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景帝为何执意要杀周亚夫?

李艳勤


周亚夫为汉景帝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功高盖主,然后汉景帝执意要杀周亚夫,这听起来似乎又是一起君臣相忌而晾出的惨祸啊!但实际上这是大谬,汉景帝确实后来对周亚夫非常不满,但是周亚夫并不是汉景帝所杀,而是绝食自尽的!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今天小祁给您讲讲汉景帝和周亚夫的那点事儿。

(平定七国之乱示意图)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次子,都说将门虎子,在治军统兵这方面确实遗传了周勃的才能。想当年吴楚七国之乱是来势汹汹,吓得汉景帝都把智囊晁错腰斩了希望来平息这场叛乱,但是却什么用也没有,七国之战反而更加。眼看着大汉江山就要易主了,危急存亡之际周亚夫出马了,结果仅仅花了三个月就把这场叛乱平定了,由此也可见周亚夫的军事才华是非常卓越的。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可以说汉景帝还是很器重周亚夫的。从政以后,周亚夫的性格缺陷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不懂察言观色,苏辙称其“及其为相,守正不阿。”汉景帝要干这个,他说不同意,汉景帝要干那个,他又说不同意。

汉景帝最初立的太子是刘荣,后来汉景帝以其母栗姬不大度为由要废了他,周亚夫表示反对,从这里开始君臣就不和了。现在想想还好汉景帝坚持将刘荣废了,要不然就没有后来的汉武帝了!
(周亚夫影视形象)

后来匈奴有五位将军归顺汉朝,汉景帝非常高兴,于是就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再次站出来表示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汉景帝听了这话那是非常的不高兴,直接否决周亚夫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就将那五个人封侯了。周亚夫一看汉景帝如此坚决,好吧,那我就辞职不干了,接着一封辞职信就交了上去。按照正常的套路,皇帝这个时候肯定是要挽留一下的,结果汉景帝偏偏就不,直接就批准了他的辞职,这气的周亚夫差点一口老血没吐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后,汉景帝就把周亚夫召进宫中设宴款待,想试探他的脾气到底改了没有,因此在宴会上故意没有在周亚夫的面前放筷子。周亚夫见没有筷子就非常不高兴,于是摆着个臭脸就去找管事的要筷子,这时汉景帝却笑着跟他说话了:“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一听这话是羞愧不已,于是就不乐意的向汉景帝跪下谢罪。但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他就立马站起来了,然后不等汉景帝再说话就直接走了。没错,他就这么走了,只剩下汉景帝一个人在风中凌乱。汉景帝是极为尴尬啊,无奈的叹息道:“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原来汉景帝本来打算让周勃辅佐太子的,但是遗憾的是他没有通过汉景帝的考验,因此失去了这次机会!


(汉景帝影视形象)

本来事情到这也就结束了,周亚夫虽然说和朝廷再没关系了,倒也不失在家做一个安乐公吧,就这样安度晚年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可是他的儿子却在这个时候跳出来作死。咋回事儿呢?原来他的儿子周阳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老爹周亚夫去世的时候发丧用。要知道这个东西在古代可是禁品,关键你买就买吧,周阳既压缩制作周期,又不想早点给钱,结果搞得佣工心里也是一肚子怨气,一气之下就告发他私自买卖违禁品,意图谋反。这个周阳真的不知道怎么想的,干这种事儿就不能低调点吗?也不知道脑子怎么想的。

反正这件事儿就捅到汉景帝那去了,谋反案那当然要查了,于是汉景帝就派了人去调查。调查的人就问周亚夫了,结果周亚夫就是不开口。这调查的人认为是周亚夫自视功高不肯应答呢,就报告到汉景帝那去了。汉景帝一听这人还这么倔呢,那就交给廷尉来审理吧。
(周亚夫影视形象)

这廷尉可是当时的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自然是不怕他周亚夫的。廷尉直接就开门见山的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廷尉讽刺他说:“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怕是也要到地下谋反吧!”周亚夫一听这话,你这啥意思啊?合着我不论是活着还是死了都要造反啊?这周亚夫本来就是气性大,受了此侮辱,那气是不打一处来,于是就绝食抗议。绝食五天后,一代名将吐血而亡。

说到这还给大家提一提周亚夫年轻时候的一个故事,当时他找一个很会看相的老妇人许负给他看相,这个老妇人还给薄姬看过相,说她会生天子。许负说周亚夫是富贵相,三年后可以封侯,然后再过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但是再过九年,他就会因为饥饿而死。当时他就有点想不明白,他既然都当了丞相,怎么还会饥饿而死,但是事实他真的最后就饿死在了狱中!

周亚夫虽然不是汉景帝杀的,但是和汉景帝也是脱不了关系。周亚夫的悲剧也告诉我们,和领导相处脾气还是小一点的好啊!


小祁说历史


汉景帝为何执意要杀周亚夫?只能说是因为周亚夫太过耿直,不懂帝王心思。

明君和将才



汉景帝励精图治,延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他和汉文帝的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周亚夫是汉初名将周勃的儿子。汉景帝时期,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在周亚夫的统帅之下,汉朝成功平定叛乱。后来周亚夫的仕途平步青云,担任丞相,可谓是出将入相的贤臣。

汉景帝和周亚夫,一个是明君,一个是将才,为何最终闹到水火不容?且听我来分析。

周亚夫的发迹

汉文帝年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为了加强京城的警戒,在长安城附近临时设立三处军营。



文帝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前往三处军营慰问。文帝来到前两处军营的时候,警卫都是直接放行,皇帝一行通行顺畅。

当文帝来到周亚夫的细柳军营时,情况截然不同。皇帝的车队需要遵守重重的军营规则才能最终通行。周亚夫最终见到文帝时,还说自己甲胄在身,只能以军礼相见,不便下跪。



文帝的随从对于周亚夫的“无礼”行为很惊讶,然而文帝却是相反的想法,前两处军营的军纪简直是儿戏,通行自如,只有周亚夫的军营才是军机严明,能打胜仗。

于是文帝非常赏识周亚夫,文帝在去世前,嘱托继任者景帝,危急时刻可以任用周亚夫。后来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重用周亚夫,果然成功平叛。



居功自傲

周亚夫平叛有功,景帝晋升他为丞相。福祸相依,位极人臣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匈奴将领归顺汉朝,汉景帝想封侯鼓励。然而周亚夫强烈反对,认为这些归顺者是不忠之人,不应该封侯。后来汉景帝无视了周亚夫的建议。君臣的矛盾开始激化。



汉景帝为了警告周亚夫,宴请周亚夫吃饭。桌子上放了一大块的肉,可是没有放筷子。皇家宴席,原本应该礼数周到。景帝给肉不给箸,肯定有他的特殊用意。然而周亚夫一介武夫,猜不透景帝的哑谜,于是向宴席的侍从发飙。

景帝也是毫不客气,反问周亚夫,难道这些还不能满足你吗?周亚夫见状,下跪向景帝请罪。景帝正想继续数落周亚夫,没想到对方随即告退,显然是在愤愤不满当中拂袖而去。景帝对左右说,这样无礼的人,以后怎样能做少主的臣子?

总结



汉景帝身体不好,自知时日不多,自然要提前帮太子处理好交接手续。周亚夫居功自傲,连景帝都无法驾驭他,何况以后年幼的新君?为新君拔掉刺头,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哪个皇帝能够容得下周亚夫?


虞山麓


周亚夫是周勃次子,周勃是江苏丰县人,和刘邦是老乡,是吹鼓手出身,厚重少文,刘邦临终前说将来安刘氏天下是周勃,确实应验了,周勃陈平等在吕后死后铲除诸吕,把政权还于刘氏,刘恒能当上皇帝,周勃贡献很大。 周亚夫和汉文帝,汉景帝关系也是不一般的密切。 周亚夫是汉文帝刘恒发现的人才,周亚夫细柳治军表现出众带兵管理水平,刘恒去世前也告诉自己儿子景帝刘启,危机时刻可用周亚夫,汉景帝刘启削蕃引发刘濞等七国之乱时,刘启就让周亚发带兵平叛。刘濞等叛乱蓄谋很久,刚开始声势很大,是来势汹汹,周亚夫采取避其锋芒,断其粮道策略,等刘濞叛军进攻梁国刘武时,周亚夫没有带兵支援,而是带兵迂回去断叛军粮道,这无意中得罪刘武,刘武是汉景帝同母弟,是窦太后所生,窦太后就刘启刘武两个儿子,窦太后是强势女人,刘武也就不说周亚夫好话。 周亚夫带兵三个月平定叛乱,挽救了汉王朝,功勋卓著,当上了丞相。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很大,就由丞相权大,明朝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把丞相官职取消了,丞相管理政务,一般文人担当做的比较好,周亚夫是武将出身,有耿直遗传基因,不一定适合,刘启想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反对,最后刘启还是废掉刘荣,让刘彻当太子,刘彻就是汉武帝,成为历史上有作为皇帝之一,实践证明刘启选刘彻是对的,周亚夫反对,牵涉皇帝家事,让刘启有反感了,岳飞同样关心皇帝家事,遭到赵构嫉恨,尤其武将更让皇帝害怕,赵匡胤好像曾说过这样的话,不怕文官贪污,就怕武将造反。周亚夫作为当时军事家,有影响力的人,言语更能引起皇帝猜疑。窦太后想让刘启封王皇后哥哥为侯,王皇后和汉景帝刘启是二婚,是离过婚的女人,刘启又把周亚夫搬出来,把这事挡住了,把皇太后,皇后都得罪了。汉景帝想封匈奴归顺五位将军为侯,周亚夫不同意,跟皇帝唱反调,皇帝没有听,到底把这几个人封侯了,周亚夫托病辞职了,这下皇帝心里也不会高兴的。皇帝故意找周亚夫的小脚,请周亚夫到宫中赐宴却不给配筷子,周亚文向宫人要筷子,皇帝还说风凉话,刺激周亚夫,周亚夫谢罪走了,也是不软不硬的,汉景帝担心周亚夫不能好好辅助少主的。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周亚夫的悲剧。从周亚夫儿子周阳那里找到迫害周亚夫的突破口,周阳考虑周亚夫年龄大了,私下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周亚夫去世时发丧使用,但甲盾是国家当时禁止个人买卖的,以此说周亚夫要谋反,周亚 夫事先不知道买甲盾的事情,就绝食抗议五天后死亡了,对 维护西汉政权做出贡献的军事家就这样走完自己一生。仔细分析,造成周亚夫的悲剧有多种原因,功高震主,耿直,说话直来直去,得罪太多皇亲国戚,说话分寸把握不好等等。历史上像周亚夫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是人间悲剧。历史是公正的,对周亚夫评价很高。


大白白野


周亚夫之死,死于他的直。

汉孝景帝刘启杀周亚夫,是帝王的本能。

站在周亚夫的角度,他很冤,站在刘启的角度,周亚夫威胁到了汉室的威严,不能不杀。

周亚夫是汉初周勃的儿子,周勃可是刘家的大功臣,在楚汉之争中立下战功,后又平叛韩信、陈豨、卢绾等,诛杀吕氏诸王匡扶汉室江山,刘邦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父辈这么牛,按理来说他躺在功劳薄上也能吃喝玩乐一辈子,但他可不是只会享乐的二代。

可能是家族遗传,周亚夫非常有军事才华,练兵有术,军纪严明,深得刘启他老爸文帝刘恒的喜爱,让他掌管京城的兵权,保卫京师。

当年刘邦打下江山,一点也不亏待自己的子子孙孙和亲戚们,几乎人人都是王,一代代发展下来朝廷都快被他们挤得没有生存空间了,于是刘启即位后准备削藩。

诸王这可不干了,高祖分给我们的土地,你凭什么要回去?遂造反。

周亚夫领兵平叛,三个月就把那帮子宗室打趴了!能打仗的大臣哪个皇帝不喜欢?刘启理所当然的重用他,不过,接下来就为他的“倔”大感头痛。

平定七国是周亚夫最大的功绩,但在此战中他得罪了一个人:梁王。

怎么回事呢?七国造反,就近攻打梁国,梁王是忠于朝廷的,一边坚守一边求援。

难得有个亲戚还向着自己,刘启当然得救,一再下诏让周亚夫前去增援,但周亚夫根据战局需要没有先去救梁国,梁王就恨上了周亚夫,动不动就在刘启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这虽然比不上枕头风,但杀伤力还是挺强的。这事儿能被史书记载,说明是被很多人知道的,那周亚夫为此做出什么应对措施了吗?没有,他什么都没做,就像没这回事儿似的。

可能在他想来人正不怕影子歪吧。问题是,他站得太直了点儿,在皇帝面前都不想低头,屡次反驳刘启。

现代职场中我们都知道,你不给领导面子,领导当然也不给你面子。当这个领导是皇帝时,事情就更严重了。

整个汉朝,几乎都在和匈奴打打打,某次忽然有五个匈奴大将归顺汉朝,这是天降之喜,刘启很开心,准备封他们为侯,好让更多的匈奴将领投靠过来,这是种很实用的政治措施。

可周亚夫反对,他的意思是“这些人背叛自己的国家,你要是给他们封侯,那不是鼓励背叛吗?此风不可长!”。。。。。。这话太光明堂皇了,咱们不能说他说得不对,但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刘启一颗欢欢乐乐的心啊,就这么被他戳了一下,当时就骂他迂腐。要是个脑子能转弯的,站在皇帝的立场想一想也就明白过来了,但周亚夫不是,他直接托病辞职了。

这种“老子不干了爱谁谁”的态度,当然惹怒了刘启,管你是不是功臣之后,管你有多大功劳,跟敢朕叫板,你是不是想上天?想辞职是吗?行,那你走吧!不信没了你我就不行了!

这一走就是四年,刘启估摸着他的脾气应该是有所改变了,诏他回京赐宴,毕竟这是个有功劳也有能力的大臣,只要他不那么倔,对自己多些尊重,那还是个好大臣嘛。

也不知谁想出来的法子,吃饭时特意不给他筷子,只能用手抓着吃,其实这不是什么大事儿,他大可一笑置之,可他自尊心太强,感觉受到了天大的侮辱,当场大怒!

此时刘启还不是太生气,还想和他推心置腹的聊一聊怎么当好一个臣子,说说心里话,结果他站起来就走了!走了!

众人目瞪口呆,大概都没见过敢这么不给皇帝面子的人,刘启心中的恼怒可想而知。

据说下一任皇帝刘彻也在,说“此人面目可畏,必能作贼”,刘启气过了头,说“此怏怏非少主臣也!”

刘启的身体一直不大好,特意将周亚夫叫回来,很可能存着托孤之念,但周亚夫的表现让他觉得此人不但不可托孤,还非得除之不可,对自己都这么嚣张,等儿子接位的时候更得跋扈到什么程度?说不定都能篡夺皇位了!

之后就找个理由治周亚夫的罪,此时他还有最后一线生机:向刘启服软,表现出自己的忠诚!可他认为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绝食抗议吐血而死!

做为旁观者的我们,自然很容易看出周亚夫就是个耿直的军人,半点政治头脑都没有,更没有不臣之心,但做为封建帝王的刘启,当然要把任何一丝不利王朝统治的苗头给掐了。

最后,在君权至上的年代,能出这样一个既不想造反、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人真是种奇迹。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不是汉景帝气量狭小不能容人;也不是周亚夫功高震主,赏无可赏,原因却是为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个中原因容炒米慢慢道来。


汉景帝和周亚夫“贤君良将”,曾经共筑了一段历史佳话。

汉景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他的治下,汉朝继续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并积蓄了国力,为汉武帝的功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他和他的父亲汉文帝两朝被称为“文景之治”。

周亚夫是历史上有名的护国勋将,在危急之际,受命统帅平叛的汉朝中央军队,力挽狂澜之下,平定了“七国之乱”,维护了汉朝的统一和稳定以及长治久安。


功成之后,周亚夫的耿直个性和不善阿谀更显突出,结果剧情反转。

然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周亚夫领丞相职,后因实在过于实诚,得罪人太多,景帝只好把他免了。一日景帝饮宴众臣,周亚夫迟到,汉景帝故意命人撤去餐具。周亚夫到宴,因无餐具,大呼小叫。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觉得受到羞辱,拂袖而去。

此后君臣嫌隙顿生,不久周亚夫在给自己修陵墓准备陪葬的时候,令儿子购买了几百付兵甲,因而被诬告谋反入狱,周亚夫愤怒之下,在狱中绝食而亡。

很多人拿周亚夫和文景两帝之间的交集来做对比,认为当初在灞上细柳营时,文帝慰军而不能入,只因周亚夫有言“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只有将令,而无君命)”。文帝能容周亚夫,还夸赞其“真将军也!”而景帝却无容人之量,赶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就在那顿宴会上,周亚夫走后,汉景帝说了一句话才是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个不高兴就拂袖而去的人,绝对适合不能做少主的臣子的。”

而少主者,是汉景帝的太子刘彘,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当时刘彘很小,但是因为汉景帝喜欢王美人,所以为了这个刘彘做太子,可谓付出的代价非常大。因为原来的太子是刘荣,他的母亲栗妃也是汉景帝的宠妃。但是汉景帝为了给刘彘铺路,逼着刘荣自杀,软禁逼疯了栗妃。


所以可以想见汉景帝在刘彘的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花费了多大的代价。而如今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为日后考虑,景帝必须要替这个孩子拔掉权柄上扎手的刺。

实际上这就和后来的朱元璋杀蓝玉是有共通之处的。汉景帝知道周亚夫这个人其实是忠心耿耿的,唯一的缺点就是为人过于刚直,不懂变通,在朝中容易得罪人。但是他那嚣张跋扈的性格以及不懂得给别人台阶和面子,自己在的时候,可以千方百计去迁就。


但是他这种性格是完全不适合去辅助少主的,他不懂得维护少主的面子,树立少主的权威,久而久之,只能适得其反。如果再受奸人蛊惑,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所以很多故事里我们都会看到的一个结局,有识的君主,发现一个能人,但是不能为己所用,那就只能将其杀之,避免他投入到敌对阵营。而景帝为了抚保少主刘彘的上位,刚才也讲过了,代价极其巨大。因而刘彘实际上暗中的敌人也就非常多。而周亚夫虽然功勋卓著,能力突出,但是还能留吗?不过也是代价而已。


炒米视角


一、周亚夫之死。

实际上,周亚夫比不上汉景帝派人杀死的,而是绝食五天后,活生生的饿死。

而周亚夫之所以绝食,导火索来自儿子为他准备陪葬品上。

考虑到父亲是功勋卓著的武将,他儿子就为他准备了五百套盔甲、以及五百盾牌。

另外,周亚夫还喜欢和民间的侠客在家里比武、喝酒等。

因为这两个原因,周亚夫被以意图谋反的罪名抓进监狱。

周亚夫受不了这种冤枉,感觉到活下来的希望很渺茫,就选择了绝食而死。

二、周亚夫的死因。

1、功高震主。

周亚夫出自名门之后,是被汉高祖刘邦钦定为第四功臣的周勃的儿子。

周勃除了是开国元勋外,还以最高军事长官,也就是太尉的身份,和阴谋家兼丞相陈平一起,杀光了刘邦的皇后吕后一家,从而恢复汉室,结束了后宫外戚乱政八年的局面,并拥立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做了西汉第五任皇帝,即汉文帝。

父亲英雄儿好汉!

因为治军严明,加上父亲功劳太多太大,周亚夫被汉文帝重用。

汉文帝后,儿子汉景帝上位。

因为汉景帝吸取了晁错的削藩的建议,得罪了七个诸侯王,并导致七王之乱。

接到汉景帝的率军平叛命令后,周亚夫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的平息了战乱,并让汉景帝坐稳皇位。

因此,周亚夫的功劳太大。

考虑到这个原因,为防止周亚夫对下一任皇帝,也就是汉武帝不利,汉景帝就产生了杀心。

2、性格脾气不好,太高调。

周亚夫在汉文帝面前,都大大咧咧的人。及至汉景帝上位后,更是不大尊重他。

3、得罪的大人物太多。

平叛七王之乱时,周亚夫以汉景帝的弟弟梁王为诱饵,伏杀了叛军主力,因而让梁王很不痛快,也得罪了梁王的母亲窦太后。

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周亚夫参与太多。

他主张继续让汉景帝的大儿子做太子,而不是让第十个儿子刘彻做太子。

因此,周亚夫再次得罪了窦太后等人。

4、父亲周勃有反叛前科。

在杀光吕后家族的时候,实际上,周勃相当于以下犯上。

功是功,过是过。

另外,自持有恢复汉室的功劳,周勃有点飘。

好在,汉文帝大度,加上周勃迷途知返,因而得以善终。

在汉景帝看来,周亚夫虽然有点狂傲自大,对自己不怎么尊敬,但也算得上架重臣。

可惜的是,汉景帝严重怀疑,周亚夫会更看不起继位的汉武帝。

甚至,在奸人的挑拨离间下,周亚夫完全能轻松篡权。

因而,深思熟虑后,汉景帝以周亚夫意图谋反为由,将其抓获,并考虑杀掉他,从而让汉武帝顺利坐稳皇位。

三、对我们的启示。

在工作生活当中,应该尊敬领导。

就算是有功劳,也不能志得意满。

为人处世要适当的圆滑一点,以免引起外人没必要的反感。

综上所述,周亚夫之所以死亡,有汉景帝的原因,他本人的责任也很大,值得我们每个人吸取经验。


天问鱼


周亚夫被杀,主要是当时形势和周亚夫个人的性格。

1、周亚夫治军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二十二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河内太守周亚夫守卫细柳。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犒劳慰问,到灞上,再到棘门,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时慌慌张张。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

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皇帝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对惊讶的群臣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霸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好长时间里,文帝对周亚夫都赞叹不已。

这是汉文帝入细柳营的故事。南宋的洪迈著有《容斋随笔》,当时刚写出来就风靡朝野,连当时南宋皇帝都想先睹为快,历代帝王和领导人也是爱不释手,毛主席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死前最后读的一本书就是它。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有短话:

周亚夫距吴、楚,坚壁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军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果奔西北,不得入。《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按,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

历史上是这样记载周亚夫军中扰乱的: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周亚夫持重不持重大家可以自己评价哈。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年羹尧西北平叛后来北京受赏,雍正让年羹尧的士兵卸甲,说了几次士兵们都不听,雍正窝了一肚子的火,年羹尧说士兵在外打仗久了,只听将领不知道皇帝的命令,这个细节可能就预示年羹尧后来的下场。

楚汉战争的时候,汉高祖趁着韩信早睡,驰入他的军营,分派诸将,难道文帝不知道他爸爸事迹吗?难得汉景帝不知道他爷爷的做法吗?

2、周亚夫平乱

周亚夫主要的功绩是平叛吴楚七国之乱。汉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

景帝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景帝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但梁王却因为周亚夫没有及时救援,和他结下了仇。

周亚夫说“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希望把梁王刘武作为诱饵,牵制住楚兵,再断绝楚兵的粮道,就可大破之。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一个爹一个妈的,他妈窦太后天天哭着要兄终弟及,让汉景帝传位给梁王呢,虽然汉景帝心里不乐意,但是毕竟是亲弟弟。危急之时,汉景帝听了周亚夫的,过后可能就回过味了。

要是以后再有缓急之时,周亚夫将兵的时候,还会不会将刘氏子孙当做诱饵呢?

3、周亚夫当宰相

在公元前152年(汉景帝五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有一次,汉景帝要废掉刘荣,刘荣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却反对,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来,都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对他也很不利。

后来,有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这两件事周亚夫都反对,理由也是很充分。但是汉景帝还是封了匈奴将军为侯。

我们知道,古代立太子可是大事,周亚夫反对废刘荣,但是还是废了。那么新的太子刘彻,肯定和周亚夫有隔阂,有隔阂没关系,政治任务就要有跟随主要潮流的能力,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像周亚夫这样有本事扭转潮流的人物,那不是很可怕吗?他爸爸就亲自立了一个新皇帝(汉文帝),亲自握着天子玉玺给汉文帝。

汉武帝被立为太子后,我们看《汉武大帝》就知道,汉景帝提前给汉武帝加冠的,15岁的时候,加冠典礼上汉景帝已经病得很重了,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所以举办盛大的典礼,给汉武帝造势。封皇后的兄弟为侯,也是为了外戚的势力能够帮助汉武帝,稳固刘彻的皇位。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是汉景帝中子。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逝世。甲子,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这时候汉武帝已经21岁了。

别看汉武帝后来雄才大略,想想刚继位的时候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怎么稳固皇位,也是很凶险的。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靠着外戚的势力如窦婴、田蚡等才可以保持稳定,但这也导致外戚势力太大,汉武帝亲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后话了。

4、一双筷子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汉景帝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汉武帝又年轻,有雄心壮志难免思虑不周,性格强势,和朝中重臣冲突怎么办?不知轻重想干掉朝中重臣逼反了怎么办?那就要试试朝臣的忍耐力如何。

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尝鼎一脔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郑灵公煮了一大锅鳖羹,分配到公子宋时刚好分完,郑灵公就大笑说:“这回你的食指不灵了吧!”没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郑灵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里,沾汤来尝一下,并说:“谁说我的食指不灵,我不是尝到美食了吗?”

郑灵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胆大妄为,藐视国君的权威,非常生气。此时,郑灵公已心生杀意。后来借着一些理由,郑灵公想要派人把他给杀了,没想到公子宋先发制人,杀了郑灵公。

一个相反的故事就是秦穆公亡马。

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老百姓捕获了这匹马并且把它分吃了。官吏追捕到这些人,准备绳之以法。秦穆公说:“有道德的人是不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的。”于是就给他们酒喝。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个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国军队围困,个个拿着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用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食马饮酒的恩德。于是,秦穆公俘获了晋侯,回到秦国。

吃饭是小事,但从来都不是小事的。后来周亚夫谋反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地上不反地下也反”,让人唏嘘不已。

5、附加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李泰斗争,最后李世民立了儒弱的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李治即位当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先降级再看表现,表现好当然要用,表现不好,杀个地方领导比杀个朝中大臣容易多了。


文史哲趣味谈


周亚夫是绛候周勃之子,后被封为条侯,继承他父亲爵位,若不是兄长胜犯了杀人之罪,他也不会有这么大运气。 周亚夫还没有封侯在河内当太守时,许负曾未他算过命。 许负相之曰:君後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後九岁而君饿死。 后来的历史得到验证,周亚夫最终是饿死在寒冷无情的监牢之中。当时有人告他私藏兵器,按照当时汉律的确是死罪,你无缘无故拥有无数军用兵刃,以皇帝的角度判——你想要谋反啊!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汙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他父亲也是被诬告谋反,最后澄清了事实,为何他就不可以。我们将在本文来探讨其问题本质,首先要从三个问题入手。 一、周亚夫的性格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周亚夫被任命为将军,军细柳,随时防备匈奴的进犯。当时文帝来视察,顺便犒劳一下将士们,当时与周亚夫共事的还有其他三位将军,分别是驻守在霸上宗正、刘礼将军和驻军荆门的祝兹侯徐厉将军。 按照常人的规矩,天子来巡察必定会恭恭敬敬的,三叩九拜高呼几声万岁,这三位将军就是这一类“常人”,也都本本分分的,可周亚夫这小子也太不上路子了,皇帝视察细柳军,竟军士吏被甲,锐兵刀,毂弓弩,天子先驱提前来通报:“天子且至。你猜守城的军门都尉怎么说,只闻他道:“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根据当时军中的规定,所有车辆马匹是不可通行的。于是周亚夫请求皇帝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文皇帝也为之动容,不但不责怪他,还对他赞许有佳:“噫!此真将军也。” 周亚夫恪尽职守,在他今后的各大战役中起到决胜的关键,万事有利也有弊。可见在对待军事上,刚毅的性格的确得到有优势。但是圈外交际真的也应该如此吗? 二、战功卓著不是傲慢的资本 汉朝自开国以来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摈弃了秦朝的郡县制度。皇帝身份尊贵,纳后妃是无可厚非的事儿,后妃一旦多了起来,子嗣也随之跟着多了起来了。于是就引发了领土上纠纷,汉孝景帝上台就大搞王室上的裁员。 吴王刘濞就是他们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当时景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和刘濞儿子下棋,最后因为发生了口角,景帝一失手就将吴太子杀了。好嘛!这下梁子算是结成了,刘濞因此就记恨上景帝了。 汉廷臣方议削吴。刘濞当然不干了,毕竟削减了好多的郡城,好吧,皇帝小儿你不仁义就休怪我无情,反了你了怎么滴。 于是乎:胶西群臣或闻王谋,谏曰:“承一帝,至乐也。今大王与吴西乡,弟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结。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王弗听。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皆许诺,而曰“城阳景王有义,攻诸吕,勿与,事定分之耳”。 不日七国的军队大举反叛旗帜,先从广陵起兵出发,而后西渡淮河,最后与楚军汇合。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士破敌,一直到二月吴国才被剿灭,不久后就被封为太尉,后又过了五年就被升职成了丞相。然而,就是从时起他的心境就发生了改变。 话说有一日,皇帝要废除栗太子(刘荣),他非要作死要劝阻,以至于皇帝都嫌弃他,我是皇帝想废谁就废谁,你也来参合一腿,小心我先把你废了。 不经如此,他还得罪了梁孝王刘武,当时七王叛乱,吴楚联军合力攻击梁国,当时梁国粮草短缺,梁王向景帝寻求帮助,景帝就让周亚夫前去支援,可周亚夫性格刚强,摆出天下第一的架势,凭你是皇帝老子,就是不奉旨。 这梁子算是结成了,以后日子里,只有梁王得空就到母亲窦太后跟前打小报告,周亚夫这个人人品低劣,各种屎盆子往他身上扣,久而久之名声臭了,窦太后也就嫌弃他了。 用现在的话,美其名曰:“社会性死亡。” 还有一次,窦老太后想封王王后兄弟信为侯,于是就像自己的儿子打个招呼。 周亚夫就是这般执拗,也太不上路子了,还说:“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呵呵,我就想说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谁说异姓不能封侯,那韩信、赵佗、张良又是什么。 前文说到,周亚夫是因为私买兵器而被冠以谋反的罪名的。其实不然,早在这之前景帝就已经给他警示了。一日皇帝召集他,赏赐他一块肉,但是没有刀具和筷子,因此不满就叫管宴管要筷子,吃过扭头就走,皇帝目送他离去,暗自说道:“这个人将来绝对不能辅佐我的儿子。” 所以,说他私买兵器只是借口,他自己也说作为自己随葬品的。皇帝要你死管你出于什么原因。刚毅性格的人往往在交际圈里会被孤立掉,因为是触犯了诸多权贵者的利益。 三、不知隐忍而失德,最后遭至祸患 有才能的人往往不自恃逞强。你有大才别人当然会重用你,可依仗自己才干却目中无人的话,很容易遭别人的嫉恨的。这里有一个问题;虽说职位的大小必须是匹配上自的能力,但是所担当责任却被忽略掉。平定六国之后,汉景帝觉得功劳甚大,就拜他为丞相。 处理政务那是无可厚非的事儿,若间接的干涉皇帝私事这便有问题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是领导,你是下属,下属应该做好份内事儿,但我家私事你最好别管。” 隐忍,隐忍,就是让你当个隐形人,份内意见随便提,封内之外要审时度势,不该问的别问。 四、总结 一昧的的墨守成规只会让自己封闭在黑暗地带,而且还会得罪其他人利益,有主见固为重要,要想谋大事必定时候要妥协。有些时候功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最佳标准,谦虚知礼往往是更得到别人的关注。 察言观色交际必不可少的技能,俗话说得“见风使舵”就是这个理儿。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孝景帝为何执意要杀周亚夫?其实道理很简单

其一,周亚夫功高震主

周亚夫是汉朝名将,两朝元老,也是平定七国之乱的首要功臣、汉文帝的托孤大臣,汉文帝驾崩前对刘启说过如果国家出现什么危难就得依靠周亚夫。这就说明不管是汉文帝还是汉景帝对于周亚夫都很重视。而由于军功卓著,周亚夫的官职一直往上升,最终还做到了丞相的位子,真正军权政权一把抓,是天下权力最大的臣子

其二,周亚夫情商太低,不会做人

皇权面前人命是不值钱的,臣子权力大,皇帝自然猜忌,汉景帝身体健朗的时候还不说,当他老了,总归会对周亚夫有些不满,再说后世帝王汉武帝刘彻即位时不过是个小孩,周亚夫自己又不会做人,经常给汉景帝下不来台,因此刘启极为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年幼的刘彻会压不住这个悍将,对自己的王朝有威胁,这才要把他杀死,以绝后患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汉景帝杀周亚夫,不是私人矛盾。归根到底来说,这是以汉景帝代表的皇权与周亚夫代表的西汉军功集团的结构性矛盾。

简单言之,汉景帝要借周亚夫的人头,扫除军功集团对皇权的制约。

开说之前,先先捋一下汉景帝和周亚夫的辈分关系。如果说刘邦和周勃分别是皇一代和官一代,那么汉文帝和周亚夫就分别是皇二代和官二代,而汉景帝则是皇三代。

也就是说,如果论辈分算,汉景帝要叫周亚夫一声“周叔叔”。而汉武帝这个皇四代,则要叫周亚夫一声“周大爷”。

看辈分就可以看得出来,周亚夫这个叔叔辈的存在,肯定会让汉景帝感到不自在,感到总有一股势力在牵制着他。

这是辈分关系,再说他们之间权力矛盾。

西汉早期的政治结构,是典型皇权与相权并存的二元政治。皇帝和丞相谁的权力大,主要取决于皇帝和丞相谁的威严大。如果皇帝没有威严,分分钟被撸下台。

比如说后少帝刘弘,他是皇帝,然而以周勃和陈平为代表的军功集团压根看不上他,居然扯了一个理由就把他搞下台了(以少帝不是汉惠帝之子为由废黜)。

搞下台后,这事还没完。就在汉文帝住进未央宫的当晚,军功集团居然把刘弘和他的四个兄弟全给宰了。

是的,你没看错。军功集团扯了个理由,居然就把皇帝废了,并且宰了。

虽然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周勃、陈平这是为汉室鞠躬尽瘁,维护刘邦的正统血脉。但是在汉文帝看来,这是特么人干的事吗?假如哪天他们看我不爽了,是不是也会扯了理由把我也给宰了?



所以,汉文帝继位后,第一时间就挤走了参与诛杀诸吕的皇亲派代表刘章和军功集团的代表周勃。让他们哪凉快哪待着去。

不过,挤走周勃只是权宜之计,对于汉文帝来说,功臣集团加皇权,这才是中央朝廷的完全体,没有功臣集团的支持,朝廷不可能压制藩王。所以,汉文帝挤走周勃后,仍然留任了老丞相陈平,以示皇权对功臣集团的继续信任。

陈平死后,文帝为了稳定大局,又从封地请回周勃。不过周勃这次复职也没待多久,仅仅十个月就被汉文帝又送回了封地。

周勃二次卸职后,灌婴出任丞相,不过灌婴年纪也大了,出任丞相一年,也死了。

灌婴死后,同样是军功集团出身的张苍出任丞相。由于他身体硬朗,所以他当了十四年丞相才被汉文帝以政见不合为由罢免。

说到这里,汉文帝的政治结构就一目了然了——汉文帝时期,依然是皇权与相权并存的二元政治结构。军功集团盘根错节,丞相这个位置其实就是他们的专属。

也就是说,西汉自立国开始,从刘邦一直到汉景帝,相权始终把握在功臣集团手上。


汉文帝后期,随着开国老将纷纷去世,文帝开始提拔重用老将的儿子们,其中之一就有周亚夫。

好,问题来了。文帝那么怕军功集团,他为什么还要用军功集团的二代们呢?

原因是这样的:一方面,当时藩王已然是尾大不掉之势,文帝纵然忌惮军功集团,他也不能得罪这群人。该重用还是得重用,否则会伤了人心。

另一方面,汉文帝和这些人都是二代,都是平辈。当时皇权已经稳固,文帝论地位已经能碾压这些官二代了。所以,汉文帝对这些二代就格外敬重。认为他既是功臣之后,既有会带兵打仗的,又有会治国的,都是不可多得的国之栋梁。

也就是说,在汉文帝看来,周亚夫这些官二代威胁不到他的皇权。

不过,汉文帝死后,历史又重演了。

由于,汉景帝论辈分是“皇三代”,他比这些二代要矮了一辈;论年纪呢,又比他们都小了一圈。他们在汉景帝眼里,又都是一个一个的飞扬跋扈的老臣。

比如周亚夫,他比汉景帝大十多岁,他在景帝眼里,就是一个“周勃”。

汉景帝既要用他这个“周勃”,同时又要防着他这个“周勃”,心理极度扭曲。

所以,当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看他是横竖都看不顺眼。不仅剥夺了兵权,让他当丞相,接着又故意找茬,让他有自知之明的向自己“缴械”,意在提醒世人,自己才是一国之主,都别跟自己甩脸子。


这个时候的周亚夫如果仿效他老爹周勃,其实是不用死的。可惜周亚夫脾气大,整天就是一副“天老大、地老二、老子排老三”的模样。让景帝实在无法容忍他。

在景帝看来,周亚夫不是少主之臣。我刘启还活着,他周亚夫不敢造次。假如哪天我死了之后呢?谁能保证周亚夫不造次?孙儿辈的刘彻能压住他?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让他先走一步了!恶人我来当,坏事我来做,文帝没搞定的事,由他来搞定。他只要搞死了周亚夫,那么相权威胁皇权,军功集团威胁皇权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了。

PS:景帝之所以敢“过河拆桥”,是因为藩王在七国之乱后,已经不成气候了,皇权不需要再借助功臣集团遏制藩王了。

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周亚夫提出辞职,景帝想都没想,直接准奏。

周亚夫下去后,刘舍继任丞相。这个刘舍是项羽的堂弟,项燕的孙子。他父亲因为投靠刘邦被赐姓刘,也属于开国功臣,但是他们一族在功臣集团中的地位其实很低。

所以汉景帝让他当丞相,其实就是过渡。当刘舍下台后,非功臣集团出身,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于皇权的卫绾出任丞相。

卫绾的上台,即表明西汉功臣集团垄断相权的历史终结了。此后上台的丞相,都是皇帝的马仔。(霍光除外)

至于周亚夫,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就在卫绾上台后没多久,他即被景帝逼死在了廷尉大牢。

汉武帝继位后,再接再厉,他以藩王诸侯所献的助祭黄金品质不佳为由,罢免了一大批诸侯王的爵位,其中就有周亚夫的侄子,当时的绛侯周建德。

PS:不仅是周家的爵位被剥夺,萧何、陈平、樊哙、夏侯婴、曹参、灌婴等开国功臣的爵位在汉武帝时期也都因为各种原因被夺爵除国。

总的来说,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作用就是制衡皇权,维持军功集团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所以周亚夫和汉景帝的矛盾说到底,这是刘邦时期遗留的军功集团和皇权的矛盾。当藩王不存在了,皇帝要独揽大权时,周亚夫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