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一统三国?

用户68576565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后,刘备如果听从劝告不去为关羽报仇,他不仅无法统一全国,而且情况会更糟糕。刘备的问题不在于出兵报仇,而在于没有把复仇之战打好。

1、孙权突然背叛联盟杀害关羽,这是大仇也是大耻,如果刘备没有反应,不仅丢人而且没法向蜀汉将士百姓交代

刘备跟孙权是同盟关系,这一点自赤壁之战前就已确立,中间通过赤壁之战、借荆州、刘备娶孙权之妹以及益阳城外单刀会等事件一再加强或明确。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利益上的分歧,有时闹得还很不愉快,但总体而言这个联盟双方是认可的,即便单刀会那样的情况下,双方仍达成了和解,刘备之所以让出湘水以东的3个郡,为的就是维护双方的联盟关系。

关羽北伐,打击的是双方共同的敌人曹魏,这一点孙权也是承认的,孙权先派人增援关羽,之后又表示自己将亲自前往荆州助战,尽管这是孙权的花招,但在形式上孙权不否认孙刘联盟。

因此,孙权的背叛就更带有欺骗性和突然性,性质十分恶劣,加上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无论面子还是里子,刘备都输得一踏糊涂,如果这里还顾虑重重,不敢发兵向孙权讨说法,刘备这个“昭烈皇帝”干脆别干了,回家卖红薯算了。

2、荆州是许多蜀汉官员和将士的家乡,那里有他们的亲人和祖产,现在沦陷于敌手,刘备不赶紧带着大伙“打回老家去”,蜀汉将人心涣散

刘备在成都建立了政权,但他是个外来户,丞相诸葛亮等人也都是外来户,刘备初入蜀中时,自己带着3万多人,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后来入蜀助战,又带来数万人。

这先后入蜀的两批人马就有近10万人,再加上他们的部分家属以及随他们入蜀的官员、商人和百姓,人数更多,这些人大部分来自荆州,因为刘备当年初入荆州时顶多只带着几千人。

荆州、益州本联为一体,入了益州的荆州人,亲属和一部分家眷还有荆州,在荆州的房屋、田地等都搬不走,荆州丢了,他们的老家就丢了,所以都急于“打回老家去”,刘备必须给予响应,如果瞻前怕后,下不了决心,反而会失去人心。

3、刘备即使不伐吴,也拉不回孙权,孙权将更为远离蜀汉,随着蜀汉国力一天天衰弱,蜀汉别说统一天下,它将率先退出三国鼎立的格局

刘备夺得汉中后,孙权的心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他对刘备的态度陷入矛盾之中,出于抗衡曹操的需要,孙权不希望刘备太弱,但显然他也不希望蜀汉太强。

孙权战略的改变其实早在益阳城外相争时就表现出来了,刘备正在跟曹操争汉中,孙权如果真的维护孙刘联盟,他这时应该从合肥方向向曹魏发起进攻,以缓解刘备的压力,但孙权没有这样做,反而趁机敲刘备的竹杠。

孙权在益阳得手,占了很大便宜,按理说应该知足了,但孙权觉得,他即使实力不如曹操,但至少不能输给刘备,所以仍在设法削弱刘备,这才有了背后一击。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的战略方针很明确且很坚定,那就是不断地打击和削弱刘备,刘备再退缩和让步也无法将孙权拉回,怎么才能维护联盟?那就是斗争,通过斗争才能赢得真心的合作,实力决定的合作才更可靠。

4、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但刘备急于求成,采取了错误的战法,暴露了自身破绽招致大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刘备要伐吴,黄权、赵云等人都来劝他,但这二人并非反对给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而是对报仇的方式有分歧,黄权认为刘备不必亲征,可以派别人去,他就愿意打头阵,赵云说的是先伐魏再攻吴。

过去都认为,诸葛亮没有在这时说话,有负丞相的职责,康熙皇帝就曾这样指责过诸葛亮。其实,诸葛亮未必反对伐吴,从感情上说,诸葛亮在荆襄的亲友最多,他最渴望打回去;从理性上说,诸葛亮并不觉得伐吴完全没有胜算。

夷陵之战结束后大家进行反思,诸葛亮说假如法正在,悲剧就不会发生。大家认为,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如果在的话,就能劝住刘备,其实诸葛亮未必是这个意思,法正又不是蜀汉除刘备以外最牛的人,他怎么就有把握劝住刘备呢?诸葛亮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有法正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夷陵就不会失败。

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亲自上阵指挥,他也使了一些计策,比如诱敌出动等,但效果都不佳。刘备是统帅,不是高参,在谋划方面他不如庞统、法正,庞统帮刘备夺了益州,法正帮刘备夺了汉中,如果没有他们二人,刘备大概还要走不少弯路,甚至未必能成功。

可以用曹操的话作个例证,汉中之战时,刘备打得相当出色,老对手曹操不相信这是刘备的本事,后来听说是法正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曹操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夷陵之战中没有庞统、法正,也没有诸葛亮,刘备又急于求成,战法上出现了严重失误,比如有些轻敌,将人马分散使用,结果才导致失败,如果稳扎稳打,再从长江防线的南北两侧 不断向外扩散力量,面对区区5万吴军,刘备取胜的可能性其实非常大。


南门太守


根本不可能。

打仗拼的就是综合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而三国时期全国主要的人口基本集中在曹魏的冀州,徐州,豫州中原一带,加上曹魏武帝,文帝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的政策,中原人口有所恢复,这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队钱粮。在失去荆州以后,刘备也只剩下了益州,汉中,虽然地域广大,但是人口相对稀少,人口少,意味着兵源少,生产的钱粮自然就少。尽管刘备诸葛亮多次击败曹魏,但是一旦长时间与之对抗,必然因为自身势力不足,而首先失败,从诸葛亮六出祁山来看,也基本如此。


虽然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但是根本无法与中原相比。《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伐吴帅兵70万,根本不是可能的。

《隆中对》言“……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认为在内政,外交,军事一系列整备工作做完以后,但这个战略的前提是,也要等待一个实机那就是“天下有变”,也就是所谓的天时。事实上,这个天时最有利的就是,魏明帝死后曹魏的东方三次叛乱。趁司马懿父子东方镇压扰乱,从荆州,汉中方向同时进攻,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事实上,关羽发动的襄阳樊城战役也不是刘备首肯的,关羽虽然击败于禁,包围曹仁,但是曹仁援军徐晃很快就来,而偷袭者吕蒙的援军也来的及时,而关羽的支援很慢,不得不败走麦城。
从地图上来看,从荆州方向攻击,可以直接威胁洛阳,南阳,襄阳。


但是从益州北伐就难的多。单单是粮食运输,从成都,汉中翻过秦岭,在运送到前线,途中消耗自然很大,魏军以逸待劳,只要坚守不出,就能击败蜀军。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无功而返,也只是以攻为守,根本造成不了致命的伤害。想从益州方向通过拿下关中,进而东出潼关进入洛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相统一,也只能必须重新夺回荆州。


宣襄子


替兄弟报仇!其实是刘备伐吴的一个借口,孙权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使刘备认识到联吴灭曹,恢复汉室是不可行的,孙权的策略就是先保持三足鼎立的均势,然后由东吴一统天下。谁冒尖,孙权就会联合弱的打强的,而且孙权杀了关羽,已经翻了脸,所以联吴灭曹是行不通的。

当时刘备荆州已失,如果不夺回荆州,当年隆中对中两路伐魏的战略很难实施。刘备伐吴的目的就是万一灭不了东吴,最低也要夺回荆州,以便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目标。

当时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肯定是魏强吴弱,打东吴肯定比打曹魏容易的多,柿子专拣软的捏。而且刘备荆州已失,如何打曹魏,孙权又联合不了,即使联合也是表面的,万一孙权在刘备伐魏将成功之时又来一次偷袭,那将是致命的,关羽的死已经使刘备不再相信孙权。所以在当时魏强吴弱,刘备军盛,顺江而下的情况下,伐吴也不失为上策。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已经六十多了,在那个人至六十古来稀的年代,使刘备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刘备想在有生之年完成霸业,当时最有利的事情就是借口报仇,灭了东吴,最低也要夺回荆州,这是刘备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刘备昏聩。

当时刘备伐吴,据历史记载,诸葛亮是支持的,最少是默许的。诸葛亮是隆中对的策划人,也想实现隆中对的最高目标,而当时联合不了东吴的情况下(也不敢相信孙权),伐曹魏也是困难的。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印证了刘备伐吴夺荆州的正确性。所以伐吴是最佳选择。有诸葛亮的默许,刘备也就毫无顾忌了。

如果刘备当时听从谋士建议,不伐东吴,坐等天下有变?

请问:天下如何变?东吴会把荆州送还刘备?还是东吴与曹魏拼个你死我活,刘备从中渔翁得利?还是等曹魏内乱?……

我看,都是不现实的!日暮之年,天下绝配的刘备孔明都不能完成的霸业,让诸葛亮一个人撑起了的搭配能完成?

我们不能做事后诸葛,不要以刘备伐吴的失败,来认定刘备伐吴是错误的!

刘备日暮桃花泣,五丈原里秋风悲。


九天闲云鹤


关羽大意失荆州,把蜀汉一副好好的牌,打了一个稀巴烂。本来,蜀汉的军队和粮草可以不走蜀道,直接走顺江而下,军队和粮草齐聚荆州,自保有余,然后北出或者东进,或许可以一争天下。



荆州,向来都是兵家常争之地,因为荆州地处荆襄腹地,东可以顺流而下,给东吴以震慑;北,可以逐鹿中原,一统江山。



刘备入川,人心不稳,百废待兴,又刚和曹魏争夺汉中,兵员不够,已经到了女子运粮的地步。关羽,不识实务,出兵曹魏,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威震华夏,可惜东吴抄了他的荆州老家,关羽兵败麦城而亡。



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复仇,那么,蜀汉能否一统三国呢?难,荆州已失,蜀汉自保问题不大,一统三国有点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荆州已失,蜀汉不出兵夺回,对于以后出兵一统三国,兵员和粮草经过蜀道,出去很难,可能又是诸葛亮北伐、姜维进中原的套路。

第二、关羽失荆州,三国基本形成,因为东吴夺荆州、杀关羽,只要刘备在,蜀吴的联盟就不会形成。蜀攻魏,吴必定使坏,吴攻魏,蜀必定出兵吴。

第三、刘备,以仁义立世,他的部下,很多因为他的仁义慕名来投,如果刘备不帮关羽复仇,世人都会说刘备假仁假义,对他、对蜀汉都将不利。

第四、就算以后,刘备靠武力夺回荆州,然后从荆州出兵,但是,这样一做,必定促成魏吴联盟,刘备想在进兵,又要受两国的夹击了。



综上所述,关羽保荆州不失,对东吴的威慑太大,东吴和蜀汉想达成联盟,很难。只有蜀汉失荆州,或者所谓的归还荆州给东吴,东吴解除了这个来自长江上游的威胁,才能够和蜀汉心平气和的在谈判桌上谈联盟。


司马PC


备与关交于贫贱,情同手足。备谋大业,关效犬马,虽富贵荣华不能移,天下大义也。备究其一生,游走于诸侯,处处得美眷。后创业初成,备有仁义名,终难过情关,关之死,实为备之情孽也,孙权有妹尚香,操有女瑶平,皆当世美女,虽二乔无可比,备有美名,二女深爱之,操之女,贤德美艳,文采不输父兄,操视若己命,瑶平常于父前赞备英雄,名门望族,瑶平不屑。誓嫁刘玄德,操无奈,爱屋及乌,与备煮酒论亲,备心喜,唯唯诺诺,故作卑微。操虽多疑,终未识备,备与瑶平暗约私会,瑶平娇柔美艳,天下才女,备欣喜若狂,花前月下,轻脱罗裙,金莲倒举,瑶平星眼含情,桃花半开,弱蕊含露,备得人间仙遇,如在梦中,在曹营无不得心应手,人人以与备为友而为荣,司马懿,操之近臣,遂频邀玄德入府,结为知己,司马有妾曰採薇,貌美堪比二乔,司马虽有美妾十三,终因年迈,闺房冷落。一日,玄德酒醉司马府,夜深,採薇着蝉羽装,香肤柔姿,历历在目,轻唤玄德,玄德醉意,採薇温情,採薇含笑熄灯,二人遂入温柔乡里,云雨山头。从此,备与採薇时时相聚,后採薇孕产一子,名曰司马昭,乃玄德子也。再说玄德,虽在曹营得风得雨,总是别人屋檐。遂私离曹营,一去不回,此时瑶平怀了玄德的孩子,面对玄德不辞而别,瑶平心伤意悲,只能苦盼团圆,后生下一子,名阿星,蜀国灭亡,不是瑶平,阿星保护,阿斗早被除死。玄德离开瑶平,再娶孙权之妹尚香,尚香文采武略,不输须眉,两人情深意浓,恩爱有加。每每夫妻行于市,观者如潮,小乔得见玄德于市,心乱意迷,相见恨晚,后悔与周瑜的爱情。后来,小乔日日让府中下人打探玄德,终得相见,玄德与尚香离开东吴时,玄德把小乔装扮成士兵,拐离东吴。尚香后来得知玄德与小乔的恋情,两个分道扬镳,此时的刘备,成了过街老鼠,曹操和孙权恨备入骨,遂同时发兵,曹操与孙权多次派人通知关羽,此乃家事,将军勿参与。关羽不听,誓死保卫大哥,孙,曹两家,为了惩罚感情不专的刘备,只有杀了关羽,其实蜀国虽然灭亡了,最后刘备和採薇所生的儿子司马昭获得了天下,在【史记】中,採薇临死告诉了司马昭,刘备才是他的亲爹,虽然刘备没有武统三国,还是通过其他手段把三国归了刘,看来关羽为刘备的风流帐付出了生命也值了。刘备不战而使天下归刘,非诸葛,关,张所能解,备之谋略,无人能及。


白这个颜色


答案是,仍然不可能。

一个国家能否统一江山,除了人力之外,也要讲究天时地利的。能否统一江上,灭了曹魏和孙权,拼的是整体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关羽张飞死后,我们来看看,刘备还有什么条件可以一统江山的。

1、刘备已经六十来岁了,没有时间来统一江山了。

这个年龄段,早已过了最佳打江山的年龄。这个年龄已经是高龄老头子了,往往会因为年龄偏大,身体变差,思想观念陈旧,自我膨胀,变得开始昏庸。即使不昏庸,也会难以说是睿智了。

刘邦是四十多岁打江山,刘秀是三十左右就打江山,李世民也是二十来岁就打江山,赵匡胤也是三四十岁,朱元璋三十多岁就打江山。。。。打江山毕竟要聪明睿智胆识,还要年轻力壮。必须的有个好身体,活的够长。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做准备。

当年的刘裕,天纵将才,如果再年轻一二十岁,或许可以统一中原的,但是没有,他年级太大了。北伐中原时,拿下洛阳是,已经五十多岁了,都还没称帝号。

2、蜀国国力太弱,穷兵黩武,不可持久。

蜀国总兵力,也就在十来万人。全国人口,顶峰时期,也没超过100万人。这么少的人口,注定了兵源不足。同时,蜀国面积狭小,只有成都平原、汉中谷地可用种粮,发展经济。汉中因为处于前线,动荡不安,兵戈不断,也很难发展经济。

蜀国一国之财力,人力,都仰赖与成都平原。加上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尤其是在汉中之战后,荆州兵团覆灭后,蜀国已经是外强中干。国力疲弱到,已经难以再支持一场大的战争。

反观魏国,人口达到三四百万,东吴人口也在两百万,兵源充足多了。而且,中原地区自古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尤其是农耕发达,粮食储备丰富,综合国力强大。

蜀国的国力,凭借人之龙凤诸葛亮、魏延、马超、姜维等的辅佐,秦岭、巫山的险峻,自保有余,勉强发动局部反攻,也是倾尽全国之力了。

3、蜀国缺乏骑兵,难以在中原地带与曹魏抗衡。

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仅靠巴蜀一地,就可以发病中原一统天下的。刘邦当年,也只是依赖汉中、巴蜀,拿下关中地区之后,获得了北方的骑兵资源,才敢问鼎中原的。

在中原地区,无人能抵抗曹魏的骑兵冲锋,即使是漠北的匈奴、柔然等游牧民族,也是被曹魏骑兵赶的到处跑的。

蜀国缺乏战马,以农耕民组成的步兵为主,是难以在中原地带与曹军对抗的。当年刘备在黄河流域被曹操赶的到处跑,也只有到了江南,才有了转圜余地。

而与东吴对抗,蜀国缺乏强干的水师,在江南多河流的地带作战,也难以取胜。曹操当年败就败在,不懂水师,缺乏经验和厉害的水师,所以铁索连横战船,结果被周瑜火烧大败。

蜀国对抗曹魏、东吴,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有胜算,何况两国。

4、刘备所处时代,遇到的对手,都是很厉害的,很难打。

刘备所处时代,是英雄辈出时代。北方曹魏集团,前有曹操,后有曹丕、司马懿。猛将有徐晃、张辽、夏侯兄弟,曹洪曹仁等干将。东方的孙吴政权,前有周瑜,后有鲁迅、吕蒙、陆逊等将帅。

两个军事集团,都是明主在上,谋臣在内,将才在外,人才济济,主明臣贤。

刘备尽管颇有识人大才,但是蜀国人才后继无人,刘禅傻二,不是明主。关羽张飞死后,马超也相继病死,黄忠老矣,只有诸葛亮、魏延、赵云、姜维、王平等支撑大局。

人才都差不多,但是主上后继乏力,人才后继无人,国力虚弱的蜀汉,是绝对不可能战胜魏国的。即使是东吴,也是如此。

刘备被陆逊大败,火烧八百里,只身逃回白帝城,就是国力的体现:蜀汉熬不起,没有持久战的能力,所以总是想毕其功于一役,速战速决,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弱国的悲哀。


三生有画


能不能统一,不好说,因为需要更多的假设条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拿下雍凉一带不是问题。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所以不能成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蜀国国力太弱。

2、道路难行,粮草转运困难,时常面临缺粮的危机。

3、兵微将寡。

4、诸葛亮寿命短暂。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刘备在夷陵的惨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刘备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差一点就回到解放前,这也让刘备最终抑郁而死。下面盘点一下刘备此战的损失:

1、出师不利,大将张飞被刺杀。

2、老将黄忠中箭身亡。

3、新提拔的青壮将领,冯习、张南、傅彤、程畿阵亡。

4、五溪蛮王沙摩柯阵亡。

5、复仇之师约70万覆灭(有很大水分,七八万的精锐应该是有的)

6、黄权及其水师被迫降魏。

7、张苞、关兴重伤,为以后的不长寿早死埋下隐患。

8、君主刘备抑郁而亡。(以刘备的身体素质,没有这数次大喜大悲,少生点气活到70不成问题)

9、诸葛亮修养生息长达5年之久。

10、托孤任重,压力巨大,在李严不给力的情况下,使得诸葛亮事必躬亲,日夜操劳,最终不长寿。

11、多年不能北伐复仇,锦马超抑郁而终。



此外吴国也损失甘宁、潘璋、李异、谢旌、谭雄、朱然等数将。造成东吴北进更不给力。

刘备如果不发动夷陵之战,这些损失都可以避免。有这支军队驻扎汉中屯田2-3年,缺粮问题能迎刃而解。

蜀汉和曹魏军队的战斗力在汉中争夺战中早有定论。曹丕和刘备也不是一个重量级,以这样的阵容北伐。再加上马超在凉州的威望,平定雍凉不在话下。



当然以上都是假设,刘备重情重义,兄弟惨死不可能不去复仇。诸葛亮、赵云在这件事上和刘备意见不统一,直接排除出了复仇队伍,最终造成了这次复仇之战的惨败。


虹猫大侠


读三国的人一般都会特别关注刘备集团,因为罗贯中的小说就是以刘备为正统的。而刘备是否有机会一统三国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实话实说,有机会,但不是题主所说的那个时间点。



从题目来看,当时关羽已经败走麦城,兵败身死了,张飞也是被袭击身亡。可以说,刘备集团已经折了两臂。

一是荆州丢失,丧失最为有利的地理位置,难以再虎视天下。二是虎将陨落,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的死亡,使刘备丧失了最为勇猛的两员大将,刘备手下能独当一面的人已寥寥无几。


所以说,刘备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全部丧失,唯一余留的资本是刘备经营多年的十万大军还在蜀川,汉中两地,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仍然处于天下顶尖的水平。另外,刘备还活着。刘备是天下枭雄,他活着对于蜀国集团的意义绝不寻常,对于曹丕孙权的威胁非常非常大。

刘备如果不去东征,保留兵力,失去了荆州的地理位置,那就需要继续修养生息,稳固蜀川,等待战机。战机出现的时候,刘备的进军路线大致和诸葛亮相同,出岐山,要么走陈仓,从而进取雍凉和关中,相比较诸葛亮时期多了一倍的兵力,刘备的威望值比诸葛亮多了十倍以上,我个人预测雍凉不止三郡响应。而后,魏蜀两国在关中鏖战,谁胜谁负,说实话没有人能够预测。


从国力上来说,蜀不如魏,但是如果在蜀中士民强盛时出兵,不打持久战,刘备七八万大军和魏国大战关中,唯一的短板也就是粮草供应问题,和国力关系不大。对刘备来说,真正值得忧虑的是自己的寿命和精力,还有东吴孙权到底会怎么用兵的问题。而就算夺了关中,刘备估计也该死去了,中原也很棘手,东吴则还是稳如泰山,难以收复。

所以,刘备如果不伐吴,想要进取天下,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事。而至于真正有机会的时间,还是应该在刘备占据荆州,川蜀,汉中时,等曹操死后两路大军北上,或者先灭吴再北上,这样对于刘备集团的胜算最大。


蜉蝣尘埃笑谈天下


让我们回想一下诸葛亮当年的战略规划,《隆中对》里是怎么说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勾画了整个刘备集团未来的发展途径。刘备要如何统一天下呢?“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白的说就是两大方面军共同出击,这个大战略的前提是“跨有荆、益”。

而关羽之死,完全打破了隆中对的布局。

其实在关羽死前,隆中对的规划几乎已经到了实施的时候了,关羽的荆州军团北伐襄樊,水淹七军,打的曹操几乎要迁都。而刘备通过汉中之战也声威大震,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北伐也指日可待。

可是在这个时候,关羽被孙权偷袭了。

孙权偷袭关羽,现在东吴的角度上讲,是完全正确的。关羽在荆州,兵强马壮。而关羽此时正在攻打襄樊。襄阳的重要性懂历史的都明白,后世称之为“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也”。占领了襄阳就等于占领了长江中游,而一旦占领长江中游,顺流而下灭东吴简直易如反掌。后来的晋军灭东吴,大隋灭南陈,蒙元灭南宋,都是走的这条路。所以如果关羽占据了襄阳,控制了长江中游,那孙权就等于将自己的命门掐在了关羽的手里。

而关羽对孙权还向来很不友好,当年孙权找关于提亲,就得到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了。让这么一个心高气傲又虎视眈眈的关羽在长江中游这么蹲着,孙权能睡得着吗?万一刘备集团先不打算北伐,想先扩充扩充实力搞一个南北朝的话,自己可是在劫难逃了。所以孙权无论如何也要偷袭关羽。

偷袭关羽之后,三国的形势变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刘备孙权从之前的两分南国顿时变成了吴强蜀弱。在关羽被害之前,刘备集团是三国中声势最大的,两路进攻连战连胜。孙权这一个偷袭,刘备的实力少了一半,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一半。从荆州北伐,可以直接威胁中原,震动洛阳,可是从益州北伐就难的多,后世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功就是明证。刘备想统一天下,必须重新夺回荆州。

不仅出于军事考虑,从经济上来讲,荆州人口众多,粮草充沛。益州在东汉末年人口并不十分充足,如果失去了荆州,刘备甚至没有了大规模北伐的经济基础!

关羽和刘备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如小说中说的结拜了我们不得而知。但两个人关系非常好是一定的,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自己掌控着刘备集团一半的地盘,完全是荆州的土皇帝。而关羽对刘备自然也是忠心耿耿,尽力北伐。这样一个柱国大将被自己的盟友叛盟所杀,刘备如果不做出反应,还怎么继续让手下的人跟随自己?


所以刘备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必须东征,如果不东征,则蜀汉集团必然一蹶不振。别说统一天下,刘备可能连自己得皇位都保不住。


小约翰


替关羽张飞报仇,其实只是刘备想要东征的一个借口,东吴势弱啊,虽然当时曹丕刚登基不久,根基未稳,但是还有诸多文臣武将辅佐,不是很好打的;


所以刘备一统蜀汉,有了雄厚实力,才有了他心中的小九九,他想先取东吴再谋曹魏,进而一统天下;

如题,若是不东征,那么显然东征损失就可以避免,十几万部队,还有沙摩柯,黄忠等大将都不会死的,这对于蜀汉而言,这是个好事;

但是还有几个问题,一,马超,黄忠会不会早死?二,刘备会不会早死?三,诸葛亮能不能培养蜀中人才?四,曹丕,孙权会不会给蜀汉发展的时间?

马超,黄忠,是当时刘备五虎将其中之二,马超黄忠在历史上是早死的两个,马超甚至只是做了守城大将,还没有建立寸功,黄忠更是以身犯险,所以他们二位若是活着,绝对是肱股之臣;

刘备会不会早死?夷陵之战后刘备就去世了,那么不打,刘备估计也就多活几年,若是刘备早死了,那么蜀汉又会陷入一个尴尬局面,那就是诸葛亮劳心劳力的辅佐刘禅,大厦将倾,一人之力有限啊;

其余原因都是节制蜀汉发展的原因,每一个缺失都会导致蜀汉万劫不复。所以即便不打东吴,蜀汉想要一统,还是相当困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