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柳营外,周亚夫拦住汉文帝后,下场如何?

纸菊花


拦住文帝升官。后来平定七国之乱,升丞相,违逆景帝,被杀。

周亚夫有军功二代的身世,又有才能才能受到重用。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周勃是沛人(今江苏沛县),刘邦的同乡。本来从事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也给办丧事的人家吹箫。秦末和刘邦起事,汉朝建立,因军功封为绛侯(绛,县名,治所在今山西侯马市),官至太尉(最高军政),名义上掌管天下兵马,后来吕后专权,周勃的权力被架空。

吕后去世,周勃诛杀吕氏宗族、推戴汉文帝上位有功,官至丞相,死后谥号为武侯。儿子周亚夫当然是军功二代了,但周亚夫并不是法定继承人(嗣子),继承人是周胜之,并且取了汉文帝的女儿为妻,所以周勃还是汉文帝的亲家。但是周胜之和公主感情不好,又杀人犯法,封国爵位被没收。一年后,汉文帝封周亚夫为条侯(条,县名,今河北景县),作为绛侯周勃的法定继承人,因为他贤能。他在封侯以前官至河内郡守,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地方一级行政机构。郡守相当于现在的省一把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国除。绝一岁,文帝乃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史记》在周亚夫传记开头就插了一段传奇,当周亚夫还没有为河内太守时,著名相士许负给周亚夫看相,说:“您会在三年后封侯。封侯八年当丞相,手持国柄,身份尊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最后饿死。”周亚夫不敢置信并笑着说:“我的兄长已继承父亲的爵位,如果他死了,有他儿子接替。我怎么会封侯呢?既然你说会,又怎会饿死呢?请明示。”许负指着周亚夫的口说:“你的法令纹入口,这是饿死的征兆。”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曰:“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周亚夫军(驻扎屯兵)细柳在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边境,于是汉文帝命令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刘礼为将军驻扎在霸上(今西安市东),祝兹侯(祝兹,今山东胶州市西南)徐厉为将军驻扎在棘门(今咸阳市东北),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然后汉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去了前两个军营,军官们跪拜迎接,都是马屁精。

随后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只见官兵们身披铠甲,手持利刃,军容整洁,戒备森严。文帝的先驱到了军营前,通报皇帝的队伍来慰劳官兵了,请开门迎接。而军营官回答:“军中只有将军令,没有皇帝令。

”皇帝的车架到来也不让进。于是皇帝只好派使者持符节、诏书通知周亚夫,于是才放行。但是军营官说:“军规,营内不许策马奔驰。”皇帝的车队只好缓慢而行。周亚夫手持兵器,见到皇帝只作揖、行军礼,说:“身披甲胄之人不行跪拜礼,只能以军礼觐见皇上。”皇帝为之动容,把手放在车前横木上并俯身回礼,说:“皇帝向将军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礼成而去。出了军门,群臣惊诧。文帝感叹道:“这才是真将军啊!霸上、棘门的军队如同儿戏,如果敌人偷袭,将领一定被俘。但没人能偷袭周亚夫。”感慨赞许了很久。一个多月之后,匈奴入边的危机解除,皇帝撤除三处屯兵。拜封周亚夫为中尉。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中尉位列九卿,皇帝下面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下面是九卿。中尉是非常重要的职位,掌管京城的治安、巡查缉捕,显然受到汉文帝信任。文帝驾崩时告诫太子(之后的景帝)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周亚夫能当将领重任。”文帝一死,就拜封他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汉文帝元年初设,掌征伐,在汉代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猪猪大师


细柳营,汉家屯兵之所。

周亚夫与汉文帝,倾情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先来介绍出场人物:

男主角——周亚夫(将门虎子,霸气侧漏)

男二号——汉文帝(一代明君,知人善任)

男配角——徐厉、刘礼

群演:士兵、皇帝专车司机……

PS:本剧是男人戏,没有女主女配女N

——————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后元六年)的冬天,军臣单于率领六万匈奴骑兵南下,攻打汉朝。

匈奴大军分为两路,一路入侵上郡,一路入侵云中郡。\r

  汉朝快速反应,为挡住入侵上郡的三万匈奴骑兵,汉文帝任命将军张武屯兵北地(甘肃庆阳)。

为阻挡杀入云中郡的三万匈奴骑兵,汉文帝任命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驻军飞狐关(河北涞源县北);苏意为将军,驻军句注山(山西代县西)。\r

为守卫首都长安,沿渭水部署三路军队:

河内郡守周亚夫驻军长安城西北的细柳原;祝兹候徐厉驻军长安城北的棘门;宗正刘礼驻军灞上。  \r

  汉朝所有能调动的机动部队都被派出去了!

(以上为故事背景。)\r

  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来到军营,慰问保卫长安城的三路大军。\r

  就在这次下基层的检查中,汉文帝发现了一位难得的将才——周亚夫。\r

  皇帝的行程安排是这样的,沿着渭水,从东往西,先到灞上,再到棘门,最后到细柳营。\r

  皇帝一行先来到灞上和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哨兵主动放行。\r

  两处的主将刘礼和徐厉,直到皇帝进了大营才收到消息,慌慌张张跑出来迎接。士兵们见到皇帝来了,闹哄哄出来围观,像过节一样热闹。

汉文帝离开的时候,主将带着全体将士列队欢送,把皇帝送到营寨门口。\r

  皇帝的慰问团来到细柳营,情形截然不同。

前边开道的仪仗队吃了闭门羹,被拦在军门之外。

仪仗队喊话:“皇帝驾临!”\r

  守门都尉回答道:“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r

  等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着皇帝的符节进去通报,主将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军营的大门。\r

  汉文帝一行刚进入军门,守门士兵跑上前,严肃告知皇帝的马车车夫:“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r

  车夫只好勒紧缰绳,不敢让马跑得太快。\r

  到了中军大帐,周亚夫一身戎装,站在门外迎接,见到皇帝,他拱手行礼,朗声说道:“我军务在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拜见陛下。”

汉文帝听了,非常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他俯下身,扶着车前的横梁,也向将士们行军礼。

整座大营静悄悄的,官兵们各司其职,没有因为皇帝驾临显得与平时不同。\r

  慰问结束的返程路上,汉文帝向随行人员感叹道:

“这才叫带兵!对照比较,灞上和棘门的军队管理如同儿戏。如果敌人来偷袭,怎么能打得赢!周亚夫的军队,敌人连偷袭的机会都没有!”\r

  汉文帝相信自己为国家发现了一名良将。匈奴大军退走后,汉文帝提拔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长安城的警卫工作。

得到领导赏识的周亚夫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r

  周亚夫,真正的将门虎子,前丞相周勃最优秀的儿子。老一辈将星陨落,新一辈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本人的书《汉兴六十年》里有写这段故事。




余明讲历史


周亚夫在细柳驻兵,文帝来视察,士兵只听将领,周亚夫面君披甲不拜,表情严肃,如果是别的皇帝,肯定要拿周亚夫开刀了,但汉文帝刘恒不同,刘恒出身微庶,历经动乱,很小的时候就被派到代地边疆为王,后也在代地领兵打过匈奴,并非军事菜鸟,所以此时此刻,他才认识到什么叫做真正的能打仗的军队。所以他在细柳营中小心翼翼的谨守军礼,不敢哪怕有丝毫的随意,唯恐被周亚夫及其手下将士耻笑,直到视察完毕,这才长长松了一口气,率皇家车队离开细柳营。周亚夫也不相送,一俟文帝退出,仍然闭住营门,将士们各回岗位,军容整肃如前。

等到出了细柳营数十里外,随来郎卫们仍然心旌摇荡,久久不能回复;还有些人愤愤不平,直骂周亚夫这家伙没人性欠管教!反而刘恒却一脸喜悦的赞道:“嗟乎,此真将军矣!若我汉军皆为细柳铁军,匈奴何敢犯耶!”

赞叹之余,刘恒他也终于安心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大汉帝国的廉颇李牧。现在,他终于找到了,周亚夫,不愧是将门虎子,继周勃之后,大汉刘氏江山,终于又有了中流砥柱,区区匈奴,何足惧哉!此后一连几个月,刘恒都在回味这次惊心之旅,对周亚夫赏识不已,不久便下诏,晋升周亚夫为中尉,统率京师卫戍部队,防护京师长安重地。

解释一下,汉承秦制,其军事武装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中央军,一为地方军。作为保卫皇权与首都安全之中央军,其武器之精锐,装备之精良,士兵素质与待遇之优,统兵将领之位高权重,都远超地方军队。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为了让中央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与驾驭地方军队,从而维护中央集权。

而中央军又主要分为三支:一是宫中殿内的警卫,即皇帝的贴身警卫,负责皇帝安全,统归郎中令管辖;二是宫内殿外的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城及朝会的安全保卫工作,由于未央宫处于长安城的南面,故这支军队又称“南军”;三是京内城中的卫兵,由中尉统领,主要负责长安都城的巡逻、戒严、治安及防务工作,由于其屯兵驻守长安城内北面,故又称“北军”。

此外,中尉还是皇帝出巡的前导,常率兵随驾护卫,仪仗威容甚壮。所以东汉光武帝刘秀未当皇帝时说:“做官当做执金吾。”所谓“执金吾”,就是中尉在汉武帝时更名后的别称。

周亚夫治军威重,铁面无私,由他来做统帅北军、保卫都城,皇帝再放心不过了。

鉴于中央军地位之超然,郎中令与卫尉均属九卿,位高权重,而中尉虽为外官,不在九卿之列,但亦与九卿月俸与品级相同,都是“秩中(意满)二千石”,可相当于“部级干部”;比周亚夫原先担任的“副部级干部”河内郡守之“秩二千石”,足足高了一整个档次。

总之,周亚夫以其赫赫军威给汉文帝好好上了一课,不但没有因此而得罪皇帝,反而因此升官发财,平步青云——这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谨吗?我记得高中课本在讲解此文时,好像也是这么说的。

不过,依小生看,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这其中还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在内。

原来,汉兴以后,武帝之前,高吕文景四代,都擅长黄老之术。而所谓黄老之术,主要就是研究黄帝与老子的学问,尤其是老子的思想。而所谓老子思想正是道家与法家的发源,其中道家的精髓就是无为,法家的精髓就是权术以及刑名学。而所谓权术之精髓,就是制衡各派势力,保证皇权独大。简单来讲就是拉一帮人,打另一帮人,哪边对皇权威胁大就打哪一边,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只有利用二字。

所以,在刘恒执政期间,功臣集团的势力日渐下降,文法吏阶层日渐兴起,他们当上三公九卿的比例从以前的零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三,这就极大地加强了专制皇权。

分析到这里,刘恒重用周亚夫的背后原因,已经呼之欲出。

原因很简单,时势异矣,至文帝朝晚期,随着周勃、灌婴、张相如等人的相继去世,汉初功臣集团只剩下张苍、申屠嘉等几个老的快死的老家伙,对皇权之威胁已不复存在,所以刘恒决定再次启用他们,提拔几个功臣子弟,如周亚夫、刘舍、陶青等人,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去对付一帮更加令人头疼的家伙。

这帮家伙就是一直困扰着汉朝发展的两大毒瘤:匈奴人的外患和诸侯王的内忧。

外患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但诸侯王的内忧更加令人头疼,关键是这些诸侯王要么是功勋卓著拥兵自重,要么是野心勃勃不甘寂寞,一个个都是火药桶子,稍稍处理不好,就得把大汉帝国炸上天去。

刘邦在位期间的主要成绩之一,就是在吕后的帮助下除去了尾大不掉的异姓诸侯王,既没养虎遗患,又没为虎所伤,虽然不可避免的在历史留下了一些恶名,但总算为后世刘氏子孙拔去了一根大刺。

然而异姓王没了,还有同姓王。本来同姓王是汉室江山的一大屏藩,如果没有他们,诸吕之乱也不会那么容易被平定。但问题是在汉文帝晚期至汉景帝时期,同姓王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已渐疏远,且其势力与野心也逐渐膨胀,导致其对帝国与皇权之威胁亦逐渐变大,刘恒在晚年开始痛苦了。

首先,依汉初的政治体系,地方上郡县制与诸侯国并行,其地方军制也是并行的。郡县之地方军由郡尉统领,并直接受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太尉节制;但诸侯国却能自行组建“郡国兵”,其军事指挥官“中尉”一般也由王国自置。汉初全国共有五十四郡、一千三百多万人口,其中却有三十九郡、八百五十万人口属于诸侯王的封地,而皇帝直辖不过十五郡、五百万人口而已。故诸侯王的军力完全可与帝国正规军分庭抗礼。

其次,汉初诸侯国内自有小朝廷,除丞相和太傅由中央任免外,其下官吏,诸侯王尽可自行设置,这客观上形成了诸侯国内独立的政治集团。其中便不免有些颇具才智的政治投机者心怀不轨,煽风点火,替主子出谋划策争权夺利,唯恐天下不乱,朝廷对他们鞭长莫及。

第三,我们知道,汉朝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是可以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采挖矿产的,但这还不打紧,关键是刘恒在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颁布的“除盗铸钱令”,一下子把诸侯王们养的更肥了,肥的流油冒泡,非常之可怕。

我们前面提过,汉初因长期战乱影响,国家物资匮乏,人民生活窘迫。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铜产和财力来铸钱,因此不得不去铸造又小又薄的钱,有多薄,薄的跟榆荚一般,故称为“荚钱”,远不如秦朝时候的“半两钱”(重十二铢,直径一寸二分)来的分量足质量好,但刘邦没有办法,汉朝初立,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政府捉襟见肘,最后只得强制收回天下的半两钱,重铸成又小又薄的荚钱,以渡过这段困难时期。


其实汉朝地大物博,本没有必要搞得这么狼狈,只可惜汉朝最大的豫章(今江西南昌)铜矿,刚开始在淮南王英布手里,后来又被刘邦封给了侄子吴王刘濞(刘邦兄刘仲之子),这两位可都不是好说话的主儿,他们不肯拿出来支援国家建设,皇帝也拿他们没辙。

而到了刘恒执政的时候,货币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因此时已渡过了刘邦的困难时期,经济情况有所好转,民间商人开始活跃,于是出现一大批不法商贩开始私自滥造荚钱,以谋取暴利,而导致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差(在铜中掺铅、铁等其他金属偷工减料),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政府虽以严刑峻法大力打击,但奸商们在暴利的诱惑下常常铤而走险,导致私铸钱屡禁不止。

既然屡禁不止,不如放开监管?刘恒于是在前元五年四月下令允许民间私铸钱,但要求铸钱者不得再铸荚钱,而一律改铸四铢钱,却仍在钱币上标明“半两”面额。

四铢钱自然是四铢重,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因而四铢钱仍只有秦时半两钱的三分之一重,但毕竟比荚钱重了不少,这样货币的质量就有了统一的相对较高的标准,可使其不再继续贬值,从而维护其购买力,最终起到抑制物价过快增长、以及稳定货币市场的作用。

然而,文帝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奸商的粗制滥造,却又导致了官商与诸侯的垄断。作为掌握大片土地与矿产资源的诸侯王,他们可发大了。尤其坐拥豫章大铜矿与广阔东海资源的吴王刘濞,他采铜而铸钱,又煮海以为盐,得致富甲天下,而渐有东帝之志。

综上所述,诸侯王们有兵有粮有钱有人才,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只要给他们一个理由,他们就能翻天覆地,翻云覆雨,搞得天下乱七八糟。当此时,汉王朝内忧外患,不重用功臣二代中的佼佼者周亚夫,又能怎么办呢?


千古名将英雄梦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周亚夫在细柳驻兵,文帝来视察,士兵只听将领,周亚夫面君披甲不拜,表情严肃。这在汉文帝眼里就是忠于职守,治军严谨。但是在汉景帝眼里就是目无君上,把持兵权。

文帝能识人,用人,更能容人,景帝就差远了。

景帝继位后爆发七国之乱,周亚夫率兵三个月平叛。受到汉景帝重用并且很快升任丞相。

但是汉景帝不能容人,周亚夫又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喜欢给领导甩脸子,所以二人很快就闹起了矛盾。

景帝打算废太子刘荣,周亚夫坚决反对。景帝就开始疏远他了,后来景帝打算封赏归顺汉朝的五位匈奴将军,周亚夫又反对,还和景帝争辩,景帝坚持己见封五人为侯,周亚夫就辞职不干了。

后来景帝在宴会上试探周亚夫,没想到周亚夫直接起身走了,一点面子都不给汉景帝。


咱们不好说谁是谁非,周亚夫从军多年,刚正不阿,为人认真严谨,一是一,二是二,这点很好。但是汉景帝是皇帝,是九五至尊,更是你的顶头上司,咱们现在都讲究求同存异,有意见可以,但是老动不动就折人家面子这谁也受不了。景帝也是不能容人,看不惯周亚夫你就把他调回军队,让他安心带兵。把人家杀了,万一再有七国之乱你找谁平叛?

后来周亚夫之子为周亚夫置办五百甲胄做陪葬用,这东西在汉朝是禁品,朝廷把周亚夫抓起来询问此时。周亚夫说自己没想造反,那五百甲胄是儿子买来给我陪葬用的,结果审案的廷尉说就算你活的时候不反,也是准备到地下造反。周亚夫受不了屈辱,在狱中自杀。


守仁读仁


文帝时期,匈奴经常犯边,文帝就以刘礼为将军,驻扎在霸上,以及祝兹侯徐历驻扎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以防备匈奴。有一次,文帝亲自去犒劳军队,到霸上刘礼和棘门徐历的部队都能直接进去,而且将军们都下马迎接。到了周亚夫那里军营警备的很严,文帝的先头报信的到了以后进不去,就站在军营门口喊话:“皇上马上就要到了,快准备接驾!”看门的都尉回话:“将军说了,军队里只有将军的命令,没有天子的号令。都得听将军的!”双方僵持的时候,文帝的车驾也到了,还是进不去!没办法,也不能皇帝一行人站在门口干杵着啊。没办法,文帝只好派使者持信物通报,这才进了周亚夫的军营。刚开始文帝一行是驾车进去的,可能马速度有点快。刚进去就被拦了下来,说“将军说了,军营有军营的规矩,陛下您的马超速了!”于是文帝只好勒紧马缰,慢慢的过去。到了周亚夫的大营,周亚夫说:“穿了铠甲的军士不拜,给皇上您行军礼!”等犒劳军队回去的路上,文帝说,这才是真的将领啊,霸上,棘门就跟小孩过家家一样,儿戏!三个月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文帝死的时候,跟景帝说遇到急事,可以让周亚夫领兵。升周亚夫为车骑将军。景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命周亚夫平叛。三个月就平定了。后面的事情就是很多跟景帝的政治问题了,后来当了丞相,景帝要废太子刘荣,周亚夫拼死进谏不同意。后来景帝就开始疏远他了,还有就是平定六国之乱的时候,梁国当时顶着吴国的正面进攻,扛不住的时候,让周亚夫救援,周亚夫按兵不动。避其锋芒。所以梁孝王跟周亚夫有过节了。经常跟窦太后说周亚夫坏话。后来景帝跟要不要封皇后的哥哥为侯,又意见不同,而且说的景帝哑口无言!最后匈奴有人投降汉朝,景帝准备给投降的几个人封侯,周亚夫又不同意,这次景帝彻底对他失去了耐心。罢免了周亚夫丞相!没多久,景帝在宫内请周亚夫吃饭,端上来的是一块没切的肉筷子都没有。亚夫心里不舒服,索要筷子。景帝笑着说:“这些还不能满足您吗?”周亚夫一听不对劲,赶紧免冠叩拜,景帝也站起来了准备走,周亚夫赶紧退出了殿外,景帝目送他说:“遇到一点事情心里就不舒服,怎么能老实的做我儿子的臣子呢?”这时候,景帝已经起了杀心了。没多长时间,周亚夫的儿子给周亚夫买陪葬的一些东西,但是不给搬运人工钱,然后搬运的人举报说周亚夫的儿子买盔甲兵器准备造反,这事情就大了,一直牵连到周亚夫,周亚夫被关进了监狱,审问的人就来了:“您要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的陪葬品,怎么说是造反呢?”廷尉说:“您就是不在地上反,是准备死后在地下造反吧!”周亚夫本来性子刚烈,接受不了了,绝食,最后呕血而死!



织席贩履者


汉文帝视察细柳营时,被军营守卫挡驾,且说:“军中只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

当周亚夫见到汉文帝时,不行跪拜之礼,只以军礼相见。汉文帝视察部队,发现周亚夫治军严整,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心中十分欣慰。

汉文帝是历史上难得的仁德宽厚之君,也是我最喜欢的帝王之一。以汉文帝的胸怀,绝对是把周亚夫当年轻储备干部重点培养的,希望他成为未来的国之栋梁,周亚夫后来确实也不负圣望。

汉文帝也很清楚,大汉帝国的真正危机,那就是各地诸王做大,已然成为尾大不掉的割据势力,严重影响中央政府的统治。所以临终时,特地交代儿子汉景帝:“国家有事,可重用周亚夫。”

景帝时期,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挽救大汉帝国于危难之中。一时之间,周亚夫威望甚高,和他父亲周勃一样,出将入相,尊荣非常。

可是他的脾气却始终未变。耿直,一根筋,有棱有角,宁折不弯。以至于和汉景帝经常发生政见冲突,而景帝又没有他父亲汉文帝的胸怀,自然容不下周亚夫了。加上景帝晚年为了给儿子汉武帝刘彻扫平障碍,认为“周亚夫非少主之臣”,故以周亚夫儿子私买兵器为父亲修墓、犯了僭越之礼为名,将周亚夫下大狱。周亚夫郁闷之下,在狱中绝食而死。


五千年中华


周亚夫这一拦给自己拦出了辉煌前程,也让自己走进了汉文帝的视野。要知道像周亚夫这样的开国功臣后代,汉朝有很多,汉文帝也不缺这样一位将领。但匈奴的侵犯,边境的告急让周亚夫脱颖而出。



为将者,保家卫国也。在周亚夫的印象里将军就应该这样做,所以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并且还严令士兵也这样要求自己。


匈奴侵犯,边境告急,汉文帝作为一国之君要做出表率去安慰将士,谁知在犒劳途中对比出现了,前两路军看见皇帝来了也不通报,直接放行,到周亚夫这里了,士兵不放行,还说出了一句经典名言: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汉文帝一对比立马觉得周亚夫表现不错,从此周亚夫进入汉文帝的视野之中。奈何当时汉文帝已经年迈,临终之前他对汉景帝说了一句周亚夫是个可以依靠的将领。后来汉文帝的预言成为现实,七国之乱全靠周亚夫平定。


一次突如其来的细柳阅兵成就了周亚夫,不过他的人生结局并不完美,有为将者的正直,缺少了官场应有的圆滑,结果被汉景帝抛弃。周亚夫气不过,绝食自杀。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细柳阅兵讲述的是汉文帝到首都长安外围的细柳营劳军,却被细柳营的驻防司令周亚夫的军令挡在了辕门之外。军队只知周亚夫的军令最大,皇帝要进军营也必须经过通报,周亚夫同意后才能徐徐进场。周亚夫以“有甲胄在身”也没有向汉文帝跪拜,只行军礼。这与其他将军形成强烈的对比,深深震撼了爱才的汉文帝,不仅没有加罪反而给周亚夫升了官。



汉文帝的“干娘”鸣雌侯许负(大汉第一奇女子)当时就对周亚夫看过了面相: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周亚夫说我既然都贵为人臣无二了,怎么还可能饿死?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汉文帝临终时嘱咐景帝:以后有难事就找周亚夫,他是值得信任的。没多久周亚夫就被封做车骑将军。随后爆发的“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之职平叛有功,又做上了丞相,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臣无二”的效果。



可惜始终与汉景帝搞不好关系,遭到排挤。最终被诬陷下狱,因蒙羞绝食而死,悲哉。


小刘解读


周亚夫是西汉时文帝,景帝时期重要的将领。特别是在景帝时期,他统帅汉军击败了“七国之乱”,挽救了汉朝社稷,一时间周亚夫成为了景帝时期的名将。

周亚夫的细柳营是当时朝廷的精锐,周亚夫向来治军严谨,从文帝视察周亚夫的细柳营可以看出。当时,周亚夫打败了来范的匈奴,文帝知道后,特意来慰问他。文帝来到军营后,准备直接进去的,哪知被都尉给拦住了,还向文帝说明理由:军中只闻将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没有办法,只能派使者进去通报,不久周亚夫派人打开了军营的大门。又听闻“军中不得驰骋”,文帝没办法,只得步行。周亚夫带领一群武将在帐门前迎接到了文帝,以军礼作为迎接文帝的礼仪,还说到:介胄之士不拜。都不用下跪了,用军礼代替了。

文帝如此尊重将领的一切,所有的都来源于冯唐的一番劝说,其主要意思是要想得到像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你必须给将领们一定的自由,不能事事掣肘。至此,文帝很少过问军中事,都交由将军们管理。

文帝从军营中回来后,很满意,还对后来的景帝说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到景帝时期,周亚夫得到了重用。

一场七国之乱,名将周亚夫脱颖而出。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发动的一场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名义反对削蕃的叛乱。晁错被杀后,战争并没有停止。周亚夫被命为太尉后,开始了平叛。结果,叛乱在三个月内被镇压下去了。

“七国之乱”给了周亚夫证明自己的机会,他挽救了汉朝社稷,此战使周亚夫一仗成名,成为了一代名将。

文帝没有因为参观细柳营被阻拦而惩罚他,反而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治军严谨。汉朝能成为一个强大的王朝离不开君主的圣明,知人善任。周亚夫也很争气,为汉以后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如歌


带兵打仗的人似乎很少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周亚夫属于将门虎子,过人的军事才能,后来能够成名,大概源于细柳营拦驾吧。

汉文帝晚年(就是细柳营拦驾之后)才发现周亚夫这号人物。自己已经没有机会重用,所以留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帝重用。去世前,文帝告诫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闲扯一句,《康熙王朝》中,晚年的康熙发现了张廷玉,并没有格外重用,而是留给了雍正启用。大概和文帝对周亚夫差不多吧!)

当然,周亚夫最后饿死,但,我想这个细柳营拦驾没有太多联系吧。细柳营拦驾的直接结果是受到文帝的赏识,这才是他后来有所作为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