维。

此时周亚夫退出政坛,不问政事,他甚至为自己准备了后事,预先购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但不曾想到,这居然成为谋反的罪名。

司法官员以谋反罪逮捕周亚夫,审问道:“你打算造反吗?”周亚夫回答说:“我只不过买了一些殉葬品,怎么说要造反?”该司法官员吼叫道:“你就算不在活着时造反,死了后也想造反吧。”

罗织罪状,目的就是致周亚夫于死地。是谁要周亚夫死,岂非很清楚吗?周亚夫毕竟是刚强之人,与其被诬以谋反死得不明不白,不如自杀了事。于是他在狱中绝食,五日后吐血身亡。


君山话史


汉景帝逼死周亚夫,原因有好多种。

但,最主要是为汉武帝登基当皇帝清理障碍。

下面我们详细说,汉景帝为什么要把周亚夫给清理掉。

周亚夫这个人,比较耿直,说通俗点就是爱认死理。

在汉景帝朝,他给汉景帝就经常对着干。

比如,在汉景帝想把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废掉的时候,

他去争取了当时作为宰相的周亚夫的意见,结果周亚夫是坚决不同意。

这让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意见及其的大,

在汉景帝看来,这个周亚夫真是又臭又硬的一块骨头呀。

还有一件事,就是匈奴族人起内讧,

有几个匈奴头领来汉朝投降汉景帝了。

汉景帝一想,这是分化匈奴的一个机会呀。

他想把来归降的匈奴人封为侯。

这样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匈奴头领来归顺汉朝了。

汉景帝又是叫来周亚夫商议此事,周亚夫又是不同意。

他告诉汉景帝,你这样做怎么可以?

这不是鼓励臣子不忠于自己的主人吗?

汉景帝又是被气了个半死,这个周亚夫是坚决的不能用了。

于是,汉景帝没多久就把周亚夫给赶回家去了。

不过,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

汉景帝又想起了周亚夫,毕竟他多少还是个人才。

若是能用,最好把他留给儿子来用。

汉景帝想试探一下他,看看他是否能辅佐少子,也就是汉武帝。

若是能那就留着他的命,若是不能那就杀了。

汉景帝以为自己冷落了周亚夫几年,他的脾气就会好多了。

说话也不会在像之前那样给他顶着干了。

当然这些只是汉景帝认为的。

突然,有一天。

闲赋在家的周亚夫收到了皇帝接见的命令,而且还是去赴宴。

周亚夫没多想就去了,谁知来到皇宫中。

汉景帝只命令厨子端给周亚夫一大块肉,既没刀叉也没碗筷。

周亚夫头疼了,这么一大块肉,

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怎么吃呀,根本没法下口。

于是,他就擅自要求仆人给他拿刀叉。

汉景帝看到这种情况是大怒,

汉景帝说道,难道我给你这么大块肉还不能满足你吗?

你要求的还挺多。

周亚夫这时候明白皇帝是在刁难他了,


于是,他就气呼呼的说了声,这饭吃不了,再见。

说完他就走了。

汉景帝望着他的背影,就是一阵苦笑。

随后他决定,这个周亚夫一定要杀,

这种人连我本人都不放在眼里。

更何况是自己的儿子。

汉景帝想用肉来测试周亚夫,其实就是想让周亚夫求他。

比如周亚夫若是说,皇帝这没有刀叉臣吃不了呀。

那汉景帝就会赐给他刀叉的,他是想让周亚夫明白。

你若是想成事,必须通过我才可以。

你自己是成不了事的,可惜周亚夫并不懂这些。

所以,他的悲剧也就难免一死了。

汉景帝在死亡前,肯定是先会对他下手的。


汉史趣闻


提起汉景帝,我们就会想到“文景之治”。刘启在位16年,与父亲汉文帝共同开创了大汉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提起周亚夫,我们也就会想到“七国之乱”,周亚夫是西汉著名将领,曾临危受命,带领他的细柳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次叛乱平息了。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秦始皇郡县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群国并行制,刘邦目的是好的,但是最终皇家利益不平衡,导致“七国之乱”的爆发,正是这次叛乱,让后人认识了一代明君汉景帝刘启的双面矛盾的性格。

一方面,“七国之乱”原本师出无由,因为由汉景帝所提携的御史大夫晁错为了消除群国并行制的弊端,多次向汉景帝上奏请求“削藩收权”,以保证中央集权的集中性。但是如此好心的晁大夫,却被七王当做叛乱的理由,刘启为了安抚七王,尽快平息叛乱,居然错杀了晁错。


另一方面,汉景帝对周亚夫进行了“卸磨杀驴”,我们来具体讲讲汉景帝刘启为何屡次步步紧逼周亚夫,最终一代名将周亚夫落的被主人逼死的凄惨下场。

第一点,周亚夫的性格,史书记载,周亚夫为人生性耿直,常常针对弊病直言相对。周亚夫的这种性格,深受汉文帝喜爱。周亚夫治军十分严格,有一次汉文帝到周亚夫军队慰问,根据细柳营的规矩,士兵没有得到周亚夫的命令不能让任何人进入营内,汉文帝没有办法只好派使者手持符节诏告将军,周亚夫才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进入营内,见到汉文帝,周亚夫没有行跪拜之礼,只是以军礼参见。

本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封建时代,帝王的权威至高无上,周亚夫的明显明显触犯了帝王权威。

其次,有一次,汉景帝宴请群臣,想要唯周亚夫以重用,故意不给周亚夫饭案上置之以筷,周亚夫见状,怒气冲冲,斥骂下人,在赔罪拜谢汉景帝之后,转头就走,这样的性格令汉景帝,甚是讨厌。

第二点,周亚夫在以平定“七国之乱”为功劳的前提下,顺理成章的得到了汉景帝的提携,成为朝中丞相,既然成为丞相了,必定是要参与朝中大事的,所以在周亚夫上任不久,就先后针对汉景帝废立太子和窦太后立王信为候两件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儿提出了直接反对,这就直接引起了汉景帝和窦太后的极度不满。

第三点,周亚夫功高盖主。周亚夫一生,经历辅佐了文、景二帝,汉文帝时期,北上抵御匈奴,屡战屡胜,逼迫匈奴退兵,维持了近数十年边境稳定;汉景帝时,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为巩固中央集权,消除割据提供了根本保障。正是周亚夫的这些丰功伟绩,加上其耿性直言的性格,最终惹祸上身。

第四点,周亚夫被免职期间,其子周阳为其丧葬购买了五百甲盾,本来这件事情很正常啊,但是这件事情阴差阳错地被汉景帝知道了,本来就对周亚夫心存不满的他,给周亚夫按上了个要在死后谋反的帽子,下令将周亚夫收监入狱,周亚夫气不过,不吃不喝几天,最终病死狱中。


可谓一代名将啊,竟落得如此下场。


小镇月明


1

作为高干子弟,周亚夫的出道成名,却极富浪漫英雄主义。

一段细柳营的佳话,直到现在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让他以恪尽职守的硬汉形象留在国人记忆中。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六万匈奴兵浩浩荡荡南下,烽火一路传到长安。

汉文帝针对京城防卫进行部属,命刘礼屯兵长安以东的霸上(今陕西西安东郊)、徐厉屯兵长安以北的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而长安以西的细柳,则交给绛侯周勃之子,河内太守周亚夫。

▲出身将门的周亚夫。【剧照】

进行一番周密布置后,皇帝自己也没闲着,带着大臣和护卫,前往视察。霸上和棘门的守军听说皇帝亲临,大开营门迎接。

用白云大妈的话说:“那是相当壮观。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汉文帝一行车马从营门长驱直入,无人阻拦。将领们带着手下,都表现得毕恭毕敬,迎来送往,不失礼节。

一般领导要是见属下如此卑躬屈膝,估计很是满意。可看着将士们脸上笑嘻嘻,汉文帝心里一点儿都不高兴。

眼下还有细柳的驻军未视察,汉文帝估计也觉得烦了,巴不得赶紧结束这无聊的工作。

然而,细柳营的将士们却让汉文帝眼前一亮。远远望去,营门的士兵身披铠甲,气宇轩昂,看到皇帝的大队车马走近,纹丝不动,异常警觉。

宫里的护卫嚣张跋扈,一来就想硬闯。营门的守军立马拦住,手上紧握兵器,寸步不让。护卫们高声喊话:“尔等快开门!我们是宫里的卫队,天子车辇马上就要到了。”

细柳营的将士们完全不把这话放在心上,回答道:“军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天子之诏。”

汉文帝得知前进受阻,只好命人持节告知周亚夫。这时,营门方才放行。皇帝一行入营,守军叮嘱他们:“军营中不得纵马驱驰。”

先是拦门,接着又是警告,若在一般皇帝看来,这种行为绝对是大逆不道。幸亏汉文帝是性情温和的一代明君,能体会周亚夫的良苦用心。一行人只好缓缓前行,到了中军营帐,终于见到周亚夫。

周亚夫全副武装,见了汉文帝,揖而不跪:“臣身披甲胄在身,不便跪拜,请允许以军礼拜见。”

汉文帝心中一颤,一时竟放下威严,双手扶住车前横木,以示敬意。

出了细柳营,一路上汉文帝还在回味,不禁赞叹:“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朝堂之上,有太多人如刘礼、徐厉般呆板迂腐的臣僚。他们在官场上战战兢兢,一心讨好上司,在人情世故上花的心思,比起本职工作,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此舍本逐末,于国于民皆无益处,正如汉文帝所说,霸上、棘门守军,如同儿戏,一旦遇袭,都将轻易被俘。

而周亚夫这样的硬骨头,绝对是百里挑一。

2

细柳营的会面,让汉文帝终生难忘,他为太子刘启,即汉景帝留下遗嘱:“危急时刻,可把军队放心交给周亚夫统领。”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由吴王刘濞领衔的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我们所熟悉的七国之乱,原本其实有九国参加,刘濞先后联系了胶西、楚、齐、淄川、胶东、济南、济北、赵等八国。

结果,齐王胆子小,早早悔约。济北王因为都城城墙倒塌,竟被国内官员挟持,以修筑城墙为由退出。

▲七国之乱。

当时诸侯王都对汉景帝积极推行削藩不满已久,参与七国之乱的多是削藩的“受害者”,如楚王刘戊因为太后守丧期间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被治罪,削去东海郡,还有赵王刘遂犯法,胶西王参与卖爵,都被削地。

而吴王刘濞除了被削去会稽、豫章二郡之地,还与汉景帝有私仇。当年,刘濞的长子刘贤入京,与尚未即位的刘启饮酒博弈,起了争执。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棋盘殴打刘贤,失手将他打死。

新仇旧恨加一起,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由,发兵数十万,一路西进。

叛军打到梁国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此时汉景帝已经听从袁盎之计冤杀晁错,想以此平息众怒,可刘濞拒不撤兵,自称“东帝”,誓与中央斗争到底。

3

这一年春天,汉景帝的日子过得很慌,七国叛军不愿罢兵,中央能否和他们正面交锋,心中没底。

就在此时,汉景帝猛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推荐的周亚夫。

周亚夫终于等来建功立业的机会,被拜为太尉,统帅三十六将出征,讨伐叛军。

▲周亚夫官拜太尉。【剧照】

出发前,周亚夫对景帝提出自己的作战计划:“吴楚兵剽悍轻捷,不可贸然与之交锋。请陛下允许我暂时放弃梁国,不予救援。我军迂回到叛军侧后,断其粮道,待敌军消耗殆尽,可一战而胜之。”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周亚夫的战略,不惜牺牲一隅以谋全局。随后,周亚夫率军出征,一路绕道,来到叛军东北方向的昌邑(今山东境内),占据深沟高垒,而将梁国让给叛军,任由其攻打,消耗其兵力。

与之相对,七国刚起兵时,刘濞手下一名年轻的桓将军,曾向他建议,吴国多步兵,步兵利于平地作战。我们要避开城池,以最快的速度分兵攻下洛阳武库、敖仓粮库,攻占函谷关。如此,据险守关,就算拿不下关中,也可以二分天下。

可是,刘濞却没采纳。

因此,叛军几乎倾尽全力攻打梁国。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胞兄弟,正带兵拼死抵抗。他多次请求周亚夫出兵救援。周亚夫以大局为重,不予理睬,只派轻骑截断吴楚叛军后方的运粮水道。

刘武只好带着必死的决心,亲率精锐据守睢阳。城外周亚夫军不打算倾力支援,吴楚叛军却倾巢进攻。从此之后,刘武对周亚夫恨之入骨。

战争进行了两个月,周亚夫的计谋终于起效。吴楚叛军军粮逐渐耗尽,后备补给跟不上,多次向周亚夫的主力部队挑战。

叛军频频侵扰,一夜,营中发生骚乱。深居大帐中的周亚夫早已听见动静,但仍从容淡定,躺着不动。不一会儿,营中将士情绪稳定下来,骚动自然平息,周亚夫早睡过去了。

又过了几天,叛军大举进攻军营东南,来势汹汹,可周亚夫却调兵到军营西北去防御。后来,叛军主力果然偷袭西北,让周亚夫逮个正着。吴楚军这招声东击西,用得不太灵。

随着兵粮耗尽,叛军实在忍受不了,只好悻悻然退兵。周亚夫等的就是这一时机,立马出动精兵追击,大破叛军。叛军作鸟兽散,刘濞及其部下四散逃亡。刘濞的人头被悬赏千金,不久死于越人之手。

吴楚七国之乱自爆发到平定,总共才历时三个月。周亚夫推为首功,当之无愧。

4

七国之乱后,周亚夫的政治生涯走向顶峰,两年后,更是出将入相,官至丞相。

为将者进了政治的圈套,若想独善其身,谈何容易,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当年细柳营中与汉文帝的君臣之谊,恰好暴露了周亚夫的性格缺点——刚正不阿,不知变通。

回到朝中,周亚夫先后因几件事,与汉景帝产生矛盾,并最终走向悲剧。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废栗太子刘荣,改立刘彻(汉武帝)为太子,以其生母王娡为皇后。

帝王家事,臣子本就不该多过问,偏偏耿直的周亚夫在这件事上和汉景帝起了争执。他固执己见,认为栗太子没有过错,怎能轻易废黜?

周亚夫的谏言,挑拨着汉景帝心中的一根刺,从此以后,他和周亚夫渐行渐远。

▲汉景帝。【剧照】

这时候,梁王刘武还记着当年周亚夫见死不救的仇恨,每每进宫拜见窦太后,都要和她抱怨周亚夫的种种不是。窦太后也听了不少关于周亚夫的坏话。

恰好有一次,窦太后跟汉景帝建议,该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个侯爵。汉景帝起初故作推辞,说:“太后的侄子和弟弟当初也未封侯,直到我即位后才受封。现在我封皇后哥哥为侯不太合适。”

窦太后坚持己见,说:“当年我哥哥在世时没有受封,直到他死后,才封了他儿子。这件事情,我到现在都深感遗憾。你现在都是皇帝了,可以便宜行事,赶紧封王信为侯吧。”

汉景帝心生一计,说:“我与丞相商议一下。”经由与丞相商议通过,汉景帝恰好可以摆脱私自赏赐外戚的恶名,要是有稍微清醒的政治头脑,都知道,此时就应该顺着汉景帝的意思。

周亚夫却是个“直肠子”,对汉景帝甩出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王信身无寸功,不能封侯。”

汉景帝一时哑口无言。

5

王信封侯一事,周亚夫一句话就得罪了老板、老板娘和老板他娘。当丞相做到这份上,真是个性十足。

匈奴贵族唯徐卢等五人降汉。汉景帝心花怒放,这回总得封个侯爵表示一下,以此鼓励更多匈奴人来归顺。

周亚夫又跳出来抗议:“这些人背叛自己的主子,我们还给他们赏赐,以后还如何惩戒我朝那些不守节的臣子!”

抗议无效,汉景帝这次丝毫没有理会周亚夫的意见,只是愤愤地说:“丞相的建议不中用了。”随后,坚持封唯徐卢等人为侯。

一个执拗任性,另一个独断专行,周亚夫心里很受伤。景帝中三年(公元前147年),周亚夫称病辞职,汉景帝顺手免去他的相位。

君臣失和,这样的结果也不至于太难看,可惜战功赫赫的周亚夫短短几年间,由人生巅峰跌落谷底。

▲周亚夫画像。

历代多有人同情周亚夫的悲剧结局。南宋文学家陈耆卿,如此分析周亚夫官场失利的遭遇:“宰相职业,以格心为主,不以矫激亢讦为功。”

周亚夫的耿直性格正犯了为臣者的大忌,这当然是他走向覆灭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只是汉代的史官们呈现给我们的片面之词罢了。

6

周亚夫的父亲,是开国功臣绛侯周勃。

周勃为人敦厚,出身寒微,年轻时靠编织蚕具讨生活,有时在别人婚丧嫁娶仪式上吹箫伴奏,挣外快。可他却是最早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干部之一。

西汉初年形成“布衣将相之局”,周勃亦是其中翘楚,后来在诛灭诸吕时立下大功,汉文帝在位时曾任宰相。

可就是这么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晚年居然被诬告谋反。汉文帝将他交给廷尉处置。

周勃惶恐不安,说起话来舌头都打结了,不知道怎样应付审问。

狱吏看周勃好欺负,经常没给他好脸色,借机对他进行羞辱。周勃陷入窘境,只好拿出千金贿赂狱吏。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狱吏便在书牍背后写字暗示:“可请公主作证。”狱吏所指的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嫁给周勃的长子周胜之为妻。

周勃这才开窍,想起来自己还跟皇室有点儿关系在。于是,他把近些年得到的赏赐全部赠给汉文帝的舅舅薄昭,通过他找到了薄太后。

周勃是扳倒吕氏,扶持汉文帝上位的功臣,又和皇室是亲家,被文帝尊称为“长者”。薄太后得知他蒙冤下狱,登时大怒。

那日汉文帝临朝,薄太后抄起头巾就朝他扔去,骂道:“绛侯当年兵权在手时都没谋反,现在年老了,身居小县城中,反倒能谋反吗!”

汉文帝赶紧赔罪,说已经查明真相,这就放周勃出狱,恢复其爵位。

▲西汉开国功臣周勃。【剧照】

周勃出狱后,连连苦笑:“我曾带领百万将士,却不知道狱吏如此尊贵啊。”

周勃不是特例,文景之际,开国功臣集团出身的官僚频频落马。

史载,这一时期,朝中高干子弟大都骄奢淫逸,所谓“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

除了因贪污腐败和政治风波而身败名裂的,还有的功臣因子孙早夭而无人继承爵位。到汉武帝时期,朝中显贵大都不是出自开国功臣集团。

周亚夫出自汉初布衣将相世家,怎么着也是个“红二代”,自然不愿家族就此沉沦。

如前文所述,在皇后兄长封侯和匈奴降臣封侯两件事上,周亚夫都站在汉景帝的对立面,据理力争。并非因为他无偏无党,而是他作为开国功臣集团的最后荣光,对朝中新贵的倔强和抗争。

▲汉初至武帝时期,开国功臣及其后裔在中央及地方高官中所占比率(%)。

7

周亚夫的政治生涯和其父何其相似,在一次政治危机中力挽狂澜,随后在官场扶摇直上,最终又无端蒙冤。

而且,汉景帝没打算就这么放过周亚夫。罢相之后,有一回周亚夫受邀入宫,参加汉景帝的饭局。

周亚夫入座后,定睛一看,这桌上摆着的是一整块肉。美味佳肴在眼前,旁边却没任何餐具。

周亚夫毕竟是曾经封侯拜相的离休老干部,见汉景帝这般请客,当场就不乐意了,命令掌管宴席的尚席取筷子来。

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笑说:“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吗?”

周亚夫心中愤恨,敢怒不敢言,只好脱冠跪下谢罪。景帝让他起来,他二话没说,大步流星往外走,一副铮铮铁骨,傲然挺立。

汉景帝看着昔日功臣远去的背影,喃喃道:“看他那闷闷不乐的样子,如此桀骜不驯之人,怎能辅佐年少之主呢?”那时,太子刘彻年纪尚幼。汉景帝担心,自己若有一朝撒手人寰,周亚夫必定是个祸害。

从那天起,周亚夫的结局便已注定,汉景帝很快找机会对他举起屠刀。

周亚夫被迫退休后,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不好。他儿子买了五百副盔甲盾牌,预先准备,作为陪葬的明器。

可是,周家公子也是一纨绔子弟,对雇工极为苛刻,甚至还拖欠工资。雇工们便把周家私自购买甲盾的事情告知朝廷。当时,私藏兵器是重罪。

汉景帝马上命人抓拿周亚夫前来审问。周亚夫声称对此事毫不知情,悲愤之下,他本要自刎,却被夫人阻拦,于是先被逮捕下狱。

汉景帝的意思已然十分明白,廷尉知道该如何处置,他便责问周亚夫:“君侯这是要谋反吗?”

周亚夫愤怒地辩解:“这不过是儿子给我买的葬器,怎么说是谋反?”

随后,廷尉用一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作周亚夫的催命咒:“君侯纵使不在阳间谋反,死后恐怕也会在黄泉之下造反吧。”

周亚夫深知,汉景帝是不给自己留一条生路了。万念俱灰的周亚夫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半生戎马的周亚夫,终不知朝堂之上暗箭难防。【剧照】

所谓的绝食自尽,不过是一场变相的政治谋杀,一个“欲反地下”的莫须有罪名,足见朝堂的人情薄凉和帝王的冷酷无情。

周亚夫的崛起,是汉初高干子弟的最后一搏。在他之后,汉初功臣集团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迅速走向没落。

不是所有功臣家庭,都能挺过一次次政治危机,笑傲朝堂,更多的是,随风消逝。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总在不断上演,当权者们心里自然清楚,谁是对他有用的良禽走狗。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

谭浩:《周亚夫与汉初功臣集团的没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最爱历史


作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头号功臣,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元勋、丞相周勃的次子,以父荫入仕,起初担任河内郡守,封条侯,因娴习军事、治军严整著称,并受到汉文帝的器重。“七国之乱”爆发后,周亚夫被汉景帝进拜为太尉,仅用了3个月时间便平定叛乱,堪称再造国家的大功臣。两年后,丞相陶青因病辞职,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由此达到仕途的顶点,时在景帝五年(前152年)。



丞相作为百官之首,上辅天子、下统群臣,重在调和各种矛盾,而非激化它们,更不能把自己置身于同皇帝相对抗的地位。然而周亚夫不懂为相之道,执政期间虽然以勤勉廉洁、直言敢谏著称,但做事直来直去,还超级喜欢较真,凡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绝对会坚持到底。正因如此,周亚夫跟景帝在很多事情上产生尖锐矛盾,最终被罢免相位,时在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


景帝虽然罢免了周亚夫,但内心还是很欣赏他的骨鲠正直,认为他是一个值得托付大事之人。随着景帝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选择谁来辅佐年幼的太子刘彻登基、治国,渐渐地便成为困扰他心头的难题。经过再三斟酌,景帝把希望寄托在周亚夫身上,想再度起用他做丞相,然而考虑到他的“臭脾气”,又不禁犹豫起来。为了考察周亚夫是否值得相信,汉景帝决定对他进行一场特殊的考察。



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就在周亚夫罢相4年后,景帝命人召他进宫赴宴。等到周亚夫入宫后,景帝并没有摆出各类菜肴,只是命人赐给他一大块熟肉,但既不给他切成小块,又不给他筷子食用。如果周亚夫聪明一点的话,就应该向皇帝谢恩,然后用手抓起熟肉吃完。但周亚夫并没有如此,而是气呼呼地向内侍讨要筷子,然后叉起肉块来慢慢地咬着吃。


景帝虽然察觉周亚夫脸色很难看,但还是想继续试探一下他的忍耐力,便故意笑着问道:“条侯面带不悦,难道是对朕的安排有所不满吗?”周亚夫虽然心中作如是想,但嘴里面却不敢这样说,在听完皇帝的发问后,极不情愿地伏地谢罪,口中连称“不敢”。景帝不想把场面搞得很僵,便说了声“起”,并示意周亚夫把肉吃完。



没想到周亚夫此时已是怒火中烧,刚等到皇帝说完“起”字,便腾身站起,不等景帝把话说完,便转身大踏步地走出宫殿,大失作为臣子的礼仪(按照朝仪,大臣退出宫殿时,应面朝着皇帝,俯身小步快走,倒退着离开)。汉景帝见周亚夫如此失礼,心中很不爽,于是对着侍从叹息道:“条侯傲慢无礼,怎么能辅佐少主呢?看来此人留不得!”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见《史记·卷五十七》。



景帝既然对周亚夫大起杀心,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命人搜罗他的罪状,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好在周亚夫父子行事不谨,很快便被朝廷抓住把柄。原来,周亚夫的儿子周阳见父亲老迈多病,便偷偷买了五百副甲盾(当时属于违禁品,不允许臣民私自买卖),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使用。不久,周阳因恶意拖欠佣工的工钱,被后者揭发私买甲盾的事情,有“谋反”的嫌疑。


景帝虽然相信周亚夫的为人,但还是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并将周亚夫逮捕入狱,授意廷尉严加拷问。廷尉秉承皇帝的旨意,便不断地威逼周亚夫招供,一定要让他承认自己的确想“谋反”。周亚夫受不了廷尉的讥讽、侮辱,于是进行绝食抗议,五天后竟吐血身亡。作为一代名将、名相,周亚夫因为性格原因遭到汉景帝的猜忌,最终落得绝食自杀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心寒。



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首先,汉景帝的“明君”之誉是相对来说的,事实上,此人做的糊涂事不少。

比如,他草率削藩,就非常不明智。

他先前听了晁错的分析,感到七国势力已呈尾大不掉之势,很着急,便急吼吼地要挥刀斩乱麻,哪知步子迈得过大,扯蛋了——吴王刘濞与胶西王刘印以“清君侧”为名,大举起兵,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先后响应,一齐西进,是为“七国之乱”,。

长安的汉景帝吓得面无人色,毫无人君之范,一迭声找晁错来商议对策,他自己从屋子里走出来,抬腿迈门槛时,一时间竟不知先抬哪条腿好,可知仓皇失措到了极点。

晁错认为,七国叛兵不过都是乌合之众,他们一来信心不足,二来承受着忤逆的重大心理压力,只要天子御驾亲征,必然一哄而散。所以,一个劲地劝景帝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可不就是送死吗?

汉景帝的表现,和历史上最鼻涕的两宋皇帝差不多,连连打摆子——实际上,两宋鼻涕虫之一的宋真宗,在辽兵犯澶州时,还是在寇准的鼓励下勇敢地亲征了一把;而另一鼻涕虫宋高宗,在伪齐兵侵两淮时,也曾到越州遥遥呐喊了一番。

汉景帝连这两位鼻涕虫都比不了,胆小如芥子,回头听信了袁盎的馋言,杀了晁错。

汉景帝天真地以为,杀了晁错,吴王刘濞等人的“清君侧”口号落空,师出无名,自然散去。

这种智商,不像是政治人物应有的。

造反,从来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

要清除造反,靠的还是军事。

名将周亚夫不是政治人物,是纯军事人物,军事手段玩得很溜,一举平定了“七国之乱”,牛气冲天。

不过,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得罪了一个人——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

当年,汉文帝分割了齐、代、淮南三国,为日后削藩做准备,走了一着妙棋,即合并广梁国之地,将刘武封为梁王,以控制中原,拱卫中央。

七国之兵东来,一门心思想着先破梁国再鼓而西进。周亚夫就抓住了这一点,卖梁国而绕后断敌粮道。

补充一下,周亚夫这么做,是得到了汉景帝点头同意的。

汉景帝怕死,当时总觉得能保住自己就阿弥陀佛了,哪管什么梁王、栋王?举双手赞成周亚夫的部署,将周亚夫从车骑将军破格拔为太尉,出任平叛总指挥,领三十六将,全盘调度汉军主力迎战吴楚联军。

但是,七国兵败覆灭,危险过去,汉景帝很快忘掉自己的窘迫相,又开始神气活现起来。

那梁王是太后最为宠爱的儿子,对周亚夫的见死不救耿耿于怀,每次入朝,都会在太后、汉景帝面前大说特说周亚夫的坏话。

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

梁王刘武嚼舌根子的次数一多,周亚夫在太后、汉景帝心中的坏形象就慢慢地树立起来了。

前面说了,周亚夫是个军事人物,不是政治人物,对此一无所知,丝毫没有觉察即将到来的危险,而又因建了平乱大功,被升为丞相,掺和到许多政治事件中去:比如汉景帝喜欢小儿子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大帝),要废太子刘荣,周亚夫劝谏景帝不要搞事;又比如梁王刘武推举王皇后的弟弟王信,要汉景帝封王信为侯;周亚夫搬出了刘邦与群臣所订的“白马之盟”,劝谏汉景帝;匈奴王徐卢等五人来归,汉景帝想封他们为侯,周亚夫同样跳出来反对……

汉景帝越来越厌烦周亚夫,虽然不说什么,但冷暴力对待。

周亚夫顶天立夫一大好男儿,受不了这种鸟气,托病辞职。

如果故事就此结局,这对君臣倒也善始始终。

但这汉景帝在四年之后,不知脑子里哪根弦被拨动了,突然想起了这位曾经力扭危局的老臣,要在宫苑之中召见他,赐他用餐。

用餐就用餐呗。

汉景帝又恶作剧地想试探周亚夫的刚烈性子是不是改了,故意命人在他的面前不设放筷子。

周亚夫一开始以为是管事的人狗眼看人低,不尊重已经退休臣子,呼喝着要筷子。

汉景帝却皮笑肉不笑地对他说:“有酒有肉,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周亚夫这才明白是汉景帝存心戏耍弄自己。

周亚夫如果是纪晓岚、和坤这类宠臣、弄臣,开得起玩笑,受得起皇帝的污辱,自然没事。

但周亚夫不是。

汉景帝如果是汉高祖刘邦那一类粗豪汉子,经常与韩信、郦食其、陈平等人粗话连篇,那么,偶尔的恶作剧也无关大雅,但汉景帝不是。

周亚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盛怒之下,“霍”地站起来,将头上的帽子摘下,往地上一扔,气呼呼地离席回家。

这下就把汉景帝闹了灰头土脸。

汉景帝盯着周亚夫的背影,恨恨地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后来就发生了有人告发周亚夫儿子私藏甲盾、周亚夫悲愤下狱的事。

不用说,“私藏甲盾”,根本就是别有用心的诬陷。

遭到诬陷的周亚夫冤枉无处诉,怒极。

另外,神算许负早年曾为周亚夫算过一卦,说他最终会饿死。

周亚夫于是就按照许负的预言,绝食,饿死自己,以示抗议。

过了五天,吐血而死。

周亚夫刚烈至此,宁死不失大英雄本色,千载之下,勃勃有生气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