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梁海戰》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餘暉光萬丈59—可悲的壬辰倭亂

之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一段是我特別喜歡的,那就是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抗倭戰爭。除去唐朝的時候,中日首次交鋒,到元明時期,海上倭寇作亂,這些都只能算是衝突,而且不是國家之間的。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才終於打了一仗。當時的日本首領,是著名的“猴子”,豐臣秀吉。朝鮮則是宣祖皇帝李昖。中國是萬曆皇帝,那位有名的曠工天子。

《鳴梁海戰》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餘暉光萬丈59—可悲的壬辰倭亂

話說,當時日本正值戰國末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有一說法,是為了完成“天下布武”,先朝鮮,後中國再印度(是之後日本的侵略政策之鼻祖),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因為日本雖然統一,但經濟轉型沒有完成,大家都是戰時經濟,會製造盔甲,刀劍,修築城牆,這不大適合和平生活。加上武士眾多,地方勢力仍舊很大。為了發洩武士的一腔熱血,也為了削弱地方力量,豐臣秀吉下令入侵朝鮮。

原本,日本給朝鮮的說法是,我們不是要侵略你們,只是想借個道,我們去打明國。朝鮮國王一看,斷然拒絕,“你當我傻嗎?你怎麼可能打得過大明?知道我朝鮮的國號誰起的嗎?是明太祖起的。”

好,小子!給臉不兜著,本來我想假途滅虢的,現在直接來滅你。日本部隊由小西行長率領,各大名都率領自己的部隊,邁著小短腿,踏到了朝鮮的土地上,沒多久,朝鮮兩京八道全部淪陷。國王逃到義州,申請渡江避難。

雖然朝鮮那麼慘,但常言道,亂世出英雄。朝鮮歷史上最能打的人要出現了,他就是李舜臣。

《鳴梁海戰》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餘暉光萬丈59—可悲的壬辰倭亂

到了現在,如果去韓國有什麼人文景觀的話,對他們來說,一個是發明朝鮮諺文(也就是現在的韓語)的世宗大王,還有就是李舜臣了。在此,我們千萬別嘲笑韓國人,畢竟他們能拿得出手的人,不是很多,就算拿得出手,我們中國人也很少知道。

李舜臣是朝鮮水師的將軍。當時的朝鮮,歷史稱為李氏朝鮮,是個什麼狀態呢?“民不知兵二百年”,一個國家承平日久,武備廢弛。朝廷比大明的還要混亂,就拿李舜臣來說,在戰爭期間立下赫赫戰功,沒有用,只要朝廷派系一變,李舜臣立刻被打入監牢,要不是日本人又打過來,沒準李舜臣就被自己人幹掉了(可憐啊,朝鮮本來拿得出手的就不多,要是自己殺了,那歷史就更多一場悲劇了)。水軍還說得過去,陸軍就是廢柴了,想想二戰的意大利吧。

這次《鳴梁海戰》,發生的背景,就是日本與大明談判破裂,日本再度來犯的時候。因為李舜臣離開,朝鮮水師被日本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實在沒辦法,把李舜臣又拉出來,李舜臣只能用區區十二艘船,再加上熟悉水文,打退了日本水軍。

在壬辰倭亂,最後一場露梁海戰中,中朝聯軍,打得日本水軍力量幾乎覆滅,可惜中國的將軍鄧子龍,還有這位李舜臣,都死在了最後的戰役中。說來李舜臣,確實得到了一個好的歸宿,在最後一場戰役,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只有這樣,他才是永遠的英雄,遠離了朝廷的是非。自此之後,朝鮮的故事,可以直接看我之前寫的《南漢山城》。

《鳴梁海戰》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餘暉光萬丈59—可悲的壬辰倭亂

朝鮮是用漢字的國家,在當時東亞,日本、朝鮮、琉球,還有越南,都是使用漢字的。甚至朝鮮世宗大王發明諺文,大臣都說:只有蠻夷才用自己的文字,我們小中華應該用漢字。

經過這一場壬辰倭亂,對朝鮮簡直是再造之恩,那朝鮮當然對大明更加感恩戴德。只可惜,大明最後的國力都快拼完了。

《鳴梁海戰》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餘暉光萬丈59—可悲的壬辰倭亂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大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國力遭受了打擊,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是緩了過來。到萬曆年間,有三大徵,又是平叛,又是出國作戰。我們知道,大有大的難處。中國雖然幅員遼闊,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很難調動全國的力量,尤其是收稅上,國家只能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偏偏遇上的都是打仗,這種最費錢的事。

大明,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就是,耗盡最後的力量跟對方死磕,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尊嚴的朝代。可是換個視角來看,你不退讓,意味著別人也無法退讓,最終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打仗是道德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萬曆皇帝選擇了出兵,自有他的道理,他雖然曠工,但絕不是一無是處。一仗打下來,日本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掌權,從此中日百年沒有戰爭。朝鮮保住了國土,對大明一直感恩戴德,甚至到了清朝,朝鮮仍舊遠奉大明。

但同時,也埋下了隱患。因為就在這次大亂戰時期,另一股勢力崛起了。

《鳴梁海戰》明朝救我一救吧!大明餘暉光萬丈59—可悲的壬辰倭亂

滿洲八旗

努爾哈赤就是在此期間,統一了女真部落,開始對大明東北造成威脅。努爾哈赤也曾希望入朝作戰,可朝鮮人不同意,他們認為努爾哈赤跟日本是一樣的,來了就是威脅。後來果然一語成讖,清兵把朝鮮揍了兩頓。

之後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大明被打敗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了。

事情回到現代,韓國人拍攝了《鳴梁海戰》,這次海戰,確實是李舜臣打的,沒有大明參與。李舜臣打這次海戰的目的,就是掩護老百姓撤退,這在電影中也有體現,對日本的打擊,其實沒有那麼大,對戰爭全局的影響也很小。

韓國人之所以要這樣拍,是因為現在的民族國家時代,他們必須體現自己國家的文化、英雄,所以弱化了明朝的存在。不過他們還是有所改變的,如果是之前那本《不滅的李舜臣》(建議大家別看,看了真想揍那群棒子),完全就把大明當成打醬油的了。

他們選擇一場沒有大明參與,自己打贏的戰爭來拍,那沒有出現中國也無可厚非,大家也別說韓國人老是歪曲事實,他們只是在儘可能展示自己。

壬辰倭亂是東亞歷史上,大規模的戰爭之一,改變了東亞的結構,有人崛起,也有人衰亡。歷史就是這樣,衝來新的砂石,把老的,徹底壓在了回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