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余晖光万丈59—可悲的壬辰倭乱

之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一段是我特别喜欢的,那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抗倭战争。除去唐朝的时候,中日首次交锋,到元明时期,海上倭寇作乱,这些都只能算是冲突,而且不是国家之间的。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才终于打了一仗。当时的日本首领,是著名的“猴子”,丰臣秀吉。朝鲜则是宣祖皇帝李昖。中国是万历皇帝,那位有名的旷工天子。

《鸣梁海战》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余晖光万丈59—可悲的壬辰倭乱

话说,当时日本正值战国末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有一说法,是为了完成“天下布武”,先朝鲜,后中国再印度(是之后日本的侵略政策之鼻祖),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日本虽然统一,但经济转型没有完成,大家都是战时经济,会制造盔甲,刀剑,修筑城墙,这不大适合和平生活。加上武士众多,地方势力仍旧很大。为了发泄武士的一腔热血,也为了削弱地方力量,丰臣秀吉下令入侵朝鲜。

原本,日本给朝鲜的说法是,我们不是要侵略你们,只是想借个道,我们去打明国。朝鲜国王一看,断然拒绝,“你当我傻吗?你怎么可能打得过大明?知道我朝鲜的国号谁起的吗?是明太祖起的。”

好,小子!给脸不兜着,本来我想假途灭虢的,现在直接来灭你。日本部队由小西行长率领,各大名都率领自己的部队,迈着小短腿,踏到了朝鲜的土地上,没多久,朝鲜两京八道全部沦陷。国王逃到义州,申请渡江避难。

虽然朝鲜那么惨,但常言道,乱世出英雄。朝鲜历史上最能打的人要出现了,他就是李舜臣。

《鸣梁海战》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余晖光万丈59—可悲的壬辰倭乱

到了现在,如果去韩国有什么人文景观的话,对他们来说,一个是发明朝鲜谚文(也就是现在的韩语)的世宗大王,还有就是李舜臣了。在此,我们千万别嘲笑韩国人,毕竟他们能拿得出手的人,不是很多,就算拿得出手,我们中国人也很少知道。

李舜臣是朝鲜水师的将军。当时的朝鲜,历史称为李氏朝鲜,是个什么状态呢?“民不知兵二百年”,一个国家承平日久,武备废弛。朝廷比大明的还要混乱,就拿李舜臣来说,在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没有用,只要朝廷派系一变,李舜臣立刻被打入监牢,要不是日本人又打过来,没准李舜臣就被自己人干掉了(可怜啊,朝鲜本来拿得出手的就不多,要是自己杀了,那历史就更多一场悲剧了)。水军还说得过去,陆军就是废柴了,想想二战的意大利吧。

这次《鸣梁海战》,发生的背景,就是日本与大明谈判破裂,日本再度来犯的时候。因为李舜臣离开,朝鲜水师被日本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实在没办法,把李舜臣又拉出来,李舜臣只能用区区十二艘船,再加上熟悉水文,打退了日本水军。

在壬辰倭乱,最后一场露梁海战中,中朝联军,打得日本水军力量几乎覆灭,可惜中国的将军邓子龙,还有这位李舜臣,都死在了最后的战役中。说来李舜臣,确实得到了一个好的归宿,在最后一场战役,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只有这样,他才是永远的英雄,远离了朝廷的是非。自此之后,朝鲜的故事,可以直接看我之前写的《南汉山城》。

《鸣梁海战》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余晖光万丈59—可悲的壬辰倭乱

朝鲜是用汉字的国家,在当时东亚,日本、朝鲜、琉球,还有越南,都是使用汉字的。甚至朝鲜世宗大王发明谚文,大臣都说:只有蛮夷才用自己的文字,我们小中华应该用汉字。

经过这一场壬辰倭乱,对朝鲜简直是再造之恩,那朝鲜当然对大明更加感恩戴德。只可惜,大明最后的国力都快拼完了。

《鸣梁海战》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余晖光万丈59—可悲的壬辰倭乱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大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国力遭受了打击,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是缓了过来。到万历年间,有三大征,又是平叛,又是出国作战。我们知道,大有大的难处。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调动全国的力量,尤其是收税上,国家只能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偏偏遇上的都是打仗,这种最费钱的事。

大明,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意思就是,耗尽最后的力量跟对方死磕,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尊严的朝代。可是换个视角来看,你不退让,意味着别人也无法退让,最终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打仗是道德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万历皇帝选择了出兵,自有他的道理,他虽然旷工,但绝不是一无是处。一仗打下来,日本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掌权,从此中日百年没有战争。朝鲜保住了国土,对大明一直感恩戴德,甚至到了清朝,朝鲜仍旧远奉大明。

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因为就在这次大乱战时期,另一股势力崛起了。

《鸣梁海战》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余晖光万丈59—可悲的壬辰倭乱

满洲八旗

努尔哈赤就是在此期间,统一了女真部落,开始对大明东北造成威胁。努尔哈赤也曾希望入朝作战,可朝鲜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努尔哈赤跟日本是一样的,来了就是威胁。后来果然一语成谶,清兵把朝鲜揍了两顿。

之后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大明被打败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

事情回到现代,韩国人拍摄了《鸣梁海战》,这次海战,确实是李舜臣打的,没有大明参与。李舜臣打这次海战的目的,就是掩护老百姓撤退,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对日本的打击,其实没有那么大,对战争全局的影响也很小。

韩国人之所以要这样拍,是因为现在的民族国家时代,他们必须体现自己国家的文化、英雄,所以弱化了明朝的存在。不过他们还是有所改变的,如果是之前那本《不灭的李舜臣》(建议大家别看,看了真想揍那群棒子),完全就把大明当成打酱油的了。

他们选择一场没有大明参与,自己打赢的战争来拍,那没有出现中国也无可厚非,大家也别说韩国人老是歪曲事实,他们只是在尽可能展示自己。

壬辰倭乱是东亚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之一,改变了东亚的结构,有人崛起,也有人衰亡。历史就是这样,冲来新的砂石,把老的,彻底压在了回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