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時不替兄弟報仇,是否可以一統三國?

用戶68576565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後,劉備如果聽從勸告不去為關羽報仇,他不僅無法統一全國,而且情況會更糟糕。劉備的問題不在於出兵報仇,而在於沒有把復仇之戰打好。

1、孫權突然背叛聯盟殺害關羽,這是大仇也是大恥,如果劉備沒有反應,不僅丟人而且沒法向蜀漢將士百姓交代

劉備跟孫權是同盟關係,這一點自赤壁之戰前就已確立,中間通過赤壁之戰、借荊州、劉備娶孫權之妹以及益陽城外單刀會等事件一再加強或明確。

當然,二者之間也有利益上的分歧,有時鬧得還很不愉快,但總體而言這個聯盟雙方是認可的,即便單刀會那樣的情況下,雙方仍達成了和解,劉備之所以讓出湘水以東的3個郡,為的就是維護雙方的聯盟關係。

關羽北伐,打擊的是雙方共同的敵人曹魏,這一點孫權也是承認的,孫權先派人增援關羽,之後又表示自己將親自前往荊州助戰,儘管這是孫權的花招,但在形式上孫權不否認孫劉聯盟。

因此,孫權的背叛就更帶有欺騙性和突然性,性質十分惡劣,加上殺害了關羽,奪取了荊州,無論面子還是裡子,劉備都輸得一踏糊塗,如果這裡還顧慮重重,不敢發兵向孫權討說法,劉備這個“昭烈皇帝”乾脆別幹了,回家賣紅薯算了。

2、荊州是許多蜀漢官員和將士的家鄉,那裡有他們的親人和祖產,現在淪陷於敵手,劉備不趕緊帶著大夥“打回老家去”,蜀漢將人心渙散

劉備在成都建立了政權,但他是個外來戶,丞相諸葛亮等人也都是外來戶,劉備初入蜀中時,自己帶著3萬多人,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後來入蜀助戰,又帶來數萬人。

這先後入蜀的兩批人馬就有近10萬人,再加上他們的部分家屬以及隨他們入蜀的官員、商人和百姓,人數更多,這些人大部分來自荊州,因為劉備當年初入荊州時頂多只帶著幾千人。

荊州、益州本聯為一體,入了益州的荊州人,親屬和一部分家眷還有荊州,在荊州的房屋、田地等都搬不走,荊州丟了,他們的老家就丟了,所以都急於“打回老家去”,劉備必須給予響應,如果瞻前怕後,下不了決心,反而會失去人心。

3、劉備即使不伐吳,也拉不回孫權,孫權將更為遠離蜀漢,隨著蜀漢國力一天天衰弱,蜀漢別說統一天下,它將率先退出三國鼎立的格局

劉備奪得漢中後,孫權的心態不斷髮生著變化,他對劉備的態度陷入矛盾之中,出於抗衡曹操的需要,孫權不希望劉備太弱,但顯然他也不希望蜀漢太強。

孫權戰略的改變其實早在益陽城外相爭時就表現出來了,劉備正在跟曹操爭漢中,孫權如果真的維護孫劉聯盟,他這時應該從合肥方向向曹魏發起進攻,以緩解劉備的壓力,但孫權沒有這樣做,反而趁機敲劉備的竹槓。

孫權在益陽得手,佔了很大便宜,按理說應該知足了,但孫權覺得,他即使實力不如曹操,但至少不能輸給劉備,所以仍在設法削弱劉備,這才有了背後一擊。

從中可以看出,孫權的戰略方針很明確且很堅定,那就是不斷地打擊和削弱劉備,劉備再退縮和讓步也無法將孫權拉回,怎麼才能維護聯盟?那就是鬥爭,通過鬥爭才能贏得真心的合作,實力決定的合作才更可靠。

4、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並非沒有取勝的機會,但劉備急於求成,採取了錯誤的戰法,暴露了自身破綻招致大敗,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劉備要伐吳,黃權、趙雲等人都來勸他,但這二人並非反對給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而是對報仇的方式有分歧,黃權認為劉備不必親征,可以派別人去,他就願意打頭陣,趙雲說的是先伐魏再攻吳。

過去都認為,諸葛亮沒有在這時說話,有負丞相的職責,康熙皇帝就曾這樣指責過諸葛亮。其實,諸葛亮未必反對伐吳,從感情上說,諸葛亮在荊襄的親友最多,他最渴望打回去;從理性上說,諸葛亮並不覺得伐吳完全沒有勝算。

夷陵之戰結束後大家進行反思,諸葛亮說假如法正在,悲劇就不會發生。大家認為,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如果在的話,就能勸住劉備,其實諸葛亮未必是這個意思,法正又不是蜀漢除劉備以外最牛的人,他怎麼就有把握勸住劉備呢?諸葛亮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有法正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夷陵就不會失敗。

為什麼這樣理解呢?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親自上陣指揮,他也使了一些計策,比如誘敵出動等,但效果都不佳。劉備是統帥,不是高參,在謀劃方面他不如龐統、法正,龐統幫劉備奪了益州,法正幫劉備奪了漢中,如果沒有他們二人,劉備大概還要走不少彎路,甚至未必能成功。

可以用曹操的話作個例證,漢中之戰時,劉備打得相當出色,老對手曹操不相信這是劉備的本事,後來聽說是法正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曹操說“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夷陵之戰中沒有龐統、法正,也沒有諸葛亮,劉備又急於求成,戰法上出現了嚴重失誤,比如有些輕敵,將人馬分散使用,結果才導致失敗,如果穩紮穩打,再從長江防線的南北兩側 不斷向外擴散力量,面對區區5萬吳軍,劉備取勝的可能性其實非常大。


南門太守


根本不可能。

打仗拼的就是綜合國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而三國時期全國主要的人口基本集中在曹魏的冀州,徐州,豫州中原一帶,加上曹魏武帝,文帝一系列的發展農業的政策,中原人口有所恢復,這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隊錢糧。在失去荊州以後,劉備也只剩下了益州,漢中,雖然地域廣大,但是人口相對稀少,人口少,意味著兵源少,生產的錢糧自然就少。儘管劉備諸葛亮多次擊敗曹魏,但是一旦長時間與之對抗,必然因為自身勢力不足,而首先失敗,從諸葛亮六出祁山來看,也基本如此。


雖然四川號稱天府之國,但是根本無法與中原相比。《三國演義》中說,劉備伐吳帥兵70萬,根本不是可能的。

《隆中對》言“……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認為在內政,外交,軍事一系列整備工作做完以後,但這個戰略的前提是,也要等待一個實機那就是“天下有變”,也就是所謂的天時。事實上,這個天時最有利的就是,魏明帝死後曹魏的東方三次叛亂。趁司馬懿父子東方鎮壓擾亂,從荊州,漢中方向同時進攻,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事實上,關羽發動的襄陽樊城戰役也不是劉備首肯的,關羽雖然擊敗於禁,包圍曹仁,但是曹仁援軍徐晃很快就來,而偷襲者呂蒙的援軍也來的及時,而關羽的支援很慢,不得不敗走麥城。
從地圖上來看,從荊州方向攻擊,可以直接威脅洛陽,南陽,襄陽。


但是從益州北伐就難的多。單單是糧食運輸,從成都,漢中翻過秦嶺,在運送到前線,途中消耗自然很大,魏軍以逸待勞,只要堅守不出,就能擊敗蜀軍。諸葛亮,姜維多次北伐無功而返,也只是以攻為守,根本造成不了致命的傷害。想從益州方向通過拿下關中,進而東出潼關進入洛陽,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如果相統一,也只能必須重新奪回荊州。


宣襄子


替兄弟報仇!其實是劉備伐吳的一個藉口,孫權偷襲荊州殺害了關羽,使劉備認識到聯吳滅曹,恢復漢室是不可行的,孫權的策略就是先保持三足鼎立的均勢,然後由東吳一統天下。誰冒尖,孫權就會聯合弱的打強的,而且孫權殺了關羽,已經翻了臉,所以聯吳滅曹是行不通的。

當時劉備荊州已失,如果不奪回荊州,當年隆中對中兩路伐魏的戰略很難實施。劉備伐吳的目的就是萬一滅不了東吳,最低也要奪回荊州,以便實現隆中對的戰略目標。

當時東吳與曹魏比起來,肯定是魏強吳弱,打東吳肯定比打曹魏容易的多,柿子專揀軟的捏。而且劉備荊州已失,如何打曹魏,孫權又聯合不了,即使聯合也是表面的,萬一孫權在劉備伐魏將成功之時又來一次偷襲,那將是致命的,關羽的死已經使劉備不再相信孫權。所以在當時魏強吳弱,劉備軍盛,順江而下的情況下,伐吳也不失為上策。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備已經六十多了,在那個人至六十古來稀的年代,使劉備感覺到時間的緊迫性,劉備想在有生之年完成霸業,當時最有利的事情就是藉口報仇,滅了東吳,最低也要奪回荊州,這是劉備的真實想法,而不是劉備昏聵。

當時劉備伐吳,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是支持的,最少是默許的。諸葛亮是隆中對的策劃人,也想實現隆中對的最高目標,而當時聯合不了東吳的情況下(也不敢相信孫權),伐曹魏也是困難的。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敗印證了劉備伐吳奪荊州的正確性。所以伐吳是最佳選擇。有諸葛亮的默許,劉備也就毫無顧忌了。

如果劉備當時聽從謀士建議,不伐東吳,坐等天下有變?

請問:天下如何變?東吳會把荊州送還劉備?還是東吳與曹魏拼個你死我活,劉備從中漁翁得利?還是等曹魏內亂?……

我看,都是不現實的!日暮之年,天下絕配的劉備孔明都不能完成的霸業,讓諸葛亮一個人撐起了的搭配能完成?

我們不能做事後諸葛,不要以劉備伐吳的失敗,來認定劉備伐吳是錯誤的!

劉備日暮桃花泣,五丈原裡秋風悲。


九天閒雲鶴


關羽大意失荊州,把蜀漢一副好好的牌,打了一個稀巴爛。本來,蜀漢的軍隊和糧草可以不走蜀道,直接走順江而下,軍隊和糧草齊聚荊州,自保有餘,然後北出或者東進,或許可以一爭天下。



荊州,向來都是兵家常爭之地,因為荊州地處荊襄腹地,東可以順流而下,給東吳以震懾;北,可以逐鹿中原,一統江山。



劉備入川,人心不穩,百廢待興,又剛和曹魏爭奪漢中,兵員不夠,已經到了女子運糧的地步。關羽,不識實務,出兵曹魏,水淹七軍,斬龐德,俘于禁,威震華夏,可惜東吳抄了他的荊州老家,關羽兵敗麥城而亡。



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時不替兄弟復仇,那麼,蜀漢能否一統三國呢?難,荊州已失,蜀漢自保問題不大,一統三國有點難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荊州已失,蜀漢不出兵奪回,對於以後出兵一統三國,兵員和糧草經過蜀道,出去很難,可能又是諸葛亮北伐、姜維進中原的套路。

第二、關羽失荊州,三國基本形成,因為東吳奪荊州、殺關羽,只要劉備在,蜀吳的聯盟就不會形成。蜀攻魏,吳必定使壞,吳攻魏,蜀必定出兵吳。

第三、劉備,以仁義立世,他的部下,很多因為他的仁義慕名來投,如果劉備不幫關羽復仇,世人都會說劉備假仁假義,對他、對蜀漢都將不利。

第四、就算以後,劉備靠武力奪回荊州,然後從荊州出兵,但是,這樣一做,必定促成魏吳聯盟,劉備想在進兵,又要受兩國的夾擊了。



綜上所述,關羽保荊州不失,對東吳的威懾太大,東吳和蜀漢想達成聯盟,很難。只有蜀漢失荊州,或者所謂的歸還荊州給東吳,東吳解除了這個來自長江上游的威脅,才能夠和蜀漢心平氣和的在談判桌上談聯盟。


司馬PC


備與關交於貧賤,情同手足。備謀大業,關效犬馬,雖富貴榮華不能移,天下大義也。備究其一生,遊走於諸侯,處處得美眷。後創業初成,備有仁義名,終難過情關,關之死,實為備之情孽也,孫權有妹尚香,操有女瑤平,皆當世美女,雖二喬無可比,備有美名,二女深愛之,操之女,賢德美豔,文采不輸父兄,操視若己命,瑤平常於父前贊備英雄,名門望族,瑤平不屑。誓嫁劉玄德,操無奈,愛屋及烏,與備煮酒論親,備心喜,唯唯諾諾,故作卑微。操雖多疑,終未識備,備與瑤平暗約私會,瑤平嬌柔美豔,天下才女,備欣喜若狂,花前月下,輕脫羅裙,金蓮倒舉,瑤平星眼含情,桃花半開,弱蕊含露,備得人間仙遇,如在夢中,在曹營無不得心應手,人人以與備為友而為榮,司馬懿,操之近臣,遂頻邀玄德入府,結為知己,司馬有妾曰採薇,貌美堪比二喬,司馬雖有美妾十三,終因年邁,閨房冷落。一日,玄德酒醉司馬府,夜深,採薇著蟬羽裝,香膚柔姿,歷歷在目,輕喚玄德,玄德醉意,採薇溫情,採薇含笑熄燈,二人遂入溫柔鄉里,雲雨山頭。從此,備與採薇時時相聚,後採薇孕產一子,名曰司馬昭,乃玄德子也。再說玄德,雖在曹營得風得雨,總是別人屋簷。遂私離曹營,一去不回,此時瑤平懷了玄德的孩子,面對玄德不辭而別,瑤平心傷意悲,只能苦盼團圓,後生下一子,名阿星,蜀國滅亡,不是瑤平,阿星保護,阿斗早被除死。玄德離開瑤平,再娶孫權之妹尚香,尚香文采武略,不輸鬚眉,兩人情深意濃,恩愛有加。每每夫妻行於市,觀者如潮,小喬得見玄德於市,心亂意迷,相見恨晚,後悔與周瑜的愛情。後來,小喬日日讓府中下人打探玄德,終得相見,玄德與尚香離開東吳時,玄德把小喬裝扮成士兵,拐離東吳。尚香後來得知玄德與小喬的戀情,兩個分道揚鑣,此時的劉備,成了過街老鼠,曹操和孫權恨備入骨,遂同時發兵,曹操與孫權多次派人通知關羽,此乃家事,將軍勿參與。關羽不聽,誓死保衛大哥,孫,曹兩家,為了懲罰感情不專的劉備,只有殺了關羽,其實蜀國雖然滅亡了,最後劉備和採薇所生的兒子司馬昭獲得了天下,在【史記】中,採薇臨死告訴了司馬昭,劉備才是他的親爹,雖然劉備沒有武統三國,還是通過其他手段把三國歸了劉,看來關羽為劉備的風流帳付出了生命也值了。劉備不戰而使天下歸劉,非諸葛,關,張所能解,備之謀略,無人能及。


白這個顏色


答案是,仍然不可能。

一個國家能否統一江山,除了人力之外,也要講究天時地利的。能否統一江上,滅了曹魏和孫權,拼的是整體政治經濟軍事實力。

關羽張飛死後,我們來看看,劉備還有什麼條件可以一統江山的。

1、劉備已經六十來歲了,沒有時間來統一江山了。

這個年齡段,早已過了最佳打江山的年齡。這個年齡已經是高齡老頭子了,往往會因為年齡偏大,身體變差,思想觀念陳舊,自我膨脹,變得開始昏庸。即使不昏庸,也會難以說是睿智了。

劉邦是四十多歲打江山,劉秀是三十左右就打江山,李世民也是二十來歲就打江山,趙匡胤也是三四十歲,朱元璋三十多歲就打江山。。。。打江山畢竟要聰明睿智膽識,還要年輕力壯。必須的有個好身體,活的夠長。有一二十年的時間,做準備。

當年的劉裕,天縱將才,如果再年輕一二十歲,或許可以統一中原的,但是沒有,他年級太大了。北伐中原時,拿下洛陽是,已經五十多歲了,都還沒稱帝號。

2、蜀國國力太弱,窮兵黷武,不可持久。

蜀國總兵力,也就在十來萬人。全國人口,頂峰時期,也沒超過100萬人。這麼少的人口,註定了兵源不足。同時,蜀國面積狹小,只有成都平原、漢中谷地可用種糧,發展經濟。漢中因為處於前線,動盪不安,兵戈不斷,也很難發展經濟。

蜀國一國之財力,人力,都仰賴與成都平原。加上連年征戰,民不聊生,人口銳減,尤其是在漢中之戰後,荊州兵團覆滅後,蜀國已經是外強中乾。國力疲弱到,已經難以再支持一場大的戰爭。

反觀魏國,人口達到三四百萬,東吳人口也在兩百萬,兵源充足多了。而且,中原地區自古就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尤其是農耕發達,糧食儲備豐富,綜合國力強大。

蜀國的國力,憑藉人之龍鳳諸葛亮、魏延、馬超、姜維等的輔佐,秦嶺、巫山的險峻,自保有餘,勉強發動局部反攻,也是傾盡全國之力了。

3、蜀國缺乏騎兵,難以在中原地帶與曹魏抗衡。

自古以來,從來就沒有僅靠巴蜀一地,就可以發病中原一統天下的。劉邦當年,也只是依賴漢中、巴蜀,拿下關中地區之後,獲得了北方的騎兵資源,才敢問鼎中原的。

在中原地區,無人能抵抗曹魏的騎兵衝鋒,即使是漠北的匈奴、柔然等遊牧民族,也是被曹魏騎兵趕的到處跑的。

蜀國缺乏戰馬,以農耕民組成的步兵為主,是難以在中原地帶與曹軍對抗的。當年劉備在黃河流域被曹操趕的到處跑,也只有到了江南,才有了轉圜餘地。

而與東吳對抗,蜀國缺乏強幹的水師,在江南多河流的地帶作戰,也難以取勝。曹操當年敗就敗在,不懂水師,缺乏經驗和厲害的水師,所以鐵索連橫戰船,結果被周瑜火燒大敗。

蜀國對抗曹魏、東吳,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有勝算,何況兩國。

4、劉備所處時代,遇到的對手,都是很厲害的,很難打。

劉備所處時代,是英雄輩出時代。北方曹魏集團,前有曹操,後有曹丕、司馬懿。猛將有徐晃、張遼、夏侯兄弟,曹洪曹仁等干將。東方的孫吳政權,前有周瑜,後有魯迅、呂蒙、陸遜等將帥。

兩個軍事集團,都是明主在上,謀臣在內,將才在外,人才濟濟,主明臣賢。

劉備儘管頗有識人大才,但是蜀國人才後繼無人,劉禪傻二,不是明主。關羽張飛死後,馬超也相繼病死,黃忠老矣,只有諸葛亮、魏延、趙雲、姜維、王平等支撐大局。

人才都差不多,但是主上後繼乏力,人才後繼無人,國力虛弱的蜀漢,是絕對不可能戰勝魏國的。即使是東吳,也是如此。

劉備被陸遜大敗,火燒八百里,隻身逃回白帝城,就是國力的體現:蜀漢熬不起,沒有持久戰的能力,所以總是想畢其功於一役,速戰速決,這就是小國的悲哀,弱國的悲哀。


三生有畫


能不能統一,不好說,因為需要更多的假設條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拿下雍涼一帶不是問題。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所以不能成功,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蜀國國力太弱。

2、道路難行,糧草轉運困難,時常面臨缺糧的危機。

3、兵微將寡。

4、諸葛亮壽命短暫。

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劉備在夷陵的慘敗。這場戰爭的失敗,劉備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差一點就回到解放前,這也讓劉備最終抑鬱而死。下面盤點一下劉備此戰的損失:

1、出師不利,大將張飛被刺殺。

2、老將黃忠中箭身亡。

3、新提拔的青壯將領,馮習、張南、傅彤、程畿陣亡。

4、五溪蠻王沙摩柯陣亡。

5、復仇之師約70萬覆滅(有很大水分,七八萬的精銳應該是有的)

6、黃權及其水師被迫降魏。

7、張苞、關興重傷,為以後的不長壽早死埋下隱患。

8、君主劉備抑鬱而亡。(以劉備的身體素質,沒有這數次大喜大悲,少生點氣活到70不成問題)

9、諸葛亮修養生息長達5年之久。

10、託孤任重,壓力巨大,在李嚴不給力的情況下,使得諸葛亮事必躬親,日夜操勞,最終不長壽。

11、多年不能北伐復仇,錦馬超抑鬱而終。



此外吳國也損失甘寧、潘璋、李異、謝旌、譚雄、朱然等數將。造成東吳北進更不給力。

劉備如果不發動夷陵之戰,這些損失都可以避免。有這支軍隊駐紮漢中屯田2-3年,缺糧問題能迎刃而解。

蜀漢和曹魏軍隊的戰鬥力在漢中爭奪戰中早有定論。曹丕和劉備也不是一個重量級,以這樣的陣容北伐。再加上馬超在涼州的威望,平定雍涼不在話下。



當然以上都是假設,劉備重情重義,兄弟慘死不可能不去復仇。諸葛亮、趙雲在這件事上和劉備意見不統一,直接排除出了復仇隊伍,最終造成了這次復仇之戰的慘敗。


虹貓大俠


讀三國的人一般都會特別關注劉備集團,因為羅貫中的小說就是以劉備為正統的。而劉備是否有機會一統三國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實話實說,有機會,但不是題主所說的那個時間點。



從題目來看,當時關羽已經敗走麥城,兵敗身死了,張飛也是被襲擊身亡。可以說,劉備集團已經摺了兩臂。

一是荊州丟失,喪失最為有利的地理位置,難以再虎視天下。二是虎將隕落,關羽張飛兩個萬人敵的死亡,使劉備喪失了最為勇猛的兩員大將,劉備手下能獨當一面的人已寥寥無幾。


所以說,劉備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喪失,唯一餘留的資本是劉備經營多年的十萬大軍還在蜀川,漢中兩地,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水平仍然處於天下頂尖的水平。另外,劉備還活著。劉備是天下梟雄,他活著對於蜀國集團的意義絕不尋常,對於曹丕孫權的威脅非常非常大。

劉備如果不去東征,保留兵力,失去了荊州的地理位置,那就需要繼續修養生息,穩固蜀川,等待戰機。戰機出現的時候,劉備的進軍路線大致和諸葛亮相同,出岐山,要麼走陳倉,從而進取雍涼和關中,相比較諸葛亮時期多了一倍的兵力,劉備的威望值比諸葛亮多了十倍以上,我個人預測雍涼不止三郡響應。而後,魏蜀兩國在關中鏖戰,誰勝誰負,說實話沒有人能夠預測。


從國力上來說,蜀不如魏,但是如果在蜀中士民強盛時出兵,不打持久戰,劉備七八萬大軍和魏國大戰關中,唯一的短板也就是糧草供應問題,和國力關係不大。對劉備來說,真正值得憂慮的是自己的壽命和精力,還有東吳孫權到底會怎麼用兵的問題。而就算奪了關中,劉備估計也該死去了,中原也很棘手,東吳則還是穩如泰山,難以收復。

所以,劉備如果不伐吳,想要進取天下,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事。而至於真正有機會的時間,還是應該在劉備佔據荊州,川蜀,漢中時,等曹操死後兩路大軍北上,或者先滅吳再北上,這樣對於劉備集團的勝算最大。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讓我們回想一下諸葛亮當年的戰略規劃,《隆中對》裡是怎麼說的?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勾畫了整個劉備集團未來的發展途徑。劉備要如何統一天下呢?“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直白的說就是兩大方面軍共同出擊,這個大戰略的前提是“跨有荊、益”。

而關羽之死,完全打破了隆中對的佈局。

其實在關羽死前,隆中對的規劃幾乎已經到了實施的時候了,關羽的荊州軍團北伐襄樊,水淹七軍,打的曹操幾乎要遷都。而劉備通過漢中之戰也聲威大震,佔據了整個四川盆地,北伐也指日可待。

可是在這個時候,關羽被孫權偷襲了。

孫權偷襲關羽,現在東吳的角度上講,是完全正確的。關羽在荊州,兵強馬壯。而關羽此時正在攻打襄樊。襄陽的重要性懂歷史的都明白,後世稱之為“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也”。佔領了襄陽就等於佔領了長江中游,而一旦佔領長江中游,順流而下滅東吳簡直易如反掌。後來的晉軍滅東吳,大隋滅南陳,蒙元滅南宋,都是走的這條路。所以如果關羽佔據了襄陽,控制了長江中游,那孫權就等於將自己的命門掐在了關羽的手裡。

而關羽對孫權還向來很不友好,當年孫權找關於提親,就得到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碰了一鼻子灰回來了。讓這麼一個心高氣傲又虎視眈眈的關羽在長江中游這麼蹲著,孫權能睡得著嗎?萬一劉備集團先不打算北伐,想先擴充擴充實力搞一個南北朝的話,自己可是在劫難逃了。所以孫權無論如何也要偷襲關羽。

偷襲關羽之後,三國的形勢變成了這樣:


可以看到劉備孫權從之前的兩分南國頓時變成了吳強蜀弱。在關羽被害之前,劉備集團是三國中聲勢最大的,兩路進攻連戰連勝。孫權這一個偷襲,劉備的實力少了一半,而且還是最重要的一半。從荊州北伐,可以直接威脅中原,震動洛陽,可是從益州北伐就難的多,後世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功就是明證。劉備想統一天下,必須重新奪回荊州。

不僅出於軍事考慮,從經濟上來講,荊州人口眾多,糧草充沛。益州在東漢末年人口並不十分充足,如果失去了荊州,劉備甚至沒有了大規模北伐的經濟基礎!

關羽和劉備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如小說中說的結拜了我們不得而知。但兩個人關係非常好是一定的,關羽在劉備集團的地位是毫無爭議的二號人物,自己掌控著劉備集團一半的地盤,完全是荊州的土皇帝。而關羽對劉備自然也是忠心耿耿,盡力北伐。這樣一個柱國大將被自己的盟友叛盟所殺,劉備如果不做出反應,還怎麼繼續讓手下的人跟隨自己?


所以劉備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必須東征,如果不東征,則蜀漢集團必然一蹶不振。別說統一天下,劉備可能連自己得皇位都保不住。


小約翰


替關羽張飛報仇,其實只是劉備想要東征的一個藉口,東吳勢弱啊,雖然當時曹丕剛登基不久,根基未穩,但是還有諸多文臣武將輔佐,不是很好打的;


所以劉備一統蜀漢,有了雄厚實力,才有了他心中的小九九,他想先取東吳再謀曹魏,進而一統天下;

如題,若是不東征,那麼顯然東征損失就可以避免,十幾萬部隊,還有沙摩柯,黃忠等大將都不會死的,這對於蜀漢而言,這是個好事;

但是還有幾個問題,一,馬超,黃忠會不會早死?二,劉備會不會早死?三,諸葛亮能不能培養蜀中人才?四,曹丕,孫權會不會給蜀漢發展的時間?

馬超,黃忠,是當時劉備五虎將其中之二,馬超黃忠在歷史上是早死的兩個,馬超甚至只是做了守城大將,還沒有建立寸功,黃忠更是以身犯險,所以他們二位若是活著,絕對是肱股之臣;

劉備會不會早死?夷陵之戰後劉備就去世了,那麼不打,劉備估計也就多活幾年,若是劉備早死了,那麼蜀漢又會陷入一個尷尬局面,那就是諸葛亮勞心勞力的輔佐劉禪,大廈將傾,一人之力有限啊;

其餘原因都是節制蜀漢發展的原因,每一個缺失都會導致蜀漢萬劫不復。所以即便不打東吳,蜀漢想要一統,還是相當困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